1、116、段太尉逸事状【学习目标】1. 了解柳宗元及“状“文体的有关常识。2. 积累课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及其他重点文言字词等文言知识,能够翻译重点语句。3. 熟读课文,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运用对比、反衬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1. 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2. 理解本文的主旨,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课前预习】1. 了解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杰出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 ,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 ,并称韩柳。柳宗元主张改革文体
2、文风,提倡诗文内容充实、形式生动,反对追求形式、华丽靡空的文风。他诗文均有成就,尤其擅长散文,散文创作以寓言、传记文、山水游记成就最大,创作出不少散文史上的名篇:传记文有童区寄传 、捕蛇者说 、 段太尉逸事状 ;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 ;寓言散文:三戒(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著有柳河东集 。 2. 题解段太尉(719783) ,名秀实,字成公。唐汧阳(今陕西省千阳县)人。官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司农卿。德宗建中四年(783) ,泾原士兵在京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叛军遂拥戴原卢龙节度使朱泚为帝。时段在朝中,以狂贼斥之,并以朝笏廷出朱泚面额,被害,追赠太尉。状,指行状, 一种文体,记叙死者
3、世系、名字、爵里、行治、寿年、生平事迹。逸事状专录人物逸事,是状的一种变体。二者的不同在于:“行状”全面介绍一个人的生平事迹, “逸事状”则只记录逸事(即正史未载之事) ,力求典型,常常抓住两三件事写,所写之事详细、确实,有固定格式:在文末写作者名字及写作目的。行状(逸事状)一般只褒不贬,与史传不同(史传求全面) 。这与写作目的有关。史传是对一个人一生作全面评价。而写逸事状的目的有三个:(1)使史官录用,希望修史时为死者作传;(2)向朝廷报告,为死者请求谥号;(3)为死者写墓碑之文提供素材。3. 背景:2本文写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柳宗元贬居永州时,是作者给当时在史馆任职的韩愈修史时作参考
4、的。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的部队在京师哗变,德宗仓皇出奔,原卢龙节度使朱泚被叛军拥立为帝。段秀实当时在朝中,他坚决反对朱泚称帝。一次被召议事时,他突然用手中的笏猛击朱泚的头部,同时唾面大骂朱泚“狂贼” ,后被害。柳宗元对段秀实的忠勇行为深表敬仰,可是朝中却有人散布流言,说段秀实的这一举动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 。柳宗元对此极为愤慨。他深知段秀实为人一贯刚直,“遇不可,必达其志” 。为了让人们了解段秀实,说明“刚勇”完全是段秀实的自身的性格,因此,作者写作本文,用事实说话,使流言不攻自破。4. 结合课下注释,走进文本,通读全文,初步疏通文意。【课堂活动】一、学
5、对交流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不嗛( ) 椎釜( ) 鬲( ) 瓮盎( ) ( )注槊( )上 老躄( ) 恣( )卒 戢( )士 晡( )食 击柝( ) 焦令谌( ) 辞甚巽( )野如赭( ) 以司农徵( ) 封识( )斄( )姁姁( ) 覆校( )3. 自由朗读并思考:文章写了段太尉的几件逸事?分别是什么?2、堂上小组合作探究1. 掌握重点词语(1)率以货(财物)窜名军伍中,则肆志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 (3)既署一月 (4)太尉曰:“无伤也!请辞于军。 ”(5)孝德使数十人从太尉,太尉尽辞去(6)今尚书恣卒为暴 纵士卒无赖 (7)吾未晡食,请假设(8)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 (9)裂
6、裳衣疮,手注善药 3(10)汝又取不耻 (11)谌虽暴抗,然闻言自恨死 (12)朱泚幸致货币 (13)泚固致大绫三百匹 (14)以如司农治事堂 (15)其故封识具存(16)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17)垂死,舆来庭中(18)日群行丐取于市,不嗛(19)天子以生人付公理(20)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21)晞一营大噪,尽甲(22)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23)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24)辞甚巽,使人求谕谌2. 翻译句子(1)太尉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2)大乱由尚书出,人皆曰尚书倚副元帅,不戢士。然则郭氏功名,其与存者几何?(3)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旦夕
7、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4)过岐,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 。及过,泚固致大绫三百匹。【课堂检测】1、指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1)不嗛,辄奋击。 (2)椎釜鬲瓮盎盈道上。2、找出下面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加以解释。(1)纵士卒无赖(2)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4(3)折人手足(4)天子以生人付公理 (5)请假设草具。(6)谢不能,请改过 3、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日群行丐取于市 (2)以刃刺酒翁,坏酿器 (3)晞一营大噪,尽甲 (4)杀一老卒,何甲也(5)奈何欲以乱败郭氏 4、翻译下列句子:(1)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则肆志,吏不得问。(2)日群行丐取于
8、市,不嗛,辄奋击折人手足。(3)天子以生人付公理,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且大乱,若何?【课后作业】1、阅读下文,完成习题。方山子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
9、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5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庵居蔬食 庵:在小草屋 B余既耸然异之 异:感到惊奇C见方山子从两骑 从:跟随 D岁得帛千匹 岁:每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
10、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晚乃遁于光、黄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B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C余谪居于黄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D呼余宿其家 其信然邪,其梦邪?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闾里之侠皆宗之 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所著帽,方屋而高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A B C D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 ,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C听到作者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 ,含蓄地表现了他对作者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本文寄托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过岐亭,适见焉。译文: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者。译文: (3)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6译文: 【课后反思】学完本文,你掌握了哪些文言文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