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蜡烛【学习目标】1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4、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学习重点】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难点】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学习时间】 1 课时【知识链接】1、走进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 年开始写作。1938 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 年加入共产党。曾任文学报主编、 新世界杂志编委、 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1939 年任军事记者,以后
2、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 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2、文体介绍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是记叙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时效性) ,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注重故事性和生动性。通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3、背景1944 年 9 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 月 5 日,签署了关于保加
3、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 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第一课时要点:整体感知,重点完成学习目标 2。导学过程一、课前自主先学1.自主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圈画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理解并会默写;(2)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3)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
4、要内容。 2.就自己体会深刻的段落感情朗读(组长组织比赛,看谁读得好) 。自评:以上任务完成好的有 等级: 二、课中互动学习(一)学习活动 1:预习检测任务 1:明确字音和词义:成绩主要有三项:3、比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异同。两文的相同点: 导学过程(二)学习活动 2:研读 课文合作探究1、标题蜡烛有怎样深刻的含义?以蜡烛为题有怎样的作用?2、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 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对德军炮火的次描写,对蜡烛的次描写,对黑围巾的次交代 ,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次“爬”
5、、次“跪” )3、结尾有怎样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4、分析文章中老妇人的形象。 (提示人物形象五分析中动作描写法).小组交流:先交流你体会到的内容,组长安排 1 人进行全班交流,其他补充。思考角度提示:注意人物描写答题格式。活动指导:1.朗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2.小组内比赛,看哪位思考到位,推选其进行全班展示。组长根据组员 水平,分别记 2 分、1 分、0 分。小结: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将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 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三、 总结本节课收获使用备注四、课后作业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文段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并用一二百字写下来。五、课后小组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