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课题第 4 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时间(日期、课时)2.28/ 一课时教材分析1.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发”。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2. 对本课教学重点的处理,教师可以做两种
2、选择:一种是以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为教学重点。教材在前两个子目中分别叙述“创立”与“完善”这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隋朝的历史任务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度废止过时的选官旧制(九品中正制),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回中央;开始突破门第的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但是隋朝不经常举行考试,录取的人不多,各科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固定制度。唐朝的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大考生来源,增加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完成这些任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另一种是充分利用课文中提供的材料、“阅读分析”,把教学重心放
3、在分析科举制度的作用、影响上,并对科举制度进行具体、客观的评价。例如,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的特性,使处于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能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3. 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教师不必细致介绍这两个制度,但可以点明: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吏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在于普通读书人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
4、考试,即所谓“怀牒自列于州县”,这样就扩大了选官的范围。选拔官吏的实权,也就转移到朝廷手中。学情分析1.教师可以从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2.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 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3.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
5、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来源:xYzKw.Com4.“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
6、是什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5.学习“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可以在前两个子目学习的基础上,直接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来源:学优中考网6.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指导学生活动。7.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教学目标1
7、.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2.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3.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 集体备课意见和主要参考资料1.教师组织讨论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时,应指导学生考虑隋文帝刚刚建立隋朝,
8、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员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例如,从思想上看,从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 2/3、从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宴和雁塔题名可以得出科举制度笼络了读书人,从科举考试中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得出科举制度控制了读书人。3.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4.为了提高自学能力,开阔知识面,教
9、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或课后,查阅辞海等书籍,看一看自己知道的一些古代人物,例如姚崇、李白、杜甫、岳飞、司马光等是否参加过科举考试,他们是否中过进士。教学过程【提问导入】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统治时期奠定的基础。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 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
10、法好吗?(讨论)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办法?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 雏形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来源:xYzkW.Com 创立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 完善武则天 殿试/武举的开始来源:xYzKw.Com唐玄宗 多次亲自面试(老师简介)1.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2.进士科主要考核内容的变化:时事
11、策论(隋炀帝)加试经史(唐太宗)加试杂文(唐高宗)诗赋(唐玄宗)(思考)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1)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2)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思考)p.17“动脑筋”有,填空题。(思考)p.20“活动与探究 1”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二、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
12、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1. 改善了用人制度 2.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思考)p.21: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板书设计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开始分科考 雏形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创立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武则天 殿试/武举的开始唐玄宗 多次亲
13、自面试完善二、科举制的影响: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作业布置同步探究 p.16-17填充练习图册 p.7教学反思【问题探究】动脑筋1.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家学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2.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练一练D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但这不是当官
14、的必要条件。2.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相关资料】科举制的创立 唐玄宗时期,有个状元出身的考官叫李昂,以公正刚直著称。科举考试前,他对应试者说:“文章的好坏,是可以衡量的;如托人情,一律不录取。”李昂的舅舅与应试的李权私交很深,舅舅找到李昂为李权说情,李昂大为不满,表示要让李权当众出丑。考试结束,李昂将李权文章中的不通之处,摘出来贴在墙上,让众人品评。李权不仅没有考中,还丢了颜面。科举考试究竟是怎么回事
15、?科举制的诞生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推荐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隋朝科举制刚刚开始实行,录取的人还不算太多,但已有房玄龄、孔颖达等考取,后来他们有的成为唐初名相,有的是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经学家。科举制的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
16、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的时间。这是殿试的开始。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
17、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称为武举。在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有一年,玄宗在宫内亲自面试,发现合格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有个大官的儿子,虽素不知书,却名列榜首。在皇帝亲试时,他手拿试纸,一天下来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人们笑称他“曳白”,即生拉硬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唐玄宗为此大怒,把主考官降了职。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据统计,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 2/3。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也促进
18、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那时候,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誉,人称为“登龙门”。发榜之后,新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有时皇帝也在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宴后,这些新科进士还要在大雁塔下题名留念。还有不少高门权贵,到此挑选新科进士做女婿。许多新科进士充满了春风得意的情怀,有一首及第谣,反映了他们当时的心情:“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唐朝科举制在当时还影响到邻国,新罗、日本都曾通过考试选官。许多外国留学生,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新罗著名文学家崔致远,就是唐朝时新罗在长安中进士的佼佼者。教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