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安徽省马鞍山市第十一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学案 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一、作品简介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于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
2、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一预习1.下面的每组字形体相近,请你先注音,然后组一个词加以区别。拆( ) 戎( ) 傍( )折( ) 戍( ) 滂( )柝( ) 戊( ) 榜( )析( ) 戌( ) 谤( )2.请辨析下面的多义词,分别写出正确的解释。市:东市买骏马 愿为市鞍马 将:将军百战死 出郭相扶将 帖:昨夜见军帖 对镜帖花黄 机:不闻机杼声 万里赴戎机 3.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2)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3)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4)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
3、子是:(5)写木兰矫健雄姿的句子是:(6)写木兰一家人高高兴兴迎接她回家的情景的句子:研讨1、请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为什么不能把“阿姊闻妹来”改为“阿哥闻妹来”?2、对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中的“唧唧” ,课本注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 ”到底是织机声,还是叹息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过去专家们对此争论不休,你认真思考后,不妨也发表一点自己的见解。3、有人说,木兰“男扮女装,代父从军”是犯了“欺君之罪” 。你的看法如何呢?请简述理由。4、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拓展延伸1. 选择对字词理解正确的项。 ( )策勋十二转( )A. 次 B. 回 C. 转动 赏赐百千强
4、( )A. 多少 B. 大 C. 余 愿为市鞍马( )A. 市场 B. 买 C. 集市 愿驰千里足( )A. 希望 B. 愿意 C. 能够 2. 选出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B. 将军和壮士战斗死去了,壮士从军十年胜利归来。 C. 将军在千百次战斗中死去了,木兰却在十年后回来了。 D. 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将军死去了,壮士归来了。 3. 对第 3 段中的“不闻但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对比手法,反映战争紧迫。 B.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切怀念。 C. 采 用 对 比
5、手 法 , 表 达 了 木 兰 对 亲 人 的 深 切 思 念 , 极 大 地 丰 富 了 女 英 雄 的 形 象 。 D. 采用反复手法,表达了木兰与亲人分离极其悲痛的心理。 4. 对“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一句中的“大”字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表明了可汗的积极性很高。 B. “大”就是大规模的意思。 C. 显现战争紧张、频繁、涉及范围广。 D. 意思是非常、十分。 5. 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 比喻 对偶 反复 夸张 B. 对偶
6、 对偶 排比 对偶 C. 借代 反复 排比 对偶 D. 对偶 反复 对偶 比喻 6. 对 “但 闻 黄 河 流 水 鸣 溅 溅 ”“但 闻 燕 山 胡 骑 鸣 啾 啾 ”两 句 理 解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 )A. 写征程的遥远和军情的急迫。 B. 写战争到来的悲凉气氛。 C. 以宿营地空旷寂凉烘托木兰离家思亲的情怀。 D. 写行军旅途的欢快。 7. 朗读下列语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8. 默写。(1)东市买骏马,_,_,_。(2)_ ,送儿还故乡。(3)小弟闻姊来,_ 。(4)雄兔脚扑朔,_;双兔傍地走, ?9. 指出本文叙事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并说说这样处理的作用。(1)决定替父从军 ( )(2)征前准备,奔赴战场 ( )(3)十年征战 ( )(4)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 )作用:10. 按要求用课文内容填空。(1)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2)写木兰经历战争持久、出生入死的激烈紧张的战斗的句子是:(3)从侧面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