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哈尔滨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上枢密韩太尉》导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109949 上传时间:2019-02-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尔滨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上枢密韩太尉》导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哈尔滨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上枢密韩太尉》导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哈尔滨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上枢密韩太尉》导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哈尔滨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上枢密韩太尉》导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哈尔滨市九年级语文上册24《上枢密韩太尉》导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哈 41 中学“有效教学”改革主备教师:杨明 授课教师:授课题目:上枢密韩太尉 时间:2014 年 月 日 第 节【教学目标】:1、读: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2、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3、议:师生共同讨论,理解此封书信是怎样打动韩太尉的。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第一课时:一、导语引入:同学们,假如让你写一封自荐信给一位有名望的人士,你打算从何人手呢?打算采用什么办法打动对方,让他接纳你? 当年,年仅 19 岁的新科进士苏辙,竟以一篇上枢密韩太尉书的信,让当时身居要职的枢密使韩琦为之称诵,从而对他刮目相看。苏辙在信中都说了些什么?怎样说的?今天,我们

2、就来学习这封书信(板书课题、作者)。二、题目解说:上书:给信。 枢密相当于太尉,太尉:秦、汉时期的官名。掌握军权。所以称韩琦为太尉。三、文学常识:1、苏辙(10391112):字子由,映号颍滨遗老,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 一。苏辙博闻强记,勤奋好学,少年时即显露出出众的才华。嘉佑元年,苏辙与父、兄同至汴京,颇得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次年与苏轼同榜考取进士,名动京师。苏辙踏上仕途后,在对待王安石新政等事当中,表现了卓越的政治才能,但后来因其兄“乌台诗案”的 牵累和忤逆了元丰诸臣等而屡遭贬谪。晚年在贬官处许州(今河南许昌)筑室定居,自号颍滨遗老。“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

3、者几十年。”(宋史苏辙传)有栾城集传 世。 2、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掌管全国军事,相当于秦三公之一的“太尉”之职,故称之。当 年,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所以,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 求见。 3、写作背景: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怎样才能说动名满天下的韩琦呢? 聪敏的苏辙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独从作文之道人手,“更不作喁喁细语,一落笔 便纯是一片奇气”(金圣叹),一路跌宕蓄势,高蹈奇崛,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 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文中,苏辙提 出的“文气说”,强调后天实践对文

4、学创作的重要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文气” 的文学理论,九百多年来,这篇佳作一直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 三、生词正音:1、辙生好为文 ho wi 2、恐遂汩没(g m)3、动乎其言而见(xin)乎其文 4、称(chn)其气之小大5、辙生十有(yu)九年矣 6、恣观终南、嵩(sng)、华(hu)之高7、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u)之富且大也8、四夷之所惮(dn)以不敢发 9、入则周公、召(zho)公四、重点翻译1、执事:侍从。 2、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文章是由气形成的 , 然而文章不能靠学来达到好 ,气质却可以靠加强修养得到它。 3、养:培养。 4、浩然之气

5、:正大刚直的气质。5、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 6、充:充满。 7、称:相称,符合。 8、周览:饱览。 9、豪俊交游:豪杰来往。 10、疏荡:洒脱而不拘束。 11、颇:很。 12、奇气:奇特的气概。 13、岂尝:难道,曾经。 14、气充乎其中: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15、而溢乎其貌:洋溢在他们的外表。 16、动乎其言: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 17、而见乎其文: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 18、游:交往。 19、乡党:乡里。 20、自广:扩大自己的视野。 21、陈迹:陈旧的东西。 22、以:用来。 23 其:我。 24、治:研习。 25、遂汩没:因而埋没。 26、决然舍去:毅然离开。 27、求:

6、探求。 28、奇闻壮观:奇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 29、广大:广阔。 30 恣观:尽情观赏。 31、高:高峻。 32、顾:看到。 33、奔流:奔腾流泻。 34、慨然想见:感慨的想到。 35、仰观:瞻仰。 36、壮:壮丽。 37、仓廪:粮仓。 38、苑囿:猎苑。 39、富:富丽。 40、大:广大。 41、巨丽 :极其美好。 42、宏辩:宏伟善辩。 43、秀伟:秀美魁梧。44、聚:聚集。 45、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凭借才能谋略天下第一 全国人依靠他可以无忧无虑。 46、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四方夷人害怕你才不敢作乱。 47、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多又有什么用。 48

7、、大:浩大。 49、深:深远。 50、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却还是因为没有见到太尉(感到遗憾)。 观 51、看到。 52、光耀:风采。 53、闻一言以自壮:听到你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 54、尽:看尽。 55、大观:雄伟景象。 56、通习吏事:通晓官吏的事务。 57、向:先前。 58、斗升之禄:微薄的俸禄。 59、赐归待选:等待朝廷的选拔。60、优游:从容闲暇。 61、益治:更加研究。 62、且学为政:并且学习治理政务。63、苟:如果。 64、辱教之:屈尊教导我。 哈 41 中学“有效教学”改革主备教师:杨明 授课教师:授课题目:上枢密韩太尉 时间:2012 年 月 日 第 节【教学目标】:1、读

8、: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2、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3、议:师生共同讨论,理解此封书信是怎样打动韩太尉的。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第二课时一、以朗读的形式,学生通读课文。及时纠错。二、翻译课文:1、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2、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3、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chn)其气之小大。5、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6、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7、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8、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xin)乎其

9、文,而不自知也。 9、辙生十有(yu)九年矣。10、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11、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12、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13、恐遂汩没(g m),故决然舍去,14、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15、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sng)、华(hu)之高,16、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17、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yu)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18、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19、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20、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10、天下之所恃以无忧,21、四夷之所惮(dn)以不敢发, 22、入则周公、召(zho)公,出则方叔、召虎。23、而辙也未之见焉。 24、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25、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6、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27、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28、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29、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30、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31、然幸得赐归待选,便得优游数年之间,32、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33、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教师反思】:哈 41 中学“有效教学”改革主备教师:杨明 授课

11、教师:授课题目:上枢密韩太尉 时间:2012 年 月 日 第 节【教学目标】:1、读:学生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一、二节。2、说:学生能结合课文下注释和教师指导翻译课文。3、议:师生共同讨论,理解此封书信是怎样打动韩太尉的。4、练:向你仰慕的人写一封求见信。第三课时阅读分析:一、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主要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作者提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明确“气”对于为文的重要性,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第二段写实践自己文学主张的情况。说自己去乡远游,饱览了名山大川、秦汉故都、天子宫阙,顿时眼界大开,尤

12、其提到见到欧阳修后的感慨,自然引出想见韩琦的愿望。第三段进一步申述想见韩琦的迫切愿望。第 4 段回应开头,重申“生好为文”的志气,并以求教之语作结,含蓄得体。(解说:课文的立意、构思均以奇巧见长,理清文章脉络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二、具体研习。1、结合课文和自己的实际,简单谈谈对“气”的理解。明确:文中的“气”当是指胸襟气度,识见情趣,学问阅历等,“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气”因作者修养的提高、阅历的丰富而形成,正所谓“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因“善养吾浩然之气 ”而写出“宽厚宏博”的文章,司马迁因“行天下,周览四海” 而“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因此,我们在乎时的写作实践

13、中,应该大量涉猎好的作品,广泛接触社会、自然,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感悟,从“养气”人手,方是根本之道。(解说:“文气说”是第 1 段的论点,也是全文立意的至高点,理解它有助于解读全篇。)2、作者的目的是求见韩琦,可为什么要从为文治学落笔?明确:为的是给求谒涂上高雅的文学色彩,让韩琦在赏识苏辙深刻见地、出众才华的同时,享受被仰慕、被盛赞的欣悦之感,并让韩琦知道,他是成全苏辙养气为文、“且学为政”的关键人物,如此,求谒之事就顺理成章。作者始终把最后的目的建立在谈气论文的基础之上,把自己和韩琦的关系严格限定在文学活动范围之内,这样非但没有丝毫的庸俗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其请求是那样的堂堂正正、合情合理,那样

14、难以拒绝。(解说:这是课文的重难点,教师可在学生的自主讨论中相机点拨,由求见韩琦这一目的,逆向推导其途径,便可打开一片天地,领略文章“注意在此,而立言在彼”的妙处。)3、作者在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决然舍去”呢?首先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讨论并归纳: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4、作者“决然舍去”看到了什么?讨论并归纳:1)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地:见秦汉故都、京师卞梁。4)于人:见欧阳修。(未见太尉)5、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15、,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讨论并归纳: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仰慕之情,希望得到太尉的接见;另一方面,也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使自己的目的得以实现。(教师补充:苏辙的赞颂是否言过其实。“太尉以才略冠天下”数句,并非对韩琦的溢美之辞。宋史韩琦传载:“琦与范仲淹在兵间久,名重一时,人心归之,朝廷倚以为重。”当时民间还流传“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的谚语。可见苏辙的赞颂是实事求是的。)6、诵读第 3 段。第 3 段怎样表达想见韩琦的强烈愿望?明确:先顿挫一笔,仍说为学之道,说“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表面上不提求谒,实际上暗示韩琦就意味着“博大”。接着用“于山”、

16、“于水”、“于人”之“已见”衬托“犹以为未见太尉”,至此,在前文充分蓄势的基础之上,把太尉摆在了名山大川、文坛盟主之上,真是把敬仰之情说到极致,把诚恳之态写到极致了。话说到这份上,韩琦又怎能不为之心折?另外,“于山”、“于水”、“于人”这一组排比句,写得意气饱满,然至“犹以为未见太尉也”,又猛然一刹笔,趁势把想见韩琦的原委和目的和盘托出,“总是笔势疏宕之极”。(金圣叹)(解说:通过诵读体会文章风格,学生找出相关词句品析玩味后再读,读时注意恰当运用语气、语调。)二、布置作业:(1)苏辙用什么方法打动了韩琦的心?这对同学们今后踏人社会追求上进有什么指导意义? (2)背诵第 1、2 段。四、课堂小结。本文凭借新奇的立意、巧妙的构思、流畅精练的语言、疏朗跌宕的风格而为历代文选家所钟爱。如今我们读这篇文章,在享受它不朽的美学价值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学习实践,还应该有更丰富的体验。【教师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