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吉那法索防制土地沙漠化之探討The Investigation of Preventing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 inBurkina Faso鄭瑞壬桃園市縣府路 1 號TEL:03-3357838 FAX:03-3377491摘要布吉那法索位處撒哈拉沙漠西南部的薩赫爾地區。熱帶稀樹草原出現風蝕、水蝕,地表粗化及岩石裸露,使土地生產力下降及可用的土地資源減少。目前布國正積極進行防制土地沙漠化工作。本文主要探討布國如何進行防制土地沙漠化,積極改善生態環境的過程,並提出建言,以供防制土地沙漠化的參考。AbstractBurkina Faso located Sahel
2、region in the southwest are Sahara desert. Because the eolian and rain wash erosion, land surface roughness was covered by coarse materials or exposed bed rock in the savanna area. These made the decline of 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reduction of arable lands. Therefore, the preventing works for dese
3、rtification in Burkina Faso are proceeding at this moment.This paper investigate the ways to prevent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processes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Burkina Faso are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preventing the land desertification.壹、前言應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邀請,於八十七年十月十七日抵達西非布吉納法索,停留一個月,協助
4、布國造林及防制土地沙漠化。其間除野外實察外,並訪問該國國務部各機構首長及相關人員,瞭解防治沙漠化擴大所執行之各項整治措施,並提供解決之道。一九九八年布國開始執行土地防衛線計畫,面積廣達一、二平方公里(長六公里、寬二公里) ,預計十年內完成防制沙漠化擴張整治工作。該國對我國派去的專家非常重視並賦予期望,國務部長狄亞羅(Salif Diallo)指示所屬人員,對所需資料及人員陪同應予全力配合,故在該國期間,資料蒐集及工作經驗交換非常順利,茲將在該國協助造林及防治沙漠化的觀感作一探討。貳、環境背景一、自然環境(一)地理位置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舊稱上伏塔(Upper Volta) ,
5、位於北緯 9 度 32 分至 15度,西經 5 度 30 分至東經 2 度 20 分之間,也就是在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西南的內陸國,面積約二七四、二平方公里(圖一) ,人口約一、五、人。圖一 布吉納法索地理位置圖(二)地形布國地形平坦,平圴高度在二五至三五公尺之間,不同的岩層和長期地質年代的地形演育結果,產生二個主要地形特微:一為廣大的準平原(Peneplain)含蓋這個國家三分之二的地表。二為分布在西南部的丘陵,地形受到砂岩地塊(sandstone massif)所支配。(三)地質前寒武紀噴發之人成岩及變質岩基盤,含蓋這個國家四分之三的土地。構造運動(Tectonic movement)自前
6、寒武紀以來並不明顯,岩層古老、緻密並且長期被侵蝕,為構成該國地形平坦現象的原因之一。現代的沖積層主要分布在河流谷地,沿著河流兩側形成很薄的條狀沖積層,為集約農業耕作地,是布國精華區。(四)氣候冬季(乾季)受到撒哈拉沙漠熱帶大陸氣團(CTS)的控制,而夏季(雨季)受到間熱帶輻合區(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的影響,形成乾、雨季分明的氣候。間熱帶輻合區移入時,容易帶來雨量,依降雨量不同,該國劃分三個氣候區(Cameroun L. 1998) (如圖二):圖二 布吉納法索氣候區分布圖 (Cameroun L. 1998). 蘇丹尼亞區(The Sudanian Z
7、one):位於布國南部,其界限在等雨量九公厘以南。主要雨季自五月十月計六個月,最大年雨量可達一、三公厘以上。. 蘇丹諾薩赫利亞區(The Sudano-Sahelian Climate):界於等雨量線六九公厘之間,也就是在蘇丹尼亞區北方,主要雨季自五月九月計五個月,它含蓋布國中部,全國一半面積屬於這種氣候區。. 薩赫利亞區(The Sahelian Zone):位於六公厘等雨線以北,也就是布國的北方。最低年雨量在一五公厘以上,主要雨季自六八月計三個月,因位處撒哈拉沙漠邊緣,在北部國界附近有高約二公尺,寬數公里長數十公里的安定沙丘帶。整體而言,布國雨量隨著緯度不同,從南部向北部遞減,七、八月是全
8、國各地區的雨季。下雨的類型屬於午後熱雷雨(thunderstorm) ,多驟雨(每小時可達六公厘雨量)並伴隨著強風(Nicholas J. 1992)二、人文景觀(一)先進國家科技、財務及人員的授助布國經濟落後,經濟建設絕大部份來自聯合國及西歐先進國家科技、財務及人員的支援,並以外援資金派遣年輕的政府官員到法、德、丹、荷等國作短期培訓或留學。未來布國進步腳步的快慢,端視這些精英群對國家付出的貢獻程度及全國各階層的配合而定。(二)南部為農業精華區,中部農牧並重,北部放牧業盛行農業活動因受降雨量不同而產生差異,南部為農業耕作區,盛產穀物(水稻、小米、高梁、玉米) ,花生、扁豆、棉花、芒果、甘蔗、柑
9、桔、芝麻(Sesame)及森林木材。中部地區的谷地為旱作耕作區,有河川灌溉的地區生產水稻(我國協助開墾的沽河及巴格雷水稻區) ,其餘地區則為天然草原,形成農牧業並重區。北部地區由於雨量少,除了少數河谷有旱作栽培外,其餘為一大片草原,因此放牧業在此區域盛行。(三)蛻變中的農業生產活動布國的農業,除了我國在沽河及巴格雷地區開墾的水稻田外,其餘大部份種植作物為高梁、小米及玉米。這些作物常面臨氣候的失調和天然災害的威脅,農民均採密植方式種植、一般耕地圍繞農家四周,開墾的耕地經過耕作三六年後,則約休耕十年左右,近年由於人口快速增加,每戶耕地不多,休耕年限通常只有二年。為恢復地力,農民把家庭的廢棄物製成堆
10、肥後施放在農田上,以增加地力。(四)森林受到珍惜及重視布國人民百分之九十從事農業,當農民以火燒方式清除地面開墾農地,他們會慎重的保護林木,尤其是巨大的老樹如猢孫麵包樹(Adansonia digitata)更不敢侵犯。他們認為巨樹是神的化身,巨樹的產物只有政府能採收,一般人民不能碰觸。由於這些觀念根深蒂固,巨樹在稀樹草原上仍昂然聳立,否則早被砍伐殆盡。其餘樹木人們仍加以刻意保護,乃因林木的枯枝、枯幹可供燃料、建材或雕刻成手工藝品,樹葉及果實除供人們食用外,並供飼料及藥用,樹汁製成香料,例如供可樂、啤酒的配料等用途。農、林或林、牧混作的耕作生態是全國上下追求的目標(圖三) 。圖三 建造防制沙漠化
11、人工生態圖 (布國文宣 1998)(五)一望無際的淺湖人工湖利用微起伏波狀地形之凹地興建攔水壩蓄水,形成一望無際的淺湖。湖水平時除供人畜的飲用及洗滌外,主要是在旱季,能充分供應人畜所需。除人工湖外,尚有四千多個人工開挖的小池塘,同樣提供類似於人工湖的功能。在布國,水體造育生態的多樣性及聚落的形成。參、防制沙漠化執行之探討西非於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曾經連續發生大乾旱,摧毀土地生產力,造成薩赫爾地區嚴重環境惡化,熱帶稀樹草原退化為沙漠化(desertification)土地,聯合國遂於一九七七年召開沙漠化會議,決議針對蔓延中的沙漠化環境加以監測及整治。 (程道遠譯1998)布國在這種情況下,接受
12、外國授助,執行各項防制沙漠化工作,茲就參訪的主要計畫作下列探討。一、八千村莊、八千森林政策布國有八、二二八個集村, 八千村莊、八千森林政策的口號,在布國民眾可朗朗上口,這是現任總統龔保雷(Blaise Compaore)一九九五年任第一任總統時所提出的主要施政政策。龔保雷總統認為防制土地沙漠化必須先從村落開始整治,利用村民就近造林管理,由點到線,擴展到面,循序漸近,以竟全功。二、天然森林整治本計畫由聯合國發展計畫署於一九八五年開始援助,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一九八六至一九九年,第二階段一九九一至一九九四年,均由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執行,第三階段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八年由布國執行,FAO 協助。
13、依據聯合國計畫署天然森林整治計畫,布國主任融軻(Ahred N. Zongo)稱:本計畫係以天然林整治。目前每公頃可生產薪材一立方公尺,其銷售所得需支付管理委員會薪津,稅金及工資等,居民砍伐薪材工資,為居民主要收入來源。整體而言,本計畫不但增加居民就業機會及增加收入,提高生活品質,同時也解決布國薪材之不足。三、聯合國糧農組織森林暨糧食計畫本計畫屬於自然資源(水文、土壤、植物)保育,分南、 ,北兩區執行。由居民決定他們的需求,政府規劃提供技術支授及輔導,再由居民參與執行。由於南北部地理環境迥異,整治方式也不同。南部:南部雨量較多,自然環境較好,吸引北部居民南遷,造成北部人口密度漸小,南部湧入大量
14、移民,盜採森林資源盛行。因此本計畫執行範圍在森林保護區及其周圍作各項生產,如農耕、畜牧。並鼓勵婦女參與生產活動,輔助養牛、種菜、馬鈴薯、製造肥皂,以增加婦女收入及地位。本計畫也重視鄉村整體發展,辦理掃盲運動,設立農民習字所,所有的訓練,語言統一用摩西語(註:摩西語有文字,為地方語言,官方語言為法語) 。北部:居民大都以畜牧維生,偶而可見游牧景觀。由於雨量少,雨期短,土地貧瘠,植被生長不良,人口外移嚴重,因此這區域的整治重點是如何恢復土地生機,改善生活環境,以安頓居民謀生為主。防制沙漠化整治主要工作為造林。由於土壤水份無法全年供應林木生長所需,因此本區域每公頃栽植僅四株林木,株行距各五公尺,僅為
15、台灣造林地栽植四、株的十分之一。因為疏植,每棵林木擁有二十五平方公尺的土壤水份供給,在一般的乾季也能安然渡過,此即乾燥區的自然景觀為稀樹草原的原因。四、德國援助森林整治計畫本計畫由德國經濟合作局援助,是自一九九四年開始至二三年結束之中長期計畫,計畫執行之前,自一九八八年就已開始調查計畫實施區之資源。目前由德國森林生態學家尼曼(M. neumann)主持,其整治位於布國首都瓦加杜古東北方二十一公里之嘎斯(Gonse )森林區,區內有二萬二千名居民,分布於十三個村莊。布國森林區之年材積增加量,一般每公頃僅一至二立方公尺,產量低不敷居民所需,本計畫希望能提高每年增加材積到一立方公尺。因此主張以天然林
16、之自然更新方法改進森林質量,也將森林利用目的不同,分為建材用、薪材用及畜牧用三類。其目標不在提高居民之經濟收入,而是以不破壞生態平衡為主要考量,其森林整治不但提供建材、薪材、藥用、食用,而且推衍到養蜂及種植牧草。五、我國農業技術援助計畫一九六年代,我國首度派遣農業耕作隊援助布國(當時簡稱上伏塔)開墾土地發展農業,其重點位在該國西南部波波地烏拉索(Bobodislasso)北方約一公里,即距離首都瓦加拉杜古三五公里之沽(kou)地區,利用蒙漢河(Mouhoun )興建攔水堰及分水閘門,目前閘門上仍保存完整的沽河渠及中華民國五十八年之碑文。並築造灌溉幹渠十二公里,流量每秒二立方公尺,供應一、三公頃
17、新墾區水稻農田,其收穫量每公頃可達五、公斤。一九九四年我國再次派遣農業技術團在該國東南部巴格雷(Bagre)地區,利用巴格雷發電廠(水庫)流入那甘貝河的水,在其右岸開墾一、公頃的水稻區(左岸平坦地劃給世界糧農組織開墾多時,目前尚未開工) ,其中築造引水幹渠計一五公里,流量每秒五立方公尺。本墾區完成開發後,可發展水稻二穫區,預估每年可生產稻米一萬公噸,實質達到援外效果。六、土地防衛線計畫本計畫是由國務部長迪亞羅(Salif Diallo)為強化總統龔保雷八千村莊、八千森林政策及防制土地沙漠化擴張,於一九九八年宣布執行,執行地點東起亞加省(Yagha)西至貝瓦省(Banwa) ,東西全長六三公里,
18、寬二公里,棋跨布國中北部(圖四) ,預計分十年完成,總經費約需六十九億三千萬西非法朗(折合美金一、三五三萬美金) 。圖四 土地防衛線計畫位置圖土地防衛線在迪亞羅部長全力推動及我國的援助之下,於去(一九九八)年五月雨季來臨時,在傑吉納省(Gnagna)馬尼縣(Mani)孟貝加(Mbanga)村莊開始執行,目前已完成造林一六公里長,一五公里寬, (二、四公頃)之林帶,造林數量計九六、株,經現場踏勘(一九九八年十月至十一月)其樹種為達到多種用途,主要種植尼羅第卡( Acacia nilotica var.adan)佔八,塞內加爾樹( Acacia senegal)佔一,另外非洲波索比斯( Proso
19、pis africana)及豆吉尼樹( Acacia dudgni)各佔五。綜觀上述,各種防制沙漠化計畫之執行,不但在追求解決居民的民生所需,同時注意到林木、植被及水資源的開發及保育。肆、結論與建議在長達一個月期間,拜訪過國務部長暨所屬各層級政府官員,並深入民間踏勘各地區的自然景觀及人文活動,深深體會到生長在副熱帶季風區的經驗,不能完全轉嫁到熱帶半乾燥草原氣候區的生態,當了解這二者不同環境特性後,才能採取適合當地環境的生態策略。一、結論(一)氣候變遷植被退化造成生態環境危機受到全球氣候變遷,一九六八至一九七三年連續的大乾旱造成土地生產力衰退,植被大量枯死,加上人類、牲畜、野生動物、蝗蟲、蟋蟀等
20、對植物的需求,更使植被退化,這些氣候效應的變遷,促使沙漠化南移。(二)地形單調,廣大準平原地貌廣大的準平原含蓋全國四分之三領域,是前寒武紀地塊經長期侵蝕塑造而成,單調的地形受到花崗岩片麻岩基盤形成微波狀起伏,侵蝕殘存的花岡岩島狀丘和板狀硬殼層覆蓋的方山凸起在準平原上。(三)間熱帶輻合區移動支配各地雨量等雨量線與緯度平行,此乃受間熱帶輻合區南北移動影響,南部地區等雨量線可達九公厘以上,劃為蘇丹尼亞氣候區,是主要農業耕作區。中部地區等雨量線六九公厘之間,劃為蘇丹諾薩赫利亞氣候區,為農、牧業並重區。在北部等雨量線六公厘以下劃為薩赫利亞氣候區,為放牧盛行區。(四)經濟建設落後,城鄉極度不均衡發展布國為
21、低度開發國家,經濟建設經費主要接受外國援助。首都及殖民時期開發的城市具有現代化的建設,鄉村尚存傳統生活方式,城鄉發展極不均衡,鄉村人口大量遷移都市,形成都市人口暴增,延伸各種新的都市問題。或有年青力壯者越界遷移沿海國家當勞工賺取工資,形成鄉村勞工短缺問題。(五)生產落後的火耕(游耕)農業玉米、高梁、小米為主要糧食,廣種薄收的粗放耕作方式,造成糧食不足。由於農耕器具短缺,墾地必須先放火燃燒地表植被,始能開墾種植,因而造成土壤缺乏有機質肥料,耕種二三年後,地力貧乏換地再火耕。由於休耕期限短,地力無法恢復,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形成裸露的斑剝地,沙漠化逐漸形成。在耕地農民對有機肥的重要性認知不足,糧食
22、收穫量少,可販售的剩餘糧食不多,農民生活貧困。(六)我國農技團開墾稻作,繁榮當地農村經濟我國分別於一九六年代在沽河開墾水稻田一、三公頃及一九九六年在巴格雷地區開墾一千公頃二穫的水稻田,分配當地居民種植,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不但減緩布國糧食不足壓力,而且增加人民就業機會,安定民生,甚至在當地成立縣政府所在地。(七)設置森林保育區作為防制沙漠化及發展觀光策略全國將近百分之五的土地被劃定為森林保育區,它包括國家公園卅九萬餘公頃,野生動物保護區三五餘萬公頃,森林保護區八十八萬公頃及其他試驗林。森林保育區有外國援助計畫,也有由外國民間團體援助開發。森林保育區均由當地居民參與,組成委員會經營管理,以不破壞生
23、態平衡的原則下,居民分享森林的經濟效益,有效防制沙漠化擴張,並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致力發展觀光事業。(八)人工造林著重經濟效益,形成單一林相,不符生態原則造林為防制沙漠化主要工作。由於布國資源缺乏,林木的選擇必須適合民生所需。因此大部份種植豆科之尼羅第卡樹,形成單一林相,有違生物多樣性原則,易受天然災害危害。(九)建造稀疏的林木,並與農業或牧業混合經營為適應熱帶半乾燥氣候,樹木是以疏植的方式造林,使林木有足夠的土壤、水份可吸收,因此每公頃一般種植四株。在谷地濕潤地帶居民在林間空地栽植農作物而形成林、農混作區。其餘係林間有天然下種的草原,成為放牧區形成林牧混作區,但在林牧混作區內,林木常受牲畜的噬
24、食而遭受危害。(十)防制沙漠化及整治工作,仰賴外國援助布國經濟仰賴外國財力、物力及人力的援助。目前各種計畫的執行,政府當局極力配合,並重視其成果,以博得更多的援助,有效實施防制沙漠化工作。由於機械的缺乏,影響計畫執行進度,目前極渴望獲得重機械的援助。二、建議(一)建立推廣教育的組織及推行教育布國政府對防制沙漠化擴張所採取的政策,是由中央下達命令執行,且注重社區居民參與,其決策具前瞻性,初步成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全國村民識字率平均的二左右,台灣日在據時期暨光復初期教導農民的經驗可作為參考,提升一般的知識及生產技能,以口語相傳,經驗發表,相互觀摩,現場技術指導等,因人因事來教育村民。在教育未普及前,
25、宜先建立推廣教育。(二)林間裸露地宜加強植被覆蓋防制沙漠化擴張所採行的土地防衛線計畫,僅著重造林,且每公頃只種植四株幼苗,苗木之間的土地仍裸露,對改善植被覆蓋率效果不彰,宜利用區位的選擇,在較乾燥的地區建造林草混合區,使森林與草場並重,發展林牧業,在較混濕潤的地區或谷地建造農林混合業。(三)建造混合林,追求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目前土地防衛線造林樹種的選擇,為達一個樹種發揮多用途的經濟效益,造成樹種單一性的林相,若遇天然災害或病蟲害發生,風險性非常高,且落葉又被牲畜食用,地表缺乏有機質及覆蓋,容易產生風蝕及地表逕流,造成地力貧瘠,要改善沙漠化不易竟全功。因此造林樹種選擇不可一時追求經濟效益而集於
26、一個樹種,應就各樹種之適地性,提供利用的特性加以選擇種植,使造林地建造成混合林複層林相,不但可達造林目的,且能建造適合當地之生態林,有效防制沙漠化擴張,以改善目前的生態環境。(四)引進我國傳統農田牛犁耕作,以改良土壤及增加生產目前布國農民耕作農地僅用簡陋的小鋤頭,以單手臂的力量挖鋤農地,其工作效率低落,因此在耕作前,必須先實施火耕,以去除地表植被,造成土地有機質含量少,改良土壤構造不易,農作物產量無法提高。若能實行機械耕作,則可以改良土壤,擴大耕作面積,但以目前布國的農民經濟,尚無能力購置農業機械,在此情況下,若能利用布國現有分布廣泛的黃牛,加以訓練,用牛耕田,可使地表的植被及牛糞翻入農田,不
27、但增加土壤肥力及改良土壤構造,並可增加土壤蓄存水分,減少地表逕流之沖蝕,有效利用水資源,則農作物之產量必然隨之增加。(五)加強裸露地表建造草場,改良土壤,恢復地力在整個環境退化過程來看,波狀草原在人類忽視環境脆弱下之過渡耕作活動,出現斑狀裸露地,隨著風蝕粗化,片狀流沙,偶有矮灌叢植物出現,目前正處於沙漠化蔓延階段,但並未使整個土地生產力完全退化,若要防止其蔓延,應先行植草,建造成草場,維護地力。(六)因地制宜,建立林牧或林農混合方式布國農民對糧食需求,僅有主觀的要求,對土地資源用而不養,進行掠奪式的攝取。旱作農田廣種薄收,很少投入和補充有機肥料,荒漠化現象隨時隨地均可能發生,因為在草原及潛在沙
28、漠化地區,農耕並非沙漠化整治方式,宜以擴大林草面積發展牧業,建立一個林牧有機結合的土地利用結構,才可防止沙漠化,且能發揮人工生態效益及有較好的經濟收益。(七)加強草場經營,實施輪牧制度布國的牧業為放牧類型,每四至五公頃草原僅能供養一頭所需,牛群或羊群在草場上漫無目標覓食,且蓄水池分布稀落,牛群或羊群整日遠距離拔涉。草類經過牛羊群不斷踐踏而枯死,地表裸露土壤也變得堅硬,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建立放牧地草場合理化的承載量(capacity )及凹地蓄水池的建造,實施輪牧制度,並教導牧牛者,將牛羊排泄的糞便就近埋入土壤,不但可增加土壤有機肥料及含水量而改善土壤構造,促進植被的生長,以提升每一五公頃草場能
29、供養一頭牛所需,使輪牧制度的實施能減少地表的裸露而改善生態環境。(八)建立輪作制度,維持地力在旱地,高梁、玉米、小米是主要的農作物,上述三種作物均為需肥力甚高的作物,種植一、二年後地力衰退產量減少,因此宜改作綠肥。如野生豆科植物特拉草(cassia tora)其根部有固氮作用,可增加土壤氮肥,於旱季十一月採取種子,第二年雨季播種,因其為一年綠肥作物,在第二年雨季來臨時,連植株翻入土中,可增加土壤有機肥料,並改進土壤圖粒構造。另外輪作可種草,因為在半乾燥地區的草類是一年生草,雨季生長,乾季開花結種後植株枯死,可作為綠肥使用,其輪作制度方式如圖五。圖五:輪作方式(九)選擇適當的窪地,建造貯水埤塘,
30、作多功能使用在半乾燥氣候區沙漠化歷史的演化過程中,上、中游水資源的過渡利用,會造成下游水資源的減少,形成植被缺水而枯死,造成沙漠化擴張現象。合理化的建造埤塘,使暴雨後一部份的水流入貯水埤塘,不但減少水患而且可補充地下水源,其貯水池亦可攔截地表微細的土壤顆粒,在缺水裸露時,製成土磚,供當地居民使用。(十)善用國外援助高科技設備及人才的培訓布國接受聯合國及西歐先進國家科技設備、財務及人力,執行各種不同目的的計畫。布國當局宜利用這段有利時機,盡速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建立資料庫。並善用國外援助人員及學成歸國的科技人員,培訓國內人才,使國內人員能利用外援的科技設備,在蛻變的環境中走出適合布國傳統與現代化兩全其美的生活環境。總而言之,沙漠化防制指標是植物的生存及覆蓋率,水資源及土壤肥力等防制其惡化的現象,如何恢復及保護這些地區原有的環境生態是布國上下應該努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