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郑祥福.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88010 上传时间:2019-02-07 格式:DOC 页数:429 大小:69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郑祥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郑祥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郑祥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郑祥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9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郑祥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章 哲学概论哲学是在人类生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类文化的思想结晶。它的产生表明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提高,表明了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的现代形态,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彻底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人类哲学史上的一场变革革命,它是人们科学的思维方式,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然而,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对一般哲学有所了解,对哲学发展的历史有大概的了解。因此,学习哲学首先要了解哲学的性质、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的功能、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发展的历史概况、西方

2、哲学的主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等。第一节哲学的本质及其对象和功能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对象是什么 ?哲学研究的基本间题是什么 ?哲学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是哲学的一般问题,也即元哲学问题。学习哲学,首先要回答的是这些一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的人认为它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它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有的人认为它是脱离实际的空谈;有的人认为它是充满理想的希望; 有的人认为它是虚妄不实的幻想;有的人认为它是富有智慧的思想,如此等等,反映了人们对哲学的困惑和期望。从哲学的历史看,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间。哲学即是“爱智慧” ,在哲学家看来,智慧虽然包含有知识

3、,但不能仅仅归结为知识。知识总是关于某些领域、某些事物的相对有限的、变化的答案;而智慧所期望的则是永恒、无限、绝对的“自由” 。追求知识,是为了掌握真理;“爱智慧”则意味着对真、善、美永无止境的思考、探究和追求。知识因能解决问题而有力量;智慧则因能合理运用知识指导人生事务而有价值。一个人仅有知识不能算拥有智慧,只有充分了解生命和生活的意义,具有德性和信念的人,才是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智慧比知识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它是同人们的世界观相联系的。哲学作为关于智慧的学间,就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既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基本认识和阐释,也是人

4、们对这个世界的总的期望和基本信念。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人类赖以存在的世界。认识世界、评价世界、改造世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从对个别的具体事物的认识和评价,逐渐丰富并扩展为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和评价,形成了关于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世界的本质、人的本质、生命和人生的意义等等问题的看法和信念,这就是世界观。任何一个精神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同于一般人的世界观。人们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形成的,缺乏系统性和理论论证。哲学则是在人们世界观的基础上,由哲学家按照一定的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

5、辑论证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不仅是世界观,也是最一般的普遍的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间,它表达了人们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用这种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在这里,方法论就是世界观的运用,当人们用他的世界观去解决问题,使世界观成为指导人们认识和解决各种间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时,世界观便转化为方法论。在此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世界观,同时也是价值观。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但是,哲学的系统性,并不排除哲学在认识世界和评价世界时所产生的差异性,哲学的理论性和逻辑性,也不排除哲学中

6、所包含的激情、期望和信念。事实上,哲学作为专门的世界观形态,不仅包含着对世界的根本认识,而且包含着对世界的总的评价;不仅包含着对世界的冷静分析和思考,而且包含着热切期望和信念。人从自己的需要、追求出发,总是要对世界作出意义阐释和评价。因此,世界观的问题,不仅仅是对与错、是与非的问题,也是意义阐释和价值评价问题。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作为关于智慧的学问,其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寻求真、善、美的统一。哲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一致的。从根本上说,只有在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当人们吃穿即温饱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有了思考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思维的可能。由此可见,哲学是有闲阶级的产物。在历史

7、上,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使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时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时起,就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服务。哲学作为一种知识,起初是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的。哲学与具体科学同根而生,人类最初的对自然界或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总汇,就是哲学,哲学与许多具体科学一起,成为构成人类智慧的组成部分。直至近代,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许多自然科学才逐步地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树根、树干与树枝、树叶的关系。虽然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母子关系,但是哲学并不是提供完全绝对的真理的学间,它并不能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而

8、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在人类的知识大厦中,哲学是以具体科学为基础的,具体科学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进步。哲学分化出具体科学之后,哲学就将自己植根于具体科学之中,与具体科学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就是把科学研究中的新思想新成果,通过哲学概括的本性,把它们概括为一般的理论体系,从而使具体科学的方法转变成为人们日常思维的方法。在此,哲学起着对科学方法的普及化的作用。在这个普及化的过程中,哲学也不断地从具体科学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的理论。所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如果离开具体科学,那么哲学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

9、水。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是我们对世界的总体看法,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他工作的方向与总体框架。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那么科学家的思想必将会出现混乱。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它们构成了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二、哲学的研究对象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不同,成为区分各门学科的基本根据。哲学也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但是,与具体科学相比,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有其特殊性。时至今日,在哲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哲学家们仍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一方面,这是由于哲学

10、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各个哲学家对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另一方面,是由于对哲学和其它学科的关系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因此,对哲学研究对象之类的问题,只能是从哲学发展的主流思想出发思考、分析和认同。从哲学发展的历史看,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提出了“理念论” ,把世界区分为现象的“现实世界”和本质的“理念世界” ,明确地把世界的本质(理念)规定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那以后,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多数哲学家都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认同为是世界的本质,并对世界的本质间题作出了自己的阐释。一般认为,哲学与其它学科或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哲学以世界的本质、普遍规律、法则、秩序为自己研究的对象;具体科学则是以世

11、界的某个领域、某个层次、某个方面的事物和间题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提供关于世界的总体性的、普遍性的、本质性的理论思想;具体科学则提供各不相同的有关世界某个领域方面的知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总体与局部的关系。然而,仅仅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是世界的本质,这还不够全面、准确。因为,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并不是简单地从世界本身来研究世界,而是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来研究、阐释世界。在这里,哲学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不仅有世界的本质、规律、秩序、法则等间题,而且包括人的本质、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人与世界的构成关系、人的存在和发展等等问题。从哲学世界观的特点来看,人总是从自

12、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去研究、思考和阐释世界的。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根本问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研究世界,世界的本质问题就不仅是个事实问题,同时也是个意义问题。哲学对世界本质的研究,总是从人的立场、需要、期望出发所进行的思考。如何理解世界的本质,与如何理解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和命运密切相关。这也就是说,研究世界的本质与研究人,这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即人与世界的两个方面。因此,从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特点出发.应该进一步把哲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准确地揭示出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内容。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哲学从总体上和变化中来

13、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普遍本质和根本内容。哲学研究对象的规定性,与哲学把握对象的特有方式密切相关。就哲学的知识形态来说,哲学作为人类理论思维的最高形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不是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所有方面、细节都进行研究,而是对其中的带有普遍性、根本性的问题进行抽象性和总体性的思考。同时,它也是对各种具体科学,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就哲学的世界观形态来说,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灵魂,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崇高的理想性。哲学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根本内容的研究,不仅有像科学一样的客观的事实性的分析和描述,而且有人从自身的生存境况、需要、追求而作出的思考、阐释、期望。它包含着对人的安身

14、立命之本问题的深刻思考,包含着对自由王国的崇高理想。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以人和世界的本质关系、根本内容为自己研究、思考的对象,这就决定了哲学的对象世界不完全是原初状态的世界或自然界。同时,也就存在着哲学家们对世界各种各样的阐释。在哲学家眼里,在哲学思考的领域里, “世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固定的、完整统一的世界,而是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可塑性的世界。“世界”成为有多重构成、多重意义的世界,呈现出多个世界的图景:有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自然世界和人类世界,现象世界和本质世界,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理性世界和非理性世界,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还有生活世界、语言世界、符号世

15、界、意义世界等等。这些各不相同、有特定意义的世界,都是人与世界关系中的世界。与人相联系,世界发生了变化,从一变多,从无意义的世界变为有意义的世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人与世界的关系,则从原初的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为多维的、多重意义的构成关系。哲学的对象世界呈现出多样性,在此基础上.哲学家们建构了一个个人与世界的体系。虽然,从科学的观点看,其中的一些世界图景并不合理,但它们仍然是人与世界关系网络中的一些环节。这一切,既是哲学家们对人与世界本质关系、根本内容的认识、思考和阐释,也是不同时代的人们对自己与世界关系的反映和期望。只要人存在,人对自己存在的世界就有所追求、有所期望、有所思考和阐释

16、。世界的图景是丰富多彩的,在这里。科学的认识和哲学的思考和阐释,都是不可缺少的。三、哲学的一般功能哲学的功能即是哲学的作用。一门学科能够存在,总有它特定的作用,更何况像哲学这样古老而又长青的学问。但哲学的功能或作用,不同于应用科学的功能或作用,如果说应用学科的功能是直接的、具体的、实用的,那末,哲学的功能就是间接的、总体的、抽象的。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人类精神的灵魂。哲学的功能,从总体上看,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功能。作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提供了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根本内容的理论图景,从总体上给人们以理论的指导,使人们更好地认识、评价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与此同时,哲学为人们

17、提供信念和理想,使人们能不断地超越现实世界,创造和奔向理想的自由王国。作为方法论,哲学提供了认识问题、阐释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论原则。哲学的方法论原则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原则,对各种具体的方法论起着指导性的制约作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虽然不是直接的、具体的、实用的,但它是重要的、深刻的、广泛的。对此,可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哲学是人们的基本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作为人的认识模式和评价模式的观念系统。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是认识论和价值学说的统一,其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宏观的思维方式。同时,哲学的思维方式又构成了其它思维方式系统中的智力

18、和智慧因素。知识本身并不等于智力和智慧,智力和智慧往往体现为人的理论思维能力,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因此,以哲学为代表的智力和智慧因素,是思维方式的核心,体现着思维方式的总体水平。哲学的学习和修养,对提高人的思维方式和水平是很有帮助的,恩格斯指出,理论思维的才能“需要发展和培养,而为了进行这种培养,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办法” 。具体来说,哲学对思维方式的作用,主要在于锻炼和发展人的反思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理性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二,哲学是一种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作为一个中性概念,是指一个民族或民族共同体所共同具有的、稳定的文化精神结构,主要由民族的心理结构和以价值观

19、念为主体的思想体系所构成。同时,民族精神又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传统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往往构成了民族精神的核心,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和演变有着巨大的影响。马克思曾经说过,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 “是文明活的灵魂” 。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时,也曾指出:“像对民族的精神发展有过如此巨大影响的黑格尔哲学这样伟大的创作,是不能用干脆置之不理的办法消除的。 ”所以,要了解一个民族,就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哲学。例如,要懂得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应了解儒学思想。.要了解美国人的精神,就应知道实用主义。一个民族和民族精神的发展、继承和创新,也有赖于一个民族的哲学思

20、想的发展。没有充满智慧的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就不可能形成伟大的民族精神。第三,哲学对人的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哲学虽然是抽象的思想理论,但决不是与现实无关的清谈。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活的灵魂,必然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作用。哲学的社会实践功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哲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会形成长久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哲学通过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影响着具体科学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功能。再次,哲学以思想批判的武器,直接地关注和批判社会现实,从而影响着人们变革社会的实践活动。最后,在社会变革时期,哲学思想起到

21、了理论先导和思想启蒙的伟大作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打开了从古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之门。18 世纪的法国哲学,为法国大革命创造了思想条件。在我国,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拉开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序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注重和强调哲学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功能。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时,马克思就明确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间题在于改变世界。 ”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最终走向自由工国,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目标。第四,哲学也是一种人生观。人生问题,说到底是人生观问题。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根本态度

22、,包括对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生与死、人生的幸福、人生的理想等等根本问题的基本态度。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碰到上述这些问题,也必须思考这些问题,未经思考的生活是毫无价值的生活。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把人的间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认识你自己”或认识人,这是苏格拉底的追求,也是哲学的追求。因为关注人、研究人、阐释人的问题,哲学才拥有了自己的家园。个体人生观的形成,可以有多种途径,但哲学给予人的是思考的人生,使人“修身养性” ,寻求安身立命之本。哲学的学习和思考,使你拥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获得思想的自由和心灵的安宁。第二节哲学的基本问题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研究的领域和问题,哲学也不例

23、外,自古以来,哲学所研究的问题总是离不开现实的,但它的研究领域则是一致的。一、哲学的研究领域人与世界的关系构成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哲学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这就是哲学研究的领域。在古代,哲学的研究领域几乎包括了人类知识的各个方面,哲学成了“知识的总汇” 。到了近代,随着各门科学相继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哲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缩小。时至今日,每当一个研究领域从事实本身出发,产生了可以用精确的公式来表示知识时,它就进入了科学的行列。而哲学,诚如当代哲学家罗素所指出的那样, “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

24、物的思考;但是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一识-一我是这样主张的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 ”具体说来,哲学的研究领域可分为: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等几个方面。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其中的每个研究领域的间题,都与其它领域的问题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有些问题甚至是重复的,区别仅在于研究的视角有所不同。本体论,这是关于世界本质的学问。它涉及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是世界?什么是存在?什么是实体和关系?世界有没有统一的

25、本质 ?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 ?世界有没有所谓的秩序、法则、目的?如果有,它们是什么? 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是什么?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还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是事实关系还是意义关系?这些间题,往往构成了每一种哲学的基础,并决定和制约着认识论、价值论等方面的研究。从哲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来看,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首先,对世界本质的思考,经历了一个由探寻万物的“始基”或本原,到阐释人与世界关系本质的过程。其次,由原来的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某种实体的“实体本体论”向“关系本体论” 、“功能本体论” 、 “意义本体论”等类型的本体论转变。再次,由理性主义本体论占统治地位的局面,发展为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向非

26、理性主义本体论并存的局面。最后,由全部哲学都承认本体论问题,发展为一些哲学取消本体论问题。上述这些变化,为当代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引入了新的课题和思考。认识论,又称为知识论,这是有关知识和真理的学问。在这一研究领域,人们探讨知识的基础、构成、界限、本质及合理性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讨论包括:人的思维能否把握世界?知识的来源是什么?是感觉经验还是理性思维?什么是知识的普遍性和有效性? 什么是真理和谬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 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如何?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如何寻求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当代认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把认识、知

27、识问题同科学、逻辑、语言等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价值论,这是关于意义和评价问题的学问。如果说认识论所涉及的是真与假、对与错的问题,那么,价值论所涉及的则是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有用和无用的问题。伦理学、美学的问题,从根本上讲都是价值论问题。人文科学所涉及的问题,都有价值评价的问题价值论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价值的本质、价值的特点、价值的类型以及价值意识和价值评价等问题。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这是有关社会历史和人生根本问题的学问。它和本体论、价值论的问题密切相关。在某些哲学中,社会和人生间题甚至成为哲学的基础和主题。社会历史观关注这样一些问题:社会历史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是单值决定论还是多值决定

28、论?社会历史是进化论的历史,还是模式论、非进化论的历史?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是什么?社会的本质和构成是什么? 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文明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问题,理想社会的法则与追求等等问题。人生观则主要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在世界中的地位、人生的意义、人生理想及其追求、健康人格的塑造与培养等方面。哲学的研究和思考除了上述领域外,还可以运用到任何一门学科领域中去,如宗教学、法学、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自然科学,对这些学科本身及学科领域中的根本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从而形成政治哲学、经济哲学、艺术哲学、管理哲学、宗教哲学、科学哲学等。二、哲学

29、研究中的两类问题哲学作为世界现的学问,思考的都是些重要的根本的问题,但哲学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时常让人感到困惑。例如,关于本体论问题的研究,现代哲学的思考和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比古希腊哲学更具合理性。这也就是说,哲学从古代就在探寻世界的本质、思考人与世界的本质关系,但时至今日,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并不像科学研究那样,取得明显的进步和飞跃。与此同时,哲学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也存在着问题。例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多年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应该说,人们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道理,认识上是清楚的,思想上是认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常常可以看到违背客

30、观实际的工作作风和行为。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源于哲学研究间题的特殊性。从哲学讨论和研究的问题来看,有些是科学问题,有些是非科学问题;有些是事实问题,有些是价值问题。所以,为使哲学的研究和教学更有效果,有必要区分如下两类问题:一是经验的科学问题和超经验的形而上问题,二是事实分析问题和价值评价问题。从析学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来看,经验的科学问题,指的是这类问题存在于经验范围内,它是相对的、有限的、变化的。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应立足于经验基础之上,不超出经验范围,并用经验来证实。就此而言,经验间题也就是科学问题。从哲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对经验问题的研究,已逐步从猜测、思辨理

31、性,转向经验的科学理性、实证性的研究。我们应该提倡科学的求实精神,放弃对经验问题的形而上的幻想,承认并强调经验的科学知识的相对性、有限性、实证性、可操作性。形而上的问题则是指超经验的问题,关于此类超经验的间题历来被称为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一词源出于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形而上学是指“在自然之外” ,是指专门研究抽象问题的学说。在现代哲学中,凡是超出经验范围,不能被经验所证实的哲学问题,均属于形而上学问题。按照逻辑实证主义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意义标准,哲学中的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社会历史观问题和人生观问题,都是形而上学问题。例如,世界的本质问题、社会和人的本质、价值问题中价值的本质

32、、价值理想、社会与人的理想的自由王国、自由、正义、灵魂,至真、至善、至美以及三者的统一,都是非经验、非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科学的认识意义,只有心理的、情感的、社会的意义。因此,形而上学问题,说到底是个信念或信仰问题,而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与谬误、对与错的问题。对形而上学的研究和思考,得到的不是科学真理,而只是合理的信念。形而上问题和形而上学形成的最重要的根源在于人的自由本性,即人寻求水主、永恒、绝对的自然意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人的期望和信念,期望着从有限的生命、人生世界,奔向或达到永恒的、无限的、绝对的世界或理想境界。由于形而上学的非经验性和非科学性,造成了形而上学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

33、的困难。第一,对形而上学问题的研究和思考,得到的不是确切的知识、科学真理,而只是信念,这招致了从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 “拒斥形而上学” ,这成了以逻辑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科学主义思潮乃至整个当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倾向。第二,形而上学的思考,提供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信念,但如何确定合理的世界观信念的标准,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三,形而上学的极端化倾向,会导致对经验的现实世界、现实的人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的否“形而上学”一词的两种用法,一是指关于超经验间题的学问;二是指用孤立、片面、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如西方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的状况,现代哲学中反科学、反文明的倾向。形而上学研究的意义在于

34、:提供合理的世界观信念,规范和引导经验知识,服务于人的现实和理想追求;寻求安身立命之本,为人提供精神家园,满足人修身养性的需要,获得心灵的宁静和自由;倡导一种批判精神,不断地批判和超越现实,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因为形而上的研究体现了人追求理想的需要.因此,凡是在科学不能涉猎的地方,往往正是形而上思维存在的地方。形而上研究总是根据人们过去的认识原则,推导出将来的发展方向和秩序。事实分析问题和价值评价问题,分别属于认识论和价值论两个领域。事实分析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获得对认识对象的真理性的认识。在这里,要尽可能地排除人的意志、情感、思想的干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出客观的分析

35、,追求真理。价值评价则与人的需要、情感、信念密切相关.它所遵循的不是客观事物所设定的物的尺度,而是人的尺度。对同一事物,事实分析的结论或许只有一种是正确的,但价值评价的多种意见或许都是合理的。如果说,事实分析的问题,要求人们遵循物的尺度,以科学求实的精神认识和改造世界;那么,价值评价问题则表达着人们对世界的期望、信念,要求世界满足人们的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客观而科学的结论和方法论原则。但同时作为认识主体和价值主体的人,总是会从自己的需求、利益、期望来阐释实际、超越实际,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的。如此一来,在各个不同的价值主体的阐释中,客观实际、客观规律就会产生不同的意义。经验

36、的科学间题和超经验的形而上问题,事实分析问题和价值评价问题,不仅存在于哲学研究的领域中,而且也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各门学科领域和实际生活中。这就需要人们对这两类问题有所区别、有所认识,弄清楚自己面对的是什么问题,讨论的是什么问题,从而根据间题的特点去阐释,得出就这一问题而言的合理结论。三、哲学的基本问题综上所述,哲学研究的基本领域是人与世界的关系。然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首先是表现为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当然,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哲学正是要研究这多方面的关系。但是,在这多方面的关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则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中的基本关系。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在众多的哲学问题中,思维与存在或

37、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这

38、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认识论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是世界的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历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野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所形成的。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问题。所谓哲学的党性.也就是哲学的党派性,即是说,历史上的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就是唯心主义的,没有超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第三派哲学。与此相适应的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派别也体现了它的阶级性,即是说,历史上的唯

39、物主义哲学总是代表着进步的阶级,而唯心主义则总是代表着反动落后的阶级的利益。由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所以,历史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形态。历史上的唯心主义经历了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意识、观念夸大为是第一性的东西,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书物不过是人的意识的产物,是第二性的。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大多是主观唯心主义,如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看成是先于物质自然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是第二性的。哲学史上的唯心主义,大多是客观唯心主义,如柏拉图的理念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40、历史上的唯物主义在其发展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表现为三种基本形态:一占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从物质自然界出发,把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归结为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自然物或最小的不可再分割的自然元素,从而论证和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如古希腊的泰勒士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赫拉克利特则认为是火,德漠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 ,把万物的本原归结为原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征是:简单性、直观性、猜测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种形态。17 世纪的英国唯物主义,18 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19 世纪初的德国费尔巴哈的唯物主

41、义,是几个主要的流派。它们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观点解释世界,并把事物间的联系和运动归结为机械联系和机械运动,表现出形而上学性和机械性的特征,这是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状况和特点在哲学中的反映近代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没有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或历史唯心主义,构成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特征和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它克服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了辩证唯

42、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体系。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基础之上的,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发展的过程中,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形而上学则否认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它们既可以分别存在于唯物主义哲学中,也可以分别存在于唯心主义哲学中。反之,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也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起制约作用。第三节哲学发展的逻辑哲学发展有着自己的逻辑,只有了解哲学发展的一般逻辑,我们才能理解现今哲学的发展特点,也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西方哲学形成、发展概要哲学的逻辑

43、存在于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中,通过分析和考察哲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可以把握哲学自身发展、变化的逻辑,即哲学发展变化的线索、主题、基本特征等等。虽然,哲学的问题总是有某种普遍性,但处于不同民族文化中的哲学则各有其自身发展的逻辑,不仅关注的问题不同,对问题的界定不同,而且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发展过程也各有其特点,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本书仅以西方哲学为题,从特定的视角来阐释西方哲学的逻辑。古代西方哲学形成于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前 6 世纪的希腊,当泰勒斯把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消亡都归之于水时,第一次触及到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问题。这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形成。古代西方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和古罗马哲学,它一直延续到

44、公元 5 世纪,从古代西方哲学的发展状况来看,一切有决定意义的思想都是在古希腊时期提出来的,这些思想不仅奠定了古代西方哲学的基础,而且为西方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框架。古代西方哲学在创立时期,就形成了两条道路。一条是泰勒斯所开创的自然哲学的道路;另一条是苏格拉底所开创的自由哲学的道路。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基本上属于自然哲学。这种自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从自然界本身来探寻自然界的秘密。它所关注的问题是宇宙万物的始基或本原间题;它解决间题的方法是立足于日常生活经验观察之上的经验理性;它对问题的回答是企图把宇宙万物的产生和消亡归结为某种自然物或自然元素。从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后,自然哲学家们都各自提出

45、了自己所认为的始基,如气、无限者、数、火、土、种子等。自然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公元前 5 世纪中叶产生的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把万物的始基归结为原子。自然哲学不仅开创了对世界的经验探索的道路,培育了以经验理性为主导的科学精神,而且在创立自然哲学的同时,为自然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古代西方哲学在苏格拉底那里形成了另一条发展道路。生活在公元前 5 世纪的苏格拉底,不满意自然哲学的自然本体论,提出了哲学应以人为中心,思考和探索与人相关的根本问题。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所追求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外部自然中,而是根源于人的心灵之中。爱智慧即是追求永恒的自由境界。从自然到人,标志着古代西方哲学的一次大的变革,开创

46、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的发展道路,孕育出超越经验世界、追求永恒理想世界的自由精神。沿着苏格拉底开创的自由哲学的道路,他的学生柏拉图创立了理念与理性相统一的哲学体系。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的对象世界是包括自然界和人在内的整个世界。但是,哲学不是以现实的、变化不定的经验世界为对象,而是要以在此之外的理念世界为对象。为此,柏拉图建立了以理念为基础的哲学本体论,把世界万物的本质归结为永恒绝对的理念。同时,柏拉图认为,人本质上是理性动物,唯有理性,尤其是哲学所特有的思辨理性,才能使人把握理念世界。理念与理性的统一表明:人本质上是理性动物,世界本质上是合理性的世界。凭借理性,人可以透过变化不定的经验世界,认识和把

47、握世界的本质、规律、法则、秩序和目的。这构成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信念。追求和把握不同于现实经验世界的本体世界,建构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绝对知识系统,成为西方哲学发展的主旋律和西方人对哲学的基本信念。亚里士多德哲学是古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顶峰。作为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试图对分裂的希腊哲学进行综合,把自然哲学和自由哲学合二为一,创立同时包容经验间题和超验问题的哲学体系。在他的实体说、四因说、政治伦理学说中,表现出对经验间题和超验问题都予以肯定的矛盾状况。其结果则是困惑于经验和超验之间,深刻地显示出哲学中经验的科学问题和超验的形而上学问题的矛盾。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古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总趋势是沿着苏格拉底、

48、柏拉图的自由哲学道路运行的。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看到传播影响甚广的斯多葛学派,以及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他们把自由哲学推到了极端,在几乎所有问题上,都用对超验问题的追求来排斥、否定现实经验间题,极力宣扬宿命论、禁欲主义、神秘主义、信仰主义,为基督教神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条件。西方中世纪哲学是同基督教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哲学。早期的基督教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教义,被称为教父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占斯丁。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则表现为经院哲学,并有唯名论和唯实论之分,其任务主要是从理论上论证基督教教义和信仰。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是托马斯阿奎那。总的来说,西方中世纪哲学作为一种宗教哲学,其基本内容是关于上帝和天

49、国世界的知识和信仰,其基本倾向是否定现实的世界、现实的人生和生活。近代西方哲学形成于 16 世纪末到 17 世纪初。在此之前,有一段从中世纪迈向近代文明的过渡时期,史称“文艺复兴” 。从 14 世纪到 16 世纪,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先后出现了思想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从最先是复兴古希腊文化,发展为一场反封建、反神权的新文化运动,形成了人文主义、自然哲学、宗教改革运动三大思潮。他们强烈期望着从虚幻的天国世界回到现实的人间世界。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西方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自然科学的成功与胜利,使科学、经验、理性成为西方人的信念。弗兰西斯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表达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追求。为此,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和使命就是为科学提供知识基础。知识论哲学构成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并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派别。经验论哲学,从培根开始,他把经验作为知识的基础,着重探讨了知识的来源、内容等问题,并试图以感觉经验为基础来证明人类知识的普遍性、必然性和合理性.但结果却走向了休漠的怀疑论。唯理论哲学,从笛卡尔开始,却把某些先天的形式作为知识的基础,着重探讨了知识的形式、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等问题,凭借理性的演绎,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绝对真理的体系,最终使哲学成为空洞的教条。近代西方哲学把知识作为哲学的主题,把提供某种永恒绝对的知识基础和真理构架作为哲学的使命,其结果则陷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