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同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 ( 五 )年级内容: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第( )周人教版第(10)册第( 45-46)页北师大版第(9)册第(6364)页苏教版第( 10)册第(52-53 )页一先给出古时候人们在测量的时候,不足一根绳子,应该怎么办,还有现代两个小朋友平均分一个苹果,每个人分得多少? 二 “分数的意义”通过举例说明 的含义,它可以41是一个物体四等份中的一份,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四等份中的一份,引出分数概念的描述,并强调了单位“1”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一例题 1,从一个整体出发,引出分数概念。二例题 2,动手操作,怎么画一个图形的 。41三看一看,想一想,与同
2、伴交流。一动手操作,给图形的 涂色,并引出单位“1” 。4二例题 1 学习后,马上引出“分数” ,并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不同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 ( 五 )年级三例题后及时“做一做”练习。四练习设计。四练习设计。三练习设计。评论:苏教版教材 1利用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分数的意义。对分数的认识,本单元是第三次,侧重抽象地认识和理解分数的意义。要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逐步抽象出分数的意义。第一,借助直观图,唤起对分数的已有经验。教材先出示四幅直观图,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这四幅图被平均分的对象分别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和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为学生概括单
3、位“1”提供不同的素材。在学生用分数表示后,还要结合直观图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第二,抽象出单位“1” 。对单位“1”的认识是理解分数意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分数意义由直观层面发展到抽象层面的体现之一。教材借助上面提供的素材,让学生有意义地接受单位“1”的概念。把自然数 1不同教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比 ( 五 )年级评论:人教版教材侧重分数产生的背景,揭示了产生分数的现实需要。通过测量与分物的实例,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材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单位“1”和分数单位是分数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评论:在
4、学习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习分数的再认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分数、假分数、分数大小变化规律、公约数、约分、公倍数、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四则计 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是分数教学的重点。在“分数的再认识”活动中,通过具体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了解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则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简言之,北师大版教材侧重让学生感受
5、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作为建立单位“1”的台阶有两个原因:一是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 1 个,1 个用自然数 1 表示,学生容易接受;二是由自然数 1 抽象成单位“1” ,降低了认知坡度。教学时,可以举一些例子,让学生说说能否看成单位“1” 。比如,一个学生、一个小组的学生、一个班级的学生、全校的学生等,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单位“1”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可以根据具体情境来判断。借此,让学生更明确分数与整数 1 之间的关系。第三,结合直观图,用单位“1”表达分数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中,除了单位“1”比较抽象外,还应概括出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教材通过大象博士的问题,再结合直观图,让学生用“上面的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这样的方式来描述,为进一步抽象分数的意义作好铺垫。第四,抽象出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结合直观图,从单位“1”的角度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认识后,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概括分数的意义。引导的方法是让学生比较这些分数的共同点,即都是把单位“1”平均分的,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不同点,即分的份数不一样,告诉学生可以用“若干份”来表示。同时,教学分数单位的概念。版本整合成教学设计(附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