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向一 古代中外重要的社会改革 视角1 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考题1】 (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
2、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 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第(1)问,依据材料,从改革庙号、祭祀祖庙、突出太祖子孙、不违儒家礼制、降爵位等级等角度组织答案。第(2)问,从接受汉族文化、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等角度回答。 答案 (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 (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
3、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视角2 考查相似或不同改革的分析比较,【考题2】 (2013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
4、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唐中期以后,随着
5、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等归纳。第(2)问,依据材料信息“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并结合两税法实施的时代背景来分析。 答案 (1)土地兼并严重,户口不实,贫富两极分化,国家财政紧张。 (2)简化了税制,扩大了纳税面;朝廷收入增加;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财产为主,税赋负担相对公平。,视角2 考查相似或不同时期中外改革的比较,【考题4】 (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
6、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 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1901年,清政府
7、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得出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并且使用新式兵器;根据材料信息“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得出当时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根据材料信息“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服役期3年”得出有固定的服役期限。第(2)问,根据材料可知创办了近代化的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根据材料“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可得出新军后来成为推翻清政府的主要力量。,答案 (1)特点: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 (2)影响: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
8、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考向三 运用相关的原则及规律来评价改革 视角 运用改革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中外改革,【考题5】 (2016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 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纂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
9、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 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
10、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第(2)问,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 答案 (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 (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 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
11、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阐释中外改
12、革的基本方法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2.判断“改革结局”的方法,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13、,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3.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4.评价改革的原则及规律性认识,(1)评价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4、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 (2)规律性认识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 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三、改革和革命的比较,改革和革命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不存在优劣之分。,1.(2016湖北宜昌调研)阅读材料
15、,回答问题。,材料 我国自秦汉以来即已建立起全国规模的人口调查制度。秦始皇时期颁布“初令男子书年”的法令,西汉时期随着口赋、算赋、赀算的征收,所有人亦均需登录年庚,对家庭资产的登录也成为户籍登录的一项内容。隋唐时期“手实”(户主自己具状申报户内人口、田宅)成为户口调查登记的基本方法,户籍大体上按人口、公课、土地三部分登载,天宝以后“公课”部分逐渐消失。此外在户口的调查登记方面还有法律的保障,唐律户婚律规定了对隐漏户口的惩罚办法。明初鉴于元末战争的动乱,确定了以原籍立户的原则。洪武十四年实行的“黄册”制度把户口、田产和赋税三者合一,,并与里甲制度相配合,以里甲控制编户,征派赋役。清初户籍制度亦沿
16、用明代的黄册,但战乱后的地荒丁亡使黄册失去原有意义,顺治三年诏令天下“编审人丁”,但其主要是纳粮当差的财政意义,无补于知悉实有人口数额。随着“摊丁入亩”的实行,人口统计遂与“保甲编户”正式结合起来,以弭盗安民为要任的保甲法也从此为清查户口所倚重。 摘编自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人口税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答案 (1)特点:户籍制度历史悠久;普查人口;户籍登录内容日益详备;法律保障;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层管理制度相结合。 (2)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变化(如均田制、租庸
17、调制等经济制度的变化);政权更替和战乱的影响;加强社会控制的需要(其它言之有理答案亦可)。,2.(2016广东汕头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魏晋南北朝北周第三代皇帝。他在父亲宇文泰励精图治的基础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元573年,周武帝下令改“军士为侍官”,吸收均田上的汉族农民充当府兵。当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调和徭役,他们的家庭在三年内也可以不交纳租调和服徭役,原来为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现在直接为朝廷所掌握。这是周武帝对府兵制所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内容。灭齐以后,他把改革扩展到了整个北方。就在灭齐的这年八月,下诏“凡诸杂户,悉放为民,配杂之科,因之永
18、削。”十一月,又规定,“自永熙三年七月以来,去年十月以前,东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内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没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田主人犹须共居,听留为部曲及客女。”次年,又下令释放豆卢宁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为人奴婢者”成为百姓。他还注重广辟农田,兴修水利,于“蒲州开河渠,同州开龙首渠,以广灌溉”。周武帝在“六条诏书”的基础上,制定了“刑书要制”。“要制”在本质上是镇压人民的,但对豪强地主隐没土地和人口也同样施以重典。如规定正、长隐没户口五户和十丁以上或土地三顷以上的处死刑。此外,他还颁发了统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业交往。所有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
19、生产力的解放,对当时经济的恢复,社会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周武帝的改革措施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周武帝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 (1)措施:改革军制;变革赋税制度;释放奴婢;兴修水利;重视农业;统一度量衡;打压豪强地主。(学生如摘引材料中改革的具体内容也可) 目的:富国强兵,强化统治。(学生回答富国强兵即可) (2)作用:推动北周王朝的强盛;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改善民生;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为隋唐一统奠定基础。,3.(2016湖南衡阳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现在再把汉唐两代的经济财政政策两两相比,又见有恰恰
20、相反之势。汉代自武帝创行盐铁政策,这是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而在经济之上层加以一种限制。其下层贫穷,政府却并未注意到。总说汉代田租是很轻的,但农民并未得到好处,穷人还是很多,甚至于逼得出卖为奴。政府的轻徭薄赋,只为中间地主阶层占了便宜。唐代的经济政策,其主要用意,在不让民间有穷人。租庸调制的最要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尤其是侧重在为民制产。至于上层富的,政府并不管。在开始,商业尽自由,不收税。而每一穷人,政府都设法授田,使其可,以享受水准以上的生活。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这一情形,似乎唐代人更要
21、高明些。他可以许你过富,却不让你过穷。这更有些近似现代英美的自由经济。汉代人似乎不大高明,他只注意不让你过富,而没有法子防止一般劳苦下层民众之陷入于过穷。不过这也仅是说汉唐两代关于经济政策之理想有不同,而亦仅限于初唐。待后租庸调制崩溃,改成两税制,茶盐各项也都一一收税,便和汉代差不多。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经济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 (2)根据材料,指出与汉代相比,唐代经济政策有何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盐铁由国家垄断经营,并设置行政机构具体管理。 不足:节制资本,不让民间过富,下
22、层民众依然贫穷,中间地主阶层得利;盐铁官营其实是与民争利,后期盐铁质量下降,不利于经济发展。 (2)特点:唐代实行租庸调制。关注社会下层民众,尤其侧重为民制产,防止民众过于贫穷;由国家计划分配,保障上层富民自由发展。 影响: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农民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实现国家富强。,4.(2016山西太原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宋朝实行的恩荫制度,是当时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公元1015正月,宋真宗赵恒定承天节(真宗生日)、南郊奏荫子弟恩例,宋代恩荫之滥自此始。汉代一般荫补同母兄弟及儿子,唐代可荫子、孙或曾孙,至宋代则是一人入仕,子孙、亲族俱可得官。宋朝恩荫的机
23、会有:圣节荫补,每年逢皇帝诞辰一次;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社时一次;致仕荫补,官员告老退休时一次;遗表荫补,官员死时上遗表一次。功臣死后,推恩可达二十余人。据统计北宋一代平均每年以各种恩荫补官者,超过500人,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平均每年由科举入仕者。由于这些凭借父祖恩荫补官的纨绔子弟养尊处优,不学无术,甚至文不能识字,武不能射箭,其素质低下显而易见,这些是造成北宋一代官员冗杂泛滥的一个主要原因。,(1)根据材料,概括宋朝恩荫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恩荫制度产生的影响。 答案 (1)特点:恩荫制度是科举之外的入仕途径;恩荫制度的范围极广;恩荫制度的名目繁多;恩荫制度的数
24、额众多。 (2)影响:官员人数增多,带来冗官问题;加重财政负担;造成政府行政效率低下;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5.(2016广西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853年12月24日,咸丰发“著即发行宝钞”的上谕,称:“比年以来,银价日昂,民生愈困。小民输纳税课,每苦于银贵,而转运制钱又多未便。朕酌古准夸,定为官票宝钞,以济银钱之不足,务使天下通行,以期便民裕国。著照部议,凡民间完纳地丁、钱粮、关税、盐课厦一切解部协拨等款,均准以官票钱钞五成为率。官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宝钞二千抵银一两,与现行大钱制钱相辅而行。其余仍交纳实银,以资周转。京外各库应放之项,官票宝钞亦以五成为限总期官民交益
25、,上下相浮,并准五城殷实铺户具折承领宝钞,俾民间自行通用。”从咸丰3年2月到11月,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咸丰连续发出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迫使户部迅速转变迟疑态度,从此造成票钞在全国泛滥。 晚清政府与咸丰朝通货膨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时期货币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咸丰时期货币改革中户部的态度和改革后的结果。 答案 (1)原因: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引起银价升高;铜钱作为货币运输极为不便;镇压太平天国需要大量的军费支出。 措施:中央发行纸币在全国流通,政府财政收支中纸币和现银并用。 (2)态度:最初是迟疑,待咸丰帝再
26、三强调催促后才大量发行纸币。 结果:纸币泛滥,造成通货膨胀。,6.(2016湖南四大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自由主义改革者把文官制度的改革当作限制公共腐败的惟一有效方法,他们希望文官制度的建立能够使新一代的文官免受意识形态和党派的影响,把不道德的人赶出政府。他们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上层阶级,大多数是律师、编辑、牧师、教授和商人。他们中很多人拥有继承的财产,天然地不满于粗俗的工厂老板。他们的兴趣是商业和金融业而不是工业。内战中和第一届格兰特政府期间的腐败丑闻导致共和党内的自由主义者对旧体制失去了信心,他们把扩大选举权看作是为分赃制铺平了道路。他们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日程来“医治共和党的
27、腐败”。另一方面,60年代和70年代初民主党的复兴使格兰特政,府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十分恐慌,他们担心民主党将利用共和党的丑闻来败坏共和党的名声。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美国文官制度最终在国会1883年通过彭德尔顿法之后建立起来,它授权总统成立一个道德委员会来为任命联邦雇员的程序订立规则。该法的通过代表了文官改革运动的高潮,其目的是把联邦文官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择优录取成为联邦任命的重要规则,其执行方法是“运用公开的竞争性的考试来检验公职申请人的资格”。根据这一原则,录用“最优秀的”人员为政府服务是政府管理中高道德标准需要的保障,对“最优秀的”评价标准不是出身背景或个人财产,而是客观的检验。从此,技术专家逐渐取代政治忠诚成为公共服务的首要资格。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周琪美国的政治腐败和反腐败,(1)依据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改革文官制度的原因。 (2)依据材料概括美国彭德尔顿法的基本特点。 答案 (1)原因:美国政府公职人员存在严重的公共腐败;旧文官制度受意识形态和党派利益影响;政党丑闻和腐败;随着工业革命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要求扩大政治权力。 (2)特点:针对旧文官制度的缺陷,强调道德约束;以考试作为择优录取的基本方式;重视文官在政府管理方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或回答改变过去以财产和政治地位作为选官依据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