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摄影构图,摄影构图,摄影构图就是运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和摄影造型手段来构成一定的画面,以揭示一定的内容。 在学习摄影构图中要注意“话有法,话无定法”。,构图的地位,构图在摄影中的地位 构图是影像中的学问,存在于一定的画面之中,可以强化画面的视觉动力,从而影响观赏者的感官和思维活动,是研究如何发现符合自然规律的美学法则,是影像艺术化的基础。,构图中的要件主体,1、单一主体 2、多重主体,1、单一主体,单一主体是画面中具有非常突出地位的物体,是拍摄者最先注意到的物体,拍摄后最想让观赏者第一眼就注意到的物体,并随之产生共鸣。,单一主体形式,单一主体不是单指一件东西,可能是一个群落、一个村庄等等,处在一
2、种形式和环境下,通过其它景物衬托可以很突出地出现在观赏者面前的那一类物体。,2、多重主体,画面不是只靠一个突出物体组成,往往是有很多的物体充斥画面,而又不能都排除掉,有时出现在画面中的多个物体都是同时极具观赏的对象。,一、拍摄点与画面变化,相机镜头相对被摄体的方位称为拍摄点。 对任何一种被摄景物来说,拍摄点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不外是距离、高度和方向的变化。,1、不同的摄距与画面效果,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远景:被摄景物范围广阔深远,擅长于表现景物的气势,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强调景物的整体结构而忽略其细节表现。,1、不同的摄距与画面效果,全景:被摄景物范围小于远景,擅长于表现
3、主要被摄对象的全貌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近景:突出表现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擅长于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主要面貌做细腻的刻划。,1、不同的摄距与画面效果,特写:对被摄人物或景物的某一局部进行更为集中突出的再现。,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方向”指拍摄点位于被摄体的正面、背面还是侧面。它是指相机围绕被摄体四周的位置变化。 对拍摄点方向的选择,可从正面、斜侧、正侧、背面这四个方面考虑。,正面方向即相机正对被摄主体的正面。这种方向有利于表现主体的正面形象;擅长于表现对称美;能产生庄重、威严、静穆之感。正方向也往往会使画面缺乏透视感,也易引起呆板感。,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斜侧方向拍摄时,被
4、摄体本身的水平线条会在画面上变成一种能产生强烈透视效果的汇聚线,因而有助于表现出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有利于突出主体。,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在选样斜侧方向时,值得注意的是“斜侧程度”有一系列变化,这种斜侧程度的变化、甚至稍有变化,往往会使主体形象产生显著变化,因此要注意对比不同斜侧方向的效果,寻找最佳斜侧方向,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正侧方向即与被摄主体正面成90度的侧方向。 正侧方向常用于人物拍摄,其特点是能生动地表现人物脸部,尤其是鼻子的轮廓线条,拍人物剪影的最佳方面就是正侧方向。,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对于拍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时,正侧方向住往有助
5、于表现出双方的神态面目。正侧方同一般不宜拍摄建筑物,因其也会削弱建筑物的立体感、空间感。,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背面方向是从被摄主体的背面拍摄。把它用于人物摄影往往能使主体与背景融为一体,因为画面背景中的景物正是主体视线所注视的,从而也有助干观众联想主体人物面对背景所产生的感受。,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采用背面方向拍摄人物时,要注意人物的姿势,使人物背影能产生一种含蓄美,让观众引起更多的联想。,2、不同的方向与画面效果,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高度”指相机是高于、低于还是类同于主题的水平高度。 拍摄点高度的一系列变化,可以归纳为三个反面,这就是常说的“平拍”、“仰拍”、“俯拍”。,
6、平拍的相机位置与被摄主体处于类同的高度,特征是镜头朝水平方向拍摄。平拍较合干人们通常的视线,因而有助于观众对画面产生身临其境的视觉感受。,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平拍还有助干主体在画面上更多地挡去背景中的人物或景物,从而使主体更突出;平拍人物或建筑还不易产生变形,使景物或人物在闽面上显得亲切、自然。,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仰拍的相机位置低于被摄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着向上的方向仰起拍摄。仰拍有助于强调和夸张被摄对象的高度;有助于夸张跳跃动体的向上腾跃;有助于表现人物高昂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表现拍摄者对人物的仰慕之情。,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在室外采用仰拍还能最大限度地把被摄体衬
7、托在天空之中,从而使画面具有一种豪放之情。仰拍时要注意避免镜头过仰,否则会引起景物的明显变形,这在拍摄中、近景人物时尢应汪意。,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俯拍的相机位置高于主体的水平高度,特征是镜头朝下拍摄。“登高可能望远”,俯拍的最大特点是能使前、后景物在画面上得到允分展现。,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俯拍有助于强调被摄对象众多的数量;盛大的场面; 有助于交待景物、人物之间的地理位置; 有助于画面产生丰富的景层和深远的空间感; 也有助于展现大地千姿百态的线条美,例如纵横交错的田垅阡陌、蜿蜒盘旋的公路、层层起伏的梯田等。 运用俯拍时常见的不足是高度不够。,3、不同的高度与画面效果,二 稳定、空
8、白与三分法,人们由于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社会经历等的差异,对同一幅照片,也就会存在视觉感受上的差异。 但是,人们的视觉感受除了这种个性之外,也存在许多共性。,在摄影构图中注意这些共性的运用,有助于更多的观众理解你的作品。 以下涉及的稳定、空白与三分法则是这些共性中的三个基本点。,二 稳定、空白与三分法,1、画面稳定,稳定的画面能给人安全、宁静的感觉。 画面稳定的基本含义是指画面上景物的水平线(如地平线)要水平、垂直线(如建筑的垂直墙沿)要垂直。,1、画面稳定,画面影调上的均衡也是一种稳定的表现。当然,影调的均衡不是指画面上下左右的影调对称、均等,而是指一种心理上和生活经验上所形成的力和价值上的
9、均衡。,例如,深暗色给人的视觉感受沉重,浅淡色给人的视觉感受轻飘。,1、画面稳定,2、画面空白,“画面空白”指没有具体形象的部位,亦指无物阻挡之空间。 “画留三分白,生气随之发” 画面空白具有衬托主题功能,又具有在视觉和心理上造成动势的功能,还具有刻划意境、渲染气氛的功能。,任何照片都要有一个中心和一个能够吸引人注意的点。在风光摄影中,这个视觉中心可能是一幢建筑物、一座高山、一条河流或一群人;在人像摄影中,这个中心常常是人的眼睛。,3、三分法,那么,应该把这个中心放在画面的什么位置呢?除非你有意地追求一种静止的、对称的效果,否则,你应该试着建立一种反平衡的构图,这种构图往往更容易在视觉上给人带
10、来快感。,3、三分法,3、三分法,“三分法”又称“井字分割”或“九宫格”法,这是一种古老的构图法则。把画面两边各三等分的直线产生了“井”字分割画面。,这四条分割线的四个交叉点、尤其是右侧的两个交叉点被认为是视觉重点的位置,也称“趣味中心”,即处于这些部位的景物往往最能吸引观众的视线。,3、三分法,典型的三分法,三 画幅虚实,1、画幅也是构图因素 画幅指照片的画框形式。,1、画幅也是构图因素,横幅,尤其是宽广的横幅有助于强化景物的水平舒展与广阔,能增添画面的静谧与稳定。 竖幅,尤其是高耸的竖幅,有助于强化景物的高大与向上运动,能增添画面的活力与吸引力。 方幅即正方形画幅。能给人以工整、淳朴与轻松
11、之感。,在拍摄时,首先应分析主体是水平线条占优势还是垂直线条占优势,再根据表现意图对采用横幅还是竖幅或方幅作出抉择。,1、画幅也是构图因素,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虚实”指画画景物的清晰与虚糊。虚者糊,实者清。,尽可能使画画上每一处景物都清晰地展现是摄影常用构图手法之一;让画面上景物虚虚实实,虚实结合也是摄影常用构图手法,同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1)突出主体。把主体拍清晰,把环境拍虚糊,能使画面简洁集中,主体醒目突出。这是因为人的视觉易被清晰影像吸引之故。在拍摄近景、特写画面时,用虚实结合来突出主体是最常用的构图万法。,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2)表现动感。在静止
12、的照片上如何使动体栩栩如生、具有动感?虚实结合是最常用的构图方法。,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用虚实结合表现动感的构图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动体大部分部位较清晰,动感强烈的部位虚糊,如拍文艺演出或体育竞赛的人物,使人物的身体及脸部较清晰,让动感强烈的手或衔等部位虚糊; 二是动体本身清晰或较为清晰,背景、前景呈强烈虚糊的水平或放射线状; 三是动体本身均呈虚糊感,让环境相对较为清晰。,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3)加强画面空间感。被摄景物具有三度空间(长、宽与纵深),而照片只具有两度空间(长和宽,没有纵深)。如何利用人的视觉错觉,使两度平面的照片反映出三度空间的被摄对象,这是摄影构图十分重要的目的之
13、一。,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有很多构图因素能起到这种作用,虚实结合也是常用手法之一,因为人的视觉看不清太近或太远的景物,画面上虚糊的景物就会使人产生比清晰景物近或远出错觉。,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4)表现意境。一幅画面虚虚实实、虚实结合,有藏有露还能催人浮想联翩,有助广拓思路,引入画面意境。 例如巍巍高山、奇峰怪石、多姿古松,或由滚滚云晦半掩、或由轻轻浮云虚拂,这种虚中见实、实中见虚的景象会使画面的意境油然而生。,2、注意虚实结合的运用,3、虚实结合的技法,要使画画产生虚实结合之效果,常用技法之一是运用景深原理,采用最小景深的选择性聚焦。,常用技法之二是利用动静原理,即快门开启的瞬间,影
14、像在胶片上动则虚,静则实。这种技法既可通过选择快门速度来控制,也可通过变焦拍摄、追随拍摄等技术的控制。,3、虚实结合的技法,常用技法之三是利用云雾、姻雾、尘土产生前清后虚的效果。常用技法之四是利用特殊效果滤镜,如中心聚焦镜、晕化镜、雾化镜等。,3、虚实结合的技法,四 前景与背景,1、前景的运用 前景指画面上处于主体前面、靠近镜头的任何景物。 恰当的选取前景,不仅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而且能明显提高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前景的运用,选择具有季节特征、地方特征的景物做前景。 选择有季节特征的花木使画面富有时节气氛就是最常见的。 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柳叶可使画面春意盎然;金黄的菊花、火红的枫叶又会
15、使画面秋意洋溢。,选择框架式前景 让前景把主体影像包围起来,形成一种框架,这样的前景能把观众视线引向框架内的景物,使主体得以突出;,1、前景的运用,选择框架式前景,能表达画面纵深的空间感; 能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有些框架还能增添画面的图案美。 窗框、门框、栅栏、图案形孔洞等就是最常见的框架式前景。,框架式前景,选择具有对比、比喻和比拟效果的景物作前景 选择与主体在形式上或内容上有对比、比喻或比拟作用的景物作前景,往往能引起观众联想、产生意境,从而深化画面的表现力或揭示出画面的主题。,1、前景的运用,2、背景的运用,背景是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 1)突出主体的背景处理 使背景简洁 使背景与
16、主体有鲜明的影调对比。,使背景简洁,背景简洁必然使主体显得突出,背景杂乱必然分散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 使背景简洁的构图方法: 一是通过改变拍摄点,避免那些杂乱的景物摄入画面; 二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背景严重虚糊。,使背景与主体有鲜明的影调对比,背景与主体的影凋相近或相同时,会使背景和主体混为一体,从而减弱主体的显要性。 一般来说,暗的主体宜衬托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体宜衬托在暗的背景上;中灰背景对明、暗主体均适宜。,当主体、背景均为浅色调时,主体宜有暗的轮廓线; 当主体、背景均为深色调时,主体宜有亮的轮廓线。 通过改变拍摄点、或通过运用滤镜、或通过用光等技术手段,便可取得这种突出主体的效果。,
17、使背景与主体有鲜明的影调对比,2)丰富主体内涵的背景处理,选择具有地方特征、季节特征的景物作背景,用以交待主体所处何地、何时、何事。 例如某地特有的建筑、某时特有的花木、某事特有的会标、标语、广告等景物。 这样的背景不仅是画面形式的背景,也是画面主题内容的背景,起到丰富主体内涵的作用。,选择有对比、比喻、比拟意义的景物作背景,包括与主体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对比、比喻、比拟等。 这样的背景也就是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揭示主体的含义,深化主题,启发观众的想象。,2)丰富主体内涵的背景处理,画面上的线条是由相邻两种影调的分界线勾画出来的,任何一幅照片上都存在线条,没有线条也就不存在构图。 线条不仅具有形
18、式美,而且富有感情色彩。,五 线条的运用,画面上的线条有粗、细、曲、直、浓、淡、虚、实之分。 不同的线条不仅构成不同的图形,而且因其粗细、曲直、浓淡、虚实之不同,能产生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五 线条的运用,一般来说,不同线条给人的感受可以相对概括为: 粗线条强、细线条弱; 曲线条柔、直线条刚; 浓线条重、淡线条轻; 实线条静、虚线条动。,五 线条的运用,五 线条的运用,直线条:竖线条、横线条与斜线条。 曲线条:波浪式、螺旋式、蛇形曲线。 汇聚线条:是向某一点汇聚的线条。 重复线条:画面上有规则重复的线条。,直线条,竖线条能给人以有力、坚实、庄严、高耸之感; 横线条能给人以平稳、舒张、宁静之感;
19、斜线条则富有动势且有较强的视线引导作用。,垂直的线条,它象征的是坚强、庄严、有力,例如高耸入云的建筑,参天的古木。 横线象征着宁静、宽广、博大,例如一望无际的大海,用横线来表现的地平线,给人以非常宽阔的感觉。,直线条,曲线条,曲线条是富有自然美的、情感浓郁的、造型力强的一种线条。 那些波浪式行进、螺旋式旋转、蛇形般蠕动的曲线,不但能增加画面的纵深感,而且流畅活泼、富有动态感。,汇聚线条,汇聚线条是向某一点汇聚的线条。 例如在被摄景物中那些本来是平行的线条,无论直接观看还是记录在画面上,往往不再是平行线条,而变成一种汇聚线。 这是由于人的视觉和相机镜头成像的近大远小的特性决定的。 这种汇聚线在画
20、面上能强烈地表现出曲面的空间感。,汇聚线条,在二度平面的照片上表现三度空间的被摄景物虽有许多构图手段,如运用前景、虚实结合等,而利用汇聚线则是效果最为强烈的构图手段。 汇聚线越急剧,透视的纵深感也就越强烈。,重复线条,重复线条是画面上有规则地重复的线条。 无论直线、曲线,无论竖线、横线与斜线,只要排列整齐、循序渐进、富于层次地重复,就能造成雄壮、行进、恬静、优美、欢快等节奏。,六 摄影用光,摄影离不开光。 摄影用光有两个基本目的: 一是为了满足曝光的需要而提供足够的照明; 二是为了控制被摄体再现的效果。,六 摄影用光,光给人的感觉具有轻重要的表达性。 有些光是硬的、刺目的、聚集的、直接的; 有
21、些光是软的、柔和的、散射的、间接的。 光能影响被摄体再现的形状、影调、色彩、空间感以及美感、真实感。 光也能强化或削弱甚至消除被摄体某些方面的表现。,摄影用光的六大基本因素,光度 光位 光质,光型 光比 光色,1.光度,光度是光源发光强度和光线在物体表面的照度以及物体表面呈现的亮度的总称(光源发光强度和照射距离影响照度;照度大小和物体表面色泽影响亮度)。,光度与曝光直接相关。 从构图上来说,曝光与影凋或色彩的再现效果密切相关。 丰富的影调和准确的色彩再现是以准确曝光为前提的。,1.光度,有意识的曝光过度与不足也需以准确曝光为基础。 所以,掌握光度与准确曝光的基本功,才能主动地控制被摄体的影调、
22、色彩以及反差效果。,1.光度,2. 光位,光位是指光源相对于相机与被摄体的位置,即光线的方向与角度。 同一对象在不同的光位下就产生不同的明暗造型效果。 摄影中的光位主要有正面光、前侧光、侧光、后侧光、逆光、顶光与脚光等七种。,正面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面,随角度高低分别称为平射光、顺光和高位顺光。 正面光照射的被摄体令人感觉明亮,但立体感较差,缺乏明暗变化。 利用正面光拍摄时的曝光宽容度较大。 在灯光人像中,正面光常用作辅光。,侧光,又称90度侧光。 侧光下被摄体呈阴阳效果,是一种人像摄影中富于戏剧性效果的主光位置,它能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前侧光,指45度方位的正面侧光。 这是最常用的光位
23、,前侧光照射的景物富有生气和立体感。 在灯光人像中,前侧光常用作主光,通常位于人物脸部朝向的另一侧,脸朝左用右侧光,脸朝右用左侧光。,逆光,又称“背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后方。 逆光能使被摄体产生生动的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使画面产生立体感、空间感。 逆光构图很重要的一条是使画面产生深色背景,否则轮廓线就不醒目。 逆光在造型上还有利于表现动物的群体。,后侧光,又称“侧逆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侧后方,能使被摄体的一侧产生轮廓线条,使主体与背景分离,从而加强画面的工体感、空间感。,顶光,光线来自被摄体的正上方,如正中午的阳光、顶光会使人物脸部产生不讨巧的浓重阴影,通常忌拍人像。,脚光,
24、光线来自被摄体的下方,常用于丑化人物的灯光方向。 自然光中没有脚光的光位。,3.光质,光质包括光线聚、散、软、硬的性质。 聚光的特点是来自一种明显的方向,产生的阴影明晰而浓重; 散光的特点是来自若干方向,产生的阴影柔和而不明晰。 光的软硬程度取决于苦干因素,光束狭窄的比光束宽广的通常要硬些。,例如,晴天的太阳从某一有明显方向性的角度照射被摄体,这就是一种直射的硬光;当天空中有雾,阳光就被扩散在一种广阔的区域上,从许多角度发出光线,这就是一种软光。,3.光质,又如电子闪光灯的直接闪光是一种硬光,反射闪光就是一种软光。 硬光能使被摄体产生强烈的明暗对比,有助于质感的表现; 软光善于揭示物体的外形、
25、形状和色彩,但不善于表现质感和细节。,3.光质,4.光型,光型指各种光线在拍摄时的作用。 (1)主光,又称“塑形光”。 指用以显示景物、表现质感、塑造形象的主要照明光。 (2)辅光。又称“补光”。 用以提高由主光产生的阴影部亮度,揭示阴影部细节,减小影像反差。,(3)修饰光。又称“装饰光”。 指对被摄景物的局部添加的强化塑形光线,如发光、眼神光、工艺首饰的耀斑光等。 (4)轮廓光。 指勾画被摄体轮廓的光线、逆光、侧逆光通常都用作轮廓光。,4.光型,(5)背景光。 灯光位于被摄者后方朝背景照射的光线,用以突出生体或美化画面。 (6)模拟光,又称“效果光”。 用以模拟某种现场光线效果而添加的辅助光
26、。,4.光型,5.光比,光比指被检体主要部位的亮部与暗部的受光量差别,通常指主光月辅光的差别。 光比大,反差就大,有利于表现“刚”的效果; 光比小,反差就小,有利于表现“柔”的效果。 如拍老年人常用大光比,拍儿童常用小光比。,调节光比的手段主要百三种: 调节主、辅光的强度; 调节主、辅灯至被摄体的距离; 用反光板、闪光灯对暗部进行补光。,5.光比,6.光色,光色指“光的颜色”或者说”色光成分”。通常把光色称为“色温”。 光色无论在表达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重要的。 光色决定了光的冷暖感,这方面能引起许多感情上的联想。,什么叫摄影视觉? 摄影视觉是指一种想象的能力,就是把人的眼睛视觉转换成相机镜头的
27、“视觉”与画面效果的能力。,七、摄影视觉,由于摄影的成像情况与人的眼睛视觉在不少方面是相同的,因此,人们在拍摄时往往会不知不觉用自己的眼睛视觉感受去取代相机的“观觉”效果,面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缺乏重视。,七、摄影视觉,一个成熟的摄影者与一个摄影初学者之间,有一个明显的区别是: 前者具有敏锐的摄影视觉,因而能随时随地发现和捕捉美的画面; 后者则是缺乏摄影视觉,往往“身在宝山不识宝”或拍出并不美的画面。,七、摄影视觉,那么,人的视觉与相机“视觉”有哪些主要的差异值得注意去“转换”呢?,七、摄影视觉,七、摄影视觉,1、立体与平面的转换 2、视觉的转换 3、色彩的转换 4、选择性的转换 5、综合与单一的
28、转换 6、局限性与能动性的转换,1.立体与平面的转换,立体与平面的转换是摄影视觉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用双眼观看景物,就是从两个视点观看景物。 大脑自动将这两个观点产生的存在视差的影像台二为一,带来明显的纵深感、立体感。,镜头则是“单眼”从一个观点“看”景物,“看”到的只是一种投影式的平面。再现景物的照片也是只有两度空间的平面而不存在纵深。 注意这种立体与平面的转换,就需要运用构图手段,在平面的照片上使观众产生错觉,表现出景物的纵深感、立体感。,1.立体与平面的转换,2.视角的转换,眼腈的视角与标准镜头的视角大致相同,但与广角镜头、远摄镜头就大为不同。 视角的不同不仅涉及视场范围的大小不同,而且
29、引起时后景物成像大小的透视比例不同。,用广角镜头拍摄时,画面上纵深景物的透现率,即近大远小的比率,要比用眼睛视觉感受的近大远小的比率来得大,镜头焦距越短,这种比率越大。 反之,当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则与广角镜头正好相反。,2.视角的转换,简言之,镜头焦距长时,视角小,产生的透视率小于眼睛;镜头的焦距短时,视角大,产生的透视率大于眼睛。,2.视角的转换,3.色彩的转换,眼睛对景物色彩是敏感的,而黑白胶片对景物色彩只“看到”浓淡不同的灰调。 因此,人的视觉感受很美的色彩,再现在黑白照片上下一定美;反之,人的视觉感受并不美的色彩,却能再现成具有美感的黑白画面。,为了避免这类今人失望的效果,应当训练自己
30、把色彩看作亮度进行观察。 同时还应学会运用滤镜等技术手段,把亮度相仿的各种色彩,再现为具有较大反差的影调,通过不同灰调之间的明暗对比来表示各种不同色彩。,3.色彩的转换,彩色胶片对景物色彩的再现效果也会由于光线色温、曝光、冲洗、放大等环节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人眼视觉对光线色温变化带来景物颜色的变化并不敏感,而彩色胶片则十分敏感。 色温高了,画面偏蓝;色温低了,画画偏红。当你用摄影视觉进行观察时就能预见到这种画面效果。,4.选择性的转换,相机的“视觉”对取景框中的景物是无法再进行选择的,总是在胶片上和盘托出,即使在放大的照片上,照片的影像尺寸相对来说也是较小的,通常观众对照片上的所有景物也是一
31、眼尽收眼底。,同样对取景框内的这些景物,当眼睛直接观看时,却能有强烈的选择性,能仅仅注视景物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对其余部分视而不见。,4.选择性的转换,一些不适当的背景、难看的阴影,一棵树正好从妙龄少女头上长出等等构图问题,都是没有注意到这种选择性的转换。,4.选择性的转换,因此,当看到你所感兴趣的对象而想拍摄时,应该进一步注意一下对象的上、下、左、石、前、后的景物与它是否协调,是增强还是减弱了对象的效果,然后再决定如何拍摄。,4.选择性的转换,5.综合与单一的转换,人对被摄对象的感觉,往往不是单一的视觉感受,而是受到其他感觉补充、加强或冲击、削弱的。,例如,当你在清晨走进公园,清醒的空气,扑鼻
32、的花香(嗅觉)、凉爽的微风(触觉)、动听的鸟语(听觉)等都会增强视觉的美感。 反之,当嗅觉、触觉、听觉等受到冲击、反感时,也会削弱视觉效果。,5.综合与单一的转换,然而,摄影视觉是单一的,它没有听觉、嗅觉、触觉,因此,在你要拍摄一个动人的题材之前,庄抑制自己视觉以外的各种感觉,注意观察这个题材有多少成分是相机可以记录下来的。 如果全部感觉中的视觉部分仍然是有意义的,那就值得拍摄。,6.局限性与能动性的转换,人的眼睛有其局限性,例如对太近、太远的景物都看不清、对太亮、太暗的景物也看不清。 摄影视觉对这些则具有能动性,不但能清晰地记录远处的景物,而且能使眼睛所看不到的微观世界展现给观众。,对眼睛看不清的太亮的景物,通过减少曝光就能使其清晰地再现; 对眼睛看不见的太暗的景物通过长时间曝光能使其明亮地再现。,6.局限性与能动性的转换,眼睛的局限性还表现在眼睛无法选择景物的清晰范围,对视觉范围内的景物,眼睛在观看时都是“自动聚焦”的,而摄影视觉则可以进行这种选择,既可让从近至远的景物都清晰,又能把清晰的景物局限在某一范围,使其余景物虚糊。,6.局限性与能动性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