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杜 甫,北征,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思考练习,作者简介,背景简介,内容评述,艺术赏析,归至凤翔,墨制放往鄜州作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拜辞诣阙下,怵惕久未出。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菊垂今秋花,石戴古车辙。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
2、甘苦齐结实。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鸱鸟鸣黄桑,野鼠拱乱穴。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裋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
3、生理焉得说?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阴风西北来,惨澹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竟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北征,退
4、出,资料链接,朗读,教学目的,1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2体会作者与国家、人民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3了解杜甫五言古体长诗的特点。,返回,教学重点,1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2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返回,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寄居巩县(今属河南)。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应进士举,未第,即客居长安(曾住杜陵附近之少陵,故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期间,杜甫历经离乱,备尝艰辛。先寄身于秦州、同谷等地,后携妻儿入川,辗转飘泊于梓州、阗州、夔州诸州县近十年。代宗大历年间离川东归,不久即病逝于湘江舟中。杜甫在蜀时,曾因西川节度使严武的举荐,得检
5、校工部员外郎之衔,后世因称杜工部。杜甫是唐代、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出自于世代“奉儒守官”之家,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非常关注。半生流离失所的苦难经历,使他得以深入社会,真切认识现实黑暗和百姓苦痛。他的众多优秀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社会风貌和时代苦难,被后人誉为“诗史”。杜甫诗在艺术上卓有建树。他各体皆长,五古、七律成就尤高。其五古措辞质朴厚实,格调沉郁顿挫;其七律语句精炼,属对工切,且严守声律,一丝不苟。有杜少陵集。,返回,背景简介,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李 隆基仓皇逃往四川,长安陷落,杜甫与众多百姓一起 经历了逃难的日子。第二年的七月,肃宗在灵武
6、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听说后,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只身从鄜州去投奔,不幸被俘,押到长安。陷贼时期,他亲眼目睹了叛军的种种罪行。至德二载(757)的 四月,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城,奔赴肃宗所驻的凤翔行在,五月,担任了左拾遗的职务。因为疏救好友房琯,得罪肃宗,差一点遭杀身之祸,经宰相张镐救援,幸免一死。这年闰八月,肃宗特许杜甫回鄜州探亲,实际上是有意疏远他,这是对杜甫的一次沉重打击。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杜甫走上了探亲的路途,写下了千古名篇北征。杜甫从凤翔到鄜州,其间路程有六七百里,为了打仗,所有的马匹都集中到军队了,他探亲只能徒步,好在长安西北面集结了大批部队,准备收复京城,沿途还是通行无阻的
7、。鄜州在凤翔的东北方,所以诗题为北征。,返回,内容述评,全诗共一百四十句,分五大段: (一)从开篇到“忧虞何时毕”,写返家之前辞别皇帝的经过。诗歌一开篇就将“家”与“国”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前人说“思家、恋主,是全诗纲领”。(二)从“靡靡逾阡陌”到“残害为异物”,写返家途中的所见所闻。 诗人的思绪由近而及远,由个人遭遇的不幸,从眼前景象的阴森悲惨,推想到整个国家面临的危机,人民遭受的苦难。(三)从“况我堕胡尘”到“生理焉得说”,备述到家景况,写出了战乱中与亲人重逢时那种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四)从“至尊尚蒙尘”到“皇纲未宜绝”,记叙了唐肃宗向回纥借兵的事件并表达诗人对此事的看法。要改变家庭的不
8、幸遭遇,唯有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残酷的现实,使得诗人的愿望与当时普通百姓的愿望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因考虑家计而顾念国忧,希望肃宗收复失地。(五)从“忆昨狼狈初”到篇末,表达对唐朝中兴的希望。诗人先引用古史,回顾马嵬兵变,再说人心向背,写长安百姓对平叛的期待,预卜新主中兴,国家重新统一,以此来勉励唐肃宗重新振兴唐太宗建立的煌煌基业。,返回,艺术赏析,一、体制宏大,章法缜密开头起得庄大严肃。写明年月日,表明自己的身份、立场。第二段,从内心到外表,再现诗人忧国忧民的自我形象。第三段,与前照应,开启下面的叙述。两段间启承自然。第四段,转到议论时局,思量国事。第五段,是通篇大归宿。纵览全篇首尾相应,启承自
9、然, 通篇内容丰富,思绪万端,几经起伏,陡然煞尾,留下很大的空间,让读者去玩索,去想象。二、细入毫芒,小中见大杜甫诗歌,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事物,间接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具有高度的写实性。诗人善于通过叙事来间接抒情,感情常常不显露。同时,以似乎“琐屑”的细节描写来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其中有深意存焉。三、以赋为主,兼用比兴 这首长诗主要采用了“赋”的写法,也就是以叙事为主,严谨写实,对征途上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具有“史”的意味。,返回,思考与练习,一、为什么说北征是杜甫诗歌作为“诗史”的代表作?你能从诗篇中梳理出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表现吗?二、诗中第二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10、三、举例说明诗中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有人说杜诗“万景皆实”,读了这首诗后你对此有什么体会?,返回,从内容上来看,北征以叙述诗人在返家前后和途中的亲身经历为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看法和忧虑,既涉及了安史之乱中的具体事件,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辞别皇帝他犹豫不安、留恋恍惚; 途中的所见,触处忧虞;回到家中本可安享天伦,他却仍然关切国事,考虑政策得失,急于为君拾遗。总之,痛心山河破碎,深忧民生涂炭,是全诗反复咏叹的主题,充分表现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片耿耿忠心。,景物描写真实自然又兼有比兴的作用,诗中细节描写实有以小见大、间接表现内心感情波澜的
11、艺术效果,如第二段的山间景物描写山果多琐细,甘苦齐结实。隐约感叹自己的身世。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儿女情态和衣着的描写:“平生所娇儿颠倒在裋褐”“瘦妻面复光,狼藉画眉阔”。似乎用“琐屑” 写儿女事,表现特定情境中的感触,然其中有深意存焉。描写孩子身上补丁可谓 细入毫芒,杜甫毕竟是朝廷命官,他过去官服上的海图波涛等美丽的图案在动乱之世,竟然成了孩子破衣上的补丁这痛苦和辛酸已在不言中了,又何须明言。此时细节描写给人们造成的情感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从一个补丁可以看到全家的遭遇,甚至国家的动荡,这种以小见大的的写法,具有 无可替代的艺术表现力。杜甫的“写实”实在看似浅淡自然而实则意味丰厚。如同地下奔突的岩
12、浆具有持久的渗透力量。,资料链接,返回,相 关 评 论,相关图片,作 者 介 绍,扩 展 阅 读,相关评论,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子美诗善叙事,故号诗史,其律诗多至百韵,本末贯穿如一辞,前此盖未有。(宋蔡居厚蔡宽夫诗话)太白梦游天姥吟、远别离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宋严羽沧浪诗话)长篇最难,晋、魏以前,诗无过十韵者。盖常使人以意逆志,初不以序事倾尽为工。至老杜述怀、北征诸篇,穷极笔力,如太史公纪、传,此固古今绝唱。(宋叶梦得石林诗话),Free Te
13、mplate from ,12,相关评论,子美五言,北征、述怀、新婚、垂老等作,虽格本前人,而调由己创。五七言律广大悉备,上自垂拱,下逮元和,宋人之苍,元人之绮,靡不兼总。故古体则脱弃陈规,近体则兼该众善,此杜所独长也。(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 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奉先咏怀及北征是两篇有韵古文,从文姬悲愤诗扩而大之者也。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然细绎其中,阳开阴合,波澜顿挫,殊足增长笔力。百回
14、读之,随有所得。(清施朴华岘傭说诗),杜甫惟七言古终始多奇,不胜枚举;五言律亦相称。五古之妙,虽至老不衰,然求其尤精出者,如玉华宫、羌村、北征、画鹘行、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佳人、梦李白、前后出塞,俱在未入蜀以前,后虽有写怀、早发数章,奇亦不灭,终不可多得。余但手笔妙耳。神完味足,似不复如。(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后人长篇,率皆横征事实,否则力薄不可支持。试阅老杜咏怀、北征等作,曾用几故实耶?若青莲大篇,随手事实,滚滚而来,则又不为使事也。正如大风拔木,屋瓦皆飞,气之所过,物必从之,风何有意于其闻哉?(清乔亿剑溪说诗)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
15、?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 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清沈德潜说诗晬语),相关评论,Free Template from ,14,相关评论,奉先咏怀及北征是两篇有韵古文,从文姬悲愤诗扩而大之者也。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然细绎其中,阳开阴合,波澜顿挫,殊足增长笔力。百回读之,随有所得。(清施朴华岘傭说诗)古之作者,初无意于造语,所谓因事以陈词。如杜子美北征一篇,直纪行役耳,忽云“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此类是也。文章只如人作家书乃是。(唐庚唐子西文录)子美世号“诗史”,观北征
16、诗云:“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史笔森严,未易及也。(黄彻蛩溪诗话)北征诗,识君臣大体。忠义之气,与秋色争高,可贵也。(惠洪冷斋夜话),钟云:只似作文起法,老甚,质甚(杜子句下)。时事后才入征途,次第妙。妙(人烟句下)。往往奔走愁寂,偏有一副极闲心眼,看景极微极细(幽事句下)。此下一段说入门儿女妻妾非悲非喜,非吞非吐,非忙非闲,口中难言,目中如见(补绽句下)。四句已是一首娇女诗矣(狼藉句下)。儿女语态正说不了,忽入“至尊蒙尘”一段,应首段意思,深忧长虑,谁信饥瘦穷老,有此想头!其篇法幻妙,若有照应,若无照应,若无穿插,若有穿插,不可捉摸(至尊句下)。(钟惺唐诗归)而家国之感,悲喜之绪,随其枨
17、触,引而弥长,遂成千古至文,独立无偶。(初白庵诗评)以排天斡地之力,行属词比事之法,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有五言,不得不以此为大文字也。问家室者,事之主;愤艰虞者,意之主。以皇帝起,太宗结,恋行在,望匡复,言有伦脊,忠爱见矣。道途感触,抵家悲喜,琐琐细细,靡不见陈,极穷苦之情,绝不衰馁。李因笃云:其才则海涵地负,其力则排山倒岳,有极尊严处,有极琐细处,繁则如千门万户之象,简则有急弦促柱之悲,元河南谓其具一代兴亡,与风、雅、颂相表里,可谓知言。(唐宋诗醇)如此长篇,结势仍复了而不了,所谓“篇终接混茫”也。(杨伦杜诗镜铨),返回,相关评论,返回,唐贞元十一年(759年)冬,杜甫
18、,携一家老幼,从陇右同谷县(今甘肃成县)出发,经木皮岭、白沙渡、七盘岭、龙门阁、石柜阁、清风峡、明月峡、飞仙关、桔柏渡、剑门关、鹿头山等蜀道津关,最后在第二年春天抵达成都,终于结束了凄凄惨惨的蜀道之旅。对于这位被后世推为“诗圣”的大唐诗人而言,蜀道上的艰难险恶可谓是一生中深入骨髓的痛!在三绝句中,杜甫写道:“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此诗如此凄绝哀恸,裂肺断肠,足见峥嵘蜀道在老杜心目中烙下的伤痕是多么难以弥合!杜甫一家自同谷县南下入蜀开始,一路所经之处,都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篇,如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龙门阁、桔
19、柏渡、剑门等。这些诗详细地记录了诗人从中原踏入蜀道沿途的每一道险隘、每一处名关在当时的地理状况、人文风物等,为后世研究唐代蜀道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从这些诗篇中,我们也能读出这位大诗人一路上经历的种种艰辛与磨难。,作者介绍,在发同谷县一诗中,杜甫凄然写道:“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奈何迫物累,一年四行役!”紧接着在木皮岭一诗中,杜甫才对蜀道之难有了初步的认识:“季冬携童稚,辛苦赴蜀门。南登木皮岭,艰险不易论。”即至翻过木皮岭,渡过白沙渡、水回渡,正式踏上了剑门蜀道的北端有“西秦第一关”之称五盘关(今人称为七盘关)后,杜甫一家踟躅至此,已无退路可言。在如此险峻的云崖栈道上踽踽而行,虽离家千里,流落异
20、地,但见山野之民敦厚淳朴,猿鸟友善近人,与当时中原战火纷飞、兵戈血刃的混乱状况相较,这险峻蜀道也算得上是一片世外桃园了。饱经离乱的诗人眼前似乎已见到了一片亮色,在行行重行行的羁旅生涯中,总算获得了一点心灵的安慰。而到了剑门蜀道的核心险段剑门关时,那如铁铸铜浇般的雄关漫道,在一瞬间便令诗人将个人命运的艰辛坎坷、荣辱得失全都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则是掷地铿锵有声、势如宏钟大吕般的壮丽诗篇。他在剑门一诗中留下了“惟有天设险,剑门天下壮”、“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吾将罪真宰,意欲铲叠嶂”等气势磅礴、雄心勃发的诗句,读之令人豪情顿生,荡气回肠。,作者介绍,Free Template from ,1
21、8,作者介绍,过剑门关一路南行,抵达成都府已是第二年早春。诗人在成都府中,以“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来描绘初次踏入成都平原时的熙暖心境。正如著名现代诗人冯至所言:“人们提到杜甫,尽可以忽略他的生地和死地,都总忘不了成都草堂。”在诗人颠沛流离、充满苦难的一生中,沿剑门蜀道入蜀可以说是其一生的转折。杜甫在蜀中十年留下了大量诗篇,几乎占了其一生创作的半数。后世有人称“安史之乱”对于盛唐文化是一个致命的摧毁,然而其惟一的贡献,却是以其带来的离乱潦倒,迫使杜甫踏上剑门蜀道,从而成就了一位名垂千古的诗圣。,返回,Free Template from ,19,扩展阅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旧唐书杜甫传 新唐书杜甫传,返回,杜 甫 画 像,相关图片,杜 甫 塑 像,杜甫草堂前石像,杜甫草堂,杜甫 李白 高适 塑像,杜甫和李白,Free Template from ,26,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