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汉语课件 安徽大学中文系 王柯 2010.4.,绪论,古代汉语是大学中文系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目的是 帮助大家提高古书阅读能力。 教学贯彻以下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努力吸收新的研究成果。 突出古代汉语特点。 从细微处入手,勤思敏学。本课程共144学时,跨两学期,每学期考试一次。考试以讲 课内容为主,结合教材。闭卷考试,百分制。,古代汉语文选第一单元,本单元文选全部选自左传,各篇标题皆编者所加。我国较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作者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以 鲁国为中心,记述春秋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 要活动,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72),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 共26
2、9年,始年与春秋同,迄年晚28年。文笔简练,叙事委婉。原来独立单行,名左氏春秋,自西汉刘歆始,被视为春秋 的推演和解释,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与公羊 羊、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皆儒家经典。汉代即有人为之注,但都亡佚,现通行注本有春秋左传注疏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以及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1.郑伯克段于鄢(1/8),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当初,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个女子,名叫“武姜”,生了郑庄公 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初:当初。史家追述往事常用“初”字开头。 郑武公:郑国国君。“武”是谥号,“公”是诸侯通称。诸侯分为 公侯伯子男五等,故又称“郑伯”、“鲁侯”、“秦伯”
3、、“楚子”等。 申:申国,姜姓 武姜:“武”是丈夫郑武公的谥号,“姜”是娘家姓。 共叔段:庄公的同母弟,名“段”。“共”是国名,“叔”是排行”。,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郑庄公是倒着出生的,使姜氏受了惊吓,所以起名“寤生”,于是就很讨厌他。寤生:倒着出生。“寤”借作“牾”,逆反、不顺。一说“寤”借作“梦”,“寤生”即“梦生”。 惊姜氏:使姜氏受惊,“惊”,使动用法,“使受惊”。,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姜氏喜欢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但武公都 不准许。亟:屡次、一再。 请:要求、请求。,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等到庄公继承君位,姜氏又为段请求制作
4、为封邑。及:追赶上,这里指等到。 为之请制:替段要求制。 “制”,地名,又名“虎牢”。,公曰:“制,巌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随你 挑选。”巌邑:险要的地方。 “巌”,高险,简化为“岩”。 “邑”,乡邑、 城邑。 虢叔:东虢国国君。制原属东虢,郑灭东虢,制遂为郑地。 死焉:死在那里。 “焉”,指示代词,代地点。 佗邑:别的地方。 “佗”,“他”的异体字。 唯命:“唯命是听、惟命是从”的省略。,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姜氏又为段请求京,庄公答应了,让段住在那里,称他“京城大 叔”。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东南。 大叔:国君弟弟。“大
5、”此义后写作“太”。,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祭仲说:“都城的城墙超过一百雉,就是国家的危害。祭仲:郑国大夫,当时郑国国相。 都城:都城的城墙,“都”,都城。凡带城墙的地方都叫“都”, 诗小雅都人士郑玄笺:“城郭之城曰都。” “城”指城墙。 百雉:城墙边长三百丈。 “雉”,量词,指长三丈、高一丈。一 说“雉”是“紖/絼(音阵)”的假借字,义为“牛鼻绳”,引申为度 量单位。此王引之说。,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先王留下的制度:大都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不能超过国 都的五分之一,小都不能超过国都的九分之一。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 “参”借作“三”,后写作“
6、叁”。 “国”指国都。 中五之一:中等都城的城墙为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 “中”是“中 都”的省略,下文“小”也是省略。,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现在京城的大小不合法度,不能成为国家的制度,否则,国君您 将忍受不了。”不度:不合法度。 “度”,用作动词,合法度。 非制:不能成为国家的制度。教材云“不是先王的制度”,意思 与前重复。 不堪:忍受不了。 “堪”,经得起、受得起。按:“君将不堪”语意承前,其前句号应改为逗号。,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怎样才能避开它的危害呢?焉:怎样、如何,疑问副词。王力语法体系不设“疑问副词”,而把修饰动词(如“辟”)的疑问词看作疑问
7、代词,我们不取此说。 辟:避开、躲避,此义后写作“避”。,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祭仲回答:“姜氏哪里会有满足?不如早做处理,不要使段的势力滋长蔓 延。何厌之有:意即“何有厌”,宾语“厌”前置。 “何”,疑问副词,修饰“有”,教材误以为修饰“厌”。 “厌”,满足,此义后写作“餍”。 “之”,结构助词,帮助宾语提前。 为之所:字面意思是“给他安排一个处所”,而实际意思是“为他做出恰当处理”。“为之所、为其所、自为所”皆古代惯用语。 无:借作“勿、毋”,别、不要。按:“无使滋蔓”语意完足,其后逗号应改为句号。,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蔓延就难对付了,蔓延的野
8、草都难以刈除,何况是国君身居高位 的弟弟呢?”图:图谋,这里指处理、对付。 宠:宠位、因受宠而居于高位。按:“蔓,难图也”另起一层意义,其后句号应改为逗号;其中 “蔓”后也应逗断,使意义更清楚。,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说:“不讲道义的事做多了,一定会使自己垮台,您姑且等 着看吧。”毙:倒下,不是“死”的意思,此谓垮台。 子:尊称对方。 姑:姑且、暂且,副词。,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不久,太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的边远地区除了服从国君,还要服 从自己。既而:随后不久。 “而”,词尾(后缀)。 西鄙、北鄙:国家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地区。 “鄙”,边邑、边 远地区。 贰于己:既属于
9、国家,又属于自己。 “贰”,两属、属于两个主 人。,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公子吕说:“国家受不了两属的状况,国君您将怎么办?公子吕:郑国大夫,名吕、字子封。人名冠“公子”,表示此人 为诸侯之子。 国不堪贰:国家经受不了两属的状况,即一国不能有两君。 若之何:拿它/他怎么办。 “之”,代词,指两属状况。,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如果要把国家送给太叔,我请求为他办事;如果不给他,那我请 求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与:给予,指把国家送给太叔段。 事之:为他办事,也就是跟随他、侍奉他。“事”用作动词。 无生民心:不要使百姓产生二心。“生”,使动用法,“使产
10、生”。按:“则请除之”与“无生民心”意义连贯,“除之”后应改为逗号。,公曰:“无庸,将自及。” 庄公说:“用不着,他将会祸及自己。” 无庸:不用、用不着。 “无”借作“不”。 “庸”借作“用”。 自及:祸及自己。 “及”,赶上、从后面赶上。郑庄公言辞委婉,不言“危害”。,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 太叔段又把两属的地区收为自己的封地,一直到达廪延。 贰:两属的地区,名词。 邑:指封邑。 廪延:郑邑,在今河南临颍西北。,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子封说:“可以动手了。地盘扩大了,他将会得到百姓的亲附。庄公说:“不讲道义,百姓就不会亲附,地盘再大也要垮台。”子封:
11、即上文“公子吕”。 厚:指土地增多。 不义不暱:意即“不义则不暱”,两者是因果关系。 “暱”,亲近、亲附,是“昵”的异体字。 崩:倒塌,这里指垮台。,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太叔段修筑城墙、聚集民众,修整武器装备,把士兵和战车组合 起来,将要偷袭郑国国都。夫人姜氏将为他做内应打开城门。完聚:“完”,修筑城墙。 “聚”,聚集民众,一说聚集粮草。 缮甲兵:修整武器装备。 “缮”,修整、制造。 “甲”,铠甲。 “兵”,兵器、武器。 具卒乘:把士兵与战车组合起来。春秋车战,一辆战车配备甲士三人(站在车上)、步兵七十二人(跟在战车两边)作为一个作战单位。 “具”,组合、配置。 “卒
12、”,步兵。 “乘”,战车。 袭:偷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 轻曰袭。”,郑:指郑国都城。古代国家可代指都城,都城也可代指国家。 夫人:指姜氏。 启之:为段打开城门。“启”,打开,句中用作为动,“为开启”。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庄公得知太叔段偷袭的日期,说:“可以行动了!”命令子封帅领战车二百乘,去讨伐京城。期:日期,指段偷袭的日期。 帅:率领。 以:连词,连接两个动作。,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京城背叛了太叔段,太叔段逃到了鄢。庄公又继续讨伐鄢。鄢: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 伐诸鄢:意即“伐之于鄢”。“诸”是“之于”两字的合音。,五月辛
13、丑,大叔出奔共。五月二十三日,大叔段又逃往共。五月辛丑:这一年的五月二十三日。古代以干支相配记日。十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第一天为“甲子”,第二天为“乙丑”,第一轮配下来,共十天。第 二轮依次是“甲戌”、“乙亥”、“丙子”。相配六轮,共60天。 “辛丑”为第23天。 出奔:外逃避难。,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 事后,庄公把姜氏安置在了城颍,并对她发誓:“不到黄泉,我们 再也别见面了。”随后又后悔这番誓言。寘:安置、放置,“置”的异体字。 城颍:郑国地名。 誓之:对她发誓。 黄泉:代指坟墓。,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14、闻之,有献于公。颍考叔是边邑颍谷的封人,听说这件事以后,就带上礼物去进献 庄公想劝说他。颍考叔:郑国大夫。 颍谷:郑国的边邑,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封人:管理边境的官。 “封”,边境。 有献于公:对庄公有所进献,这是为劝说庄公找一个理由。,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庄公请颍考叔吃饭。吃饭的时候,颍考叔把肉放在了一边。庄公 不理解,问他为什么。食舍肉:主语“颍考叔”省略。 “舍”,放下、放弃,此义后写作“捨”,现简化为“舍”,与屋舍的“舍”同形。,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颍考叔回答说:“小人的母亲还活着,凡是小人吃过的东西,她 都吃过,只是还没吃过有今天国君给我吃
15、的肉。请让我把它带回 去给母亲吃。”尝:口尝,这里指吃。口尝的“尝”后写作“嚐”,现又简化为“尝”,和表示曾经意义的“尝”同形。 羹:带汁的肉。 遗:赠给、送给,这里指带回去送给。,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庄公感叹着说:“你有母亲孝敬,而我偏偏没有!”颍考叔说:“请 问国君,这话是什么意思?”繄:语气词,无实义。 独:偏偏。 敢:副词,表示谦敬,意谓“冒昧地、大胆地进行某件事”。,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庄公事情的原委告诉颍考叔,又告诉了自己的悔恨。语之故:双宾结构,“语”,告诉, “之”代颍考叔,做间接宾语, “故”做直接宾语。 告之悔:也是双宾结构。,对曰:“君
16、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颍考叔回答说:“国君有什么可担心的?如果挖地挖到泉水,与母亲在隧 道中相见,谁还能说不是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呢?”庄公听从了他的话。何患:担心什么。 “何”,疑问代词,做“患”的前置宾语。 阙:借作“掘”,挖掘。 泉:地下深处的泉水,此为实指。 隧:用作动词,挖隧道。 然:这样,指示代词。 从:听从。,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 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庄公走入隧道,唱道:“大隧之中,其乐融融。”母亲姜氏走出隧 道,唱道:“大隧之外,其乐洩洩。”从此母子二人不再仇恨,就象 从前那样。公入而赋、姜出而赋:“公”
17、与“姜”、“入”与“出”互文,意思是说 “庄公和姜氏出于、入于隧道”。互文是一种修辞手法,即从两个侧面描写同一个现象,两者在意义上互相补充。 “赋”,赋诗。 融融、洩洩: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作者评论说:颍考叔是个笃厚的孝子。孝敬母亲,影响到了郑庄 公。君子:作者发表评论时的假托人物,古书常见。 纯孝:笃厚的孝子。 “纯”,笃厚。 “孝”,孝子。 施:延伸、推广,这里可理解为“影响”。,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诗经说“孝子没有穷尽,永远把孝的精神带给同类”,大概就是说颍 考叔做的这件事吧?匮:匮乏、穷尽。 锡:赐给、给予,“赐”的假借字
18、。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 是之谓:意即“谓是”。“是”,代颍考叔的所作所为,做“谓”的前置宾语。“之”,结构助词,帮助宾语提前。按:“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语意前后连贯,“尔类”后面的句号应改为逗号,并删去“曰”后面的冒号。,2.齐桓公伐楚(1/13),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进攻蔡国,蔡国溃败, 接着又进攻楚国。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即前656年。 齐侯:指齐桓公,春秋五霸之一。齐君属于侯爵,故称齐候。 以:率领,介词。 侯之师:据左传前一年(僖公三年)记载,诸侯之师是 指鲁、宋、陈、卫、郑、许、曹、齐八诸侯国军队。
19、 蔡:蔡国,姬姓,在今河南汝南、上蔡一带。 溃:溃败。,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 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楚成王派使者来到诸侯联军,说:“君王在北方,在下在南方, 就是牛马发情奔跑也互相挨不着,没想到君王会进入我国,这是为 什么呢?” 楚子:指楚成王。楚虽称王,但本属子爵,故仍称“楚子”。 使:派出使者。 “使”,动词,后面省略宾语“使”。 与:往、到去,“如”的假借字,教材误解为“介词,跟、和”。 处:居住。 北海:指渤海,齐国濒临渤海。 寡人:寡德之人,诸侯谦称自己,此“寡人”是楚使以自己国君口,气说话。 南海:南边的海。楚国不靠海,但地处南方,故比照
20、“北海”称 “南海”,极言相距遥远。 唯是:乃是、就是。 “唯”,副词,表示强调。 “是”,判断系词。比较孟子告子上:“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风马牛:因发情而奔跑追逐的马牛。 “风”借作“放”,因发情而狂奔,这里作定语。 不虞:不料、没想到。 “虞”,料想。 之: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取消其作为句子的独立性(见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上135)。 涉:淌水过河,此谓“涉入、进入”。,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以夹辅周室。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国先君姜太公说:各国诸侯, 你都可以讨伐,以便辅佐周天子。 管仲:齐大夫,姓管,名夷吾,字仲,曾帮助齐桓公称霸
21、诸侯。 召康公:周文王的庶子,名奭(音事),曾与太公望、周公旦一起辅佐周成王,因受封于召、死后谥“康”,故称“召康公”。 先君:对本国已故国君的称呼。 大公:即姜太公,齐国的开国始祖,名尚,姜姓、吕氏。,五侯九伯:泛指诸侯,“五候”即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九伯”,九州之长(各地长官)。 女:你,第二人称代词。 实:教材云“语气副词,表示命令或期望”,现一般认为是副词,表示强调。 征:征讨、讨伐。 夹辅:辅佐。 “夹”指站在身边,修饰“辅”。 周室:周朝王室,此处代指周天子。,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并且给我国先君划定了征讨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 陵,北
22、到无棣。 履:指脚所践踏的地方,即齐国可以征讨的范围。 海:指齐国东边的大海。 河:黄河,上古的“河”一般指黄河。 穆陵:地名,即今山东临朐(音渠)的穆陵关。 无棣:地名,在齐国北境,在今山东无棣附近。,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 复,寡人是问。”你们的贡品包茅没有交纳,天子的祭祀供应不上,以至于无法缩 酒,我们来索取包茅;周昭王巡视南方,到你们这里就没有回去, 我们来责问这件事。”包茅:扎成捆的菁茅。菁茅是祭祀用品,也是楚地特产。 不入:没有纳入。 “入”,纳贡,此义后写作“内、纳”。 不共:供应不上。 “共”,供应、供给,此义后写作“供”。 无以:字面意思是“
23、没有用来的东西”,可直接理解为“无法”。,缩酒:祭祀的一种仪式,把酒倒在扎成捆的菁茅上,让它渗下 去,象征神灵饮酒。 “缩”是“茜(音诉)”的假借字,“茜”见说文解字。 寡人:管仲以齐桓公的口气说话。 是徵:意即“徵是”。 “是”,指示代词,代“包茅”,作“徵”的前置宾语。 “徵”,索取、征求,简化为“征”,与征伐的“征”同形。 昭王:指周昭王。周昭王南巡时,淹死在汉水。 是问:意即“问是”。 “是”也是指示代词,代“昭王南征而不复” 这件事,作“问”的前置宾语。,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 问诸水滨!”楚国使者回答说:“贡品没有进贡,是我们国君的罪过,岂敢不 供
24、给?周昭王没有回去,那您只能去水边问问了!”寡君:谦称本国国君。 敢:岂敢。 其:语气词,表示委婉语气,此处以委婉语气否定管仲的责问。 诸:“之乎、之于”的合音字。,师进,次于陉。齐国率领的诸侯联军向前推进,驻扎在陉山。次:军队临时驻扎。 陉:即陉山,在今河南郾城南。,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到了夏天,楚国国君派屈完为使者来到诸侯联军。诸侯联军向后 退却,驻扎在召陵。屈完:楚国大夫。 如:往、到去。 召陵:楚地名,在今河南郾城东。,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桓公把诸侯军队整齐地排列出来,和屈完一起乘车检阅。陈:列阵,句中用作使动,“使列阵”,也可理解为“陈列,摆出来”。 乘
25、:乘车。,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如何?”齐桓公说:“这难道是为了我自己?是要继承先君留下的友谊啊! 和我共同友好,怎么样?”不穀是为:意即“为不穀”。 “不穀”,不善,诸侯谦称自己,句中做“为”前置宾语。 “为”,为了,介词。 “是”,结构助词。 先君之好是继:意即“继先君之好”,“先君之好”是“继”的前置宾语。 “是”也是结构助词。,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屈完回答说:“君王向我国社稷之神求福,接纳我国国君,这正 是我国国君的愿望。”惠:副词,表示谦敬,即把对方的行为看作对自己的恩惠。 徼福:求福。 “徼”,求取,“邀”的异体字,“彳”
26、旁、“辶”旁互换,构成异体字。 敝邑:谦称自己国家。 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五谷神,是神主,不是神仙。 辱收:接纳、受容,指齐桓公说的要与楚国“同好”。 “辱”,副词,表示谦敬,即把对方的行为看作为自己受耻辱。,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作战,谁能抵挡!用这样的军队攻城, 什么城池不能攻克!” 众:士众,指军队。 禦:抵御、抵挡。“禦”简化为“御”,与御用的“御”同形。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来安抚诸侯,谁敢不服从? 绥:安抚。“绥”本义是车上供人登车时手拉的绳子,象把手一样防止摔倒,引申为“安抚”
27、。,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君王如果使用武力,那么我们楚国就要用方城山作城墙、用汉水 作护城河了,您的军队再多,但也没有地方使用!”方城以为城:意即“以方城为城”。 “方城”,方城山,在今河南叶县南,这里做“以”的前置宾语。 “城”,城墙。 汉水以为池:意即“以汉水为池”。 “池”,护城河,“以”的前置宾语。 虽:即使、纵然、再,让步连词。 无所:没有地方,“所”,处所。,屈完及诸侯盟。屈完与各路诸侯签订盟约。盟:结盟、订立盟约。,3. 宫之奇谏假道(1/16),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要去讨伐虢国。晋侯:指晋献公,晋文公的父亲。 复:再次。
28、晋国为讨伐虢国曾向虞国借过一次路,这是第二次。 假道:借路,“假”借作“借”。虞处晋、虢国之间,晋要穿过虞才能攻打虢,所以要向虞国借路。 虞:虞国,是周武王对自己叔爷爷虞仲后代的封国。 虢:虢国,是周文王对自己弟弟的封国。虞、虢两国虽小,但与周王室血缘很亲。,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宫之奇劝谏自己的国君:“虢国是我们虞国的外围屏障。虢国灭亡 了,虞国就一定跟着灭亡。宫之奇:虞国大夫。 谏:规劝。 表:外表,这里指外围。“表”的本义是外衣,引申为外表。 从:跟在后面。,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晋国的野心不可开启,外来的军队不可忽视。一次借路就已经很 过分了,岂
29、能再借一次呢?启:开启、启动。 寇:外寇、外来军队。 翫:玩忽、轻视、不当心。“翫”简化为“玩”,与玩物的“玩”同形。 谓:教材据清代王念孙的看法,解释为“为”的假借字,其实按 “谓”本来意义也能讲通。 其:语气词,表示反问。 再:第二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俗话说的腮帮子裹着牙床骨,失去嘴唇,牙齿就会受冻,大概 就是说虞、虢两国关系的吧。”谚:俗话、俗语。 辅:面颊,此义后写作“ ”,见说文。 车:牙床。 亡:失去、丢失。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 虞虢之谓:意即“谓虞虢”,宾语“虞虢”前置。,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虞公说:“晋国是我的宗族,难道会害我吗?”
30、公:指虞公、虞国国君,因无谥号,只好称“虞公”。 宗:宗族。晋国始祖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其曾祖父季历(又称王季)和虞国始祖虞仲是亲兄弟,都是古公亶父的儿子。古公亶父太伯 虞仲 季历(后称王季)昌(文王) 虢仲(北虢始祖) 虢叔(东虢始祖)发(武王,西周建立者)诵(成王) 唐叔(晋国始祖),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太王的儿子。太伯没有跟随父亲, 因此没有继承王位。大伯、虞仲:大王的长子和次子。 大王:周朝始祖古公亶父,西周建国后被尊为“太王”。 昭:古代宗庙中神主的次序分为昭和穆,始祖居中,左为昭、右为穆,昭和穆都是父子关系。 不从:没有跟在
31、父亲身边。太伯和虞仲知道父亲要传位给弟弟季历,一起逃往江南。 是以:因此,“是”,指示代词,作“以”前置宾语。 嗣:继承。,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虢仲和虢叔是季历的儿子,做过文王的大臣,对王室有功,受封 的典册还收藏在盟府。虢仲虢叔:虢仲是北虢国始祖, 虢叔是东虢国始祖。两人都是季历的儿子,季历是始祖古公亶父的“昭”,他的儿子就是“穆”。 王季:即季历,西周建立后被尊称“王季”。 卿士:执掌国政的大臣。 盟府:国家收藏挡案文件的部门。,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晋国连虢国都要消灭,对我们虞国还能有什么怜爱吗?况且对晋 国来说,虞国能比桓叔、
32、庄伯的后代更亲吗,他非怜爱不可?将虢是灭:意即“将灭虢”。 爱:怜爱、爱护。 桓庄:指桓叔和庄伯后代。桓叔是晋献公的曾祖父,庄伯是晋献公的祖父,两人的后代全被晋献公诛杀。 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倒装句,正常语序是“且其爱之也,能亲于桓庄乎?” “其”,代晋国。 “之”,代虞国。,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偪乎?桓叔和庄伯的后代有什么罪过,却把他们杀了?不就是因为他们 使晋献公感到威胁吗?以为戮:字面意思是“当作杀戮的对象”,可以直接理解为“把他们杀了”。 唯:因为,“为”的假借字。,亲以宠偪,犹尚害之,况以国乎?”亲人因为身居高位而被感到威胁,都能遭到杀害,更何况我们以 国家地位使他感
33、到威胁呢?”宠:宠位、因受宠而居于高位。 偪:逼迫,“逼”的异体字,此谓使他人感到威胁、感到有压力。 犹尚:尚且、连都。 以国:意即“以国偪”,动词“偪”省略。,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虞公说:“我供奉神灵的祭品丰盛而且清洁,神灵一定会保佑我。”公:指虞公。 享祀:指祭祀活动。 “享”,向神灵进献食物。 “祀”,祭祀。 丰絜:丰盛而清洁。 “絜”,清洁,此义后写作“潔”,简化为“洁”,与水名“洁”同字形。 据:依附。神灵依附于人,也就是说神灵保佑人、帮助人。,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过:鬼神并不亲近人,只是依附德行。非人实亲:意即“非亲人”。 “人
34、”,前置宾语。 “实”,结构助词,作用同“是”。 “亲”,亲近、亲附。 惟德是依:意即“惟依德”。 “惟”,只、仅仅,副词。 “德”,前置宾语。 “依”,依附。,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所以周书说:老天不亲近人,只是帮助德行。周书:尚书分为“虞、夏、商、周”四部分,周书是其一 皇天:老天。 “皇”,大、伟大。 无亲:不亲近人。 “无”借作“不”,教材解释有误。 惟德是辅:意即“惟辅德”。 “德”,前置宾语。 “辅”,辅助、帮助,也就是“保佑”。,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周书又说:黍稷并不芳香,完美的德行才是芳香的。黍稷:指用作祭品的谷物。 惟:副词,表示肯定。 馨:香气。古人认为神灵享
35、用祭品散发的香气。 明德:美德、完美的德行。 “明”,美好、美丽。教材释为“光明”不准确。,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周书又说:人们的祭品并没有改变,但只有美德之人的祭品 才算是真正的祭品。易物:改变祭品。“物”指祭品。 惟德繄物:“繄”,语气词,今本尚书作“其”,两字的语法作用和词汇意义都相同。,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按这样说,那么没有德行,百姓就不亲和、神灵就不会来享用祭 品。神灵依附的就在于德行。如是:象这样,这里指象周书所说的这样。 非德:没有德行。 冯(音平)依:依凭、托附。 “冯”借作“凭”,此义后写作“慿”、“凴”,现又简化为“凭”。,若晋取虞,而明德
36、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如果晋国攻取了虞国,并且饰美德行、进献馨香的祭品,神灵难 道会吐掉不吃吗?”明德:饰美德行。 “明”,使动用法,“使美好”。 以:连词,连接“明德”、“薦馨香”两个动作。 薦馨香:进献馨香的祭品。 “薦”本义是给动物吃的草,引申为推荐、进献,现简化为“荐”,与本义“草席”的“荐”同形。 “馨香”指馨香的祭品。,弗听,许晋使。虞公不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 许:允许、答应。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宫之奇只好带着族人离开了虞国,并且说:“虞国今年就不能举 行腊祭了。晋国这一次就要消灭虞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以:带领,介词。 不腊:不举
37、行腊祭。 “蜡”,腊祭,年终举行的祭祀(祭先祖),句中用作动词。 更举:再次举兵。 “更”,副词,再次。,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醜奔京师。这一年冬天,十二月初一,晋国消灭了虢国,虢公醜逃亡京师。丙子朔:十二月初一。 “朔”,每月的第一天。丙子日不一定都是初一,但这一天正好是初一,所以特地注明。 虢公醜:虢国国君名“醜”,此为北虢。 京师:周朝都城洛阳。,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晋军回师的时候,驻扎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也把虞国消灭了。馆:客人住处,句中用作动词,谓象客人一样住宿。,4. 烛之武退秦师(1/20),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侯、秦伯的军队共同包围了郑国
38、,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而且怀有二心、亲近楚国。晋侯:指晋文公。 秦伯:指秦穆公。 以:因为,这里是连词。 其:指示代词,代郑。教材曰“人称代词”,不确。 无礼于晋:晋文公流亡时,路过郑国,郑文公未予以礼待。 贰于楚:对晋国怀有二心、亲近楚国。这是指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帮助楚国。,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南岸。 军:军队驻扎,动词。这是“军”的本义。 函陵: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 氾南:氾水之南。氾水今已湮塞,故道在今河南中牟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危险了!如果让烛之武去会见秦国国君,来犯的 军队
39、必然会退却。”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 佚之狐:郑国大夫。 郑伯:指郑文公。 烛之武:郑国大夫。 秦君:指秦穆公。,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没有 能力办事了。”辞:推辞,省略主语“烛之武”。 壮:壮年,古代的壮年是指年轻的时候,与今不同。 无能:没有能力。 也已:语气词连用,相当于“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日重用您,现在形势危急了才来求您,这 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是:指示代词,代前“吾不能早用子,今急
40、而求子”。 然:然而,连词,表示转折。 焉:语气词。,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夜里烛之武缒城而出。见到秦伯,说:“秦晋两国共同包围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就要灭亡了。缒:缒城,即用绳子吊着从城上放下来。 既:已经。,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如果消灭郑国对您有利,那我就斗胆烦劳您的部下去消灭郑国。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以:用,介词,宾语“亡郑”被省略。 烦:烦劳、麻烦。 执事:办事人员。用对方身边的办事人员来称呼对方本人,是古代的礼貌方式。,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跨过别国而把远方的土地当作自己的边境,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为什么要灭
41、亡郑国去扩大邻国的疆界呢?邻国的势力壮大了,您的 势力就变小了。 越:跨过、越过。 鄙远:使远方的土地成为自己的边邑。 “鄙”,“使成为鄙。 焉用:安以、何以,疑问副词。 “焉、安”通用,“用、以”通用。 陪邻:增加邻国的土地。 “陪”,培土、培植,此谓增加土地。 “阝”旁、“土”旁互换,构成异体字。 “邻”指晋国。 邻之厚,君之薄:意即“邻厚则君薄”。 “厚”指势力壮大,“薄”指势力变小,两“之”字虽处主谓之间,但作用不是取消主谓独立,而是舒缓语气节奏。古汉语中很多虚词都有这种作用。,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如果放过郑国,让它作为贵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使者来来往往
42、, 提供所需物资,对您也没有害处。舍:放弃、舍弃。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处西部,如东方各国打交道,必须经过郑国,郑国正好是它一个歇脚地。 行李:即行吏,外交使者,“李”是“吏”的假借字。 共:供应、供给,此义后写作“供”。 乏困:指物资缺乏。,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而且您曾对晋侯施以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两个地方作为回报,但他 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筑城设防,这是您所知道的。且:而且,连词。 为晋君赐:给晋君恩惠。 “为”,动词,此处义为“给予、赠给”,并带双宾语,“晋君”是间接宾语,“赐”是直接宾语。 “赐”,名词,指所赐之物。 焦、瑕:两地名,都在
43、今河南陕县附近。 济:渡河。 设版:意谓“筑墙”。此处比喻设防,委婉道出晋国以秦为敌。,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晋国哪里有满足?既要把边境向东扩张到郑国,又要把边境向西 扩张,如果不挖取秦国领土,它将从哪里取得土地呢?夫:语气词,表示议论开始。 东封郑:在东边郑国设立边境。 “封”,动词,设立边境。 肆:肆意,这里指肆意扩张。 西封:西部边境。 “封”,名词,边境。 阙:借作“掘”,挖。 焉:疑问副词,义为“从哪里”,不是“哪里”。,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是损害秦国而使晋国受益,但愿国君仔细考虑。” 唯:语气词,表示希望。 图:图谋、谋划。秦伯说,与郑人盟
44、,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于是和郑国结盟,并命令杞子、逢孙、杨孙防守晋 国,自己返回秦国。 说:喜悦,此义后写作“悦”。 杞子、逢(音旁)孙、杨孙:三人皆秦国大夫。 戍之:防守晋国。 “戍”,驻守。 “之”,代晋国。按:“与郑人盟”语意未完,后面句号应改为逗号。,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子犯请求进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如果没有这个人的帮助,我就没 有今天。子犯:晋国大夫,名狐偃,晋文公舅舅。 之:代秦军。 微:无,否定副词,此处兼有假设意味。 夫人:彼人,那个人。 “夫”,“彼”的假借字。 力:助力。 不及此: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也就是说没有今天
45、。晋文公依靠秦穆公的帮助才返回晋国、当了国君,所以他这样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凭借别人的帮助,却又损害他,这是不仁义;失去同盟,这是不明智; 以分裂轻视团结,这是不勇武。我们还是回去吧。”随后也撤军离开了郑国。 因:凭借、依靠。 敝:弄坏,这里指损害。 所与:同盟者,指秦国。 知:智慧、明智,此义后写作“智”。 以乱易整:以分裂混乱轻视团结整齐。 “乱”指秦晋联盟被拆散,阵营混乱。 “整”指秦郑结盟,成为整体。 “易”,轻视,指子犯要求对秦作战。 武:勇武。仁、智、武都是古代崇尚的精神。 其:语气词,表示商榷。,5. 蹇叔哭师(1/2
46、2),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鲁僖公三十二年的冬天,晋文公死了。十二月初十,灵柩将要送 到曲沃停放。 庚辰:十二月初十。 殡:停柩待葬。古代风俗:人死先停柩,等待吉日再下葬。 曲沃:地名,晋国宗庙所在地,在今山西闻喜东。出绛,柩有声如牛。队伍走出绛城,灵柩发出牛叫一般的声音。 绛:晋国国都,在今山西翼城东南。 柩:装有尸体的棺材。有尸曰柩,无尸曰棺。,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卜偃让运送灵柩的大夫们跪拜,曰:“国君命令我们做一件大事:将有西 边的军队穿越我国,攻击他们,一定能获得大胜。”卜偃:掌管卜筮的官,“卜”是职掌,“偃”是名。 君:指刚死的晋
47、文公。 大事:国家大事。古代国家大事,一是战争,一是祭祀。 过轶:穿越。 “轶”本义是后车超过前车,这里指穿过。按:“大事”后逗号应改为冒号。“过轶我”后句号应改为逗号。,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 国可得也。”杞子从郑国派人回来报告说:“郑国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防务, 如果派军秘密前来,郑国国都就可以得到。”杞子:即上篇课文说的驻守郑国的秦军将领。 管:锁,古代锁形如管,故“锁”叫作“管”,此处“管”比喻防务。 潜师:秘密行军。 国:指郑国国都。,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秦穆公接到报告,就去咨询蹇叔。蹇叔说:“让军队疲惫地去奔 袭远方敌人,我
48、还没听说过呢。访:咨询,征求意见。 诸:“之于”的合音字。 蹇叔:秦国元老。 劳师:使军队疲劳。“劳”,使动用法。 非所闻:不是我听说过的事。这是不赞成对方意见的委婉说法。,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疲劳,力量耗尽,远方的主人有所防备,这恐怕不行吧? 远主:远方的地主,指郑国。 无乃:大概、恐怕,副词,表示委婉的反问。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军队的行动,郑国必然知道。劳苦而无所获得,军队必然会产生抵触情 绪。而且行军千里,谁能不知道?” 所为:行动、动作。 勤:劳苦。 无所:无所得。 悖心:抵触情绪,不是叛逆之心。 “悖”,相反、违逆。,公辞焉。
49、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穆公听不进去,告辞了蹇叔。他召见孟明、西乞、白乙,派他 们率领军队从东门外出发。孟明、西乞、白乙:三人皆秦军将领。 “孟明”姓百里,名视,字孟明,百里奚的儿子。 “西乞”名术。 “白乙”名丙。,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 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哭着送别他们,说:“孟子,我能看见军队出发,却看不见军队回来 了。”秦穆公听说后,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如果寿命适中,你坟上 的树已经有两手合把那么粗了!” 师之出:意即“师出”。 “之”,连词,取消主谓独立。 尔:你,第三人称代词,但带轻视意味,常称呼辈份、地位较低的人。 中寿:寿命适中。“中”,适中,指正常情况。蹇叔当时大约七八十岁,寿命超出常人,所以秦穆公说他寿命不适中、早就该死。 墓之木:坟墓上的树。 “木”,树木。 拱:拱把、两手合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