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 农业与资源环境,资源: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和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下,由人们发现的,可被人们利用的,有价值的物质。 农业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人类农业活动所依赖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总和。 环境:是作用于特定客体(一般指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即各种资源的综合。,一、农业资源的类型及其合理利用 (一)按来源或社会属性分类 1.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气候资源:太阳辐射、降水、温度等。 (2)土地资源:地貌、地形、土壤等。 (3)水资源:
2、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 (4)生物资源: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等。,污水处理,中国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构成的变化(%),生物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对象,土地、气候、水资源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全部生物生命活动依托的场所。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和组合状况是农业生产赖以进行的基础。,2.社会资源: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来自人类社会的物质技术投入和社会经济条件。或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工业产品资源等。,(二)按资源重复利用程度分类 1.可更新资源:可以连续利用的资源。 (1)恒定性资源。在年间具有相对恒定性,可以年复一年的以相对稳
3、定的数量供人类利用。如气候资源。 (2)受人为和自然条件影响的更新资源。在合理的经营和适宜的条件下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连续利用,反之也可以衰退、减少甚至灭绝。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2.不可更新的资源:指不能连续的或周期性地被产生、补充和更新或者其产生、补充和更新周期相对人类的经济活动来说太长的一类资源,如矿产资源、化石能源等。,(三)按可存留性分类 1.可存留资源。不利用并不消失,可以长时间存留或储存下来。如不可更新资源。 2.不可存留资源。不及时利用则立即消失,不能储存供以后使用。如太阳辐射、热量、风能、劳动力等。 3.半存留资源。兼有存留和流失两种性质。如土壤中的水
4、分、养分等。,农业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工业产品资源:农机、化肥、薄膜、农药、电力、燃油等 人力资源:数量、体力和智力素质等 财力资源:资金和信贷能力 信息资源:资料、情报、科技、政策等,与地球起源有关的资源:太阳能、风能、水资源、气候资源等,与生物过程有关的资源:生物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等,可部分回收:金属矿物、非能源矿物等,不可回收: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充分利用恒定性、流失性资源 合理利用更新性资源、半存留性资源 节约利用不可更新性、可存留资源,科学利用资源,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点与农业生产 (一)资源的整体性与综合利用在一定区域内,组成农业资源
5、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一个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大系统,共同影响农业生产。某一资源的变化,都会使资源组合发生变化。这种整体性特点决定了资源研究和开发的综合性特征。,(二)资源的地域性和全球性与合理利用 1.地域性:资源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和分布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如自然资源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变化,社会经济和技术工艺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性。 因此,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要因地制宜。,水分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干旱区:年降水量低于250mm、年干燥度(K)大于4.0的地方,为荒漠或沙漠景观。没有乔木,只有少数低矮的灌木或草被,覆盖率很低,一般小于10%。没
6、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半干旱区:年降水量250500mm、K=1.54.0的地方。在250500mm降水范围内,又可分为两种亚类:一是降水量为250400mm,K=2.4的地方,主要是草原,以牧为主,我国的牧区大致就以降水量400mm为界。二是降水量为400500mm(或者到550mm)的地方,K=1.52,半农半牧向农区过渡,部分的为草地灌木,有少量的矮乔木。,半湿润区 :降水量5001000mm,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北的东部地区以及部分西南地区,主要是以农为主,是我国的主要农区,无灌溉旱地上以旱杂粮为主。800mm处已大量种植水稻。山区应以林为主。,湿润区:年降水量高于1000mm,K1.0
7、地方。以农为主,农业以水田为主,低中丘陵多已开垦为农田,有水则种水稻,无灌溉则种旱田。丘陵中上部及山上多树木,以林为主。,2.资源的全球性:指资源地域性和整体性在全球尺度上的具体体现。 (1)一个区域资源利用后果往往会波及其他地区。 (2)有些资源是全球共享资源。 (3)资源分布的地区性和不平衡性,导致了全球资源短缺和优势互补问题的出现。在资源开发利用时,既要立足本国、本区域,还要放眼世界、搞好资源利用的区域合作。,(三)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农业资源是绝对无限性和相对有限性的统一。绝对无限性是指人类得到资源的数量及其功效,是永远不可知的。相对有限性是指农业资源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限和一定科技水平下,
8、资源的数量总是有限的。因此,要倍加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经济、合理、高效利用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资源。,(四)资源的多宜性即资源具有多功能、多用途和多效益的特征。如土地资源可用于农业、林业、牧业、建筑业、交通业等。,(五)资源的变动性与合理利用即农业资源是一个庞大的动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质和量的变化,进而形成不同历史阶段所特有的资源组合。,人类社会发展对资源的利用状况,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自然资源中的各种生态因子都影响到生物的分布,但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由于各地太阳高度角的差异所导致的太阳辐射量的多少及其季节分布,亦即与此相联系的水热状况。,三、自然资源与农业生
9、产,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及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度而异。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气温平均降低0.50.6。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农业生物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生物,亚热带生物,暖温带生物,温带生物,寒温带生物等,即所谓的纬向地带性。,(一)纬度递变与纬度地带性,(二)经向递变与经向地带性,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农业生产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农业,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称为经度地带性。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地理规律
10、,后者是在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三)垂直递变与垂直地带性,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左右,或每升高180m,气温下降1上下。降水量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农业生产有规律的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四)过渡带与非地带性变化,过渡带又称交错带或交错区,指的是两个或多个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不具备地带性规律,叫非地带性因素。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上使生物的分布出现了非地带性的变化。,(五)时间性递变与周期性递变,自然环境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节律和昼夜节律,所以生物的分布也随时
11、间而有明显的变化。,四、社会资源与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可以改善生物的生产条件如水利、肥料、劳力和农机具等,为生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能不能种植或养殖某一生物的问题。同时,也为生物的全面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解决能否种好或养好的问题。,(一)社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农业生产的目的是生产社会需要的产品。社会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给性生产需要,即直接用于生产者吃穿用烧等各种产品。二是商品生产需要,即市场经济需要。社会需求状况和发展变化,制约农业生产类型,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满足自给性需要的农业生产称为自给性生产,满足市场经济需要的生产称为商品性生产。,(二)社会需求的制约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