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万能公式(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 ,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 ,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 ;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
2、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 ,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 )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3、(2 )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 )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
4、、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意境;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 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技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
5、观点: 1 概括主旨;2 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 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 “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二) “情” 、 “景
6、”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 “形” 、 “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答题举例(06 浦东新区模拟)回答 1:同意。文章以“山格”为题,以拟人化的手法铺写了众多山的不同性情,赋予其以人的灵性:无论是南方的山灵
7、秀不失狂野,还是北方的山健壮而不失妩媚,抑或是西部的山尊严而沉默总之,作者在对不同地域山的不同风格的描述中笔意纵横,令人饱览山之情味,行文大气而稳重。回答 2:同意。首先,运用了大量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山所表现出来的形态赋予丰富的人格性情;其次选材大气,描摹了南方、北方、西部山的个性,给读者以全面的感悟;最后又以山与人之关系升华作结,拓展了思考空间:大气尽显其中矣。就上海高考而言,它的理念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学生升入高校服务的,而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设立难题,为难学生,它会为学生提供了舞台和机会,所出的题应该能够解答,但必须是有道理、有准备、有基础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1用“者
8、”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 “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 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 爱莲说) 2用副词“乃” “则” “即” “皆” “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 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 五人墓碑记)
9、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 “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
10、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 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二、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 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 用“为” “为所”(“为
11、”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 用“见” “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 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 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12、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 省略句1、 主语的省略 例如:(1) 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是蛇 )黑质而白章;(蛇)触草 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 人)无御之者。承前省主语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淆之战 )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诗经七月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 (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 (4) 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
13、人。 ” 2、 谓语的省略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 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3、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 )尝与其父言兵事,(赵) 奢不能难( 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屠惧,投(之)以骨。 (狼 ) 4、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 河南,臣
14、战( 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 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 (邹忌讽齐王讷谏 ) 5、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 )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 ,功在不舍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一) 、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 、
15、“未” 、 “毋” 、 “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 、 “何” 、 “奚” 、 “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鸿门宴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沛公安在? 鸿门宴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
16、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战国策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 诗经 4、特殊结构:用“之“ 、“是“将宾语提前。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过?)(二)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 、中心词+ 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 者 楚人有涉江者。 (察今 )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17、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列子 2) 、中心词+之+ 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 、中心词 +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 ) (三)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 ,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
18、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谏太宗十思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四) 、主
19、语后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慧) 。 愚公移山 列子 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五固定句式 1 “如何“、“奈何“ 、 “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 “把怎么样“、“ 对怎么办“或“ 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
20、呢?) “孰与 “、“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 孰与“ 、“何如 “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 、“孰如 “、“何若“等。 “不亦乎? “可译为: “不吗?“,“ 难道不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
21、虽亡,不亦可乎? “何(奚、曷)以(用)为“ 何以为“ 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 “哪里用得着呢?“、“ 还要 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 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 “还算得上“、 “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得无“、“ 无乃“ 。“得无“又写作“得毋“、“ 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 莫不是“ 、“ 只怕是“、“岂不是“、“莫非“ 等。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日饮食得无衰乎? 得毋有病乎? “无乃“又写作“毋乃“ 、“非乃“、“不乃“,意思是“ 岂不是“ 、“莫非是“、“恐怕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 )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岂不是晚了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