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语文专升本 1 大 学 语 文 专 升 本 重 点 知 识 归 纳 1 养 生 主 庄 子 一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富于浪漫色彩的哲学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篇。庄子一书创作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故有“寓言十九”之称。庄子一书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 二中心论点掌握规律 顺其自然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从哪些方面写 a 、三年前的庖丁与现在的庖丁 b 、良庖、族庖与庖丁 用了事实论据 三理解本文中心论点具有的普遍意义。 识记本文是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四词语把握 庖丁解牛有个名叫丁的厨工分卸牛的
2、肢体。比喻技术高超出神入化。 游刃有余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和得心应手的境界。 五课后习题 “寓言十九”之称说明庄子一书怎样的特点 答“寓言十九”是庄子对自己著作写作特点的概括是说他的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运用寓言手法。这就说明他是有意识以象征、比喻、形象描写等手法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 本文阐述了怎样的养生之道文章用何种论据进行论证 答养生之道顺任自然。论据事实论据 “庖丁解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这则寓言包含了怎样的哲理 答人生态度是委运随化、无为而治
3、顺任自然。 文章客观上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世上的事物错综复杂但只要掌握事物的规律顺任事物的自然之理就能把事情办好。 六课文字词及句式分析 养生主主关键 手之所触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乃中经首之会 之的。会音节。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奏进刀。莫没有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规律。 进操过。 庖丁释刀对曰 释放下 依乎天理即“顺应自然”。依顺从 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批击。郤同“隙”空隙。道同“导”循着。 窾空指牛骨节空处。因顺着。固然指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技经肯綮之未尝 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筋肉相结处。偿试指接触。 良庖岁更刀 岁每年 更换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
4、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以用。间间隙。恢恢乎宽大有余的样子。游运转。是以所以。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虽虽然。然这样。族筋骨交错聚结之处。怵然警惕的样子。视为止视力因此停留在一点上。行为迟行动因此迟缓。 提刀而立 而表修饰善刀而藏之 善擦试。而表承接、状语后置句合于桑林之舞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遍意义的道理。 大学语文专升本 2 2 、 谏 太 宗 十 思 疏 魏 徵 一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著有隋书的序论与梁书、 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二课文分析 第一段“臣闻求木”到“必积其德义”。分析词句运用比喻、排比两种修辞手法。以德义跟木、
5、水进行比较。用比喻方式强调国君积德义的重要性。 课文第三段的“十思”用了排比的目的是要极其醒目地让唐太宗有所选择又别无选择更让这“十思”显示出不容非议无可辩驳的理性力量。 理解本文三个论证层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本文三个论证层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第一段突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中心论证论述君主善积德义对于治国安邦的重大意义。第二段分析国君不能居安思危善始善终的原因和危害。第三段告诫君王“十思”以弘扬德义。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三段内容从理论观点的提出到原因危害的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思路完整逻辑谨严。 分析“十思”之论中所包含的君应自戒自谦民可载舟覆舟的对应关系。 “十思”之论作为君主思想
6、品德修养的方案切实可行文章强调居安思危重视载舟覆舟的道理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等都表现了作者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深刻的思想。 本文善用于运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又如“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等均成对比论证。 运用概括事实论据使文章精练扼要而警策。排偶句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理足气盛又具有形式匀称之美。而“载舟覆舟”、“奔车朽索”、“江海下百川”、“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等比喻又大大增强文章说
7、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三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即为了国家社稷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要具备谨慎谦恭温厚宽容知人善任的道德修养。 四课后习题 “十思”与“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这一中心论点形成怎样的关系 答“思国之安必积其德义”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文章进行反复论述最后又提出所谓“十思”其实具体地说明国君应该有德义有了这样的德义才能保证国家的安稳。所以它是对中心论点的具体伸缩。 试分析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在本文的运用。 答本文善于应用比喻论证和比较论证方法对比鲜明、说理透彻论证深刻有力。如以 “固根本”与“求木长”。“浚泉源”与“水流长”的关系比喻“积德”与“安国”的关系。“善始者实繁”与“克终者
8、盖寡”。“昔取之”与“今守之”“在殷忧”与“既得志” 等均成对比论证。 为什么说本文所论剀切深厚而无空疏之弊 答本文虽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排偶句式也很赋于文采但是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鲜明而直接的表达自己的主要意思句子切中文治要害。表现作者对治理国家的深思熟虑。 五课文字词解释 A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之虚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固使动使坚固。根树根 B 、必浚其泉源 浚疏通 C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而却。理治理。而况于明哲乎 明哲聪明的贤哲 大学语文专升本 3 D 、人君当神器之重 神器地位。 居域中之大 域中国家 永保无疆之休 休美善 E 、戒奢以俭 以用凭借。 德不处其厚 处常 情不胜
9、其欲 不胜不堪 欲欲望。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斯这就象是。亦也。 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而却 F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 百所有的。元首君主。景命大命。殷忧大忧。殷深切深。 G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难道 H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放纵自己的感情。傲物瞧不起人 I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竭诚竭尽自己的诚心。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路上陌生的行人。必竭诚以待下 以表修饰 J 、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董监督、管理。 K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动使安定。 L 、则思谦冲而自牧 谦冲谦虚谨慎。牧修养。 M 、俱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满溢骄傲自满。下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O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乐形
10、容词做意动用法以为乐。度限度。 P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惧谗邪害怕进谗言的小人 黜恶除去邪恶 Q 、弘兹九德 弘弘扬。九德泛指一切德行。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择有才能的人。择善而从之 从之使动使之从。 R 、文武争驰 争驰争着奔走效劳。 可以尽豫游之乐 豫游安乐的巡游。 S 、亏无为之大道哉 亏有损于。 状语后置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3 、 答 司 马 谏 议 书 王 安 石 一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大多直接为其政治服务无论长篇短制均论点鲜明逻辑谨严直陈已见说理透彻语言简洁峻切不枝不蔓概括性极强 具
11、有雄健峭拔的艺术风格。有临川先生文集 二课文分析分析作者辩驳论敌观点时分别采用的“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正文第二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据实反驳从第二段开始到“不为拒谏” 第二层从“至于怨诽之多”到这段结束是据理反驳强调了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是相当坚定并不 因政绩的恶意攻击而有所改变。理解驳论文章“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议论方式。 理解本文虽语气平和但态度坚决的寓刚于柔的特点。 三文章的中心论点驳斥司马光对变法的责难实乃诬妄不实之词表达了坚决改革绝不动摇的决心。 四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书信驳论文。 五分析作者辩驳敌论观点时分别采用“据实反驳”和“据理反驳”的特点文章巧妙地以儒家历来所看重的“名实
12、相符”为论事原则在这一极具权威连论敌也不敢否认的原则下开展反驳使文章一开始就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文章直接反驳的论点针对论敌指责的变法 “侵官司生事征利拒谏”四个观点据实反驳反驳其“非真”的实质则名不副实论敌观点字破。而针对变法“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则既据实加以反驳。作者以攻为守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生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六课后思考题 作者对司马光指责变法的反驳是建立在哪个议事原则的基础上如此安排具有怎样良好的效果 答是建立在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基础上。效果一针见血语约义丰文笔犀利语气斩截大学语文专升本 4 具有不容置辩的逻辑力量。 文章怎样运用以攻为守的方法反驳“致天下怨谤”的指责 答作
13、者以攻为守的指出士大夫们苟且偷安不恤国事因循守旧的本质。 作为一篇驳论文章本文反驳论敌的着眼点放在哪里 参见提要最后一段 反驳论点 盘庚迁都的史实引用旨在说明什么这是运用何种论据 答表明变革的正确和自己的决心。用典论据 本文语言委婉柔中带刚的特点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张注意不伤同僚之间的情面与和气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如第一段在反复向司马光叙友情、求谅解的同时却婉转地揭示出这怨谤源于大夫阶层的庸俗腐败并声言自己绝不悔改之意又如第三段在表示原意接受责备“知罪”的同时却用两个假设句暗示自己坚持改革、绝无反顾之心并旁敲侧击讥讽保守派
14、的无所事事、因循守旧。这种柔中寓刚的论辩风格比剑拔弩张更加坚韧有力。 七字词解释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 蒙教承蒙指教指接到来信。窃谦词私自私下。游处交游相处。之的。操持采取。术方法这里指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释勉强唠叨。聒喧扰声音嘈杂。见察被理解。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重念又考虑。视遇看待。故今具道所以 所以的原因。冀君实或见怒也 冀希望。见我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名实名义与实际。理事物的道理。得得到掌握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以为认为。征求搜刮。拒谏拒绝劝告。以致因而招致。怨谤埋怨和指责。
15、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 某我。以谓以为。 以授之于有司 有司有关部门的官吏。 举先王之政 举施行、推行。先王古代的贤君。 辟邪说难壬人 辟驳斥、抨击。邪说荒谬的言论。难责难。壬人佞人巧言献媚的人。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固前知本来事先就知道。固本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忧虑、顾虑。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而表并列。不量不考虑。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何为为何。汹汹然大吵大闹的样子。 胥怨者民也 胥相与、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非特不仅仅。 A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故缘故。度制度、法度。这里指法令、计划。名词。 度义而后动 度估计考虑动词。 B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是指示代词指认定自己做的对。 C 、膏泽斯
16、民施恩泽给这些人民。膏油。泽雨露。膏泽名词做动词用。 D 、守前所为默守前人的所作所为 E 、如约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事事做事。前一个“事”动词。后一个“事”名词 F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不任不胜不尽。区区拳拳专诚、恳切。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G 、句式状语后置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H 、宾语前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大学语文专升本 5 4 、“ 今 ” 李 大 钊 一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8 年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部与陈独秀等创办每周评论主编晨报副刊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著有李大钊选集、李大钊诗文选集。“今”选自李大钊文集 二课文分析 本文运用的论据是事实论据、理论论据、比喻论据
17、。 论证方法演绎法、归纳法、比较法 中心论点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理解这一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理解本文中多种论据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本文充分运用理论论据、事实论据、比喻论据等多种论据。论证时哲理与知识相结合深入浅出将抽象的道理阐述得具体可感。全文处处充满辩证法说理透彻推理严密逻辑性强。 理解演绎法的论证过程及其作用。 本文的中心论点的现实针对性 本文写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酝酿着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封建与反封建的思想斗争十分激烈当时作为中国未来希望的青年一代表现出不同的生活态度有人忧国忧民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李大钊深知青年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因而积极
18、勉励他们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虽然作者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倡导社会变革。但是不难觉察作者重视现实的思想意图和企盼变革的殷切心情因此本文论题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作者从“今”的时间意义和客观存在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中心观点的特点 课本 P23 四、五自然段。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作者语重心长的劝勉和激励 课文分析 时间13 今 物质 离骚 忧患意识 客观存在 精神 时代思潮 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 牺牲精神 三课后思考题 联系本文时代背景简述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愿望 答李大钊积极勉励青年要珍惜今天立足现实担负起改造社会、创造未来的历史使命。作者重视
19、现实的思想意图和期盼变革的殷切心情。 怎样正确理解“过去未来皆是现在”这一道理 答所有“过去”都是由“现在”变成的所有的“未来”都是以“现在”作为源头今天的“过去”都是往日的“现在”今天的“未来”是将来的“现在”所以说“过去”、“未来”都是“现在”。这样就显得“今”格外重要。 文中所列举的屈原的离骚和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对表达作者的观点有何作用 答作者列举屈原的离骚主要是说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虽是历史上久远的事但它一直影响到今天启发着一代代人有爱国主义精神说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 作者引用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是说林肯为解放黑奴而被杀害他的精神永远为人们传颂杀害林肯的反动派也遗臭万年这也形象的说
20、明“过去”与“今天”的连续性。这两则事例都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很好地论证了“过去”与“今”的关系。 5 、 中 国 人 失 掉 自 信 力 了 吗 鲁 迅 大学语文专升本 6 这是一篇驳论文章驳论则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一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1981 年用笔名“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其是左翼作家联盟并起重要作用。主要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且介亭杂文等。 二分析本文抓住论敌逻辑错误加以辩驳的论辩特征。 作者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指出论辞所犯的逻辑推理上“偷换概念”的错误 将部分中国
21、人失掉他自信力换成中国人失掉自信 并将“中国”这一概念分为一小撮反动政客、 狗文人和广大中国人民两部分然后进行有破有立的论述。 三课文最后一段中作者是说我们在理解中国人有没有自信力时既不要被表面现象所欺骗也不要以文人们所写文章为依据而要去看看那些为了民族而牺牲的人由此可以认为 真正的中国人是没有失去自信力的。启示善良的中国人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从本质上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最广大支持革命的中国人民。 四这是一篇言辞犀利、结构严谨、条分缕析、有破有立、论证有力的驳论文章。本文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息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 五为什么说“自信
22、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答这“地底下”所深埋的正是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来书写的中国人真正的历史而这历史绝不是那些状元宰相为帝王将 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所能替代的。 六掌握作者善于借助模拟的修辞手法即仿词 创造了与“自信力”相对的“他信力”、“自欺力”形象贴切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寓逻辑性和形象性之中更 使本文的艺术特色之一。 七理解本文确立的颂扬“民族脊梁”的坚强意志和自信心的中心论点。 本文通过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谬论的驳斥义正辞严地批判了当时一些对抗日 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驳斥了国民党反对政客向文
23、人直流诬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无耻谏 言表达作者对中国前途的信心并热烈赞颂、肯定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认为 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破字当头立在其中“的驳论原则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6 、 裘 宋 应 星 一宋应星字长庚江西奉新人明代科学家。著有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典籍。另著作野议、论气、谈天等。注天工开物较全面系统地记述中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及经验 二本文应用定义说明、分类说明、比较说明的方法。 三掌握裘的定义、种类及其特点 裘的定义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裘的特点能御寒 裘的种类貂裘、狐貉裘、羊裘、麂裘 四理解本文采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定义说明介绍什么叫裘、分类说明
24、依次介绍了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皮毛的特点、比较说明 五理解本文的结构方式及其表述特点。 分类说明详略得当 六字词解释 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制服作衣服。 制作。 裘皮毛 大学语文专升本 7 值分百等 值分价格。 等等级 貂产辽东外缴建州地及朝鲜国 缴边界 夷人夜伺树下屏息悄声而射取之 伺侦候、观察 而表修饰 方不盈尺 盈满。 积六十余貂 积积累 更暖于宇下 宇屋檐。 中国者吹开见白色以此分优劣 中国中原地区。 以此用这种方法。 羊皮裘母贱子贵 母老羊。贱便宜物价低。子小羊 胞羔、乳羔为裘不膻 不膻没有腥味。 裘质痴重 质质量。痴重笨重 由贱者之服耳 贱者旧时指穷人。这里泛指地位低下穷困的
25、人。 止供画灯之用而已 止同“止”。画灯做灯笼。 其鞟如纸薄 鞟去毛的兽皮。 习久而俱化 习久时间长了就习惯。化习惯。 南方不习者不堪也 不堪不能忍受。 然寒凉渐杀 杀消灭 此物广南繁生外 广南广东南部。中土则积集楚中望华山为市皮之所以 中土中原地区。市这里作动词买卖。 割条以缘衾边 以缘用来缝制衣边。缘沿。 虎豹至文将军用以彰身 至文很美丽的花纹。彰炫耀身自己的威武尊严。 犬豕至贱役夫用以适足 豕猪。至贱最低级。役夫仆役。适足做鞋靴穿 西戎尚獭皮 尚崇尚 穷山越国射取而远货 穷穿越。远货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卖。 方物则不可殚述 方物各地特产。殚尽详尽。 7 、 桥 的 运 动 茅 以 升 这是一
26、篇抽象事物说明文 一茅以升字唐臣现代著名桥梁专家。1933 年他主持设计和建造第一座由我国自己建设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设的近代两用大桥 钱塘江大桥。1955 年主持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主要著作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 二课文分析 中心作者列举了桥的运动的种种形式并分析其运动的原因说明桥无时无刻不在运动进而提出桥的运动就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科学论断。 文章结构上形成总分总的关系 第一自然段的典故说明人民传统观念认为“桥是不运动的”。 第二自然段运用比喻说明法。 第三自然段运用举例说明法。 第四自然段运用下定义说明法。 第五自然段运用“引用”说明方法引用恩格斯的名言使文章具有
27、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理解“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这一抽象事理。 理解“桥的动平衡说” 结合本文内容理解科学小品的特点 这篇科学小品语言优美内容短小精练析理精深作者利用力学和分子物理学原理阐述了桥并不是屹立不动、而是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的道理这种“动”只不过是“微动”、“小动”不易察觉罢了。又因为桥上的重力与地面抵抗力的平衡所以桥总是处在动的平衡状态之中“动平衡说”又体现深刻的辩证唯物的观点。 大学语文专升本 8 8 、 垓 下 之 围 司 马 迁 一本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记项羽起兵反对暴秦攻城略地、威震天下及楚汉相争由强变弱直至最终死亡的过程。其中突出写三件大事巨鹿之战
28、、鸿门宴和垓下之围。 二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一书司马迁太史公自序自称太史公书。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五个部分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确立了后世正史的典范。1 数千年间错综复杂的历史情况 2 刻画了众多形象鲜明的历史人物 3 思想深刻语言丰富生动具有崇高的史学价值和不朽的艺术魅力。 三课文分析 把握本文通过三个场面描写塑造项羽悲剧英雄形象的写作特点分析项羽主要的个性特征 文章通过霸王别姬、斩将刈旗、自刎乌江这三个情节的描写塑造项羽这一悲剧英雄丰满形象。霸王别姬既写出英雄末路悲歌慷慨的本色
29、也给这个不可一世的英雄平添了一段儿女的情怀。斩将刈旗则是困兽犹斗既写出项羽威武勇敢的英雄气概之外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多角度的个性描写与多层次的心理刻画使这一失败英雄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 具体分析本文运用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作特点 文章选取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情节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使人物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给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浩叹对汉军“嗔目叱之”使之“辟易数里”的超凡气势“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殷勤厚意 “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候分尸”的悲惨情景这些激情浓烈的细
30、节不仅多角度塑造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的英雄场景而且多方面地制造了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特别是自刎乌江一节在面对生与死的选择时生动地展示人物地内心世界和人格精神这些描写无不动人心魄生动传神。 理解本文肯定项羽重大历史功绩同时批评项羽缺乏政治远见的基本倾向。 二分法 四词语解释 项王军壁垓下 壁营垒此处名词用作动词即扎营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项王则夜起 则犹“乃”于是就。 夜名词做动词 有美人虞常幸从 幸从得到宠爱而跟随在身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气精神。盖超过。时时机。逝奔驰。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你 歌数阙 阙乐曲终了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骑名词
31、一人单乘一马为一骑马骑坐骑。 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直夜溃围当夜突围。走跑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以动词带领 骑能属者 属随从。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 田父农夫。绐欺骗 以故汉军追及之 以故因为这样缘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引带领。乃有只有只剩下项王度不得脱 度估计。 身七十余战 身亲自参加。名词用作动词。 所当者破 当面对。未尝败北 败北败走战败。北动词逃跑。 然今卒 卒最终今日固决死愿与诸君快战 固一定。快战痛痛快快打一仗。刈旗砍旗乃大学语文专升本 9 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四向向着四个方向。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山东指山的东面汉军皆披靡 披靡溃败
32、散乱。 项王嗔目而叱之 嗔目瞪大眼睛。 而表修饰辟易数里 辟易后退。辟退避。 骑皆伏曰 伏通“服”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东渡名词作动词向东渡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虽虽然。地方土地方圆。亦足王也 王称王。 无以渡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我何渡为 何是修饰“渡”。为是语气词 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西 且况且。西向西走。 众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王我以我为王尊我为王。王名词意动用法。怜动词可怜。 吾知公长者 长者忠厚之人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 顾见回头看见。 若非吾故人乎 若你。故人旧相识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购悬赏 何兴之暴也 暴突然 然羽非有尺寸 尺寸形容事物之微小。 乘势
33、起陇亩之中 陇亩田野民间。遂将五诸侯灭秦 将率领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不终不长久没有结果。 自矜攻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自矜攻伐自负征战之功。自矜自夸自负。攻伐指武力征伐之功。奋利用夸大。私智一己之智能。师效仿学习。 尚不觉寤 觉寤醒悟寤通“悟”。 而不自责过矣 过矣实在是太错了。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引援引引用引用作为理由 9 、 张 中 丞 传 后 叙 韩 愈 这是一篇驳论和叙事并重的文章 一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提倡继承发扬先秦、两汉散文的优长主张“辞必己出”强调“惟陈言之务去”。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
34、先生集。 二 课文分析 认识本文驳论与叙事并重的特点并分析这两者内在联系。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第四自然段以驳论为主痛斥对张、许诬蔑攻击的种种不实之词。第二部分叙事为主补叙张、许及其部将南霁云的传闻轶事。议论部分在驳斥谬论中突出了张、许的英雄功绩成为第二部分叙事的“纲领”叙事部分则为第一部分的议论提供了确凿的事实佐证。两大部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这两部分都共同围绕着热情赞美忠勇英烈之士无情鞭挞小人揭露卑劣言论实质的主题而展开的。 理解本文“以论传人”的写人方法在驳论部分的具体应用本文的第一部分既是驳论又具有“以论传人”的艺术效果。他在辩驳中树立起张、许两人永垂史册的英雄形象确立了本文歌颂英雄斥责
35、小人的主题。 分析本文细节描写在刻画张巡、南霁云性格特征所起的作用 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将张巡、许远、南霁云这三个主要人物个个写得生动传神。如写南霁云拔刀断指、 抽矢射塔的细节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人物的刚烈和疾恶如仇的个性。补叙张巡轶事几乎全部用细节如读书过目不忘读过三遍就能记一辈子写文章不需要打草稿一挥而就对守城的近万名士卒只要见过一面以后没有不认识的。主要细节描写表现张巡过人的记忆和非凡的文才使张巡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作者笔下的张巡不仅是为国殉身的武将同时也是大学语文专升本 10 一位博通古今、才思敏捷、智勇双全的英雄。 分析三个英雄人物相互映衬的关系以及通过反面人物来反衬他们的特点 作者注意从
36、人物相互关系入手。如张巡、许远、南霁云三人英雄形象一经相互辉映就更加光彩照人许远授权张巡二自居其下毫无疑忌。张巡在安史乱军“以刃胁降”时依然英气逼人以此感召南霁云慷慨赴义。在这些人物关系的描写中即表现张巡富于韬略精明强干又体现了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的谦逊为国让贤的卓识。当张巡疾呼南霁云“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时南霁云应声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其刻画南霁云受张巡身传言教一样义薄云天。又衬托张巡对部将的真心关爱。反面人物贺兰进明之流卑劣行径更 反衬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怀。第三运用侧面烘托手法。如荷兰进明的部属居然为南霁云拔刀断指的壮举所触动“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又如韩愈“
37、贞元中过泗水船上人犹指以相语”深切追忆当年南霁云抽矢射塔之处。这些都侧面烘托了南霁云英勇坚贞的形象点明其深入人心人所共仰的程度。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多侧面地刻画英雄人物性格的特征同样起到了为英雄辩诬为议论主题服务的作用。 三词语解释 1 得李翰所为张巡传 得发现。为动词指写著 2 翰以文章自名 以因为。自名自许自负。 3 然尚恨有缺者 恨遗憾 4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 材才能。位本在巡上 位地位。授之柄处其下 柄权柄指挥权。无所疑忌 忌憎恨。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 竟最终。俱守死一起守城一起赴死。成成就。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虏被俘虏。异不同。 6 两家子弟材智下 下低下。 不能通知二父志 通知完
38、全了解通晓。通全部完全。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以为认为。就虏接受俘虏的身份。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畏害怕。辞服服罪说了屈服的话。 7 远诚畏死 诚果真。食其所爱之肉 食给吃。以与抗而不降乎 抗对敌对抗。 8 当其围守时 围守被包围而固守。 9 远见救援不至 至到到达。必以其言为信 信真实。 10 人相食且尽 且将要快要。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 虽即使。数日算着日子。死处死的地方。这里指死的时间。 11 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 乌何哪里。徒徒众指士兵。蒙承受忍受。 12 而谓远之贤而为之耶 而难道表示转折 13 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自由于。所分分担把守的一面。 14 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诟
39、辱骂诬蔑。异不同。此这 15 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引拉。绝断。必有处指一定先从某一处开始 16 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 然指示代词这样这种情况。尤指责责怪 17 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 如是象这样到了这样的地步。如此卓卓犹不得免 卓卓卓越杰出。犹还。免指免遭指斥、攻诘。 18 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宁怎么哪里。卒最终。弃城而逆遁 逆遁预先逃跑 19 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 苟如果。虽即使。益好处。 20 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 及等到。且将要快要。穷处于困厄的境地。将率领。创残指因战斗而受创伤残。羸瘦弱。 21 其讲之精矣 讲考虑研究。精周详周到。 22 以千百就尽之卒 以凭借率
40、领。就尽渐趋覆没。就即将。战百万日滋之师 日滋一天比一天增加。 蔽遮江淮沮遏其势 蔽遮掩护遮挡。沮遏阻挡遏止。 大学语文专升本 11 23 弃城而图存者 图存求活命。存活。不可一二数 数计算。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擅拥有。相环四周都是 24 不追议此 追议追究指斥。亦见其自比于逆乱 比等同比同。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设制造捏造。淫辞无中生有、虚妄不实的言论。助帮助 25 屡道于两府之间 道名词作动词经过往来。起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 往往时常。 26 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 强勉强硬要。具名词作动词准备陈设。延邀请。 27 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 月余一月有余即一个多月。 28 云虽欲独食义不忍 义按照
41、道义名词作状语 且不咽下 且将 29 因拔所佩刀 因于是 以示贺兰 示给看。皆感激为云泣下 感激感动激发。泣眼泪。 30 抽矢射佛寺浮图 浮图佛塔。矢著其上砖半箭 著附着指射中。此矢所以志也 志标记这里用作动词。 31 不可为不义屈 为被。欲将以有为也 以以之凭借、依靠这条命。 32 及巡起事 及和与。起事指起兵抗击叛乱。崇常在围中 常通“尝”曾经。 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 以因为。 33 尽卷不错一字 尽卷指背完一卷。 34 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 偶碰巧。帙卷。尽然都这样。 35 巡应口诵无疑 应口随口应声张口。诵背诵。疑同“凝”指滞碍揢绊。 36 操纸笔立书 操拿起。立书马上写
42、书。 37 士卒近万人 近几乎将近。以言其多。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且将近接近。巡因一见问姓名 因凭借依据。 38 巡怒须髯辄张 辄就总是。张伸展张开。且将戮 且将将要。戮杀死。颜色不乱 颜色脸色。阳阳如平常 阳阳从容安详的样子。 39 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 貌如其心指容貌如同他的内心一样质朴 40 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诣去往。讼理指告状。为所表被动“为 所”结构的省略。 四文言文句式 宾语前置其他则又何说。 译其他人还有什么说呢 判断句此矢所以志也。 译这支箭用来做标记的东西。 被动句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译南八男子汉死就死罢了不能被不义之人所屈服。 判断句远宽厚而长者。 许远是个宽厚的长
43、者。 被动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 于嵩将到州里去告状被人所杀。 1 0 、 始 得 西 山 宴 游 记 柳 宗 元 一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思想家、文学家。世称“柳柳州”。其散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借物说理批评时政思想深刻语言精辟。所作山水游记刻画入微深于寄托。其诗与韦应物并称而自成一体幽峭明丽格调高远有柳河东集 二 课文分析 1 理解本文反复出现“始得”二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意义。 文章中反复出现“始得”二字的目的一是为了突出西山风景是永州风景中最突出的。二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借描绘西山的高峻气势暗喻了作者改革失败后仍然坚持“特立独行”的品格。 大学语文
44、专升本 12 2 理解本文第一层次成为第二层次铺垫的结构特点。 文章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自然段为第一个层次极写未得西山之前作者为排遣贬滴被流放的郁闷心情而遍游永州城外的山水胜地却不得解脱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第二自然段为第二层次转入正题写“始得西山宴游” 之乐。 3 理解本文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西山的特点。 作者不是正面描绘西山而以三个层次来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视野广阔初等所见 西山四周的山川景色历历在目( 俯瞰所见) 水天之际山水交天一目了然远眺所见。这三个层次的描写都烘托出了西山峭拔挺立、凌云高耸的雄伟气势也表达作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灵感受。 4 领会作者得出“新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感悟过程。 作者在表达对永州山水感到索然无味之后重点突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欣喜和感悟。欣喜源于人山合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山就是柳宗元柳宗元就是西山。原因因为在作者的笔下他赋予西山以生命和魂魄。总特点和作用西山横空出世傲立苍穹的高峻气势才第一次让作者卸下“恒惴栗”的心头重负。分回头讲其“不与培塿为类”对作者的启发西山不与培塿为类”让作者意识到绝不能与打击诬陷自己的那些卑劣小人为伍。另外西山对作者找回自我认识自我给了他一个很明确无误的昭示。带出含义这也是这篇文章中一再提醒“始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