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语文课堂成为动感地带执鞭语文教坛也有十几年了,忆想自己初中阶段所走过的学习语文历程,孩童玩耍打闹的场面光鲜生动,如在昨日,关于学习的画面却是那样的单一、沉闷、枯燥乏味:板着脸的老师严肃地高高在上,先认读生字词,再归纳段落大意,最后提炼中心思想,就是日复一日的语文课堂标准流程,四平八稳。长大后才知道,那是老师在传道,在授业,在解惑,除了背背、记记、抄抄、写写,好像没我学生什么事。出道后,常听同行诉苦:“现在许多学生语文课不发言,懒思考,慵慵散散真是让人焦躁!”诚然,我们见得多的是冗长的会议中主讲者四平八稳长篇大论,与会听众昏昏欲睡,却绝少见快乐大本营里有人瞌睡,因为这里充满变数,充满挑战,充满
2、动感!如果说,我们的语文课堂也不幸沉闷起来,笔者认为努力打造一堂“不平稳”的语文课,让语文课堂成为动感地带不失为一个解决的好办法。一、敲好课的第一锤军人讲究首战必胜,戏剧演员讲究出台亮相,语文课也讲究开音定调。众所周知,课堂始于导语。因此,导语设计得好与坏,自然会关系到一堂课是否成功,是否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应该说恰到好处的导语,会在上课伊始自然激发起学生心中的求知欲,从而使课堂教学逐步向高潮发展,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
3、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们语文课的导语可以是一首歌,一张图片,一个故事,一个悬念,一段精美的视频,应根据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文体来设计。总的原则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兴奋地投入课堂活动。一堂语文课有一个精妙的导语就如一碟小菜,未食其味,先闻其香。二、于平坦处山峦陡起,于水面平静处波澜荡漾 北方人吃面讲究面要筋道,我们的语文课也要想办法让学生感到有“筋道”、有嚼劲,不是吃婴儿米糊。在语文教学中大家公认的是教学要立足于文本,依据文本提供的信息或材料去理解文本, 然后达到深层次正确解读文本的目的。孙绍振在 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
4、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这不同于数理化从未知到已知的认识过程。语文是在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基础上,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揭示出更深刻的所知。其解读不像数理化公式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所以语文教师需要用独特的生命去作独特的领悟、探索和发现。 ”笔者认为,解读文本大处着眼,细处入手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杨修之死一文中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 ”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
5、,乱我军心!”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以上文中两段话,很多教师视为桥段忽略而过,我让学生从中寻找差异,学生很快就发现:曹操对杨修是大怒而斩,无人敢阻,无人肯劝,毫不拖泥带水干脆利落;曹操对夏侯惇是既杀杨修上了治军从严的高架子佯怒欲斩,众官赶紧递梯子“告免” ,一唱一和,红脸白脸,忸怩作态。此一发现,对杨修死因的推敲自然而然地就由事因而一人因而众人因进而到世俗因、中庸文化因,课堂由此掀起高潮,学生由此而振奋鼓舞,更为罗贯中的细腻笔触而击掌叫好。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演绎。又如上孔乙己一课
6、,我就紧紧扣住一个问题“孔乙己的长衫到哪儿去了?请说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读文本。学生不断地提出猜想,不断地遭到其他同学的否定,在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答案不再重要,丢了、卖了、当了也好,被丁举人之流打碎了、没缴了也罢,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进逼文章的内核在那样的时代里社会中,像孔乙己这样的人是连一件长衫都保不住的!三、学会反弹琵琶,变“废”为宝,迂回前进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经常会碰到一些调皮的学生,破坏课堂氛围,甚至导致笑场,此时如果教师处置不当,或不予处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甚至会损伤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理论,如
7、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机智呢?教育大辞典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力。教学机智充分地发挥了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表现在教师面临“山穷水尽”的关头,能够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柳暗花明” 。我在上再塑生命一课开始时介绍作者海伦凯勒,一句过渡性的提问:“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台下一学生答得挺快:“瞎子!”语含嘲讽,众生大笑。当时我的心里“咯噔”一下,此局面不扭转,继续下面的课是没有意义的。下面是我和学生们的一段问答“同学们,刚才同学的回答很迅速、很准确,说明他预习工作做得好,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刚才同学说的时候
8、用的是怎样的语气?”“嘲笑、看不起人。 ”“假如你不幸摊上了“盲聋哑”三字中的一个,你会选哪一个,你又会怎么样?”“痛不欲生!”“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互相请同桌在你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你能猜到是什么字吗?”“不能。 ”(课堂的氛围逐渐严肃)“海伦凯勒不光光是一个盲人,她还是一个聋子、哑巴,她不光光要承受盲聋哑的痛苦,还得忍受别人无意的轻视。就是这样一个命运艰难的人,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 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至此,全班同学的表情都凝重起来,那一刻,我知道局面已经成功扭转,心中颇有力挽狂澜的畅快
9、呢!四、让语文泛舟学生心灵深处没有一门学科像语文这样教书与育人紧密的结合,学语文即学做人。语文教学不能从语文最后又回到语文,更不能为语文而语文。语文应与生活接轨,往社会延伸,向生命进发。 读者中奥巴恩格利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呢?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给莉亚妮任何她真正需要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的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观和自尊心,而单教给她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列宁曾指出“没有人们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离开情感教育,文化教育将是冷冰冰的,枯燥无味的知识传授,而这种传授文化不仅不能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让学生始终如一
10、地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反而把文化知识的学习看成沉重负担。笔者认为,一个人的情感世界中最厚重的莫过于悲悯情怀。什么是悲悯情怀?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解释为:“悲悯情怀”是一种普遍关注人性、人类生存状况的人道主义情怀。大到悲悯一个国家的艰难历史,一个民族的苦难历程,小到悲悯生活中一个小人物、一个小生命的困苦,近到悲悯自己的人生、他人的人生,懂得体恤、懂得尊重、懂得富有爱心。善,就是一种悲悯情怀。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已颇有“金钱至上”的色彩,虽有很多的温暖,很多的感动,但也绝不少冷漠、麻木。北大学子电磁炉烤猫美其名曰“实验” ,见人落水先考虑打捞费,老母病弱无人赡养,殡仪馆抢生意病房门口急候死讯我们这
11、个社会有太多的冷漠。试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缺失了悲悯情怀的培养,培养出一个冷漠的语文高材生,哪怕是口出珠玑,笔走龙蛇,于社会又有何大用呢?初中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处处闪现着悲悯的人性之光,有跨越国界心存大爱的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西蒙诺夫的蜡烛 ,有忧国忧民心系苍生鲁迅的藤野先生 、 故乡 、 雪 ,杜甫的春望 、石壕吏 、 捕蛇者说 ,欧阳修的岳阳楼记 、诸葛亮的出师表 ,白居易的观刈麦,有关注弱小人物心怀怜悯的 孔乙己 、 阿长与 、背影 、 台阶 、 老王 ,还有作者身世命运多舛让人同情吁叹的李清照、苏轼、李煜等等。文坛巨匠巴金说:“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
12、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 ”这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是何等的相似,悲悯之光,相隔千年,遥遥呼应。引领学生解读悲悯,在心灵深处根植悲悯、培育悲悯,使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那一点不断感受到爱的颤动,是一个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达到这个高度与深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坚信,心中有爱境界自来。 “师者,人之范也。 ”教师先怀悲悯之情、博爱之心,你的学生总能感受到爱的颤动的!在教学老王这一课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延伸作业:请关注一位你生活中熟悉的,生活困苦的又常被人忽略的一个小人物,
13、带着你对这个人的情感,以你对这个人的称呼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学生作文交上来后,我收获了许多惊喜,许多感动!我发现,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我们学生的心田真是一块滋长爱的沃土!摘录一篇习作片段如下:傻阿清傻阿清虽然他名字里有一个傻字,但是长大后的我却觉得他并不是真的傻,我倒认为他这也是一种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这样做他自己开心,别人也开心,并且他与大家的关系永远不会改变,不会有仇恨,也不会有争吵。回忆起这些,我仿佛又看见了他的背影他在捡垃圾。请尊重他。一堂语文课要上得轻松快乐很容易,而要上一堂生动快乐又有点东西的语文课真是太难。但不管怎样,上一堂学生有兴趣、有发现、有感触、有升华的语文课永远是我们所有语文同行的追求,不是吗?同行们,让我们为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动感地带而努力、而探索、而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