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备课教案课程名称:人口学原理学年、学期:第一学年秋季学期教师姓名:沈洁专业(教研室):社会学第一章 绪论1.教学目的:了解人口学的研究范畴、中外人口思想史、人口学的学科体系构成,为日后各章的学习奠定基础。2.基本要求:掌握人口的概念、属性,人口学的研究过程,人口学形成和发展过程的阶段划分。较高要求是掌握中外历史上主要的人口思想,并能比较中西方人口思想的差异。3.教学重点:人口的概念及属性、人口过程与人口变动、人口学研究方法、中外人口思想、人口学的形成和发展。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 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网上搜的结果有时间、智慧、习惯(成功的习惯) 、
2、健康、大自然。然而,记得毛主席曾说:“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任何发展都不能脱离人口来谈。温家宝总理在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总编采访时说:“ 作为中国的总理,我最关心的是中国的稳定和发展。中国有 13 亿人口,13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如果你用乘法来算,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 13 亿,都会变成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 亿,都会变成小数目。 ”亚里士多德说:“ 人口是政治的第一材料。 ” 社会发展离不开人口,政治是这样,经济也是这样。第一节 人口学研究对象一、人口学的综合性二、人口的概念三、人口的属性第二节 人口学研究方法一、实证
3、性研究二、解释性研究三、人口学的研究过程第三节 中外人口思想史一、国外的人口思想1、古希腊时期2、工业革命早期3、工业革命时期二、中国的人口思想1、传统人口思想2、近代人口思想3、现代人口思想第四节 人口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口学形成与发展二、阶段特征思考题1、人口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2、人口数据的统计规律是否可以表达人口规律?3、马克思和马尔萨斯都是人口过剩论,但在造成人口过剩的根源上认识是否一致?第二章 人口再生产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再生产、人口转变的学习,特别是掌握其中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可以对某地区未来人口自然变动趋势作出预测。2.基本要求:掌握人口再生产的概念和特点,人口转变
4、理论,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微观生育理论。3.教学重点:人口再生产的概念、特点,人口转变模式,生育率和死亡率变动的影响因素。4.教学难点:影响生育率变动的因素,贝克尔和伊斯特林的生育理论。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祖爷爷的烦恼姜昆李文化.rmvb或许祖爷爷的烦恼是多余的,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干预的人口控制,中国人口可能比现在要多出 4 亿人,那么今日坐在教室里的你们恐怕是没有学上的。当然,人口不可能永远沿着一个模式增长下去,今天我们的价值观与我们的父母一辈是迥然不同的,在生育问题上也可能有不同见解。所以,未来不会像祖爷爷那样悲惨。暂不说祖爷爷的烦恼,我们关心的
5、是真实的情况(未来人口以何种速度增长)会是怎样?人口发展能不能把握?第一节 人口再生产涵义一、人口再生产概念二、人口再生产性质1.自然属性2.社会属性三、人口再生产特点1.人口再生产的成果是具有消费力的人口2.人口再生产的实现单位是家庭3.人口再生产的周期比较长4.人口再生产具有惯性作用四、人口再生产内部的数量关系第二节 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因素一、生物学因素二、社会学因素1.经济因素与生育率和死亡率2.文化因素与生育率和死亡率3.社会因素与生育率和死亡率第三节 人口转变一、人口再生产模式二、人口转变阶段1.高位静止2.早期增长3.晚期增长4.低位静止三、人口转变模式1.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2.发展
6、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思考题1.由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你得到什么启示?2.在影响人口再生产的社会学因素中主要有哪些变量?3.解释贝克尔和伊斯特林的生育理论。第三章 人口质量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质量的学习,体会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微观层面,要求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质量的人口在生育需求、日常消费品需求、发展需求等方面是否各具特点。2.基本要求:掌握人口质量的概念和特点,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3.教学重点:人口质量的概念、特点,单项人口质量的衡量指标,综合人口质量的表达方法。4.教学难点:人口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质量的人口是否具有差别的消费需求。5.教学方法
7、: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人口大国是否等于人力资源大国?中国社科院在 2010 年国际形势黄皮书中对11个大国进行了综合国力评估,这11个大国是美国、日本、德国、加拿大、法国、俄罗斯、中国、英国、印度、意大利和巴西。中国的综合国力在这11个国家中排名第 7。中国社科院在综合国力方面选取的指标是领土与自然资源、人口、经济、军事、科技五个直接构成要素,以及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安全与国内政治、国际贡献四个影响要素。单从人口方面来看,中国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为什么中国人口数量的巨大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军事、科技等优势呢?中国历来有地大物博之美誉,但是为什么自然资源不能等同于生产力呢?
8、第一节 人口质量概述一、人口质量的概念二、人口质量的性质1.群体复合性2.任务相对性3.环境约束性三、人口质量与有关概念的关系1.人口质量与人口素质2.人口质量与人力资源第二节 人口质量构成及衡量一、人口质量的构成二、人口质量的衡量1.人口身体素质(链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健康与寿命)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链接:马歇尔计划)3.人口思想道德素质第三节 人口综合素质一、生命质量指数二、美国社会健康学会指标三、人类发展指数思考题1.人口质量的特性对管理工作有何启示?2.从人口方面看,马歇尔计划的成功在于什么?为什么?3.请计算当前金砖四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自主学习内容:优生和优生学(链接:常州市出生缺
9、陷的社会干预研究;环境与优生)要求:掌握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机制第四章 人口的自然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自然结构的学习,了解当前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从而引起对于我国未来人口发展的思考。了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特点,并能试图找到原因。2.基本要求:掌握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的指标,人口年龄结构的分类,出生人口性别结构的正常范围,人口金字塔的绘制;了解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了解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特点。3.教学重点:人口年龄结构及其分类,不同年龄下人口性别结构的正常范围,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特点。4.教学难点: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及对我国人口
10、发展的启,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可能导致的问题。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冷暖人间第三部第 17 集冷暖人间是日本的一部家庭生活剧,在这一集里主要介绍了文子与生病的婆婆的关系。看得出来文子有许多无奈,一方面她非常想工作,她曾经把她的绿色食品店经营得有声有色;但是,另一方面她必须照顾患老年痴呆症的婆婆,由于她的丈夫是独子,在照顾婆婆上她没有任何帮手。日本的人口转变在战后迅速完成,目前人口发展具有了少子老龄化的特点。日本是一个长寿的国家,高龄老人的比例非常高,然而退行性疾病伴随着人口的老化发病率日益增高,其中老年痴呆症的比例上升显著。目前,除了非洲大陆以外,其他大陆的
11、绝大多数国家陆续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因此,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特别是对一些失能老人进行照料,已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解决上述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是不是人口老龄化无法避免?是不是人口老龄化一定导致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第一节 人口的年龄结构一、年龄分组二、反映年龄结构的指标1.少儿系数2.老年人口系数3.老少比三、年龄结构的类型1.年轻型2.成年型3.老年型四、影响年龄结构的因素第二节 人口的性别结构一、性别与性别结构的概念二、性别结构的衡量三、性别结构的影响四、影响性别结构的因素五、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第三节 专题研究一、出生性别比1.观看录像:产房门前.wmv2.讨论我国出生
12、性别比偏高可能带来的问题。二、老龄化与老年社会保障1.欧洲的人口老龄化及带来的问题2.日本的老龄社会(链接:日本的老龄社会.wmv)三、养老保障及我国城镇养老金制度1.养老保障体系2.统帐结合的养老金制度思考题1.人口年龄结构的分类。2.人口老龄化能否避免?人口老龄化本身是不是问题?3.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现状如何?你认为是否需要政府从立法的角度来限制出生性别的选择?第五章 人口的社会结构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社会结构的学习,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状态,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特点。2.基本要求:掌握社会分层理论,掌握贫困理论以及贫困人口特征,了解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3.教学重点:社会分层
13、分析,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贫困分析,贫困人口特点,家庭生命周期。4.教学难点:社会分层存在的原因,影响职业流动的因素。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嘻哈喜剧人在冏途。李成功与牛耿分属两个不同阶层,要不是特殊的遭遇,他们不会走在一起。然而,即使大半个旅途他们是在一起的,但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使得他俩总是拌嘴。虽然最后牛耿得到了钱,但是外表的装扮还是不能消除他与老板(李成功)之间的阶层差异。社会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定的位置,当然这个位置也是变化的,通过职业流动就可以实现这个变化。第一节 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的概念二、社会分层的测量1.收入分化测量2.贫困人口测量三
14、、人口和社会分层的关系第二节 社会分层分析一、韦伯的理论二、功能主义的理论三、职业结构与职业流动四、贫困人口分析1.贫困人口特征2.贫困的原因3.反贫困战略第三节 婚姻家庭一、婚姻结构二、家庭结构三、家庭生命周期思考题1.你希望中国的收入分配处于何种状态?2.你认为当今中国是否存在向上职业流动的障碍?你认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第六章 人口的空间结构、迁移和城市化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空间结构、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的学习,理解人口空间变动的特征及规律,从而为科学指导人口发展找到依据。2.基本要求:掌握人口分布的概念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基本理论,人口城市化概念及世界人口城市化发
15、展特点。了解城市问题及产生背景。了解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3.教学重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世界人口城市化发展特点。4.教学难点:城市问题及产生背景。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喜欢城市还是农村?请结合自身情况回答:你喜欢城市生活吗?你希望毕业后在城市工作还是农村工作?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概念及衡量指标1.人口分布的概念2.人口分布的衡量指标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三、人口分布的基本状况1.世界人口分布2.中国人口分布第二节 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概述1.概念2.衡量指标二、人口迁移理论1.迁移者选择理论2.迁移者网络理论3.迁移者整合理论三、国际
16、人口迁移1.主要路线(链接:非洲奴隶贸易、美国西进运动)2.规律特征第三节 人口城市化一、人口城市化的概述1.城市化的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3.城市化与城市带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1.实证研究2.理论解释第四节 城市问题与城市未来想象一、城市问题1.交通拥挤2.环境污染3.住房紧张4.城市犯罪二、可持续城市城市未来想象1.可持续的规划2.可持续的技术思考题1.人口分布是否合理的标准是什么?是人口密度吗?2.移民网络的存在对人口迁移起的作用是什么?3.你对人口城市化持有何种态度,是赞同还是否定?第七章 人口和社会变迁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与社会变迁关系的认识,了解人口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作
17、用,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人口发展战略。2.基本要求:掌握社会变迁的内涵,人口与社会变迁互动的理论,以及不同学派的人口发展战略。3.教学重点:人口与社会变迁互动的理论,不同学派的人口发展战略。4.教学难点:人口与社会变迁互动的理论。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从鸡毛换糖到世界超市。世界每天都在变化,置身于其中,难于察觉,回顾历史,则见迥异。义乌的变化可谓之奇迹,然而这奇迹是怎样发生的呢?是冯爱倩,是谢高华,还是谁推动了这一场社会变迁?第一节 社会变迁和人口增长的基本概念一、社会变迁的涵义二、人口增长与社会变迁的互动第二节 对人口增长和社会变迁关系的理论解释一、发明拉力假说
18、二、人口推力假说三、冲突理论四、制度理论五、结构理论第三节 人口发展战略一、人口发展预测二、不同学派的人口发展战略思考题1.你对全球人口发展预测的结果持何种观点,未来人口发展是否需要干预?2.在现代经济社会里,你是否相信人口增长一定会促进技术进步?或者离开了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将放慢步伐?第八章 人口和可持续发展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和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学习,了解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人类行为约束的必要性,自觉培养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2.基本要求:掌握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资源的概念及其属性,邓肯的新生态范式,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了解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3.教学重点
19、:人类生态系统,资源/自然资源,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4.教学难点: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资源的属性,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复活岛之谜在农业社会,复活岛是孤立的,岛上的经济可以说是宇宙飞船经济,即一个封闭系统。人口增长过快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导致了复活岛的衰败,而岛上的石像虽然在当时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相当于今日工业化所起的作用,但是石像文明不能克服人与环境的矛盾,反而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这种矛盾。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工业文明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超越一切的,我们所处的地球是否会像复活岛那样经历兴衰,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它。第一节 人类生态系统一
20、、生态系统的有关概念1.生态系统2.生物圈3.食物链4.承载力二、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1.人类生态系统的概念2.人类生态系统的特点三、人类与自然资源的关系1.自然资源概念及属性2.自然资源的价值第二节 环境意识理论一、人类环境意识的演变1.天人合一2.人类中心说3.新生态范式4.后现代精神二、环境意识演变的机制1.反应理论2.后物质主义理论3.精英理论三、环境风险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二、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三、可持续发展行动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案例来自世博的报道一、瑞典港口城市马尔默的改造(链接:瑞典港口城市马尔默的改造)二、伦敦零碳馆三、德国的汽车租赁服务(链接:
21、德国的租车系统)思考题1.如何理解这句话:“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取决于人们生活在哪里和怎样生活。 ”2.低碳生活能否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九章 人口政策1.教学目的:通过对人口政策的学习,了解人口政策在人口控制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中国人口的历史变动特点,体会中国人口政策的重要性。2.基本要求:掌握人口政策的概念及其种类,人口政策的运作机制;家庭生育计划的由来及目前态势;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及现阶段的核心内容。3.教学重点:人口政策的运作机制,家庭生育计划,中国的人口政策。4.教学难点:中国的人口政策。5.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主题导入:喜话人口三十年。人口政策的三十年使中国
22、少生了4亿人,由此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社会生活的许多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歌颂中国的人口政策都不为过。然而,中国人口政策的形成走的却是一个曲折的历程。第一节 人口政策概述一、人口政策的基本概念二、人口政策的种类三、人口政策的制定依据四、人口政策的运作机制五、家庭生育计划和生殖健康第二节 中国人口政策一、中国人口政策的形成二、中国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三、中国人口政策的实施效果思考题国外许多学者把中国人口政策简化为“one child policy”, 你认为中国人口政策是一孩政策吗?第十章 中国人口及问题1.教学目的:了解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2.基本要求:从人口学的学科体系出发,认识中国人口的历史、现状及问题。3.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人口发展的特征。4.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专题一、中国人口数量1.中国人口数量增长的历史特征2.中国的人口转变二、中国人口质量1.中国人口质量与东亚、欧美国家的比较研究三、中国人口的自然结构1.中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四、中国人口的社会结构1.中国的贫困人口研究五、中国人口城市化1.中国人口城市化历程2.中国人口城市化趋势判定六、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主要特征1.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特征2.中国人口功能分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