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比大小教学建议:(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操作用的图片学具:3 只猴、4 个梨、3 个桃、2 根香蕉。(2)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的互相说说图的意思。然后教师提问:“几只小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用学具摆出来。 ”“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哪种水果多?哪种水果少?” “1 只猴吃 1 个梨、1 个桃、1 根香蕉,够不够?怎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引导学生利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如教科书第 17 页的象形图。小学资源网:教师也可制作电脑课件,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从画面中跳下来,摆
2、成如第 17 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3)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吗?”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的图案。引入教科书第 17 页中的“3 只猴对 3 个桃”的图。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明白:“有 3 只猴和 3 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桃。 ”这时,教师在两个 3 之间写上“=” ,并带着学生读:“3 等于 3”。(4)对于答号“” 、 “”的教学,可参考上面的建议进行。为了防止学生对“” 、 “”号的混淆,教师应引入形象的比喻说明“” 、 “”号的含义。在得到 32、34 的结论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 3、34 吗?”引导
3、学生回顾 15 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 15 的排列顺序,3 在 2 的后面,所以32,3 又在 4 的前面,所以 34。(5)教科书第 17 上的思考题是一道比多少的问题。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有的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连线、用学具操作)看出兔子多,萝卜少,所以有一只兔子吃不上萝卜;也有的学生数出兔子的只数是 5,萝卜的个数是 4,根据15 的排列顺序得出 45,所以每只兔子吃一个萝卜是不够的。(6)教科书第 18 页上的“做一做”第 1 题,是配合比大小内容的。这是首次使用关系符号“” 、 “”的练习。不要求学生写“” 、 “”号,只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关系符号的含义,能根据题中的图意在“” 、 “”号两边的括号里正确填上相应的数字。小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