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1.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58859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 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语的生活智慧(上下)读后感“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 读书为本” 。今年暑假,我 阅读了曾仕强、曾仕良所著的论语的生活智慧,初读颇觉枯燥。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慢慢的悟道。读了这部书,我认识了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 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子曰:“学而不 厌, 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 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 谦虚、严谨、

2、 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 得“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可见学 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 础。 “三人行,必有我 师焉” 。说的是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敏而好学,不耻下 问。”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

3、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身边的同事吧,就有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每个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每一个不起眼的普通人都能够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教导我们,使我们更上一层楼。我们要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树之所以高大,因为有了嫩苗;山之所以伟岸,因为有了石子;海之所以壮阔,因为有了水滴;人之所以闪光,因为有了那些所谓的平凡人!。 子曰:“学而不 厌, 诲人不倦”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

4、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 传”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 “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 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 ,我 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多数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 简简单单,但 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论语的生活智慧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们向上的阶梯,读了让人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