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5058825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三国演义》读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读三国演义有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每当读到这首词,都会想到三国的故事,作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这首词也成为多少人心中最沉重的旋律,它道尽了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和英雄事迹随时间流逝而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无奈。正如歌中所说,古今多少是非成败之事,都成为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话题,古人的智慧谋略、英勇无畏亦或是狡诈奸猾、见风使舵无不成为了后人褒贬历史的中心,的确叫人唏嘘不已。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早已是家喻户晓,里面的经典桥段更是朗朗上口。在假期时拜读了这一著作后,深深感受到

2、了自己之前对它的了解甚是浅薄。在这个谋士如云,勇士如雨的年代里,人们的生活远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讲述了许多三国演义中不符合史实的部分,但“演义”演的就是一个“义”字,在三国演义中的确将“义”写的淋漓尽致。这是一个战争的年代,许多人戎马一生,从生到死都在战场上度过,亦有许多人饱受战乱之苦,背井离乡,过着逃难的生活。战争成就了很多人,但毁灭了更多人,所谓的“一将成名万骨枯”是这个年代的真实写照。细想来又有多少无奈与悲凉。在这个冷兵器的时代里,打仗消耗的更多的是生命,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尸体奠定的,威力减少士兵的死亡,谋士的参谋,将领的指挥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

3、里之外” 、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读罢三国,也对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以及战略指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首先来谈谈那时的武将吧,他们自小习武,练得身强力壮,他们满怀信心与热情,大多豪爽豁达。在战争年代里,一个优秀的武将甚至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存亡。可我却对武将有着一种别样的复杂感觉。他们将战功视为自己身份的象征,一个关键性的战争胜利可能使一位大将一举成名,流芳千古;也可能是一代名将名声扫地,从此一蹶不振。如此看来,战争对武将来说似是一场赌博,成败不仅关乎名誉,有时还关乎生死。一直军令状便把生命押上了,胜了有人为你设宴庆功,白了就一无所有甚至按令处决,这样大的赌注不知几人押得

4、起。可纵观全书,似乎大将们早就不会考虑这么多,他们敢立军令状只因为他们有必胜的信心,在他们的心中,即将打响的一仗不会有闪失,更谈不上失败,自己必将会乘胜而归。这份勇气叫人敬佩也令人担忧,这算得上是匹夫之勇还是稳操胜券只能等战争结束,让结果来说明,让后人来评论。战场上的将军们也许是见惯了生死的,他们早已视死如归,可战争终是有胜有败,败的一方不是血战到底献身疆土就是投降敌方另谋他主。对于战死的,我们感慨他的忠义,降了的我们又各有说辞:有些像将会被后人所唾弃,说他们不忠不义没骨气,而另一些却在曾经的敌人手中“尽职尽责” ,干下了一番事业,反而为后人所称道。这些世事无常,又有多少人能说得清呢?再来说说

5、那些料事如神的谋士吧,他们手中掌握着上万人的生命和一个国家的存亡,一个优秀的谋士几乎抵得上了百万雄师。 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谋士当然是诸葛亮了,在人们心中诸葛亮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似乎天下没有他破不了的困局,没有他识不破的计谋。刘备有了她便如鱼得水,可放心施展自身抱负。诸葛亮的忠心和智慧的确令人称道,但小说为凸显任务特色未免夸大其词,与诸葛亮同时代的优秀谋士不在少数,仅曹操麾下就有荀攸、荀彧、程昱等人,而刘备帐下似乎仅有诸葛亮可称得上是一等一的智慧之人,当然了,被曹操“骗”走的徐庶是流失了的人才,还有惨死的凤雏庞统也没有为刘备效力多久。谋士们施展计谋似是一场以毕生所学和自身名誉及众多士兵性命为赌

6、注的赌博,他们腹中是否是真才实学只有在战场上实践证明,与武将不同,他们心中装着千军万马,他们进行的是思维的厮杀,虽无形却也汹涌澎湃,并不亚于现实的战场。还有“三国”的主人公,魏蜀吴三国的奠基者:曹操、刘备和孙权。事实上,曹操是一个真正的乱世枭雄,更是兼具文武,且不论他手下的五子良将和众多谋士,单是他个人就足以指挥百万大军。他不似刘备,处处小心万事由于并对谋士依赖有加,他有自己的判断,谋士的意见仅仅是参考而已,对于战事和政权上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他的智慧是大智,是真正可以在这个乱世中立足的。而刘备,他的帐中人才多是忠于他的仁义,他有妇人之仁, “不忍”二字是他的真实内心,而战争时期的百姓想要的

7、正是一个安定的生活、一个仁君,这自然使得刘备获得了民心;另外,刘备的礼贤下士也为自己增色不少,三顾茅庐的故事自是不必多说。至于孙权,算得上是弟承兄业中做的不错的,其父孙坚为孙权奠定了江东的基础,而孙权在周瑜、吕蒙、陆逊的帮助下将江东治理得有声有色。三家各有所长,奈何生命有限,他们的生命终会走向尽头,可他们的后代却没有了父辈的智慧和魄力,三国时代终是没经多久就终结了。如今已是前百年以后,可当年的战争火花和思维智谋的辉煌依旧历历在目,人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这个光彩夺目的时代注定会随着三国演义所描绘的的故事代代传送。读三国,免不了对其中的一二人物有所思考,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是扬刘贬曹的,也就代代传

8、下了刘备贤德仁厚的美誉,曹操却总是奸诈狡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人,就连京剧里豆浆曹操画作白脸,以示奸诈。这中间离不开罗贯中对曹刘两人的评价和个人看法,也少不了时代所限,处在明清之际的作者自然对夺权的曹操无好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曹操身上的闪光之处,越来越多地夸他而不是贬他,许多文章著作也开始为曹操“正名” ,称其为真正的人在、人杰。例如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还出了一期名为“曹操的启示”的节目,意在从曹操的为人处事中挖掘他优秀的管理方法为今所用。曹操早已不是世人眼中的奸雄,而是一个响当当的英雄。不如我们就来探一探曹操的一些过人之处。曹操儿时的经典故事有两个,一个是与袁绍抢人家的新

9、娘子,另一个是耍花招“骗”得父亲对叔叔“坏话”的不信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话未必属实,但放在曹操身上似乎也有些道理。小时候的曹操就有他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和奇思妙想,这些事情放到当下无疑是一个坏小孩的典型案例,怕是曹操也会成为大人口中的不良少年。可正是这样一个不良少年,成就了日后的伟业,且不论手段如何,结果总是叫人望尘莫及的。都说曹操是乱世奸雄,这话不错,英雄也好,奸雄也罢,能与“雄”字扯到关系的,都是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的。那么,曹操到底有什么优于常人的地方呢?曹操在刚步入“职场”的时候,算得上是廉政的好官,设立五色棒等制度,且不畏权贵,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这在当时这个腐败横

10、行,宦官当道的年代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可见曹操血气方刚,有着年轻人的冲劲和正义感。无奈奸臣掌权,清官难行,不当官的曹操在家静心学习思考了几年,这让他成长也令他成熟,在日后除董卓战袁绍中,无不展现了他非凡的气魄、过人的胆量、沉着的心态、睿智的头脑。在我眼中,曹操与刘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曹操自己本事就有个人的谋略战术,打仗时谋士武将们仅是在他的大规划中提出一些完善的意见;而刘备则不然,他的战术只有一个:仁,拉拢好了人心便是万事大吉,军事打仗固国安邦,都有诸葛亮安排妥当,战场上也有猛将勇士为他争疆夺土。由此对比,就可看出曹操的才能确是出众。说到礼贤下士,曹操也毫不逊色于刘备:功袁绍时,许攸来降,曹操顾

11、不上穿鞋子就跑去迎接;关羽降汉时,曹操也极力优待他,希望他可以留在自己身边效力;赵云救阿斗时,曹操爱其武力非凡,不许放冷箭伤赵云。这些足以看出曹操是惜才之人,除此之外曹操手下远多于刘备的谋士也间接表明了曹操的个人魅力。虽然曹操用了非常手段招来了谋士徐庶,令其丧母失主,才能不能尽施,但换一个角度讲,也是由于求贤心切所致。抛开曹操政治军事上的本领不讲,但是文学方面,曹操也造诣颇深:观沧海 、 短歌行等诗词文章流传深远,如今的人们多少也可以吟咏几句,他笔下的文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充分体现了其内心的宽阔豪情,曹操实乃三国时期文武兼修的全才能人。在我看来,他除了能力卓越,也有着非凡的个人品质,虽然曹操

12、有时心机重疑心大,但这与他身处高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总的来说,曹操还是有些度量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使曹操损失众多将领,但曹操并不计较,依旧遵守诺言,放其通过。同时,曹操也是个有仇必报的人,为报杀父之仇,多次攻打陶谦,杀伤抢掠了无数百姓,这无疑成为了曹操一生中的污点,为他人口中增添了自己暴虐的话柄。总而言之,曹操算得上是一位传奇的人物,他的一生算不上辉煌,但也精彩绝伦。说了曹操,就不得不说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刘备演绎为仁义尽施的圣主,刘备对待下属军士的确仁至义尽,对待关张二人更是没得说,有人说刘备有的是妇人之仁,这样究竟是好与不好,真是众说风云。刘备的仁带给他众多生死相随、忠心耿耿的

13、将士,也令他错失了不少良机,战争的残酷与刘备的不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要打仗免不了生离死别,一场恶战带来的不仅是作战一方的胜利,更是另一方的兵损将陨,更不必说双方战死沙场的普通士兵了。刘备不忍百姓遭受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困境,又怎么能忍受将士浴血奋战后马革裹尸、魂丧他乡的悲剧呢?细想来,刘备是怎样一个矛盾的存在,当赵云冒死救出阿斗时,刘备愤然将阿斗置于地上,怨为其险失一员爱将,惊得众人忙将阿斗抱起,从此刘备大获民心,手下将士更是忠心了。可这称得上是仁吗?他这一扔不要紧,若是将阿斗置于了死地,那赵云的拼命一搏冲锋陷阵岂不是白忙活一场,最后还落下个弑杀骨肉的恶名,刘备不是痴傻之人,他自然知道摔死阿斗

14、的后果,况且他只有这一个儿子,又怎忍心将她摔死呢?,相想必也只是轻轻一扔,掌有分寸,再加上阿斗有襁褓保护,不至于一命呜呼,若真是如此,刘备的心机也并非浅薄,他才是真正俘获人心的能人。提到刘备的心机,也不得不称道一下他处处示弱的战术,处处煮酒论英雄之时,刘备正每日耕田种菜,毫不展露自己的胸中大志,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推三阻四,迟迟不肯接受,这些举动看似此人并无夺天下之宏图,然而此时的刘备正养精蓄锐,暗自壮大自己的力量寻找自己的出路。等到时机成熟力量壮大之日,他便步步为营,走向自己心中的高位,成为了与处处。孙权等肩而论的人物。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以退为进,示弱但非弱,能够借他人之力实现自己愿望的人。

15、说三国,就不得不说三国中的一个传奇人物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极度美化诸葛亮,为了突出人物特点,更是“张冠李戴”了许多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经典案例,实则都不是发生在诸葛亮身上的,但这并不影响诸葛亮在人们心中“智囊”的形象。读三国,让我有一种离了诸葛亮,刘备便寸步难行的印象,似乎每一场战争,只要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就可以万无一失,若是不听其号令,就会兵败而归悔不当初。作为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诸葛亮二十多岁就出山辅佐刘备,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出谋划策更是小菜一碟,不仅在一战一役中可设巧计取胜,在大局规划中也有着独到的见解。诸葛亮懂兵法,更懂人心,娴熟地打着一场场心理战,对敌对我都可准确揣摩将士心理从而

16、对症下药,是战事向着自己预定的方向发展。建立蜀国后,诸葛亮在治国方面也展现了自己非凡的一面,在耕织上也大有成就,其发明的木牛流马、十连弩也是他卓越才能的体现。诸葛亮一生尽施其才,成就了恢宏伟业,他的忠心尽职也为他的传奇一生添砖加瓦, 出师表中的言辞切切催下了多少人的眼泪。我只是抱憾诸葛亮为刘备尽责一生,操劳过度,早早撒手人寰,若是他能多活些年月,与司马氏父子一较高下,想必天下大事又是另一番模样。三国后代继承了父辈们的基业,却没有了父辈们的雄心于大志,他们没有了老臣们的辅佐,渐渐丢失了曾经的战时记忆,三国归晋也许是最好的结局,可当初那一代人的打拼似乎都覆水东流,叫人唏嘘不已,果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读的是那个年代的人和事,体会的是一种大智和大勇,古人的智慧经久不衰,从然是千百年后的今天,读来也甚是感慨,古老的中国一直有一种精神支撑着她,我们代代传颂着古人轶事,代代流传着中国的智慧结晶,即便是沧海桑田、时代更迭,古时的品质与精神却是一脉传承了下来。读罢三国,读到的是人事,更是一种民族的气魄。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 三国演义已成为名族的血肉组成,我们品读她,读的是历史、是文化,也是从前的我们、从前的智慧,品读传统文化,就是品读中华名族的精气神。无论是曹操、刘备、孙权,还是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名字早已成为名族的烙印,刻在一代代人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