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50571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 9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现在世界上汉文化正热,但是西方人普遍认为汉语难学,包括华人后代。尤其语法这块,目前的汉语语法实际上是通过西学框架加大量特殊句式来描述的,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这些都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汉语有没有自己土生土长的语法?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是什么样的关系?孟昭连教授的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他描述了文言文形成、成熟的整个过程,揭示了文言文不是口语的简单记录,更从文言文法重要方面的“辞”说清了文言文区别于口语的具体方式,也就为我们解构文言、读懂古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

2、之乎者也非口语”结论虽小,但折射了语言、文字、文学、历史文明等方方面面,书中详尽的考证展示了独到的见解和合理的推论,虽有个别值得商榷之处,但仍是引人深思。孟教授在书中阐述的主线之一是传统文字“意内而言外”的概念,以及作为具体体现的“之乎者也”之类“辞”的运用。语言和文字的作用都是要表达“意” ,但是文字和语言特点不同,有很多场景下的对话不仅仅有吐字发音,更有声音的长短徐疾、停顿等以体现出的当事人心态、话外之音、逻辑意向等等,文字记录时不仅要记下具体声音所对应的字,还要加进去“辞”来足意, “之乎者也”就是典型的“辞” ,是口语中没有但文字里面非常必要的部分。到了清末民初时期,文言区别于口语的理

3、念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的西方语言学观点冲击下渐渐模糊,尤其是马氏文通出版后,一系列混淆概念的虚实字分类,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文字的认识,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孟教授在书中详尽剖析了马氏对后人的误导。孟教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古代文章、文法这么发达,为什么没有产生像西方那样发达的语法学?也就是说,我们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是不是在填补古人的空白?这是发人深思的问题,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溯汉语的渊源、发现汉语本质,甚至汉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等等。孟教授的这本书破开了“西学中用”造成的百年误区,剥离着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更重要的是,我们去哪里寻找华文的根?

4、去哪里寻找汉语的本质?孟教授给我们做了示范。那就是,在传统语言文字中找,在古典文学中找,这一切巨大的财富,是汉语乃至华夏文化回归的希望所在。(摘编自子明跳出西学框框回归汉语本质评孟昭连教授之乎者也非口语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由西学框架并结合特殊句式所描述的当下汉语语法,不是土生土长出来的,因为缺少本质贴切的原理,所以不能指导实践。B. “之乎者也非口语论”结论虽小,但涉猎极广,全书既有独到见解,引人深思,又能指导实践,提供途径,值得全面学习。C. 与“语言”不同的是,文字除了记下应有的字外,还要加上各种“辞” ,以弥补文字因脱离具体场景对话而导致的诸多不足

5、。D. 文章和文法即使很发达,也未必能使语法学很发达,孟昭连教授对此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从“汉文化”这一热点现象引出评论的著作,评论背景交代得自然而巧妙,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B. 文章重点评论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主要观点和文化意义,内容精要,层次清晰。C. 文章提到马氏文通 ,彰显了之乎者也非口语论一书的传统汉语研究立场,突出该书见解的独到。D. 本文在摘引原书许多观点外,作者还加入很多自己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书评的思想性和学术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了把

6、文章写好,中国古人在书面表达中应该很讲究修“辞” ,而一般的口语表达,则不讲究修“辞” 。B. 马氏文通应该是在“西学中用”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关于汉语语法的著作,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C. 在孟昭连教授看来,现今的汉语语法研究,其实并没有填补古人的空白,是西学强加给汉语的框框。D. 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各阶段的教育应该加大文言文经典篇目学习,积极传播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答案】1. C 2. A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7、A 项,原文只是说“没有一个本质贴切的原理可以指导实践” ,但并不意味着当下的语法不能指导实践;B 项, “全面学习”不合文意,有个别值得商榷;D 项,原文是“其回答促使我们更好地审视语言实践的方方面面” ,而不是“可以从语言实践方面找到答案” 。点睛: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

8、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 项,错, “其目的在于把书推送给读者”并非评论背景的作用。【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是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B 项,错, “在今天已缺乏学术价值”推理欠理据。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9、完成下面小题。韦陟,字殷卿,与弟斌俱秀敏异常童。陟甫十岁,授温王府东阁祭酒。风格方整,善文辞,书有楷法,一时知名士皆与游。居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乃强调为洛阳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迁礼部侍郎。陟于鉴裁尤长。故事,取人以一日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迁吏部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风采,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李林甫恶其名高,恐逼己,出为襄阳太守。入考华清宫,杨国忠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吾以御史相处

10、。 ”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桂岭尉。会安禄山陷洛阳,弟斌没贼,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密谕守吏,令胁陟使忧死,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出。肃宗即位,起为吴郡太守,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填会安州,陟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方,知吾等协心戮力,则无以成功。 ”乃推填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日:“皇天后土,实鉴斯言。 ”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

11、欲倚以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卒,年六十五。(选自新唐书韦陟传 ,有删改)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B.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C.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D. 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尔其敢逃刑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楷:文中指书体。汉

12、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B. 三公: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不同的朝代所指的官职不同。C.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为“江东” 。也可以指其他地方。D. 皇天:古代对天的尊称。后土:古代对地的尊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年不出来做官。B. 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凭借个人能力,改变了吏

13、部舞弊丛生的选人风气,人称公平。C. 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害,他没有屈服。D. 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答案】4. C 5. A 6. D【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 “昔张说被窜,

14、匿陈氏以免。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日:命当尔,其敢逃刑? ”,这段话是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 ”,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张说”“陈氏” “谁” “公” “事” “陟” “命”等,根据固定句式“不亦乎”断开两处,根据表对话的词语“曰”断开一处,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遁去”意思是“逃走”,这是一个词组,二者不能断开,故应在“去”后离开,这就排除 AD 两项;“其”放在疑问句开头表反问语气,故应在“

15、其”前面断开,排除 B 项,故选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A 项, “汉字形体的演变,历经金文、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六大类形体”错误,汉字形体类别还有甲骨文。故选 A 项。【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

16、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 项, “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说“初,季广琛从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恩释其疑,而后趣召” ,由此可知,皇帝没有劝阻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故选 D 项。【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

17、、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 “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

18、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

19、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

20、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参考译文:韦陟,字殷卿,与弟弟韦斌都聪明机灵,不同于平常儿童。韦陟刚满十岁,授任温王府东阁祭酒。韦陟风格正直严整,擅长写文章,字有楷法,当时知名人士都与他交往。为父亲守丧,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景见到韦陟感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韦陟升任礼部侍郎。韦陟尤其擅长鉴识裁定人物。根据旧例,选人全凭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升任吏部侍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冒名顶替,韦陟有声

21、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李林甫忌恨韦陟享有高名,唯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调韦陟出京担任襄阳太守。入朝考核到华清宫任职,杨国忠忌恨他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 ”吴豸之便弹劾韦陟赠送贿赂的事。正值安禄山攻陷洛阳,韦陟的弟弟韦斌陷入敌寇中,杨国忠想要构陷韦陟与敌贼勾结,秘 密告诉守吏,命令守使威胁韦陟,使他忧愤而死。州里的豪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

22、庇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谢意让他们离去,坚定地居住在家不出逃。肃宗继承皇位,起任韦陟为吴郡太守,正遇永王兵乱,委任韦陟前往招抚,便授任韦陟为江东度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填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 ”便推举来填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 ”辞意慷慨,士兵都 感动地流下眼泪。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到这时,韦

23、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授任御史大夫。去世,享年六十五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赵不忧,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忧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除知开州。开州俗鄙陋,不忧为兴学,俾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

24、改成都路转运判官。适岁饥,不忧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比至,下令曰:“米至矣。 ”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唯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忧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忧给饷。依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忧曰:“民饥,不可扰也。 ”以籴余米发卒运之。朝廷命不忧摄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忧曰:“奴儿结,吐蕃小族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

25、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与之饮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臣也。 ”不忧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忧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节选自宋史赵不忧传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倍收其赢,民病之 病:为感到痛苦B. 不忧抵朱氏法,籍其米 籍:没收C. 操板筑,绳吏以法 绳:捆绑D. 依故事,富人出粮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第,指科

26、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第。B. “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 ,相当于现代的“省” 。C. “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 “禁中”即指皇宫中。D. “赠”又叫“追赠” ,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赵不忧不畏土豪,严厉惩治。在担任金华丞时,不忧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并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也畏惧而折服。B. 赵不忧改变民风,为民拥戴。任开州知州时,不忧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不忧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C

27、. 赵不忧坚守气节,拒绝求和。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但是不忧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D. 赵不忧关心族人,教化有方。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感化,很多人因此受教化。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帅司檄不忧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忧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答案】7. C 8. D 9. C 10. (1)帅司下文书令不忧审查靖州的案件,不忧查出冤枉的有数十百人,靖州人感激他。(2)当时,普通百姓上书狂妄悖逆,多数被判罪,不忧说太上皇帝不加罪名

28、给进言的人。【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C 项, “绳”应为“制裁,惩处” 。【8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

29、 “追赠” ,指朝廷为表彰大臣功绩,在大臣死后,授给大臣官职或称号,不指在职。【9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意,概括文章内容。可以把每一项代入原文进行比对,比对语境、关键词语的翻译、时间、地点、人名对象、范围等,然后可以判断正误。C 项, “朝廷同意了不忧的做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交代。【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檄:下文书,录:审查,狱:案件,德:感激;(1)句中,布衣:普通百

30、姓,狂悖:狂妄悖逆,抵罪:被判罪,不罪:不加罪名。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赵不忧,字仁仲,是嗣濮王赵宗晖的曾孙。不忧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及第,调任金华丞。他惩处县里土豪何汝翼,给何汝翼加上刑具送到州衙,编管何汝

31、翼到其他州,当地人于是畏惧而折服。不忧任永州通判。州中每年交米税,成倍收所应负担的粮食,百姓为此感到痛苦,不忧跟太守讲了,减少所收的数目。帅司下文书令不忧审查靖州的案件,不忧查出冤枉的有数十百人,靖州人感激他,画他的像供奉。授任开州知州。开州民俗鄙陋,不忧为他们办学,使人民懂得孝义。人民没有争斗,夜不闭户。各司轮流举荐不忧,把他比做古代的良吏。不忧转任夔州转运判官,开州数千人挡住城门,不忧不能前行。改授成都路转运判官。赶上饥荒年份,不忧借官钱五万缗,派吏人分别买米。米到了,不忧下令说:“米来了。 ”富民争着卖粮,米价于是平稳。唯独朱氏不卖出米,当地民众成群聚集打开他的粮仓。不忧要朱氏抵罪,没收

32、他的米,把抢米者处以黥刑,百姓于是安定。永康军每年治理都江堰,笼石蛇绝江断水,以灌溉数州田地。吏人盗钱,减少劳力,堰未成而塌,田失水,所以多次闹饥荒。不忧亲自察看,操板修筑,把吏人依法惩处。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叛,制司调兵前往戍守,由不忧提供军粮。按以前的典章制度,富人出粮,而下户出劳力运到边境。不忧说:“民饥,不可以打扰。 ”把买入米多余的部分派兵运去。朝廷命令不忧代理制司。当初,官兵战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不忧说:“奴儿结,是吐蕃小族,现在尚且讲和,那对大族怎样办?”不听。不忧为官所到之处有名声,在朝喜好谈论天下事。当时,有普通百姓上书狂妄,多数被判罪,不忧说太上皇帝不加罪名进言的人。

33、皇帝答应下来。皇帝赞赏不忧忠诚可信,每次宴饮宫中,皇帝与他饮酒,皇帝回头对皇太子说:“这是贤忠臣。”不忧秉性非常孝顺,七岁时,遭逢父亲北上入金国,不忧经常因思念而哭泣。不忧用学问道德训勉族属,推荐优秀杰出的人。他上奏开新学宫,增加弟子人数。设立自讼斋,让有过失的人在里面读书,人人受到感动和激励。淳熙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晚客兴苏轼草满池塘霜送梅,疏林野色近楼台。天围故越侵云尽 ,潮上孤城带月回。客梦冷随枫叶断,愁心低逐雁行来。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注越,古国名。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首联写出了

34、一派晚秋景象,却没有杜甫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的萧瑟之感。B. 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夜幕来临时天色吞噬云彩,潮打孤城的场景。C. 颈联“冷”字一语双关,既是写晚秋天气的凉冷,也是写作者漂泊心境的孤冷。D. 深秋傍晚,作者旅居在外的愁绪更加浓烈,无法排遣,只好寄托于南归的大雁。E. “愁”是诗眼,作者借秋景抒“愁” ,又以“愁”写“流年” , “愁”贯穿全诗。12. 本诗尾联在抒情方面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答案】11. BE 12. 尾联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 “又喜” “可意” “是处”等词口语化,有助于作

35、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 项,诗歌的第三句写傍晚夜幕来临的状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故 B 项不恰当。E 项,本诗尾联情感“由悲转喜” ,故 E 项中“愁贯穿全诗”分析不恰当。【12 题详解】试题分析:

36、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和情感分析。首先分析抒情方式,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中“喜”属于直抒胸臆,抒发的情感是:表达作者在重阳节看到中意的菊花盛开的欣喜之情。第二, “又喜” “可意” “是处”等词口语化,可见用语通俗易懂,抒情自然流畅。效果是用词口语化,有助于作者情感直接自然流露。第三,综合全诗看情感变化,前三联抒发悲秋之情,尾联以喜悦之情作结,显示出诗人的豁达性格,这可以归纳为:感情由悲转喜,层次丰富,提升了诗歌格调。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夏季节秀美风光的语句是“_,_” 。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

37、条的语句是:“_,_。 ”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 ”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有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氓一文中,集中体现在“_,_”两句中。【答案】 (1). 野芳发而幽香 (2). 佳木秀而繁阴 (3). 背绳墨以追曲兮 (4). 竞周容以为度 (5).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6).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7). 寄蜉蝣于天地 (8). 渺沧海之一粟 (9). 女也不爽 (10). 士贰其行【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

38、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描写琅琊山春、夏季节秀美风光的语句” “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语句” “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 “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幽香” “佳木” “繁阴” “墨”“竞” “誉” “沮” “蜉蝣” “渺沧海” “粟” “爽” “贰” 。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薜荔”是古诗文

39、中_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 ,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凉的意味。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_,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斜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_,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袭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

40、。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 ,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薜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_。14. 一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司空见惯 同流合污 青云直上 心驰神往B. 层出不穷 随波逐流 青云直上 爽心悦目C. 司空见惯 随波逐流 扶摇直上 心驰神往D. 层出不穷 同流合污 扶摇直上 爽心悦目15.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B. 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C. 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薜荔抒情。

41、D. 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16. 下列在句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若是晴朗的夏天,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B. 若是天气晴朗,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C. 远远望去,阳光为他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D. 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答案】14. C 15. D 16. B【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司空见惯” ,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层出不穷

42、”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第一处,文中指“薜荔”意象在古诗文中常见,用“司空见惯”更恰当。 “随波逐流”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 “同流合污” ,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第二处,根据下文“活出自己的精彩”等可知,用“随波逐流”更恰当。 “扶摇直上” ,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青云直上” ,形容官职升得很快很高。前者可用于事物,也可用于升职;后者只用于升官又快又高。根据语境。第三处,是说“藤条”往上生长,用“扶摇直上”更恰当。 “心驰神往” ,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爽心悦目” ,指景色美丽,令人心情愉快。第四处,文中是指诗

43、歌描写生动,不是指眼前最色美好,故用“心驰神往”更恰当。故选 C 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该句存在的语病主要是不合逻辑,修改的关键是把句子的逻辑关系理顺, “身处逆境”包括“仕途不顺”和“怀才不遇” ,这三者不能并列,且“古代文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并非所有的“古代文人”都是如此。AB 两项, “身处逆境”包括了“仕途不顺”及“怀才不遇”的情形,不能并提,C 项, “古代

44、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的说法绝对,且“仕途不顺”与“怀才不遇”有交叉,不合逻辑。D 项,修改最恰当。故选 D 项。【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采取抽出文段中一句话的方式进行考查,这就要求考生要关注括号前后的语境,关注前后主语的一致性以及内容句式的对称性。从文段来看,上文已经空代“夏天来了” ,这里就不要再说“夏日” ,排除 A 项。上文说了“风雨雷电” ,这里说“无气晴朗” 。先说“阳光照射” ,后说“伤佛彩霞” ,这样更符合理辑。排除 CD 两项,故选 B。【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

45、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

46、,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 “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 “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 。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比较押韵, ,充满语

47、言美感。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 , ( ) ,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 “中国诗词大会”以新颖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让人们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 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48、” ,有删改)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B. 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C. 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D. 人们感知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享受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还因为人们热爱古代悠闲自在的生活 B.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得令人窒息C. 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 D. 古代的生活节奏比现在的要舒缓得多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组是A. 盈盈秋水 脍炙人口 顺其自然B. 源头活水 脍炙人口 自然而然C. 源头活水 朗朗上口 自然而然D. 盈盈秋水 朗朗上口 顺其自然【答案】17. A 18. C 19. C【解析】【17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人们享受着诗词语言和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 “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应是“享受美感” ;“享受思想”搭配不当,一般是“感知思想” 。B 项, “享受思想”搭配不当;C 项“享受语言”表述不完整,享受的宾语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