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规范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波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 (管子禁藏)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 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论语 阳货)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 ,而哀为本焉; 士虽有
2、学 ,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1.上述材料中,孔子和墨子对“丧礼”有什么不同的看法?2.你更认同谁的看法?简述理由。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白圭曰:“丹之治水 也愈于禹。”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 。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孟子 告子下)注 丹之治水:白圭,名丹,字圭 ,战国时水利专家,其治水主要在于筑堤塞穴。壑: 本义为沟壑,这里扩大指受水处。1.白圭治水与大禹治水两者有何不同?2.简要分析材料中所体现出的孟子的有关思想。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 里
3、仁)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 述而)所谓贵良宝者,为其可以利也。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义利观。2.在当今经济社会背景下,你怎么评价孔子、墨子的义利观?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 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选自孟子 尽心下)注 不下带:古代注视人,目光不可低于对方的腰带。文中比喻注意
4、眼前常见之事。1.请指出选文中包含的一个成语。2.选文中提到君子修身的要求,你是怎样理解的?六、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 为政)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 也,而用 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 ;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 显学)注 为吾善:自我完善。用 :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七、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
5、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礼记 学记)1.简要概括孔子和礼记的“教学观”的共同点。2.孔子与礼记表述的“教学观”有所不同,请作简要评析。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颜渊)“民,辱 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 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 曰强。”(商君书 弱民 )注 辱:地位卑下
6、。战事兵用 :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1.从上面的材料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儒家: 。 法家: 。 2.对这两种经济思想进行简要评析。九、阅读下面两段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 告子上)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孔孟“为学”的基本思想。2.联系现实,简要谈谈你对孔孟“为学”思想的看法。十、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
7、谓仁乎?”子曰:“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 雍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 告子上 )1.从第一段文字看,“圣” 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实践“仁”的途径是什么?2.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孟对“仁”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请简要分析。十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 其否
8、,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 ,民无争心今据 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 昭公晏婴论和与同)注 献:进言指出。干:违背。据:指大夫梁丘据。1.上面第一段文字体现了孔子 的思想。 2.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和” 与“同”的差异。十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 阳货 )叔孙
9、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1.结合第二则材料,试着解读“勇者不惧”的内涵。2.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子贡却说“ 夫子自道也”,联系第三则材料,你如何理解子贡的回答?十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1.孔子被称为“圣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 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 思
10、想,被后人称为“ ”。 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孟子的三乐,每一点不超过 10 个字。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 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天下之通义也。(孟子 滕文公上)注 路:指奔波、劳累。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上面选段中孟子的主要观点。2.孟子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他还主张“ 民贵君轻 ”,这些观点相矛盾吗? 请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十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11、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 子罕)侯氏曰:“博我以文,致知格物也。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也。”程子曰:“此颜子称圣人最切当处,圣人教人,惟此二事而已。”(朱熹论语集注)1.根据这两则材料,概括出孔子的教育观。2.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的石刻上有论语的两句话“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十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 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见贤焉,然后用
12、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 ,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孟子梁惠王下)1.这两则材料所说察人的角度有何不同?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孟子察人观点的看法。十七、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子路问于孔子曰:“有人于此,夙兴夜寐,耕耘树艺,手足胼胝以养其亲,然而无孝之名,何也?” 孔子曰:“意者身不敬与 ?辞不逊与? 色不顺与 ?”(荀子 子道)孟子曰:“事,孰为大? 事亲为大。守,孰为大? 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
13、。”(孟子 离娄上)1.根据上面的材料,概括孔子的孝道。2.试对孔子和孟子的孝道进行简要评析。十八、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第 12 题。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 ,小车无车兀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 ,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 ,何足算也!”(论语子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注 车兒(n): 大车车辕与衡
14、相连接的木销子。车兀(yu):置于车辕前端与车横木衔接处的销钉。斗筲(sho)之人:比喻器量狭小的人。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 ”。 2.三则材料对“信” 的表达是否矛盾? 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 “信” 的理解。十九、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在孔子、孟子看来,怎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如何才能成为君子?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二十、阅
15、读下面四段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富贵者,人臣之大利也。人臣挟大利以从事,故其行危至死,其力尽而不望。”( 韩非子六反)“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请简要分析孔子、韩非子、董仲舒的义利观有何不同。专题规范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一、1.参考答案 趋利避害解析 根据“利”“害”“就”“避” 等提示信息可以明确答案为 “趋利避害”。2.参考答案 材料认为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人们为了追求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这种利害观迎合了当时社会许多人的想法,有其代表性。
16、但是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它过分强调了人对“利”的追求,忽视了人也有不求名利、无私奉献的一面。解析 解答本题,观点可以根据段首一句“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的意思概括;分析这一观点应该实事求是,既要看到其先进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参考译文 常人的情感,见到利益没有不追求的,见到危害没有不想躲避的。商人做买卖,一天赶两天的路,夜以继日,不以千里为远,就因为利在前面。渔夫下海,海深万仞,逆流而进,冒险航行百里,昼夜都不上岸,就因为利在水中。因此,利之所在,即便是千仞高山,人们无所不上;即使在深渊之下,人们无所不入。二、1.孔子认为应该守三年之丧,墨子认为“哀”是丧礼的根本。2.
17、示例一:认同孔子的看法。孔子既看重守三年之丧的形式,也看重报答父母三年的怀抱养育之恩的内容。示例二:认同墨子的看法。墨子抓住了丧礼最本质的东西,注重内心感受; 相对来说不太看重丧礼的形式,这也符合人之常情。(认同谁的看法都可以 ,能自圆其说即可)参考译文 子女生下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君子作战虽然布阵,但还是以勇敢为本;办丧事虽有一定的礼仪,但还是以哀痛为本; 做官虽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三、1.白圭治水筑堤塞穴,让水流入邻国;大禹治水顺应水性,让水流入四海。2.民本思想。孟子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认为统治者的德行很重要,所以孟子肯定大禹将水导入四海
18、,于人无害且造福人民的做法,而否定白圭将水堵塞之后流向邻国从而嫁祸于人,损人利己的做法。参考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患比大禹强。”孟子说:“你错了。夏禹治理水患,是顺应水的本性而行,因此夏禹是使水流入四海。如今你治理水患是使水流到邻国那去。水逆流行进叫作洚水。洚水,就是洪水这是仁人最厌恶的。你错了。”四、1.孔子不反对富贵,但强调义的重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墨子以利人、利民为义,主张义与利统一,义利并举。2.孔子的义利观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守法致富 ,在义与利矛盾时要先义后利,重义轻利; 防止见利忘义,违法牟取暴利。在今天,墨子的义利观有借鉴作用,既肯定“利人”为至善的标准,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
19、严; 又把“义”看成是达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能简单地重义轻利,也不要极端地追求功利。参考译文 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财富如果是可以求得的,即使是执鞭这样的低级职务,我也愿意担任。如果不可以求得,那就按照我所爱好的行事吧。有的宝物之所以值得珍视,是因为它可以让民众得利。现在用义来施政于国家,人口一定会增多,刑法与政事必定会得到治理,社会必定会得到安定。宝物之所以值得珍视,是因为它可以让民众得利,而义可以让民众得利,所以说: 义是天下值得珍视的宝物。五、1.“言近旨远”(或“ 守约施博 ”)。2.孟子认为,君子修身应该从浅近的地方做起,然后一步一个脚印,达成远大的目标,千万不要
20、好高骛远。君子修身应该从自身做起,千万不要放着自己分内的事情不做,却十分严格地要求别人去做。参考译文 孟子说:“语言浅近而意义深远的话,这属于善言;运用简单但影响广泛的方法,这属于善道。君子的语言,看去平平凡凡但都含着很深的道义;君子的操守,以修养本身入手进而达到使天下太平。一般人的毛病就在于放下自己的田不去种而来耕别人的田对别人要求十分严格,可自己承担的却很少。”六、1.孔子认为“法治” 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2.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宜相互补充。参考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饬百姓,百姓
21、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饬人民 ,人民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归顺。”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不是依靠人们自觉地替自己做好事,而是要使他们不得为非作歹。依靠人们自觉地替自己做好事,全国数不到十个这样的人;而使人们不得为非作歹,就能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要采用对多数人有效的方法而放弃只对少数人有效的措施,所以不应致力于德治而应致力于法治。七、1.主张“启发式” 教学(引导学生思考)。2.孔子认为采用“启发式” 教学要把握恰当时机,要在学生有所“愤”“ 悱”时,再进行适时开导和点拨。孔子着眼于操作。礼记则认为教学就在于让人明白道理,要引导但不强迫要求,要严格但不抑制
22、个性,要启发但不全盘告知,从而营造使人亲近而又能主动思考的理想氛围。礼记偏重于理念。参考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心中渴望通达而自己不能实现的情况,不去开导;不到他想说却无法恰当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所以君子教育学生时,引导而不牵制,劝勉而不压抑,启发思考而不说尽。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抑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使学生和顺,易于领会接受,又能独立思考,这就称得上善于教谕的了。八、1.富民 贫民2.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
23、看重赏赐,就能为国死战。相较之下,法家考虑的多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强调了民与国的统一关系,对现实很有借鉴意义。参考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年景不好,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答道:“为什么不用十分取一的田赋方式呢?”鲁哀公说:“用十分取二的田赋方式,我还感到不足,怎么能用十分取一的方式呢?”有若答道:“老百姓富足了,您和谁会不富足呢?老百姓不富足,您和谁会富足呢?”“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会重视赏赐。朝廷用刑法统治人民,人民就乐为所用;用赏赐来奖励战争 ,人民就会轻视死亡。因此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就叫强。”九、1.孔子强
24、调先德后文,教育学生要进德在前,修业在后。孟子认为求学请教的道理在于找回丢失的善心。两者都强调了“仁”在学习中的重要性。2.示例 我认为孔孟“为学” 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谈学习唯分数论的现象,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只重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道德修养的提升,导致孩子成长中人格不健全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孔孟“为学”中强调的以仁为先的思想能够很好地引导我们关注人之所以学习的根本,它对于扭转现世畸形教育观念、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乃至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参考译文 孔子说:“年轻人在父母跟前,应当孝顺父母; 离开自己的房子,便尊敬兄长;谨慎从事,说话得诚实可信,广
25、泛地友爱大众,并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有多余的精力,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孟子说:“仁是人的( 善)心,义是人的 (正)路。放弃了他的正路而不走 ,丢失了他的善心而不寻找,可悲啊! 有人走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有人丢失了善心却不知道去寻找。求学请教的道理不在于别的,在于找回他丢失了的善心罢了。”十、1.“圣”的具体表现: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实践“仁”的途径:能近取譬。2.孔子:仁,即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者,也即己欲富而富人,己欲诚而诚人,己欲善而善人以己及人,济世为人之心。孟子:“恻隐之心”便是“仁”,善心,其本质就是爱心;仁心是内在固有的同情心。参考译文 子贡说:“如
26、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吗?” 孔子说:“ 怎么会只是仁呢,一定是圣啊!尧舜对此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成功,也让别人能成功;自己想通达,也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同情心,人人有;羞耻心,人人有;恭敬心,人人有; 是非心,人人有。同情心即是仁,羞耻心即是义,恭敬心即是礼,是非心即是智。仁、义、礼、智,不是外人教我的,是我原本就有的,只是没深入思考过罢了。”十一、1.中庸2.“和”,讲究原则以寻求各方的统一与平衡,如材料所言,国君认为可行之事而实则有不可行的因素,臣子应加以指出,切不可
27、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同”,则是无原则的调和,君云亦云。“和”的结果是达到整体的和谐,使可行的更加完备;不可行的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同”的结果,则因异口同声而趋于单调沉闷,给事业带来损害。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和谐而不是等同,小人是等同而不是和谐。”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备;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仪,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却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能听得下去
28、?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十二、1.“勇” 必须要有“ 义”对它进行约束和限制。光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君子会犯上作乱,小人会偷盗。勇者要遵循道义,养成浩然之气,才能真正做到无所畏惧。2.第三则材料反映出子贡对老师的认识之深与崇敬之甚,在子贡眼中,老师就是“君子”,是仁者、智者、勇者,他的回答是由衷的赞美,无一丝浮夸之意。聪明如子贡者,明白老师对他说这话的意图,老师是在责备自己而勉励他人。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所行之道有三,而我没有做到: 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子贡说:“ 这是先生在说自己呢。”子路问道:“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认为义是最可贵的。君
29、子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道义,就会做盗贼。”叔孙武叔毁谤仲尼。子贡说:“不要做这样的事!仲尼是不能诋毁的。别人的贤能,就像丘陵,还可以逾越;仲尼,就像太阳、月亮 ,不可能超越过去。人们即使想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又有什么损害呢? 只不过显示他自不量力罢了。”十三、1.仁政 亚圣2.父母兄弟的天伦之乐;德行完满之乐 (或“无愧于心之乐”“ 内心坦荡之乐”);教育英才之乐。参考译文 孟子说:“君子有三种乐事,但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祸,这是第一件乐事;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 ,这是第二件乐事 ;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而去教育他们,这是
30、第三件乐事。君子有这三件乐事,而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十四、1.分工不同,各司其职。2.不矛盾。孟子阐述的角度不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针对社会分工问题,“民贵君轻”是针对君主管理国家所要秉持的仁爱的理念(仁政角度) 。参考译文 那么,难道治理天下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干他们的事情吗?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 ;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 ;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十五、1.既重视对弟子文化知识的教学,又重视对弟子礼(思想品德
31、) 的教育。2.学校教育不单单是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他们“礼”(思想品德 ),以“礼”(思想品德) 去约束,才能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的这两句话正是传承了这样的教育思想,是对莘莘学子的激励,传递的是正能量。(答案包括以下内容 :结合材料谈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谈对武汉大学图书馆门口石刻上这两句话用意和作用的认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颜渊喟然叹道:“(老师的学说)越是仰望越觉得高远 ,越是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它在前面,忽而又在后面。老师善于有计划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丰富我们的知识,又用礼法约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想停止学习也不可能。我已经用尽了我全部的才能,
32、似乎能够独立地工作,我虽然想要跟随它,却又不知怎样着手了。”侯氏说:“用文献知识使我学识广博,是让我获得知识探究万物;用周礼来规范我,是为了让我约束自己以恢复周礼。”程颐说:“ 这就是颜回称颂孔圣人最确切恰当的地方,孔圣人教育人,就只是这两件事罢了。”十六、1.孔子认为察人应看其自身表现;孟子认为察人要广泛听取别人的评价,再对其进行具体考察。2.孟子的察人观点比孔子的更全面,是对孔子观点的一种发展。孟子认为察人不能偏听偏信,要将听取意见与观察其行为表现结合起来,这样察人才会更加公正、准确。他的观点对我们今天选人用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参考译文 孔子说:“考查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
33、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孟子说:“左右亲信都说某人好,不可轻信; 众位大夫都说某人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好,然后去考察他;发现他是真正的贤才 ,再任用他。左右亲信都说某人不好,不可轻信; 众位大夫都说某人不好,还是不可轻信;全国的人都说某人不好 ,然后去考察他; 发现他真不好,再罢免他。”十七、1.孔子认为孝就要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要。2.孔子的孝道要点:这种孝道强调满足父母的精神需要。在当今社会更有现实意义。孟子的孝道要点:修身的根本是守护好自身。修身是孝行
34、的起码要求,守护自身而不使自己陷入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就能侍奉好父母。强调了个人修身与孝道的关系。参考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保持敬爱和悦的容态最难。遇有事情,年轻人替长者们效劳,遇有酒食,让给长者享用,仅仅这样就算是孝了吗?”子路向孔子问道:“有这样一个人,早起晚睡,耕耘种植庄稼,手脚磨出茧子来奉养他的父母,但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孝子的名声,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我猜想是因为他举止不恭敬吧?或许是言辞不谦逊吧?或许是脸色不柔顺吧?”孟子说:“侍奉谁最要紧? 侍奉双亲最要紧。守护谁最要紧?守护自己最要紧。不遗失自己的节操而能侍奉好双亲的,我听说过。遗失了自己的节操而能侍奉好双亲的,我没听说
35、过。”十八、1.有孝悌之行 言必信,行必果2.不矛盾。“信” 即守信讲信用,“ 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参考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那怎么可以。大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车兒,小车如果没有安装横木的车兀,怎么能够行车呢?”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用羞耻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出使外国,能不使君命受辱,便可以称得上是士了。”子贡说:“冒昧地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 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 ,乡
36、党称赞他尊敬兄长。”子贡说:“冒昧地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 说话一定信实 ,做事一定果敢,固执而不懂得权变的小人呀! 不过也可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咳!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算数呢?”孟子说:“有德行的人,说话不一定都讲信用,做事不一定都果断,只看是否合乎义。”十九、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 ,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参考译文 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孟子说:“君子和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的存心。君子把仁放在心上,把礼放在心上。仁人爱别人,有礼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常尊敬他。”二十、韩非子过分强调富贵功利对人进取之心的激励;董仲舒只强调“义”的重要性,而完全排斥“利”的合理性;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参考译文 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晓得的是利。”孔子说:“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获得富贵,是臣下最大的利益。臣下怀着获取大利的愿望去从事,所以他就肯冒险牺牲,竭尽全力而无怨无悔。”“仁人端正他的义却不谋取私利,阐明他的道却不计较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