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版】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46974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解析版】河南省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河南省实验中学 20172018 学年上期期中试卷高二语文 命题人:程书波 审题人:周丹(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 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 汉宫秋的“团圆梦境” , 琵琶记的“玉烛调和” , 精忠旗的满门旌表, 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 ,以及“浑天如

2、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 “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 “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 “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

3、,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由于“圆”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 “圆”经常在“圆满” “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 ,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 ,称善根为“圆根 ,称修行到最高阶段为“圆成” ,称涅槃境界为“圆寂” ,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这里, “圆”均可作为“圆满” 、 “大美”和“至美”来解。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 周易用以解读宇宙

4、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 “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 ,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 “大团圆”既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

5、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尚圆的传统观念不光是“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而且,它也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于圆态,趋向一种柔性与韧性,以及圆融浑化的中和之美。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华夏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B. “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 “大团圆”结局则需要借助梦境呈现。C. “大团圆”审

6、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D. “大团圆”审美心理体现了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屈从和对传统规范的迎合、妥协,它促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在技能方面向圆熟精致的发展。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指出“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接下来进行相关阐释,最后揭示“大团圆”的内涵。B. 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C. 文章整体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文章中间几段主要从华夏初民对“天”的崇拜以及“易、道、禅”三个哲学

7、角度阐述“大团圆”审美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D. 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形成了“乾为天,为圆”的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B.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大概是从天开始的,天之所以成为先民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多寡分不开的。C. “圆”经常在“圆满” “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是因为“圆”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满足。D. 在

8、古代中国,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理想的规范,它使中国审美文化的心理欲求往往更多地趋向圆态。【答案】1. D 2. D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 “古代”不当,应该是“宋代以后” ;B 项,“昭雪形式” “梦境呈现”等均有绝对化倾向;C 项,中国的悲剧“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不对,原文的意思是中国悲剧缺少震撼感,是因为“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人物被毁灭”而产生。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

9、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 “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 。【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文中观点的考核。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

10、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C 项, “圆”是“循环往复的表现”是老子哲学思想的自然观,与“佛家”无关。(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故乡的山泉徐鲁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连山泉流过的那条布满层层梯田的碾子沟,也被填平了。这次回到故乡,童年的伙伴告诉我说,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 ,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那道山泉,养育过咱们村里多少代人啊!那么清凉、那么甜的泉水,永远地消失了。诗云:“到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回到故乡,我看见,那永远消失了的,何止一道山泉。曾经环绕在我们村边的清清小溪,穿过小村的光滑的石板路,坐落在村西的古老的

11、磨坊,还有村东山坡上的苹果园,矗立在那座古老的祠堂旁边的高大的老槐树也都看不见了,再也找不到了!它们都到哪里去了啊?我依依回想着往日的村庄、童年记忆里的故乡在那盛开着石竹花和雏菊的幽静的山谷间,或者,在那连结着远山、地平线和我们村子的乡土路边;在那微凉的、笼罩着乳汁似的白烟的春天的早晨,或者,在那金灿灿的、荡漾着我们丰收的欢笑声的秋日的傍晚清清的故乡的山泉,曾经宛若一支支如歌的行板,带着母亲般的温和,潺潺流淌着,流淌在我们因耕种劳作而疲惫、饥渴,又因收割和期待而幸福、充实的日子里。也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叮咚的山泉,流淌在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寂寞与寒冷的冬日的梦里,但它同样以母亲的温柔,安慰着我们,滋

12、育着我们,供我们啜饮它仅有的清甜,直到我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请记住这道山泉水,是养育过我们祖先的水;记住这些山沟和梯田,是供养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山沟和梯田。凭着我们每个人粗壮的手臂,凭着我们每个人对乡土的忠诚和热爱,幸福一定会在这块土地上生长,我们都会幸福的!这是母亲般的泥土和泉水的恩赐!凭着不老的岁月和不竭的泉水,让我们都来相信吧:幸福、祥和、美满的日子,总会完整无缺地属于我们。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而在从前,在我们小的时候,没有谁能够告诉我们,你是从哪里流来,你又将流向何方。也没有人知道,你独自流淌了多少年,你为什么有着那么多

13、流也流不尽的清冽与甘甜。曾经有多少个贫穷的童年的日子,我们拾穗在田野,放羊在草坡,躲雨在茅棚当我沿着秋日的小路走来,坐下歇息的时候,聆听着你的叮咚的声音,我就常常对着旷远的碾子沟发呆和痴想故乡的大山深处,该不会流得空空了吧?难道真的是像祖父说的那样,在大山那边的白云深处,住着一位好心的水神仙?只因为喝着这甘甜的山泉水,我们一代代孩子,才如一棵棵小树一样,坚强地生长着。欢乐与幸运,也一次一次地来到我们的身边,来到我们共同的艰辛的村庄和土地上。今天回首,有多少沉重、深情的往事,使我依恋,又使我无限伤感。我在想,我的埋怨和愤怒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自己,不是也早已远离了这个曾经养育过我的生命、洗涤过我的

14、灵魂的村庄和土地了吗?我自己,难道不是也离那片曾经打湿过我的头发、扭伤过我的脚踝、曝晒过我的肌肤的风雨和苍烟越来越疏远了吗?那是从哪儿吹来的一团团烟雾啊,掳走了我们心中那幽幽的山谷?那唯一的黄土小路上哪儿去了?那些长满马兰花和车前草、牛蒡花的河岸呢?那流淌着我们的欢乐与忧愁的童年的流水呢?还有你,还有你们那些默默地养育了我又默默地把我送走的人,你们都在哪儿呢?在哪儿能重新听到你们深情地呼唤我的声音呢?那在正午的小河边,在暮色苍苍的村口,在清早结满白霜的井台上,在黄昏的灶火边,在黑夜的老磨坊边,你们温存地叫着我的小名儿的声音那散发着苦艾的气息的声音啊。故乡的山泉,你这清冽、甘美的慈母之乳啊!你在

15、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却永远地流淌在我的心头。4.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碾子沟被填平了,村西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 ,不久就要变成一个高尔夫球场了。B. 作者知道老家的伙伴们再也无法找到童年时代的那道山泉了,但他们的每一颗心、每一脉血管,都被它注入了一种温暖的情感和永不动摇的信念。C. 文章感人至深,特别是结尾,作者继续运用第二人称对故乡的山泉发出了深情的呼唤,说明对故乡山泉的无限怀念的情感永远埋在心灵深处。D. 作者通过回忆昔日山泉及其生活的美好,引起人们的思考,表达了对消失的山泉的留恋和痛惜,因为让一代代孩子坚强地

16、生长着的正是这甘甜的泉水。5.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故乡的山泉消失了” ,其作用有什么异同?6. 题目是“故乡的山泉” ,能否改为“消失的山泉”?请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A 5. (1)相同处:都是为了照应题目,并使首尾呼应,结构完整。(2)不同处:开头写主要是交代事实,引出下文回忆;结尾写主要是照应上文,抒发眷恋的情感。 6. 示例一:不能。因为作者写的更多的内容是故乡未消失的山泉,这样命题,题文相符;虽然写到它的消失,表达出痛惜无奈之情,但更是为了突出故乡的山泉对于自己和故乡的人们的生存意义;表达心中对故乡山泉的无限眷恋。示例二:能。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醒目,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

17、兴趣并引发深思;文章内容虽然写了较多地对故乡山泉的美好回忆,但作者迫切要表达的是故乡山泉的“消失”,如果用“消失的山泉”为题,就更便于彰显文章的中心;另外,此文的目的是警醒世人关注并大力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发展不能以让美好的东西“消失”为代价。【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 “这次回到故乡,作者发现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碾子沟被填平了”不正确。根据文意,故乡山泉的消

18、失、碾子沟被填平,应该是作者以前知道的,而此次知道的是村西“碾子沟”两边的土地已经被开发商“征走” 。故此题答案应为 A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谋篇布局技巧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主题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然后再进行比较得出答案。从内容上来看, “故乡的山泉消失了”写了故乡的变化,抒发的是对山泉消失的痛惜、遗憾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是相同的,从结构上来看,文章标题是“故乡的山泉” ,文中首尾都写到“山泉消失了” ,既照应了文章的标题,也形成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这是相同的作用。从文章的位置来看,文章开篇就说“故乡的山泉已经消失了” ,先交代山泉消失的事实,然后开

19、始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结尾说“你在故乡的大地上消失了” ,有总结和照应上文的作用,这是不同的作用。【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标题的鉴赏和探究能力,采用的是探究题的方式。这类解答时首先要明确自己有观点,然后从文章内容、主题表达、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本文通过写故乡的山泉以及童年的生活,突出了山泉对故乡及作者的重要意义,表达的是对故乡山泉消失的痛惜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呼吁人们的环保意识。考生如答“能换”就要答出以“消失的山泉”为题更能突出主题,更易于吸引读者;如答不能换,就要答出原标题“故乡的山泉”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更能体现出文章要表达的痛惜之情和警示之意。注意,

20、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答案,都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点睛】第 3 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对象的即为好的标题,反之则不佳;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能够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的标题就是好的标题,反之则不佳;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够表明人物性格、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的标题就是好的标题,反之则不佳;第四看修辞手法: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能够吸引读者,就是好的标题,反之则不佳;第五,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新闻材料,完成文后

21、各题。材料一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 “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的,都可以算作滑稽 ,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 。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 。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 “它的幽默是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

22、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用意, “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己的爱憎判断” 。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

23、都是生活本真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材料二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野” ,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

24、族文化的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 ;若用画风来打比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 骆驼祥子 四世同堂 茶馆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人公的主人公。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语言,

25、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 。他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材料三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

26、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也有着真切的体现。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

27、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7.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态,需技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B. 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

28、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幽默深刻、富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C. 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比较解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D. 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民族特性的深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的幽默表现为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B. 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丑而不俗,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C.

29、 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二十世纪京味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D.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绍了老舍作品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E. 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使文章对于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9. 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答案】7. D 8. BE 9. 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 (依据:材料一、三,老舍的创作折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 所在时代

30、的社会生活。 (依据: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植于他生活的时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 (依据:材料二、三,老舍的创作京味十足)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依据:材料一、二、三,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8 题详解】试题分析:B 项, “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 ,并不是“不俗” ;E 项 2 分, “艺术性”错。【9 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从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的

31、角度概括。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也。衍幼有奇才,年九岁,能诵诗,至二十而博通群书。王莽时,诸公多荐举之者,衍辞不肯仕。时天下兵

32、起,莽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丹辟衍为掾,与俱至定陶。莽追诏丹曰:“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 ”丹惶恐,夜召衍,以书示之。衍因说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若屯据大郡,镇抚吏士,砥厉其节,百里之内,牛酒日赐,纳雄桀之士,询忠智之谋,要将来之心,待从横之变,兴社稷之利,除万人之害,则福禄流于无穷,功烈著于不灭。何与军覆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名丧耻及先祖哉圣人转祸而为福智士因败而为功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 ”丹不能从,与赤眉战死。建武六年日食,衍上书陈八事。书奏,帝将召见。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是时略为司空长史,谗之于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曰:“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

33、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后韂尉阴兴、新阳侯阴就以外戚贵显,深敬重衍,衍遂与之交结,由是为诸王所聘请,寻为司隶从事。帝惩西京外戚宾客,故皆以法绳之,大者抵死徙,其余至贬黜。衍由此得罪,尝自诣狱,有诏赦不问。西归故郡,闭门自保,不敢复与亲故通。建武末,上疏自陈。书奏,犹以前过不用。衍不得志,退而作赋,又自论曰:“历观九州山川之体,追览上古得失之风,愍道陵迟,伤德分崩。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疆理九野,经营五山,眇然有思陵云之意。 ”乃作赋自厉,命其篇曰显志 。显宗即位,又多短衍以文过其实,遂废于家。居贫年老,卒于家。(节选自后汉书冯衍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4、正确的一项是( )A. 何与军覆 于中原身膏于草野功败 名丧耻及先祖哉 圣人转祸 而为福智士 因败而为功 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B. 何与军覆于中原 身膏于草野功败 名丧耻及先祖哉 圣人转祸而为福 智士因败而为功 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C. 何与军覆于中原 身膏于草野 功败名丧 耻及先祖哉 圣人转祸而为福 智士因败而为功 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D. 何与军覆 于中原身膏于草野 功败名丧 耻及先祖哉 圣人转祸 而为福智士 因败而为功 愿明公深计而无与俗同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征辟制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35、,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 。B. 社稷,原指土神和谷神。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这里指国家。C. 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帝王都至少有一个年号。D. 即位,文中指君主登位,又叫“践极” 、 “践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冯衍见解独到。王莽派廉丹讨伐山东,冯衍劝廉丹驻守大郡,抚励将士、招贤纳杰、寻求谋略,但是廉丹没有听从。B. 冯衍厌恶权贵。他在担任狼孟长时,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C. 冯衍交友不慎。与外戚结交,皇帝惩戒外戚

36、宾客,将他们绳之以法,罪重的判死罪、流放,其余的被贬谪。D. 冯衍追求美德。他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于是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高尚脱俗的志趣,作赋自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衍所以求见者,欲毁君也。 ”护等惧之,即共排间,衍遂不得入。(2)夫睹其终必原其始,故存其人而咏其道。【答案】10. C 11. C 12. B 13. (1) “冯衍求见皇上,是为了毁谤你们。 ”王护等害怕了,就联合起来排斥离间,冯衍因此没能觐见皇帝。(2)看到了结果就要考查推究起源,所以思念古人并歌咏他们的道德。【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

37、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画线句子中,“覆于中原”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 AD 两项。再比较 BC 两项, “军覆于中原” “身膏于草野”结构相同, “野”后应断开;且“功败名丧”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组成的四字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答案为 C 项。【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

38、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 项, “每个帝王都至少有一个年号”不正确,年号由汉武帝始创,汉武帝之前的帝王没有年号。故此题答案为 C 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 项, “用罪名诬陷当时担任司空长史的世家大族令狐略”不正确,原文为“初,衍为狼孟长,以罪摧陷大姓令狐略” ,意思是“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 ,可见冯衍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令狐略当时还没有担任司空长史。故此题答案为 B 项

39、。【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 “所以者” ,表原因,的原因;“毁” ,毁谤;“之” ,代词,他,指冯衍;“排间” ,排斥离间;“遂” ,于是、就。 (2) “睹” ,看到;“其” ,代词,那;“终” ,结果;“原” ,动词,考查推究;“始” ,起源;“故” ,所以;“存” ,思念;“其人” ,那人,这里指古人;第二个“其” ,代词,他们;“道” ,道德。【

40、点睛】第 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根据文意断句。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 、 “云” 、 “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文译文: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人。冯衍幼年时就有奇才,年仅九岁,就能够背诵诗经 ,到二十岁时就博览通晓

41、群书了。王莽时,许多朝廷大臣荐举他去做官,冯衍推辞不肯出仕。当时天下各地起兵,王莽派遣更始将军廉丹讨伐山东。廉丹招冯衍授为掾吏,与他一起到定陶。王莽又再次以诏书追令廉丹说:“将军承担国家的重任,不捐弃生命于荒野,就没什么能报恩尽责。 ”廉丹很惶恐,连夜召见冯衍,把诏书给他看。冯衍就劝廉丹说:“现在为将军计议,最好是屯兵据守大郡,镇抚吏士,磨练他们的节操,在方圆百里内,每天赏赐酒肉,以结纳英雄豪杰之士,咨询忠智的谋略,争取将来的民心,等待形势的变化,为国家兴利,为百姓除害,那么福禄就会永世传流,功勋就能永载史册。这样做岂不是比全军覆灭在原野,自身血肉做野草的肥料,身败名裂,羞辱先祖要好得多么?圣

42、人能把灾祸转化成幸运,智士能扭转败局求得成功,希望您深入考虑而不要同于流俗。 ”廉丹不能听从,和赤眉军作战身亡。建武六年发生日食,冯衍上书呈请八事。书奏送上后,光武帝准备召见他。起初,冯衍担任狼孟县长,用罪名挫败世家大族令狐略。这时令狐略作了司空长史,就向尚书令王护、尚书周生丰说冯衍的坏话:“冯衍求见皇上,是为了毁谤你们。 ”王护等害怕了,就联合起来排斥离间,冯衍因此没能觐见皇帝。后来卫尉阴兴、新阳侯阴就凭借外戚的身份而得以富贵尊显,对冯衍深为敬重,冯衍就与他们交结,因此被诸王聘请,不久担任司隶从事。后来皇帝对西京的外戚宾客进行惩处,大都绳之以法,重者抵死迁徙,其余被贬黜。冯衍由此获罪,曾亲自

43、到监狱请罪,皇帝下诏赦免不问。冯衍于是西归故郡,闭门以求自保,不敢再与亲属故旧相交往。建武末年,冯衍上疏陈述自己的心意。奏书递上后,还是因以前的过失而不得任用。冯衍的心愿无法实现,回家写了一篇赋,又写了自叙说:细看九州山川之体势,追溯上古得失之风气,痛惜大道衰落,感伤美德败坏。看到了结果就要考查推究起源,所以思念古人并歌咏他们的道德。整理九州原野,往来五岳名山,萌生超脱世俗的高尚情趣。于是作赋以自励,命名为显志显宗即位,又有许多人指责冯衍文章虚假不真实,于是罢官在家中。年老生活贫困,死在家中。(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齐天乐蝉仇远 夕阳门巷荒城

44、曲,清音早鸣秋树。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朝朝暮暮。奈一度凄吟,一番凄楚。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齐宫往事谩省,行人犹与说,当时齐女 。雨歇空山,月笼古柳,仿佛旧曾听处。离情正苦。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注释】仇远:南宋末年元初人。齐女:蝉的别称。传说古时齐后饮恨而死,尸化为蝉,栖息于庭树之上,发出哀怨的鸣声。后人把蝉称作“齐女”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夕阳门巷荒城曲”描绘了一幅夕阳返照、门巷萧条、地僻城荒的萧瑟冷清的画面,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全词奠定了情感基调。B. “齐宫往事谩省” ,齐女化蝉,古老的故事至今仍不

45、时地被人们谈起。可是如今连齐女的化身蝉也已悄然离去,引出家国兴亡之感。C. “甚懒拂冰笺,倦拈琴谱” ,因为“冰笺”和“琴谱 ”总会令人睹物思故。冰笺会使人联想起蝉的身姿体态,以致词人无心再翻开琴谱弹唱。D. “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再次回想蝉的境况,霜风凄紧,红叶纷纷飘落,诗人在寻觅秋蝉脱下的外壳,以寄托自己深长的情思。E. 这是一首借蝉言情之词。融化“齐女化蝉”的古老传说,巧妙地把蝉和人联系起来,倾吐词人一肚子难于诉说的处境和心境,意味深永。15. 在词的上片中,作者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蝉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答案】14. CD 15. 用拟人手法摹绘蝉的身姿:清秋时节 ,露冷风寒,可

46、是蝉仍然穿着极薄的绡衣,独自忍受着寒冷和孤寂,形容枯槁还要去饮风啜露。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写蝉凄清幽怨的鸣声、饮冷风寒露、蓦然飞过枝头,都是动态的描写。写蝉在风寒冷露中披着绡衣忍受寒冷孤寂,是静态的描写。缓急相间、动静相谐,显得起落有致,写出了秋蝉的万分凄惨哀伤。渲染烘托:开篇用夕阳返照,门巷萧条,地僻城荒,渲染了蝉生活环境的悲凉恶劣, 烘托出蝉的凄惨形象。【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 项, “冰笺会使人联想起蝉的身姿体态,以致词人无心再翻开琴谱弹唱”分析不正确,应为诗人看到“

47、冰笺”联想起蝉的身姿体态,看到“琴谱”想到蝉凄厉的鸣叫,所以“懒拂冰笺,倦拈琴谱” 。D 项, “回想”不正确。 “满地霜红,浅莎寻蜕羽” ,是诗人现在在寻找蝉的遗迹,并非再次回想蝉的境况。故此题答案为 CD 两项。【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阅读诗歌,逐句分析,得出答案。词的上片中,首句“夕阳门巷荒城曲” ,写偏僻之地荒芜的城中,夕阳返照有萧条门巷里,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这是对蝉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清音早鸣秋树”是写蝉的声音,声音是“清”音,在秋风之中,则倍显凄凉,这从听觉的角度来写。 “薄剪绡衣,凉生鬓影,独饮天边风露”则是写蝉的外形

48、及生活习性,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是从视觉的角度对蝉的静态描写。 “奈一度凄吟”写声音,从听觉的角度写蝉鸣声凄惨。最后两句“尚有残声,蓦然飞过别枝去” ,前一句写声音,后一句写飞动的形态。依据这些分析,考生分点概括,可得出本题答案。【点睛】第 2 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艺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指出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一般认为,诗词常用手法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 、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 、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第二步分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

49、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如营造了怎么样的意境,或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或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等。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叙述他们高兴地观赏盛开的桃花,在月光下不停地传杯递盏的句子是:“_,_。 ” (2)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答案】 (1). (1)开琼筵以坐花 (2). 飞羽觞而醉月 (3).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4).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 谁得而族灭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