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政 治专接本高分必背(云盏暮歌上传).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50420 上传时间:2018-03-0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13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政 治专接本高分必背(云盏暮歌上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2011政 治专接本高分必背(云盏暮歌上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2011政 治专接本高分必背(云盏暮歌上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2011政 治专接本高分必背(云盏暮歌上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2011政 治专接本高分必背(云盏暮歌上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哲学 点睛讲座,主讲人:王彦林 博士,一、政治考试说明,1.考试内容以大纲为准。2.考试内容: 马哲、邓三论、时事三部分,各占总分值的45%、50%、5%左右。3.考试能力要求:了解、理解、掌握4.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5.题型:基本知识性试题60%、能力性40%客观题:单选(35)多选(10)判断(15)主观题:论述(20)、材料分析(20),二、关于点睛班说明,1.画龙点睛、突出重点(辩证法和历史观)2.掌握方法、获得技巧3.听课说明:(1)基础通透、技巧突破(2)功夫在班外、方法能催化(3)心灵脑快、决不懈怠,复习点拨,全面把握,突出重点,强化能力1.全面把握:并不是

2、不加分析地地毯式轰炸,面面俱到并不叫全面,全面是指建立系统和框架,在此基础上把我们复习的东西有机化,在原理和原理的关联中掌握原理,在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中把握概念。2.突出重点:重点就是指哲学的考点基本概念(客观性试题的考点),特别是基本原理(主观性试题的考点)。基本原理正是哲学的理论逻辑运行的载体。所谓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点,具体地说,就是要突出那些最重要的基本原理和某些理论难点和疑点,以及已经形成命题热点的次重点。3.强化能力:掌握了原理,还要会运用。把知识转化为战斗力,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知识体系,概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1.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 世界是物质的,2.

3、 马克思主义哲学,1.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发展的规律性,2. 对立统一规律,3. 质量互变规律,4. 真理,1. 认识与实践,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 社会的本质,3.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唯物辩证法,认识论认识实践真理,唯物史观社会及其基本机构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3. 否定之否定规律,2. 社会的经济、政治、观念结构,4.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5. 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哲学常考原理与点题,(一)唯物辩证法 1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2质量互变规律分析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问题。

4、3.对立统一规律 (l)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理念 。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矛盾不平衡性原理和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发展是硬道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拉动内需+对外开放,(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关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2认识的辩证运动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形成与重要意义。,(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 2.地理环境的作用和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原理,用以分析说明科学发展观,特别是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4.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和意义。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以人为本的思想观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4)辩证的否定观(5)否定之否定规律(6)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7)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9)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的统(1

6、0)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3)人类社会的基础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4)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15)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7)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原理(18)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一、哲学二、哲学的基本问题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要,一、关于哲学(1)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有阶级性)(2

7、)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人皆有之,哲学亦人皆有之? )(3)关于自然社会思维一般规律的学问(学问而非科学)(4)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方法论)(5)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哲学既描述和解释世界,又指导人们的认识和实践 )(6)研究对象:世界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 (7)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8)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9)哲学党性:唯物和唯心的对立和斗争,二、哲学的基本问题:(09单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

8、一性的问题认识论 (2)意义: 理论意义:第一,划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划分哲学认识论中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实践意义:人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包含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两个基本方面,其实质都是在认识和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三、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划分依据: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2)唯物主义 主张: 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本原是一种或几种原初物质 近代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性和唯心史观 旧唯物主义两大缺陷:唯心史观和不懂得辨证法 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是科学的、完备的唯物主义(3)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

9、主义 主张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4)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5)一元论和二元论不是哲学的基本派别,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1)科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产生条件:社会、阶级条件+科学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a费尔巴哈哲学“基本内核”唯物论;b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辩证法(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宣告了历史唯心主义的彻底破产;实现

10、了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实践性(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科学性 革命性,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必然。(2)根据时代需要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去解决自己国家面临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3)二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4)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最卓越的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最辉煌的成果。(5)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认识

11、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第二章 物质与意识,概念: 物质 运动 静止 时间 空间原理: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5.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 6.意识的起源、本质、作用 7.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 8.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9.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关于物质 1.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包括自然事物和现象+人的感性活动(实践)+社会物质生活和物质关系 3.物

12、质定义的意义: a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 b指出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揭示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4. 物质的共同唯一特性是 客观实在性 5.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也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普遍属性,二、运动,1.定义:是标志宇宙间事物、现象的过程和变化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运动是有规律的3.物质有五种运动形式,其中社会运动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运动形式4.物质运动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发展的,复杂运动包含着简单运动,三、静止,1.静止,又称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

13、围内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状态。2. 两种基本情形: 一是机械运动中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二是量变阶段,性质没变化。3.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静止是认识运动的条件 (4)割裂二者的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 a夸大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 b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诡辩论。,1.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离不开物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 3.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会导致的错误观点: i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导致唯心主义“仁者心动”;

14、 ii设想无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刻舟求剑,四、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五、时间和空间,1.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和普遍属性。2.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3.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特点是三维性。4.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1)运动是指物质在一定时空里的运动;(2)时空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09单选) 世界就其本质来说是物质的,物质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原。 (1)自然界是离开意识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体系。 (3

15、)所以,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为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的。 2.物质世界是多样的统一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 (2)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又以物质统一性为基础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立足点和出发点; (2)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七、意识,1.意识的起源 (09单选)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

16、统一。3.意识的作用 意识的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称能动作用,或叫做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1)意识的能动作用具体表现为: 第一,意识是对外部世界主动的、有选择的反映; 第二,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 第三,意识对外部世界的改造作用。,八、主客观相统一是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1)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的思想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把意识的能动作用变成现实,必须通过实践这一正确途径(3)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17、,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本要求。,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1.定义: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2.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09单选)3. 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二个观点(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四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本质和现象),一、联 系,1.含义:相互联系是世界的普遍本性之一2.联系的普遍性:(1)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是在与周围事物联系中存在和发展的;(2)整个世界是一个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方面、部分。3.联系的客观性: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人为割裂主观臆断强加;反对形而上学

18、孤立看问题.4.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5.联系的条件性: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有条件 6.联系的整体性: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7.联系观点的意义:用全面的整体的观点认识事物、看待事物,反对形而上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孤立、片面观点。把相互区别的事物放到普遍联系中去认识,从中把握它们的性质和地位.,二、发展,1.发展的本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2.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理: a新旧事物本质特点决定;b新事物在否定旧事物的过程中产生,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复杂;c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最符合进步阶级的利益,得到了进步阶级和社

19、会势力的支持。3.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征。事物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而只能发现、把握和利用规律4.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发展的观点,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待每一个具体事物都应把它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即作为过程来考察。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5.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发展的形式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三、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a是关于矛盾运动的规律;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c唯物辩证法

20、的实质和核心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e贯穿于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2.矛盾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09单选:和谐就是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2)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联结、吸引的性质和趋势。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居一个统一体中;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包含着相互转化的趋势。(3)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离异、互相排斥的性质和趋势(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a同一性不能离开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b反之则反是

2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运动和发展是由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引起的,是同一性与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包含,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发生转化的基本趋势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5.矛盾不平衡性原理:(1)主要矛盾是在诸矛盾所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是在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其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

22、支配地位、起非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相互联系,可以相互转化(3)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4)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要注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的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次要方面。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重点论和两点论的统一。要“弹钢琴” 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6.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1)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2)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是内

23、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这一原理是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哲学根据。,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指每一事物及其发展的过程中,以及矛盾的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是有条件的,相对的(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任何现实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离不开个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也必然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24、只有个性没共性的事物不存在。 第二,二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三,二者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分析的核心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例题】如何理解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参考答案】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

25、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四、质量互变规律,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一)质、量、度1.质(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2)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3)质通过属性表现出来。属性是一事物通

26、过与他事物的联系表现出来的质(4)事物的质是多方面的(5)认识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2.量(1)量是事物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表现为事物的规模、范围、等级、层次、水平、速度等及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2)量具有伸张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事物的量也是多样的(4)认识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3.度(1)度是反映事物质和量统一的哲学范畴,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2)关节点是度两端的极限(3)认识事物度的重要意义 a.了解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事物,从而为实践活动提供一个正确准则; b.把握适度原则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过犹不及

27、,(二)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在事物的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发展的渐进性。有两种基本形式: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2.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显著的变化。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和质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质变引起新的量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4.割裂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会导致两种错误观点:激变论(认为不存在量变,事物总是从一个质态一下

28、子就变为另一个质态 )和庸俗进化论(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把远大理想目标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五、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护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2.辩证的否定观的内容(1)任何事物都是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2)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自身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29、“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3.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第一,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第二,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4.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坚持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简单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态度。(2)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的外来文化,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创造出人类先进的精神文明。,(二)否定之否定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发展的方向和道路1.内容: 事物的辩证否定,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

30、自己完善自己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两次否定和三个阶段来展现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上升运动,在形式上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过程(1)事物发展由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进入更高一级的阶段,不是简单的循环;(2)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次否定都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3.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2)旧事物则比较强大,却不愿退出历史舞台(3)新对旧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历反复的曲折过程;特定条件下还可能失败或暂时倒退。4.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

31、性与特殊性(1)普遍性: 它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普遍规律(2)特殊性 否定形式上,不同性质的事物有着不同的否定形式;同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也有着不同否定形式 前进中的复归以及倒退、逆转,如返祖现象、复辟等 5.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和循环论,第四章 认识、实践与真理,一、实践:含义、本质、特征、形式二、认识:本质、形式、发展过程三、真理:含义、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五、认识的辨证运动过程六、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八、真理与谬误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实践,(一)实践本质: 是人们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

32、动,包括a改造自然的活动和b改造社会的活动。 包含两种含义 (1)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2)实践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活动(二)实践的特征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能动性的活动实践发展水平标志;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三)实践的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最早出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二、认识,1.认识的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2. 认识中反映和创造的关系:A反映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是反映过程的创造。B反映和创造

33、是以实践为基础的:3.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4.认识的运动过程: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5.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6.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三、真理,1. 含义: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2.真理的客观性: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3.真理的两重属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绝对真理:a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能被推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人类有可能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都是向着无限发展

34、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都需要不断发展.a在认识深度上,任何真理有待深化b在认识广度上,任何真理都有待扩展。 (3)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4.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 5.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四、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2.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有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二者是认识发展

35、的不同阶段,实践基础上是辨证统一的(2)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3)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4)二者相互渗透4.割裂二者辩证关系,会导致二种错误观点: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五、认识认识的辨证过程,认识辨证运动表现为两次能动飞跃:实践-认识-实践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一次飞跃条件(1)必须占有全面的真实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这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2)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思维加工,是实现这次飞跃的途径。2.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第二次飞跃(1)即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把理论变为现实(2)条件: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理论为群众所掌

36、握,并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第二次飞跃意义更重大A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检验其正确性,转化过程就是检验、修正和发展认识的过程;B 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如不回到实践就失去了意义。3.认识运动反复性(a客体复杂b认识过程复杂c主体自身局限)和无限性(客观世界无限发展)4.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认识的反复和无限性决定(2)背离这一要求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对社会主义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六、理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1.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1)实践对理论(认识)有决定作用: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是认识的最终目的;d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2)理论(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有指导作用:a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a错误的认识对实践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 2.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1)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a重视理论学习,书本学习b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c创新精神,用科学理论作指导,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做出新贡献。,七、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也称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含义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 a绝对真理和

38、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b真理的发展是相对向绝对辩证转化的过程 c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统一4.必须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两种错误,八.真理与谬误,1.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2.真理和谬误又有统一性第一,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第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真理超出了它的适用范围就会转化为谬误;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失败是成功之母,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体现了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实践标准的讨论:(1)感觉?(2)理性?(3)实践?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39、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实践特点:a把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b具有直接现实性3. 实践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是探索真理和论证真理的手段,它能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使实践经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以便于从总体上把握实践,并实现实践检验真理的作用,但逻辑证明不能代替实践标准,逻辑证明以实践标准为基础。4.实践标准的辩证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第一,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第二,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都包含有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内容。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第一,某一历史阶

40、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第二,即使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真理,也还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例题】材料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材料21978年5月起,我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这场讨论对于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被称为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回答 (1)如何理解材料1的观点? (2)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3

41、)坚持实践标准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材料1的观点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凡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切认识都是客观

42、真理,都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实践能够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3)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和深化。,第五章 社会及其基本结构,一、人类社会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三、社会结构

43、: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五、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一、人类社会,1.含义: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物质运动最高形式。2.与自然关系(1)区别:a盲目+自发有理性+有意识+自觉;b低级最高级最复杂(2)联系:a同为物质世界一部分b客观存在合规律运动c社会离不开自然。3.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4.社会的横截面:经济、政治、观念5.社会发展动力:社会基本矛盾6.社会发展主体:人民群众7.社会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五种形态

44、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 2.二者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来源+发展+阶级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具有阶级性。(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5)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

45、。4.这一原理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三、社会结构,(一)社会经济结构 1.生产力(1)含义;(2)基本要素: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生产关系社会经济结构(1)生产关系定义(2)三方面 4.社会经济结构的类型(五种)及功能以一定形式把人和物结合起来;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的现实基础。 (二)社会政治结构 1社会政治结构即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2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a由经济结构决定的;b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c具有强制作用。 3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4.国家的本质和职能(1)国家本质(2)国家的职能(3)国体和政体 (三)社会观念结构 1.

46、社会观念结构 2.社会意识构成表现在三个方面 3.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四、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2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五、人的自觉活动和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的关系,1.社会规律离不开人的自觉活动2.人的自觉活动受社会历史规律的制约(1)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是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的(2)人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是否体现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人的自觉活动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六、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构成社会物质运动形态诸要素的总和。2.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4.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