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ppt

上传人:yjrm16270 文档编号:5041465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绿色含羞草,豫南地区节日民俗文化汇融概述,2010级音乐学一班刘艳龙,20105141009,我们这里从不同节日来讲以豫南地区为代表的节日风俗,饮食文化。民间活动等来让你了解关于豫南的风土人情,了解豫南民俗文化,爱上大河之南。,农历月初二,农历月初二,是“龙抬头节”或“青龙节”。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农历七月

2、初七,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3、。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农历七月十五,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农历腊月二十三,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

4、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

5、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农历六月初一,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在豫东

6、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这时,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大人们在麦场里猜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六月初六,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等,往往是相隔十里(

7、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岁时习俗,春节 ,即农历正月初一,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民间称“过年”。初一至初五为“年节”,初一早上,家家户户竞相早起谓之起五更。男女老幼穿新衣,点蜡烛,放鞭炮,早饭吃饺子,而

8、后走街串巷,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循旧习要赐给近亲幼儿“压岁钱”。邻里亲友见面互道“新年好”、“春节好”等语祝福。初一中午吃烩菜、年糕,晚饭喝米汤。初一,忌说不吉利语。初二,已婚女子回娘家,夫妇同携子女、备礼品到娘家拜贺新年。初三开始,探亲访友,一般仅晚辈给长辈拜年。农历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一般人家均于初四夜间将破旧帽子和煤渣混在一起,倒在路口,燃香、放鞭炮、焚纸钱,谓之“送穷”。初五过后,即可进行正常生产活动。,立春,立春,民间称“打春”。旧时立春日,城区有迎春和打春两种仪式。府官及县官在立春这天,身着官服亲自参加,辰时左右集中全副执事,锣鼓喧天,举行迎春仪式。按定制前往东郊迎春牛和芒神。要

9、在东郊搭建春棚,准备香烛、白酒,由10岁左右的儿童装扮为芒神,也称芒童,用竹、苇扎架,外糊彩纸,制作一具真牛大小的春牛,腹内装花生、核桃、柿饼和铜制钱,并备抬送及鼓乐手多人。出迎时,全副执事及鼓乐在前,知府、知县乘轿率士农工商各界民众按职业各携不同工具随后。出迎队伍出东郊迎春,主事人带领鼓乐手相迎,引至春牛、芒神面前,知府、知县下轿,耆老廪生分列左右,而后知府、知县向春牛、芒神一揖。主事人敬酒,,知府、知县各饮一杯,并向春牛、芒神献酒一杯。之后抬春牛,芒神伴随,原队至南郊入城,将春牛和芒神送到府、县衙门正堂院内,迎春仪式毕。打春仪式是继迎春仪式之后,根据农历推算的立春时刻到来之前,知府、知县端

10、坐大堂,文武官员陪坐两旁,并允许百姓自由参观。民间测算打春的时刻,是采用一根打通的长竹竿,插入地下,地面上露出一二尺高,将鸡毛疏松地填入竹筒内。待地气上升,竹筒内的鸡毛纷纷飞起,腾空飘荡,即意味打春时刻已到。此时知府、知县令芒童(芒神)持棒将春牛打碎,谓之“打春”。春牛腹内干果及铜钱滚落地上,参观群众一拥而上争捡之,此谓“抢春”,预示来年五谷丰登,财源茂盛。,元宵节,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亦称“上元节”、“灯节”。节日前夕,集市上卖灯笼、鞭炮、烟花等玩赏物品。灯笼式样色彩繁多,其形状有鸡灯、鱼灯、走马灯等品种。入夜,点花灯,玩社火,有些单位(村)还组织灯谜晚会。改革开放以来,市内有关部门在公园、广场多次举办元宵灯展,参展花灯有个人和集体。元宵夜,家人团聚吃元宵(又称汤圆)。多数农村集镇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组织群众舞龙灯、走旱船、踩高跷、玩狮舞、点烟火、背阁抬阁等,形式丰富多样。旧时农村农历正月十六早起烤百病,放牲畜。旧时市区居民农历正月十六早起,要步行过桥,意在消灾祛病,以上就是豫南包括豫北少部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谢谢观赏!,Make Presentation much more fun, 以上根据李敬民老师授课笔记和网上资料汇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