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易经与人文科学,一、易经与 文学艺术 二、易经与中国哲学,一、易经与 文学艺术,河南濮阳(濮阳星图之谜),乾:元亨,利贞。 (卦名:卦辞),上九:亢龙有悔。 (爻题,爻辞)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初九:潜龙勿用。(卦象,卦形,卦符,卦画)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渐:女归吉,利贞。,上九: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吉。九五: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吉。 六四:鸿渐于木,或得其桷,无咎。九三: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凶。利御寇。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初六:鸿渐于渊,小子厉,有言,
2、无咎。,31咸:亨,利贞,取女吉。,上六:咸其辅、颊、舌。九五:咸其脢(),无悔。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六二:咸其腓(),凶;居吉。初六:咸其拇。,爵,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上九:翰音登于天,贞凶。 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无咎无誉。 九二: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南宋叶采暮春即事诗,双双瓦雀行书案, 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 不知春去几多时。,成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生生不息 殊途同归 惩忿窒
3、欲 与时偕行 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坤厚载物 德合无疆 穷神知化 安不忘危 含弘光大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一而终 谦谦君子 极深研几 寂然不动 触类旁通 迁善改过 致命遂志 尚口乃穷 顺天应人 否极泰来 革故鼎新 裁成辅相 容民畜众 立不易方 遏恶扬善 顺天休命 乐天知命 独立不惧 遁世无闷 非礼弗履 自昭明德 云行雨施 品物流形 保合太和 进德修业 终则有始 蒙以养正 修辞立诚 贞下起元 裒多益寡 称物平施 以虚受人 赦过宥罪 反身修德 敬以直内 义以方外,九五之尊 六六大顺 三阳开泰 不三不四 无平不陂 无往不复 恐惧修省 惧以终始 阴阳合德 物以类聚 穷理尽性 彰往察来 天尊地卑 动静有
4、常 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 开物成务 见几而作 中正有庆 利涉大川 日进无疆 原始反终 崇德广业 天地交泰 反复其道 探赜索隐 钩深致远 刚柔并济 刚健笃实 辉光日新 刚柔相易 变动不居 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词汇习语,乾坤 阴阳 天文 地理 人文 理财 忧患 无妄 交易 革命 吉凶 道义 引申 性命 推行 事业 德行 神明 及时 预防 损益 盈虚 消长 会通 逐渐 功业 感通 变通 刚柔 苟合 高尚 言有物而行有恒 垂衣裳而天下治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
5、心之言,其臭如兰。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The Forbidden City,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天一门、钦安殿、承光门、顺贞门、神武门、协和门、熙和门 皇城城门: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非常雄伟,城楼上的正殿,面廓九间,深五间,正应“九五之尊”。太和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其中顶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径为一米零六,高为十二米七零。明代用的是楠木,采自川、广、云、贵等地;清代重建后,用的是松木,采自东北三省的深山之中。,东六宫:钟翠宫,承乾宫,景仁宫, 景阳宫
6、,永和宫,延禧宫。 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 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易传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境、神韵、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王羲之(303-361,或303-379、307-365、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他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东
7、床快婿”。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领右将军。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遂辞官。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其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人称“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传世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其他书体,也无一
8、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虞世南说他“不择纸笔,皆能如意”。究其用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行书千字文:墨迹本,无款。首尾百余行,前后千余字。 此帖自始至终一丝不苟。每一字之落笔,由牵丝中可见,笔笔相连,转折自如,气势贯通,疏密适度,清秀
9、挺拔,飘洒有致。 此帖也是流传有绪的名帖之一,曾归宋王诜所有,其后经贾似道等收藏,明代入项元汴天籁阁,清乾隆初归安岐所有,并摹勒上石。后入清内府。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欧阳询心经,心经(全名般若b r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简明而渊奥的佛经,全文仅260字,却囊括了600卷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全部佛经的核心。收于大正藏第八册。心(梵hrdaya),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玄奘译本约有20处与今日所见的梵文本不同。日本通行的汉译本共262字,比中国通行本多了2字,即“远离一切颠倒梦想”中的“一切”。因其字数最少、传奇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人物都倾注极大精力,创作了异彩纷呈的大量艺术
10、品。中国历史上,至宋朝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汉译,现存9本,以玄奘大师所译流传最广。,颜真卿(709-784或785),字清臣,汉族,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人称“颜筋柳骨”。欧阳修说:“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事亲以孝闻,开元二十二年(734)中进士,登甲科,曾四次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任太守,人称“颜平原”。肃宗时至凤翔授宪部尚书,迁御史大夫。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
11、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建中四年(783),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将李希烈部晓谕,后为李缢杀。德宗亲颁诏文谓“君臣之义,生录其功,殁厚其礼,况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颜真卿颜家庙碑:全称唐故通议大夫行薛王右柱国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并序,楷书,颜真卿撰文并书。唐建中元年(公元780)七月立,碑存西安碑林。 碑四面环刻,碑阳24行,行47字。碑阴同两侧各6行,行52字 。额篆书“颜氏家庙之碑”六字,为李阳冰书。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立,记载家族世系情况。 此碑是颜氏七十二岁时作,笔力雄健、结体庄密。隋代与
12、初唐的楷书,多以运指为长、结字左紧右舒,呈欹侧之势。颜书则加强了腕力的作用,巧妙运用藏锋和中锋,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又横轻竖重,似有立体感觉。颜真卿正书,横画端平,左右竖笔略呈向内的弧形,这不仅造成庄重感,而且使整个结构圆紧浑厚,富有强大的内在力量。这一切都是突破旧格局的创新。颜家庙碑是“颜体”的典型之作,也是他传世碑刻中最后的巨作。此碑宋代拓本第三行“祠堂之颂”的“祠”字中,“司”勾笔完好,明拓已剜粗。,颜真卿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唐天宝十一年(752)立。原在唐长安安定坊千福寺,宋代移西安碑林,现藏于西安碑林。 楷书,高285厘米,宽 102厘米,文34行,行66字
13、。岑勋撰文,徐浩隶书题额,颜真卿书碑,史华刊石。 北宋拓本,31行“归我帝力”之“力”字尚未损,全碑字口方棱,字画之间牵丝甚清晰。南宋拓本,15行“凿井见泥”之“凿”字未损,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北宋拓本 。文物出版社影印之宋拓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金石拓本菁华收有明中期整拓、西安碑林名碑辑有馆藏明末清初拓。,怀素(725-785)唐时人,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幼年好佛,出家为僧。他是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唐代另一草书家张旭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怀素自叙帖,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他的作品主要有大唐回元观钟楼铭、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神策军碑。另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