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酒和茶文化.ppt

上传人:dcjskn 文档编号:5040137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6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酒和茶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国酒和茶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国酒和茶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国酒和茶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国酒和茶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的酒文化与茶文化,酒,一 酒的起源一说仪狄 战国策魏策二云:“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一说杜康 书酒诰孔颖达疏引世本:“杜康造酒。” 实际上,正如晋人江统在酒诰中所说:“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本出于此,不由奇方。”犹如古代人交往中发明的文字,被认为是仓颉所造一样,酒的出现也不可能是由于某个人的发明,而只能是在人类从游牧走向定居,发展了农业生产,大量储存了粮食,粮食得以自然发酵后造出来的。,大约在原始社会中后期,人们已懂得利用酒曲来酿酒,使酒能定向生产,考古材料提供了这方面的信息。198

2、3年,在陕西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仰韶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组陶制酒器,包括5个小杯、4个大杯和一个葫芦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一组酒器,距今大约6000年。大汶口后期和龙山时代出土的酒器,更不胜枚举。成套酒器的出现,说明酒已经成为日常饮料,只有具备固定生产酒的能力,才有可能。,二 历代饮酒情况,殷周时代饮酒蔚成风气,历史上有“商人重饮,周人重食”的说法,即反映了商民嗜酒这一特点。商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殷人由此失国。至周代,朝廷设置了专管酿酒的职官,说明酿酒已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酒曲的种类也增多了。特别是周代还较科学地总结了用曲酿酒的六个要领:“秫稻必 齐,麴蘖必

3、时,湛炽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毋有差贷。”就是要求每酿一次酒,用米粮的数量要合适;制造的酒曲要不失时效;浸米和蒸米要保持清洁(不沾油腻,不沾异物);泉水要清冽,没有异味;陶甑要没有隙漏;蒸的米饭要恰到好处(不夹生,不过烂)。宫廷酿酒,都有大酋(酒官)监督,不许马虎。礼记月令及至秦汉魏晋时期,酒的品种日益增多,酒的名称五花八门,异彩纷呈。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传统的酿造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从而不断增加新的品种;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空前频繁,从而引进了许多品种,使内地酒类品种大大丰富。唐以前的酒,大都是自然发酵酿成的米酒或果酒,酒精的含量很

4、低,其味香甜稍带辛辣,即使不胜酒力的人多饮几杯也不会醉。所以,古人喝酒,豪饮者甚众,而烂醉者罕见。如战国淳于髡、东汉卢植饮酒一石而不在话下。,到了唐,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认识到了酒精与水的沸点不同,于是就在发酵酒的基础上通过蒸馏的方法,使酒精与水分离,从而发明了一种酒度高、香味浓、质量比较好的蒸馏酒。因这种酒的酒精含量高,有的甚至触火即燃,所以民间又称之为“烧酒”,又因其质地透亮、洁净、五色,还称之为“白酒”。它的香、味和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酿酒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宋元以后,有关蒸馏酒的记载已较为普遍。13-14世纪,我国的蒸馏酒技术还通过丝绸之路,经阿拉伯传人欧洲。此后,西

5、欧诸国才出现了白兰地、威士忌等蒸馏酒。明清时代,酿酒业的规模日渐扩大。陕西凤翔县境内“烧坊遍地,满城飘香”。据该县县志记载,仅杨林镇一带的酿酒作坊即达48家之多。湖南衡阳一带,明代以酿酒为业的达万家,其中,“籍于官者四千七百”。诗人袁宏道更用“家家开酒店”的诗句描述了绍兴酿酒业的繁荣景象。由于古人认为“酒以辛醇为上”,“以色清味冽为圣”,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蒸馏酒逐渐成为我国人民爱不释手的主要饮料,并以其神奇的力量,巧妙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感情、心态、行为、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人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葡萄酒是我国古代最主要的果酒

6、。它是一种低度、富 有营养的发酵饮料。我国最早酿制葡萄酒的是今新疆地区的各族人民。史记大宛列传载:“宛左右以葡萄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数十岁不败。”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带回了优良品种,招徕了酿酒艺人,以后内地才大量种植葡萄并用以酿酒,所以西汉可谓是葡萄酿酒的发明期。 魏晋以降,直至唐代,葡萄酒的酿造技术达到了更高水平。史载:“太宗破高昌,收马乳蒲桃,种于苑。并得酒法,仍白损益,造酒成绿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 宋钱易:南部新书丙卷。 可知唐代葡萄酒的酿制方法已有所改进,其酒质也更为优异。宋元以后,葡萄酒更日趋大众化。在宋代还创造了用葡萄和米混合酿酒的方法。元代,葡萄酒已成为 一种重要的

7、商品,广泛进入各地市场。 清代末年,我国已采用机械化大规模生产葡萄酒。光绪十八年(1892年),我国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张裕葡萄酒公司成立。1914年正式出酒,受到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他亲自为该厂题词:“品重醴泉”。,奶酒也是我国较古老的酒了。周礼中已提到“醴酪”,就是用乳酿制的酒。 元代的马奶酒,“味似融甘露,香凝酿醴泉”,是蒙古“八珍”之一,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重要饮料,忽必烈经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清朝时也被列为“御用品”。早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已经能制造药酒。春秋以后,酒在医学士的使用更加广泛了。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曾多次提到酒的

8、使用。神农本草经中已明确记载了用酒浸泡药材。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已应用“红兰花酒”治疗妇科疾病。隋唐以降,药酒开始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的常用剂型。数千年来中国人究竟创制了多少种药酒,实难以统计。仅本草纲目就记载了79种药酒,单是用蛇炮制的就有广西蛇酒、乌蛇酒、蚺蛇酒、蝮蛇酒、花蛇酒等多种。,三 酒的功用,诗经小雅伐木中就已写道:“伐木许许,酾酒有藇。”、“伐木于阪,酾酒有衍”,说明当时人们已懂得用酒来解乏、提神。 酒还可作药用,对于治疗疾病有利。汉书食货志下谓:“酒,百药之长。” 如说文酉部说:“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就是说,酒是作用于人们精神世界的东西,是刺激、调节人的情绪的东西。

9、关于饮酒功用的最早论述见载于尚书和诗经。尚书酒诰说:“祀兹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其意为:只有在祭祀时方可饮酒。按上帝的旨意,当初为我们造酒时,就是为了盛大的祭祀。换句话说,饮酒是出于礼仪的需要,是精神生活的需要。诗经豳风七月说:“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这里描述的是人们用酒庆丰收和奉尊敬老的场面,表现的是人们欢乐与虔敬的心情。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概括为四个字:“酒以成礼。”为了“成礼”,周王朝还在国家机关中专门设置了“酒正”、“酒人”和“浆人”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其事周礼天官冢宰 。汉代的鲁匡则说得更直白:

10、“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汉书卷24(下)食货志下。这一说法对后世影响很大,直至清代,书法大师包世臣在谈到酒的功用时仍强调说:“古之用酒有三:以成礼、以养老、以养病。” 吴安四种卷26农二仍把“成礼”放在第一。在今天的民间仍还流传着“无酒不成礼”的规矩。,礼记乐记认为饮酒是为了促进人们欢乐情绪的增长:“酒食者,所以合欢也。”汉代,当一部分人恂恂然按酒礼酒德“节制”自己时,另一部分人则“饮醇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愁忧”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37相和歌辞十二西门行六解 。唐代诗人自居易也有赠东邻王十三诗说“驱愁知酒力”。饮酒为了合欢,为了解愁,这类作品在古代文人笔下是不胜枚举的。 晏子春秋

11、内篇谏上中则将酒的功用归纳为“通气合好”,就是在相互之间融洽气氛、改善关系、交流思想,使精神世界协调和谐。,一是刺激人们的感情,或用于促,或用于抑,在人们神经活动过程中起着催化作用。人人都具有与生俱来的两大情感因素,即欢乐与忧愁。而酒的神奇之处恰恰在于它同时能满足人们这两种相反情感之需要。高兴时可以借酒以抒发情怀,而愁闷时更须借酒以消愁。二是用于各种礼仪,即古人所谓“成礼”。实质上是调节情绪,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三是对文学艺术具有催化作用。古代不少诗人、书法家、画家,往往须在酒后方能吟诗作画、挥毫泼墨,许多杰出的作品甚至是在醉态之中完成的。,四 酒祸与酒禁,酒祸 一是纵饮而早丧 二是滥饮

12、而猝死 三是贪杯罹灾祸 酒禁 商朝,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夏桀因酒色而亡国灭身的教训,制定了禁止当权者纵酒淫乐的法律。尚书伊训载:“制官刑儆于有位者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臣下不匡,其刑墨。”酣歌即酒醉而歌乐,属于“巫风”。如果臣下违反此风,沉湎酒色,便处以墨刑。 西周统治者一上台就特别强调酗酒之害,并制定、颁布了限制酒类消费的政策酒诰。酒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禁酒文献。他告诫人们“刚制于酒”,即坚决地对饮酒加以节制,不能“湎于酒”和“荒腆于酒”。规定不能“群饮”,凡是聚众群饮的,一律抓起来杀头。执法不力、执法不严者也同样有杀头之罪。 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已不禁酒,对酒的生产、流通、消

13、费一般都采取放任政策,私人酿酤业得以勃兴。,秦朝统一后,奉行抑商政策,秦律田律中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部佐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即禁止住在农村中的人以剩余粮食酿酒,沽卖取利,这对农民饮酒亦有限禁之意。 西汉文帝时期制定的法律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只有在“赐名醣”的日子里才能够会聚饮食几天。 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104年)、顺帝汉安二年(143年)都曾先后下令禁酤酒。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都不禁酒。只是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段时间内有过局部和暂时的禁酒。 隋、唐、五代、宋、辽诸代基本上不禁酒。 到了金、元时期,禁酒较为严厉。金朝建立伊始

14、,为了节约粮食,于天会十三年正月(1135年)诏公私禁酒,此为金代的第一次禁酒,成效明显。海陵王即位后,于正隆五年(1160年)再次禁酒,规定凡朝官饮酒的,一律斩首。禁酒如此之严,堪与北魏文成帝的酿酤饮者皆斩相比。大定十四年(1174年)三月,世宗下诏,规定白二月一日至八月终,“并禁绝饮燕,亦不许赴会他所,恐妨农功。虽闲月亦不许痛饮,犯者抵罪” 金史卷7世宗纪(中)。只允许在节辰与祭天日才能够饮宴聚会。宣宗、哀宗时也都有禁令。 元代的禁酒时严时弛。,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到元成宗铁穆耳时,其禁酒较为严格,而到了武宗海山时期,禁酒便松弛多了。 明朝虽然也有几次禁酒,但效果不明显,在很多时候,禁令只是

15、一纸空文。 清代,尽管也屡屡颁布禁令,但酒的生产规模却日益扩大,人们日常的饮酒量也不断增加。,茶,一 茶的名称及源头我国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根据唐人陆羽茶经一书的记载,在传说中的三皇时代,我国就已有饮茶的习俗了。这虽不是事实,但由此可知我国饮茶历史的久远。不过,“茶”这个字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在此之前“茶”被写作“槚”或“荼”,俗称“苦荼”。如汉初的尔雅有“荼,苦茶”的解释。王褒的僮约有“武都买荼,杨氏担荷”,“烹茶已具,已而盖藏”的记载,直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茶”仍被写作“荼”。只是到了唐代,人们才把“荼”字减去一划,把这种植物正式叫做“茶”。如白居易所作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

16、梁买茶去”的诗句,这“茶”就不再写作“荼”或“杠”。茶有许多别称,唐人陆羽茶经:“其名一曰茶,二曰杠,三曰蘐,四曰茗,五曰荈。”,神农本草说:“神农尝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一传说故事说明,茶最早是被先民们作为药物来使用的。 至少在三国时期,人们便开始大量种植、采制,逐渐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如三国志韦曜传说,吴国主孙皓纵酒狂饮,宫廷中的酒宴常常从早到晚,赴宴的人至少须喝7升酒,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大臣韦曜不胜酒力,只能喝3升,孙皓便“密赐荼薅以当酒”。这是史书中作为饮料饮茶的最早记录。由此可知,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了饮茶,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之风稍盛。本草衍义:“晋温峤上表,贡茶千斤

17、,茗三百斤。”茶和茗均为茶叶的嫩芽,温峤一次就给皇帝贡献了1300斤,这一方面说明其贡礼之重,另一方面也可见其时宫廷饮茶已蔚成风气。唐宋时期饮茶之风大盛。唐代陆羽的茶经标志着中国茶道文化的正式形成。饮茶风尚在社会上大为兴盛。到了宋代,饮茶之风更盛,斗茶就是随着当时的饮茶风尚而产生的。斗茶,又称“茗战”,是古人集体品评茶的优劣的一种茶事活动,它极大地促进了茶艺的发展。在宋代,一般城镇都有专以茶叶交易的茶叶市场,有专供人们品茶的茶肆。,二、茶叶种类与功效,根据茶叶制造方法不同与品质上的差异,可以把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紧压茶、花茶7大类。功效可总结为六类:提神、止渴、消腻、杀菌、减

18、肥、防癌。 绿茶 我国绿茶品种之多居世界之首,产量亦最多。它是一种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处理的茶叶。以其加工方法的不同,可分为炒青、烘青、晒青、蒸青4类。我国古代采用蒸青,至明代才逐渐改为炒青。以品质分,又有大宗绿茶和特种绿茶两类。因为绿茶是不发酵茶,由于其特性决定了它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发酵类茶等所不及。,西湖龙井西湖龙井属于炒青绿茶,产于浙江杭州西湖的狮峰,翁家山,虎跑,梅家坞,云栖,灵隐一带的群山之中。始产于宋代。 黄山毛峰黄山毛峰属烘青绿茶,产于安徽省黄山。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 太平猴魁太平猴魁产于安徽省的太平县猴坑村。始

19、创于清朝末年 六安瓜片六安瓜片产于六安市金安、裕安两区以及金寨、霍山两县之毗邻山区和低山丘陵,分内山瓜片和外山瓜片两个产区。 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产于江苏吴县太湖洞庭山。碧螺春创制于明朝。乾隆下江南时已是声明赫赫了。 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产于河南信阳市西部海拔600米左右的车云山一带。创制于清朝末年。,红茶,是一种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艺处理的茶叶。由于发酵后绿色茶叶会变红,故名。所以,红茶不是指茶的品种,而是一种茶叶的加工工艺。红茶按制法不同分为功夫红茶、小种红茶、红碎茶3类。红茶最早起源于明代中叶,现已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多、销路最广、销量最大的茶类之一。具有提神消疲、生津清热、消炎杀菌、

20、解毒、强壮骨骼、抗氧化延缓衰老、养胃护胃、舒张血管等功效,工夫红茶是中国特有的红茶,比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等等。这里“工夫”两字有双重含义,一是指加工的时候较别种红茶下的工夫更多,二是冲泡的时候要用充裕的时间慢慢品味。 1祁门工夫:主产安徽省祁门县,与其毗邻的石台、东至、黟县及贵池等县也有少量生产。 2滇红工夫:滇红工夫茶,属大叶种类型的工夫茶,主产云南的临沧、保山、凤庆等地,是我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的特产,有正山小种和外山小种之分。正山小种产于1000米以上的高山,如今那里已经实行了“原产地保护”。正山小种又可分为东方口味和欧洲口味,东方口味讲究的是“松烟香,桂圆汤”,欧

21、洲口味的松香味则更浓郁,比较适合配薰鱼和薰肉。 1正山小种:产于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所以又称为“星村小种”或“桐木关小种”。 2外山小种主产于福建的政和、坦洋、古田、沙县等地,近年来江西的铅山一带也有出产。红碎茶按其外形又可细分为叶茶、碎茶、片茶、末茶,产地分布较广,遍于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主要供出口。,白茶,经过轻微发酵,茶叶表面上有一层白茸茸的细毛,因而得名。白茶在宋代即为皇帝饮用的珍品。宋徽宗大观茶论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于是白茶遂为第一。”主产地以福建为主,台湾次之。分为白牙茶(白毫银针

22、) 、白叶茶(如白牡丹、新工艺白茶、寿眉)两类。黑茶因发酵时间较长(全酵茶)成为黑褐色而得名,多供边地少数民族饮,为边地畅销茶之一。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 明末清初开始生产,分为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四川边茶和滇桂黑茶4类。,乌龙茶经过半发酵的茶,因色泽青褐,故称乌龙茶,亦称“青茶”。产地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台湾一带。早在清代咸丰年间就开始了乌龙青茶生产。安溪人在清雍正年间创制的青茶首先传人闽北,然后传人台湾。同治十年(1871年),台湾制造的乌龙茶试销美国,因美国禁止“劣茶”输入而受到排斥,遂于光绪七年(1881年)简

23、化乌龙茶制法,精制包装,品质接近绿茶,远销南洋各地。乌龙茶只是总称,还可以细分出许多不同类别的茶。例如:水仙、黄旦(黄金桂)、本山、毛蟹、武夷岩茶、冻顶乌龙、肉桂、奇兰、罗汉沉香、凤凰单枞、凤凰水仙、岭头单枞、色种等以及适合配海鲜类食物的铁观音等等,种类多样。,紧压茶一种以绿茶、红茶或黑茶为原料,经过蒸压处理,制成砖状、饼状、碗状、球状的茶叶。主要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具有质地紧实,便于运输,且久藏不易变质等特点。一般在内地制作,大部分销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具体分为饼茶、方包茶、茯砖茶、固形茶 、黑砖茶、花砖茶、圆茶 、竹筒香茶等。花茶窨制花茶的历史虽然不长,但茶引花香以增味,自古有之。宋

24、人蔡襄茶录:“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香料)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试茶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可见在1000多年前的宋初贡茶,是加龙脑香料制成的。民间制茶则不加香料,恐夺茶的真香,而在烹煮时参人香草。虽然方法不同,但以花增加茶的香气,是相同的。关于古时窨制花茶的方法,明人程荣茶谱介绍说:“木犀、茉莉、玫瑰、蔷薇、兰蕙、桔花、桅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诸花开时,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气全者,量其茶叶多少,摘花为拌。假如木樨花,须去其枝蒂及尘垢虫蚁,用瓷罐一层茶一层花投间至满,紫箬系固入锅,重汤煮之,取出待冷,用纸封裹,置火上焙干收用。诸花仿此。”可

25、知各种香花都可熏茶,花的种类比现在还多。,三、古代的茶习俗,茶深深地渗透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俗和日常交际之中,形成了独特的茶俗。如在婚礼中,有些地区以茶为聘礼。清人阮葵生茶余客话载,淮南一带人家,男方下给女方的聘礼,“珍币之下,必衬以茶,更以瓶茶分赠亲友”,他引宋人的著作品茶录说:“种茶树下必下子,若移植则不复生子,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取”,表明宋代婚礼中已有此俗。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和民国以后。清人福格听雨丛谈卷八说:“今婚礼行聘,以茶叶为币,满汉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虽然也有一些人娶妻入门有时不用茶,但定亲的聘礼却要叫做“下茶”,表示定亲以后不可轻易变

26、动。在中国人看来,茶只能直播,不能移栽,象征着爱情的坚贞;茶叶清纯,象征着爱情的高洁;茶树多籽,象征着多子多福。取其美好的寓意,所以在婚礼的诸多环节中,都离不开茶。清人郑板桥的一首竹枝词唱出了恋情中的茶韵:“湓江江口是奴家,男若闲时来吃茶。黄土筑墙茅盖屋,门前一树紫荆花。”,在丧礼方面,据近人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浙江和安徽一些地方在人死后,家属一边念着“手中自有甘露叶,口渴还有水红菱”,一边将用甘露叶做成的菱和一包茶叶放人亡人口中。又据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九“有丧不举茶托”条记载,宋代人在居丧时,家人饮茶,或者以茶待客,不能用茶托。有人推测形成这种礼俗的原因,是因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

27、然”。“托必有朱”,是说那茶托是朱红色的漆器,而死人忌讳红色,所以居丧期间,一般不用红色器物。这种礼俗,不但一般平民要遵守,皇家也不例外。古人不但用茶来祭告人鬼,而且祭天祀祖时也离不开茶。顾炎武日知录记载,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年),正月十一日立春祭山岳神时,“茶宴于岳”。辽史礼志也记载:“命中丞奉茶果饼饵各二器,奠于天神、地只位。”明史礼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颁布的祭礼中规定,天子于每年三月在太庙中祭祖时,祭品中要有当时的新茶。大清会典中也有类似记载。这说明,唐以后历代都以茶荐社稷,祭宗庙。,茶俗还渗透在人际交往之中。“以茶待客”是中国人的普遍习俗。在北方,有“敬三道茶”之俗。客人进门,主人出室,仆人或子女便献上第一道茶,表示待客的礼节,因为刚刚落座,未人话题,客人可略饮一口。献上第二道茶,才是借茶以交流感情的好时候。第三道茶献上时,茶味已淡,礼仪已尽,客人便应该告辞了。对待一般客人须如此热情、周到,因为一般客人交往不多,怠慢不得。否则会因礼节上不到位而给客人留下不良印象,影响以后的交往。但若是知心朋友,则不必拘泥于礼,一壶两壶,喝他个尽情方休。宋人王谠唐语林载,兵部员外郎李约有好友至,饮茶“不限瓯数,竟日执茶器不倦”,反映的正是密友间促膝畅谈的情景。,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