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汉语与佛教文化,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流传、发展近2000年,吸引无数教徒,创立众多的佛教组织,并兴建数万个寺庙。佛教在历史上影响十分广泛,并深深渗透到传统的中国文化之中。佛教产生于古印度。释迎牟尼创立佛教大约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佛教在古印度流行了1800多年,并在东方文明史上产生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形成“东方佛教文化圈”。这个东方佛教文化圈所包括的地理范围有: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朝鲜、日本,甚至还可扩大到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蒙古,以及苏联的亚洲地区。,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初传入中国,相传是在
2、东汉明帝的时候。,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吗?这就是位于我国洛阳市城东10公里处的白马寺。,寻佛起源: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的某天晚上,汉明帝刘庄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有光环绕,轻盈飘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一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群臣,并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幻中,全身放射着光芒,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吧!于是明帝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
3、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白马寺属于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但是,不少文学家认为,早在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佛教便已传入中国。根据是魏略西戎传:“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说大月氏直接派僧侣来中国首都向博士弟子口授佛教浮屠经。,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致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经中亚细亚传入
4、新疆地区,再深入内陆; 一条是海路,通过南海路线而传入中国。佛教在中国是从西晋时代开始流传开来的,据释氏稽占略卷一载,西晋时,以洛阳和长安为中心,修建佛寺180所,有僧尼3700余人,初步形成佛教传播的中心地区。,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东晋十六国时期,尽管当时的中国四分五裂,南北对峙,而佛教却在封建统治阶级的支持、提倡下,下层群众的热情向往中,蓬勃发展起来。史载,南朝梁代最兴盛时,佛寺多达2846所;而僧尼之多,达82700多人。当时的梁武帝三次到同泰寺(手+舍)身。不务朝政,要出家当和尚。群臣苦于国无君主,便先后捐出四万万钱的巨款,把他从寺里赎回来。皇帝成了虔诚的佛教徒,百姓岂有不受影响呢
5、?于是社会上信佛的风气炽盛。隋唐时代,既是佛教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同时又是佛教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时期。隋文帝结束南北对立局面,统一中国之后,大力扶持佛教的发展。霎时间,新增加的僧人多达50多万人。,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唐高祖即位后,依然大力提倡信佛。唐代中叶,佛教在唐代统治者的支持下发展达到极盛。寺院比唐初增加一倍以上。当时,“富户强丁多削发”为僧人。寺院大量侵占民田,扩充庄园,形成巨大的寺院经济。唐睿宗时,辛替否曾指出当时佛寺占有社会财产的严重状况:“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 (旧唐书辛替否传)这便形成尖锐的社会矛盾。至唐武宗时,开始不断出现灭佛事件。从会昌二年到五年,总共拆毁寺庙约
6、4600所,僧尼还俗达26万人,没收大量寺院土地。这是对佛教发展的一次空前沉重的打击。从此,佛教由极盛而进入衰微,结束鼎盛阶段。,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隋唐佛教文化的兴盛,突出地表现在佛经翻译方而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隋唐以前,安世高(安息人)、鸠摩罗什(龟兹人)、佛驮跋陀罗(尼泊尔人)都是很有名的佛经翻译家。其中,鸠摩罗什是成就最大的翻译巨匠。他所译的佛经共35部294卷。译文优美,成绩辉煌。鸠摩罗什还建立500多人参与的译场制度,对后代有较大的影响。唐代,著名的僧人玄奘zng以深厚的学养和顽强的毅力,大量译传佛经,译著多达75部,1335卷,取得卓著的成就。据有关材料统计,隋唐所译的佛典,共
7、存431部,2421卷。凡印度大乘佛教的经典都被翻译出来。学者们指出,不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隋唐的译经都大大超过前代。隋唐以后,佛教在衰落中延续。宋、明、清各代的统治者,大都采取保护与限制相结合的方针,使佛教在延续中发展,但巳失去昔日的强劲势头。,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的宗教思想是很庞大芜杂的,它的宗教观富有哲学色彩和伦理色彩,并具有缜密的逻辑理论。佛教以其宗教思想为核心,形成自己的宗教文化圈,建立一套严格的戒律制度和仪轨制度,作为僧人修持的行为规范。,第一节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相渗透和相组合,从而产生具有中国政治文化色彩的“汉地佛教文化圈”。佛教的伦理思想以人
8、生为苦,因而提出一套去恶从善,“解脱”、“出世”的伦理道德准则,然而,这与儒家的家族观念,孝亲观念是相悖的。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与儒家的名分思想也是相抵触的。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以及民族心理的挑战。然而,佛教在伦理观中提倡一套心性修养,“诸恶勿作”、“自觉觉人”、“自利利他”的主张,并不与儒家的伦理观相抵触,而是有相互补充的作用。在这方面,佛教与儒家是可调和的。总之,佛教与儒家的伦理观既有尖锐矛盾、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补充、互相吸收调和的一面。在历史上,汉译佛教经典中,不乏有人从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删去佛经中不合儒家伦理观的某些部分,而有意识地增加儒家的思想内容。,第一节佛教的传
9、入和发展,总之,佛教在中国影响深远,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交参互函,并形成有中国色彩的“汉地佛教文化”。这种汉地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发展变化产生广泛的影响。它大大丰富汉语的词汇,并形成佛教文化圈。它还影响汉语的一些表述结构,对汉语音韵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开导作用。,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了中国内地。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佛教与当时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的不一致。因此在很长时间里,它并未对中国人产生足够的影响。东汉末年,随着大一统局面的结束和群雄割据的出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失去了它的正统地位,影响力日渐式微,各种思想竞相涌现。佛教这种想象丰富、系统严密
10、的思想理论体系,以其前世、现世、来世的人生观和因果观,以及对于不生不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追求向往,引起了许多人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和一些王公贵族们的关注。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在社会上已经有所流布的佛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甚至被统治阶级所推重。,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于是,历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吸收和消化,佛教文化逐渐与中国儒道文化融为一体,并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三大支柱之一,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传播,都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载体。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而佛教的传播,首先就是从对汉语言的巨大影响开始的。随着印度佛经的大量翻译和广
11、泛的影响,随着佛教长久的、深入入心的传播,佛教的许多有新意、优美的词汇被吸收到汉语的历史词库之中。佛教典籍里还有许多生动、凝炼、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典故,也成为汉语词库中的宝贵明珠。,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佛教典籍的译文是汉语的一种再创造。它要根据印度佛典中梵文的原意和风格,然后用汉语创造性地去表述。在佛经译文中,展现许多用语造句的新特点,这大大丰富汉语的表述手段。众所皆知,佛教文字源自古印度的梵文。梵文是一种拼音文字。在印度的声明论的影响下,佛教文化还对汉语历史语音的研究起推动作用,并促使汉语音韵学的创立和发展。王力先生说过;“佛教的传入中国,对汉语的影响是大的,声明的影响只是在汉语体
12、系上的说明上(如等韵学);因明则影响到逻辑思维的发展。唐代是佛教比较成熟的时期,唐代的汉族知识分子在逻辑思维上或多么少地都受过佛教的影响”。,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显然,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发展和研究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它大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和语句表述的手段,同时提高汉语语音的分析水平。下面我们分别加以阐述。,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一、佛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佛教最初在中国的传播是伴随着汉译佛典的出现而展开的。从东汉到北宋(公元25年1127年)所翻译出来的佛典共计二千四百一十一部,七千六百二十卷。如果把所有汉译佛典的字数加起来,总字数可达六千一百万之多。这个数字比起当时中国其他汉字
13、文献的总数,数量之巨,也是非常惊人的。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汉语借词。这些借词,有的是因为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应的词而产生,有的是汉语中没有该种事物而产生。借词中相当一部分是佛教术语,发展到后来逐渐消失,没能成为全民通用语。但仍然有许多借词逐渐地融入了汉语词汇,为许多人所接受,成为全民通用语。这一类词汇,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考证,今天已经很难辨清它们的语源了。,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按日本出版的望月佛教大辞典统计,汉语佛教借词条目共有三万五千多条。虽然汉语常用词汇只吸收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仅此就意味着数以千计的新词语通过译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佛教传入而出现的新词是通过借用印度佛
14、教梵语词汇并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而产生的。 佛教文化曾经在历史上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语言圈,它产生大量的佛教用语,这些佛教用语,从整体上说,它们属于汉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的一种社会文化语言变体。然而,从来源上看,由于许多佛教用语来自印度的梵语,所以它们有相当浓厚的外来语色彩。有人估计,在古代汉语外来借词中,佛教的外来借词至少占90左右。,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在汉语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相当多的佛教用语被排斥在全民的汉语之外,但也有一部分的佛教词语被吸收到全民的汉语词汇之中,成为汉语的基本词汇,显示佛教文化对汉语的深刻影响。 被排斥在汉语全民使用范围之外的佛教语词主要有: (1)印
15、度佛教的许多人名、地名、物名,其中大多数为多音节音译词,如伴陀罗缚子尼(菩萨名)、佛陀密多罗(人名)、去提罗迦(植物名)、去罗帝耶(地名)。(2)佛教中的专门术语,佛经音译名,如,但三衣、阿梨耶(术语)、何耶揭利婆像法(经名)。,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3)重复的名称,如:兰若(佛寺)、僧伽蓝(佛寺)、世依(佛之尊称)、世自在五(佛之异名)、玉牒(佛典)、皮袋(人畜之身体)、玉柔(牛肉)、傍生(畜生)(4)反映佛教特有观念的词语。这一部分词语有的进入全民语汇,但有相当多被排斥在全民语汇之外。如,佛教很重视人的生死轮回,有关人的生死,佛教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并由此产生出有关的词汇,如:生此
16、云、生死园、生死野、生死渊、生死际、生死轮等等,这些有关生死轮回的佛语,并没有进入全民使用的汉语词库之中。,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佛教通过佛经的传播,宗教的宣讲,佛教文学的广泛影响,其中也有不少佛教用语演化成为全民汉语习用词语。如有:世界 实际 实相 如实 众生 觉悟 正直 正宗 正果 净土 刹那 彼岸 正当 世人 世主 本行 本身因缘 三昧 烦恼 公案 出现 出世 出息 本门 婆心 方便 解脱 平等 现行 相对 绝对 知识 唯心 用心 悲观 功力 泡影 可意 拍掌 法名 因果 法宝 庄严 佛 菩萨 罗汉 地狱 阎罗王 大众 慈悲 大纲 大权 香火 献身 速成 修行 鬼神 迎接,第二节
17、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这些词语都是从佛教文化的语汇中吸收来的。如:世界原是梵文loka,音译为“路迦”。 楞严经(四)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法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典上的“世界”本是一个时空观念,后来只有空间观念,成为汉语的习用词。实际在佛教中指唯、绝对、常住不变的本体,无所不容,无所不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实际”的表现。所以实际又称为“实际海”。大智度经卷三二:“实际者,如先说,法性名为实,入处名为际”。这是用法和法界来说明实际。后来,实际演化为指客观存在的真实情况。,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刹那一一原是梵语kasana的译音词。慧琳一切经音
18、义卷六:“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每一须臾计有三十腊缚、又于一腊缚之中计有六十怛刹那、又于一怛刹那中分为一百二十刹那,时中迅促不过刹那”。中国的计时法则说:“一日一夜有十二时,共分为一百刻,一刻之中约有七万刹那时也,言极迅疾,促于瞬息也”。慧琳对“刹那”的解释令人叹绝。 探玄记、俱舍论、西域记等书对“刹那”的解释都远不如慧琳的探本求源的深入。“刹那”本是佛经上的词语,如楞严经(二)曰:“沈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如今它已成为汉语的一个习用词了。,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本行成佛之根本法。维摩经佛国品:“大智本行,皆悉成就”。正宗谓初祖所传之宗派, 云蜂悦师语录
19、序曰;“不受燃灯记别,自提三印正宗”。出现佛、菩萨以实身(一种化身)显出于世。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众梵语Mahasarngha,音译“摩诃僧迦”,意译为大众、多众。智度论曰;“大众者,除佛余一切贤圣”。法华经序曰:“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洁义”。佛教中有一流派称为“大众部”。功力本是指念佛的功力。观佛三昧经曰;“念佛功力,自然开悟。”六妙法门:“心慧开发,不加功力。”在汉语中词义扩大。 这些佛教词语被吸收到汉语中,许多经过词义的扩大延申,从而进入汉语,丰富了汉语语汇。,第二节 佛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佛教借词按借用方法可以分为音译、意译和半音半意译三类。 (1)音译。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原来是全译后来变为简称。例如:佛:梵文为Buddha,最初被译为“浮屠”(汉明帝永平八年诏书),南北朝时又写成“佛图”(世说新语言论篇),也作“佛陀”、“佛驮”,后来简称“佛”。塔:梵文为Stu-pa,音译为“数斗波”,也译作“窣堵波”、“偷婆”或“塔婆”。“塔”即“塔婆”的简称。这一类借词还有“和尚”、“袈裟”、“菩萨”、“罗汉”、“禅”、“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