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中西方封建制度比较,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 邓相超,一、概念封建主义(feudalism)这个术语,十七、十八世纪才被使用,意为采邑(封地)。原指骑士拥有土地,作为服军役的报酬。十九、二十世纪西方学者对封建主义的定义进行了大量研究,大体上都强调以下几点:,1 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2 形成与封君封臣关系相适应的封土制度;3 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马克思主义则把封建主义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大地产和个体生产相结合,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封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地租对农奴进行剥削。,“ 封建主义”本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种意识
2、形态赖以存在的社会形态便是封建社会。对于“ 封建社会”定义的阐释,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学说理解不同,学术界对中国是否存在封建主义社会,中国何时进入封建主义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差别等问题一直存在分歧。,“ 西周封建说”“ 战国封建说”“ 秦汉封建说”等这一点在学术界的争论直至今天也没有停息过。 我在这里主要从意识形态层面上阐释“ 封建主义”的主要特征,说明封建主义的主要思想内核。,中国秦朝以后的封建社会和西方封建主义是不同的。周朝是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人们的社会地位由世袭的士大夫等级和封地决定。但是几百年的春秋战国是中央政权逐渐强大的过程,到秦朝建立起来后,中国的官僚
3、制度已经是高度发达,国家已经不是任何一个所谓阶级的利益代表,相反,他是所有阶级的最高统治者。,西方封建社会没有了强有力的中央政权,领主的社会地位由世袭爵位和领地决定,封闭隔绝,各自为政。,自秦至清两千余年的中国为封建社会,这是目前中国史学界的“常识”,它是由郭沫若提出的。但事实上很多史学大师持有不同观点,比如马克斯韦伯就认为秦朝以前的中国是封建社会,秦朝以后的则是“家产官僚制”。费正清也认为,用“封建”一词定性中国古代,价值很小。,梁漱溟和钱穆也持类似观点,梁说:“中国自战国以来已从封建制解脱,因而漫然以封建概论一切,是何足以服人?”钱穆的话是:“近人率好言中国为封建社会,不知其意何居?”,因
4、此,如果将欧洲和中国相比,在5世纪到15世纪的1000年中,欧洲地区因为存在着一系列王国,而且在各个王国内部是松散分裂的封建的政治状态,所以欧洲地区是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中国地区则因为存在一个大一统的严整的国家机器,只有一个政治中心。,二、封建主义的实质1.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社会 不管学者对封建社会形态在中国开始的时间有多大的分歧,但对这种社会形态特征的描述则是一致的,即这是一种等级制社会,是一种制度层面维护等级制,意识观念层面论证并确保等级制的社会。,从西周确立宗法制,实行分封制时,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形态。周代实行宗法制、分封制,建立了社会性的等级制度,并形成了维系这种等级制度的思想观念周礼。秦
5、汉以后,作为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核心等级制承接西周并进一步加强。,首先,秦始皇扫灭群雄,一统天下,建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汉代董仲舒以“ 天人感应”学说赋予了皇权某种神意品格,“ 天子” 作为皇帝的民间称呼的流行,从此确立了以“ 皇权”为最高权威的等级制,形成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等级制锁链。,第二,井田制被土地私有所取代,小农经济成为秦汉以后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形态。其生命的余脉,直至今天也没有销声匿迹。小农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一方面使大多数人因拥有一小块土地而获得了对他人、对官府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又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社会等级秩序。,第三,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皇帝“ 执长策以御天下”,中央集权制下各级
6、社会结构层层节制,使各级官僚具有维护的义务而权利则寥寥无几,等级制度贯穿于社会各级结构单元之中。,第四,隋唐以来的科举制代替了世袭制,为出身苦寒人士进入上层等级提供了方便之门,但也使等级的规则更为完备。,第五,从思想观念层面讲,秦汉以后尤其是唐代以礼入律以后,礼法入律,“ 礼”变为“ 理”,变为“ 天理”,作为调整全体社会成员关系的最高规范的三纲五常确立下来,并被誉为是与天、地俱来的,先于天、地而存在的“ 天理”。因此,在漫长的封建主义统治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理治,基本上只有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少的专制,只有下对上、卑对尊、少对长的绝对服从,“ 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7、,这种思想层面的观念,则构成了封建主义最核心的内核。 完备的森然的等级制度,构成了“ 封建主义”的最主要的特征专制主义。,韦布斯特的新国际词典(第三版),这样定义作为一种政府类型的封建主义:“政治权利被看成一种私人权利,被一群领主分别拥有。”勒恩则说:“封建主义就是一种极端的在政治上没有中心的社会状况,在那时,我们今天所谓的公共权威是被一些个人分散拥有的。”,2.专制主义的内核 作为封建主义特征的专制主义,其内核是思想层面上的所谓的礼制。 在中国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中,居核心地位的是“ 礼”和“ 仁”。“ 礼”指 周礼所规定的等级名分制度,即西周初期制定的一套十分详细的维护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标
8、志血缘关系、等级名分的礼仪规范和典章制度具有强制性,成为维护等级社会秩序的工具。,“ 礼”将社会中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从属关系,通过不同的礼仪形式规定下来,任何人不能随意僭越。“ 仁”指爱人,以“ 孝”、“ 悌”、“ 忠”、“ 恕”为主要内容。 “ 仁”是为“ 礼”服务的。“ 礼”和“ 仁”的学说就是要严等级,重秩序,要百姓服从,以宗法作为维系社会的手段,用来巩固君主专制的社会。,“ 礼治”讲的就是“ 人治”:“ 为政在人”。而“ 人治”必然表现为基本上不受监督制约的专制。皇帝是最高统治者,至高无上 “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国就是皇帝的家,治理国家基本上是封建统治者的意识观念
9、,虽然有所谓制约部门,但对皇帝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的效果。,封建专制造成权力私有化,集权专制为腐败打下了制度基础。权力的滥用既是王权的象征,又是腐败的体现。腐败是集权专制的伴生物。腐败的制度孕育出腐败的行为,制造出腐败的官吏。,权力的私有化,使各级官吏在专制权力制度下,成为某一部门、某一地方的权力垄断者,使该部门或该地方成为他的权力的势力范围,成为他得以行使腐败行为的权力圈。权力的价值就在于能凭它榨取、掠夺社会财富。官府、官吏上下勾结贪污受贿、奢侈腐化成风,铺张浪费、习尚浮华成为时尚。,3.专制引发的恶果专制引发的恶果是整个制度的腐朽。官员选拔虽有科举制度在装门面,但大量的行贿走门路买官的事层出
10、不穷。官职成了特殊的商品,金钱政治使得腐败现象愈演愈烈。朝廷虽设有监察御史之类的监督官员,其所上奏的呈文多被搁置一边,不少监察御史反因弹劾之事被罢官或下狱。,封建集权专制下的官吏,将自己的官位、权力看作是分割到手的势力领地。利用自己手中垄断的权力,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吏治腐败摇撼了封建王朝的大厦,封建统治者便愈发强化君主专制,加强思想控制、镇压。控制和镇压使社会矛盾日益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爆炸性突变,这种突变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呈周期性的延续。,1949年,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宣告了封建主义制度的消亡。按照毛泽东的思想:革命的主要问题是政权问题,“ 地主政权,是一切权力的基干。地主
11、政权既被打翻,族权、神权、夫权便一概跟着动摇起来”,“ 至于家族主义、迷信观念和不正确的男女关系之破坏,乃是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胜利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我们曾将封建主义社会制度的消灭等同于反封建主义历史任务的完成。,1957年9月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宣布“ 过去主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那个任务已经完结了”,并认为今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从此以后我们一直将资本主义作为我们主要的反对对象,而基本中断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观念,使我们难以清醒地认识到,封建主义制度的消灭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破除封建主义思想观念,肃清封建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才是反对封建主义斗争中最艰巨、最重要的工作。所以,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初李维汉才重提反对封建主义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