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5037976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通过中日茶文化的对比看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的影响柯慧俐(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摘要:茶叶是起源于中国的世界性饮品,由茶的发展而形成的茶文化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在茶文化的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日本,这个毗邻中国的东方岛国,其对茶文化的发展和研究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位居世界前列。下文将通过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文化的对比,旨在分析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影响。关键字:茶文化;中国;日本茶道;影响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2文章编号:1673-211

2、1(2011)08-0212-02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是东方文化的奇葩,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都深刻蕴含着各自民族的特性。茶叶,最初起源于中国,中国对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日本,在当代的茶文化传播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通过对两国茶文化的介绍,旨在分析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文化发展的影响。礼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等习惯与中华的文化内涵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茶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融合了中国多种文化的大众性活动。可以这么说,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茶事活动的操作,去引导饮茶者在享受茶的艺术中中完善品格修养,实现精神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

3、)日本的茶文化在日本,饮茶的风俗最早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侣传过去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者最澄在 804 年来到中国,第二年将佛教的经典和茶种带到了日本。镰仓初期,荣西(1141-1215)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并着作了吃茶养生记二卷。此后,茶作为一般性的大众饮料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普及。3江户时代 wW,是日本茶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日本吸收中国茶文化,结合本土特点,将饮茶、品茶发展为一种比较讲究的文化修养,并提高到一种艺术水平进而发展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艺术。所谓的茶道,就是指:通过饮茶来使人达到进行精神修养的目的,使人进入静寂高雅的境界之道,也是培养日本式的礼节的重要方法之一。4在日本比较讲究的人

4、家中都设有茶室,日本茶道强调“茶禅一1 茶文化的定义以及其地位所谓的茶文化包括茶叶的品尝和评价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欣赏与分析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的过程及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层面的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1如今,茶已经成为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体”,它的内涵就在于在品茶的过程中区领悟禅宗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因此,日本茶道是融宗教、哲学、美学为一体。3 中国茶文化对日本茶道的影响1)茶文化的精神茶文化的精神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强调“中庸”、 “天人合一”是其重要的特点。4而与此相对,由于僧侣在日本茶传播史上所起的作用,使中国茶一

5、进入日本就具有禅的意味。而且,日本的茶道又与中国的庄周玄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茶道大家千利休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要求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省,在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一切杂念,以达到和敬的目的。5(茶叶、咖啡和可可)之一,并将成为 21 世纪的饮料大王,饮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 50 余个国家种茶。茶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愈发重要。2 中日两国茶文化的形成及其精髓1)中国茶文化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中国的书籍早在公元前一世纪,就已经有了关于茶的记载。中国是茶的发祥地,因此被誉为“茶的祖国”。2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

6、琐程度的表演过程最初饮茶的时期可上溯到三国时期。据三国志记载,吴的孙皓皇帝在宴会的酒席上,给不会饮酒的大臣赐茶。时,饮茶的风俗已广为流传。中国茶文化的形成是在唐朝。这个时期,饮茶风气的普5遍、陆羽茶经的问世、大宗茶市的出现、茶税制度的建立以及饮茶习俗的外传都标志着茶文化的形成。中唐后期,唐王朝前后一共四次颁布了有关茶的法令。而此后,饮茶的习惯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迅速的普及。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3去实现“茶道四规”的,缺乏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到了西晋,2)美学意识中国的茶文化,推崇的是道家的五行调和和儒家的中庸之道。所以,中国的茶具都是做工极相当精致的陶瓷器

7、,要求完美无缺。比如,饮茶用的壶通常是由紫砂,瓷器等比较贵重的茶具。而且,在茶具的造型、颜色、美感等方面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日本却走着与中国相反的道路。日本的茶道是通过不均衡去暗示现实社会的不平等。因此,日本人的意识形态中更青睐不均衡之美。从其本质上来说,这体现(下转第 226 页)江南地区富豪士族的宴会上已经可以看到茶了。东晋、南北朝作者简介:柯慧俐(1986-)女,陕西商洛人,陕西师范6大学国际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推行一种审美-理论的地方主义。当他或她表面上探究审美世界时,实际上是以偏概全,所以不仅没有完整合理地把握审美的概念,而且很具有讽刺意义,甚至有违他

8、或她表面上在事俸的概念:艺术。因为现代艺术不复期望被锁定在自给自足的金丝笼内,相反是摒弃了这类审美的-理论化的划地为牢。 ”传统美学是自律的,当代审美经济非自律,当中的审美因素从不孤立于经济的动力与目的。波德里亚没有积极用于当代审美文化内在机制范围,也没有有利于重建美学的进路,并非政治经济学,而是审美经济学。在消费审美中的审美从来就不是孤立的、自律的。审美与功利成为循环支撑、推动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才能把握今天的整个审美经济。因此许多学者认为作为纯理论研讨的美学和作为技术设计的美学不妨保持一种张力关系。1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 ,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年。2英费舍斯通

9、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 ,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年。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 ,陆扬、张岩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年。4李淑华,龙江论美学转型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7会科学版) ,2009 年第 3 期5廖恒先验性的终结与消费社会的美学建构 , 北方论丛 ,2006 年第 3 期。6吴兴明美学批判:一条需要置疑的思想之路 , 江汉论坛 ,2002 年第 5 期。7吴兴明美学如何成为一种社会批判:从哈贝马斯的省思参考文献:看批判理论价值论设的失落 , 文艺研究 ,2006 年第12 期。!(上接第 212 页)的依旧是禅的本质。其美学主旨就是“朴素”,即不的生活

10、方式、风土人情,以至宗教意识相融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世界各民族饮茶习俗。中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把茶和中国宗教、文化、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世界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茶文化的输出也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生活。8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虽然曲折,但是同时却在中国古典茶文化的基础上建立了独具其本国特色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来源于中国,但是它发扬光大了中国的茶道艺术,使之达到了一个高度。上个世纪,中日两国的茶文化交流比较密切,但是当时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日本的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日本人把茶道看作是本国文化的代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是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并最终形成自我特色的典型代表。平衡,朴素,孤高,自然

11、,脱俗,静寂。6例如:力求把茶室改造成朴素,高雅,幽静,带禅宗色彩的茶室。而在庭院的配置方面,则全力主张草庵的平民化。另外,不欢迎造型精巧完美陶瓷制的茶碗,反而鄙弃它。粗糙的茶碗,尤其是砂还露在表面的,或者是留有陶工指纹的茶碗却被认为是上品。日本虽然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茶文化,并且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的吸收其新的特点。但就其美学意识来说,在受中国禅宗的影响下,日本的茶道文化已经完全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建立起了独具日本人文情趣的一种文化形式。3)民族特点所谓民族特点,就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仪大国”,各种文化的表现形式都无一例外被打上了“礼”印记。而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

12、,两国之间有千年的交流史,在日本的茶道文化中,日本遵循9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整个过程有一套严格完整的体系,其中还必须在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客套的话。由此可见,日本茶道中的“礼”似乎比中国更严格、更复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日本茶道的目的并非是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对人们进行一种宗教礼法的教育,是道德修养升华的一种表现。饮茶这种习惯,中国比日本普及,并且由中国传入日本,然而中国却没有形成日本那样的茶道。与此相反,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却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茶艺。中国是礼仪之邦,茶体现了亲友和朋友的情谊,以茶交友的方式也是深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参考文献:1关剑平.文

13、化传播视野下的茶文化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年 5 月(28-30 页)2李朝千.中日饮茶文化之比较J.安顺学院学报,2009 年 10 月第 11 卷第 5 期(第 26 页)3汪络.茶缘茶人茶话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年1 月(第 50 页)4邢黎.浅谈日本茶道的文化魅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 年(第 19 页)5姜天喜.日本社会文化历史变迁M.西安出版社,2001 年106褚艳.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5 年 12 月第 7 卷第 4 期(62-64 页)4 结语全球性的文化交流,使茶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同各国人民百度搜索“就爱阅读”,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就爱阅读网,您的在线图书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