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日本大正文化.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5037828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大正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日本大正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日本大正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日本大正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浅析日本大正文化摘要:日本大正时期 ( 1912- 1926) , 处于明治(1868-1912)和昭和(1926-1988)时期之间,像一座承前启后的桥,是短暂而相对稳定的时期。大正时代的根本特征是大正民主主义风潮席卷文化的各个领域。大正时期的社会主流是以人为本的民主主义思想, 和登上社会舞台中心的民众。相对于明治和昭和时期,大正时期是一段和平、繁荣、自由和民主的时期。本文着重从大正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学领域进行阐述,并且对大正时期大众文化的形成进行初步分析。关键词:大正时期 白桦派 民本主义 新康德派自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后,日本垄断资本迅速发展,并成为亚洲唯一的帝国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发

2、展过程中,不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中间阶层,即中产阶级。这一阶层在政治上要求改革专制主义统治体制,扩大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如大正德谟克拉西。从而形成大正民主主义运动。在此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正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性,即主张确立近代自我,宣扬个人主义,理性主义等。大正时期的政治思想大正时期的政治思想以民本主义为代表。民本主义原理在于,大凡近代国家无论主权在君还是在民,政治目的都应该是为民众谋求利益和幸福,政策的决定也应遵从民意。民本主义的目标是, “政治必须依据一般民众的意志而实施” 。具体而言,就是主张给予普通民众广泛参政的普选权,并主张必须将民意代表机关的议会作为政治基石。为此

3、就要建立政党内阁制和普选制,使议会变为国家政治的中心。民本主义顺应时代的潮流,深得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拥护。大正时代之初,从明治时代承受了种种社会危机,政府和资产阶级为保证与其他帝国主义在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反对为军备扩张而增税,并向政党捐资以遏制军部的专横。对此,军方抬出军阀巨头桂太郎出面组阁,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反对之声。短命的第三次桂内阁(1912 年 12 月 21 日1913 年 2月 11 日)最终仍没能逃脱总辞职的结局。这是首次以民众的力量倒阁成功,意义重大,这是日本近代史上值得特书的一笔,也预示了大正时代社会文化的前景。民主势力和民众与军阀政治几经较量,结果于1915年成立了以陆军大将

4、寺内正毅为首相的内阁,重新建立起军阀专制政治。作为对专制政治的抵制,以民本主义为旗帜,营造了大正民主文化的社会氛围。在大正时期的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思想中,美浓部达吉和吉野作造可称双璧。东京帝国大学教授美浓部达吉(18731948)是位法学者,曾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英法等国。主要著作有国法学 、 日本国法学 、 宪法及宪法史研究等。他的著名理论就是“天皇机关说” ,主张主权与治权的分离。如果说美浓部达吉是在运用法学理论抑制天皇专制主义统治,那么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吉野作造(18781933) 就是在以他的民本主义宣传广义的民主原则。吉野作造对明治时代国家中心主义造成的国家强大化和个人矮小化两个极端

5、的现状进行了激烈的批评,并认为真正伟大的国家,作为个人的国民也必须是伟大的,这可以视为吉野民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石。吉野于 1916 年在中央公论上发表长篇论文 从宪政本意之解说论其有始有终之途径 ,倡导民本主义,批判军阀官僚独裁政治,为德谟克拉西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吉野提出:“作为国家根本法则的宪法,必须包含三项规定,即保障人民权利、三权分立主义、民选议院制度。 ”大正时期的文学大正时代,日本文坛一方面继续吸收西方文艺思潮,另一方面也开始寻求日本传统文学之美,并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凝结升华为一种“既是西方的,又是日本的,既是日本的,又是西方的”和洋结合的文学形式。大正时代,充溢着“日本风”的“

6、私小说”异军突起。所谓的“私小说” ,指的是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描写作者自身的心境,经验及身边琐事的小说。私小说家久米正雄认为,私小说的主体必须是“我” ,只要把“我”如实地表现出来,无论怎样无聊、平凡,都是优秀作品。他在私小说与心境小说一文中宣称,“私小说最高峰的心境小说乃小说之最高境界” ,而“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福楼拜等人只是通俗小说家而已”,“私小说”才是“艺术的正路,艺术的基础,艺术的精髓” 。此话虽说未免有些偏狭,但标志着明治时代以来一味模仿西方文学时代的结束和寻找日本文化意境及审美意识的和风文学的回归与崛起。这一时代文学领域以“白桦”派为代表。以武者小路实笃为首的一批年轻作

7、家于1910年4月创刊文学杂志白桦 ,形成很有影响的文学派别“白桦”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间,该派高举新理想主义旗帜,展开活跃的文学活动,居大正文坛主流地位。在日本文学上首次否定了自然主义(十九世纪产生于法国的一种采取自然主义创作手法的文艺流派,以佐拉为代表。是一种文艺创作上的不良倾向,着重描写现实生活中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但不能正确的反映社会的本质。推出新理想主义,主张个性解放,宣扬人道主义。他们不满于日趋衰落的自然主义文学,提倡“通过个人或个性发挥人类意志的作用” ,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类的意志,探索个人应该怎样生活” 作为该派文学的目标。以此思想为指导,他们创作出许

8、多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桦派运动还超出文坛,在教育界乃至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正时期大众文化的形成明治时代日本吸收外来文化的主要对象是以英、法、德为中心的西欧文化,但大正时代以迄昭和初年,日本吸收外来的方向却有明显的改变,那就是美国文化的一些重要方面首次上升为主要的吸收对象。美国二战后经济繁荣,城市化加速,也使以电影、广播、棒球、商业报刊等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初步形成。壮实有力、新鲜而有趣的美国文化深深地吸引了日本人,而战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城市化以及新中间阶层的扩大,又为吸收这种文化提供了社会土壤和可能。从根本上说,大众文化的形成是文化和产业相结合的结果,

9、或者说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制造出来供市民消费和享受的文化。大正时代,藉助于西方传入的新技术,使文化产业得以形成。文化的大量生产和商品化,使文化本身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也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文化。大正时期,报刊业发展迅速,如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都有较大扩张,发行量急剧增加。电影主要是一种视觉艺术,直观易懂,具有大众性。于1896年发明的,翌年传入日本。与此同时,摄影也开始成为新兴媒体,1917年“日本光学” ,1919年“旭光学” “东洋干板”等公司相继出现。新兴写真、留声机、无线电广播出现并迅速发展。另外,在各种媒体长足发展的基础上,还出现媒体连锁化的现象,即在一个媒体上出现的信息,会不胫而走地跨越到其他媒体。在出版、电影、唱片、广播的协作下,由“机械”这样的新媒体所制造和传送出来的活字、映像、音声、音乐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以联合的效力,把大众文化文化广泛而深入地传送到人群中去。和明治及大正初期相比较,信息的传播已不再是以报纸为主体的平面性能传播,而是由无线电、报纸、杂志、电影、唱片等多面立体性能传播。综上所述,在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于受到美国大众文化的刺激和影响,日本的文化产业开始形成,大众文化初具面目。它可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日本大众文化的雏形。参考文献:日本史 吴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