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 30第四章 姓氏和名、字、号1. 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 2. 中国姓氏制度的特点: (1) 它是氏族血缘关系的产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现,其历史渊源非常久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与封建礼制相结合,标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门大姓,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有力工具; (3) 它虽然以汉族原有的姓氏为主体,但是也吸收和容纳了许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经成为民族团结和融合的象征。 3. 中国的姓氏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 4. 姓:母系氏族社会中,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
2、族号就是“姓” 。 5. 氏:同一母系血统的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 6. 姓氏最初的区别: (1)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 (2) 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 (3) 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7. 进入夏商周三代,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来的,这时氏已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8. 姓氏混为一体,大致是在(秦汉)时代。 9. 姓氏的主要来源: (1) 上古最早产生的姓:姬、姜、姚等; (2) 祖先的族号:唐、夏、周等; (3) 国名:齐、鲁、燕、韩等; (4) 地名:西门、南宫、东郭
3、等; (5) 官职:司马、司徒、司空、帅、尉、史等; (6) 职业:屠、陶、乐、卜等; (7) 动植物:马、羊、龙、杨、柳等; (8) 排行或数字:孟、仲、季、伍、陆、万等; (9) 爵号或谥号:王、侯、昭、庄等; (10) 出身:王子、公孙、公子、王孙等; (11) 少数民族:长孙、慕容、尉迟等。 10. 郡望:“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由于推崇高门大姓,人们注重出身,看中门第,便产生了所谓的“郡望意识” 。 如:韩愈其实是河阳人,但由于韩姓以昌黎为郡望,所以自称“韩昌黎” 。 11姓氏的产生和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姓氏的混杂则是(社会变动)的
4、反映。 12姓氏混杂的原因: 2 / 30(1)帝王分封子弟功臣:从周代起,天子分封诸子诸臣和先朝后裔,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形成很多氏,也即后来的姓。 (2)战乱:战乱造成人口大量迁移。 (3)官宦:古代做官都在异地,后来子孙在当地定居,成为当地一姓。 (4)移民:封建国家为补充边远地区人口,或为了补充某些地区因战争、饥荒造成的人口短缺,采取强制性的移民措施。 13封建社会修谱的目的及其作用:为了记录家族血统的承袭关系。 14全国姓氏中以(李)最多,其次(王)和(张) 。 15 “名有五 ”: 左传中说“名有五” (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信:以出生时的情况命名; ()义:以道德品行
5、命名; ()象: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 ()假:借用某一物体的名称; ()类:取婴儿与其父相同之处命名。 另外:规定不以国名、官名、山川、隐疾、牲畜、器帛等六种事物命名。 16. 名和字的关系: (1) 名与字意义相同;如:屈原名平;诸葛亮字孔明 (2) 名与字意义相关;如:赵云子子龙(云生龙) ; (3) 名与字意义相反;如:晏殊字同叔 (4) 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 如:楚公子“壬(水)夫 ”字“子辛(金) ”,取水生于金之意。 (5) 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刘邦字季;班固字孟坚 (6) 取于古语或成语 17. 号的流行是在(唐宋)以后, (明清)时为盛。3 / 30第五章 汉字
6、1.(文字)的产生标志着社会文明有了划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积累成为精神财富。2. 汉字的起源,最早应当是原始社会的(图画)和(象形符号)。3. 我国现存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金文又叫(钟鼎文)4. 甲骨文最早是由(王懿荣)首先发现的。5. 我们所说的甲骨文包括(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6. 篆书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以(石鼓文)为代表,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也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7. 研究汉字的书,有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到汉代,三书合一成为(仓颉篇)。8.“六书”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礼),后世文字学家多采用(许慎)的名称、(班
7、固)的次序。9. 六书(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指汉字的六种结构象形 依照物体的轮廓,用弯曲的线条,画出那个物体的形状来,就是象形字; 日、月、龙、门等指事 指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细观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义; 上、下、本、甘等会意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合并在一起,并把它们的字义合起来,就出现一个新义的指向; 武:上边是戈,下边是脚趾,表示开步执戈,动武征伐。旅、聂、安等形声 由形旁和声旁组合形成的字; 左形右声:江、河、松、枫等右形左声:期、朔、鸠、鸽等上形下声:空、穹、笔、篆等下形上声:基、垄、悲、愁等内形外声:闷、圆、闽、唐等外形内声:街、裹、序、固等转注 建立同一类的字有统一的
8、部首,如果字义相同则可互相注释;条件:部首相同或字义相同。 考、老属同一部首,又都是年老的意思,可以互相注释。民和氓;走和趋;舟和船;梁和桥;顶和颠等假借 词语中没有这个字,但是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现成的字去表示。 令、长、我、自、耳、且10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 写实主义精神(2) 人体本位精神(3) 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4 / 30第六章 学术思想1. 构成中国文化核心的东西是历代哲人们的(哲学思想)和(学说)。2. 孔孟之道:算得上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代表人物孔子和孟子。孔子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思想流
9、派。讲的是“入世之学”,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于人的品格修养。3. 老庄思想:是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二大学说,先秦时代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讲的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4. 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与儒学并称为两大“显学”,代表人物墨子。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思想理论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形式逻辑方面:提出了以“名、辞、说”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自然科学方面:几何学、力学方面都有突出成就。5.(儒学)和(墨家学说)在战国时代并
10、称为两大显学。6. 法家学说:战国时代后起的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集法家之大成。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法”即君主的法令,君主治国必须有明确的法令,赏罚必须严明;“术”即君主驾驭群臣的心术和权术,君主应知人用人,听言察实;“势”即君主的权势地位,君主必须牢牢掌握权柄不放。7. 经学: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
11、俗等。8. 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在庄子一书中被称为“六经”,这六部经典经过孔子删订,成为向弟子讲授的教材,因此也称为“六艺”。9. 今文经:到汉武帝设立“太学”时,经书大都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后来才采用汉代当时流行的隶体文字书写而成的,因此称为“今文经”。10. 古文经:使用“古?文字”写成的先秦旧本,是从孔子旧宅的壁缝里发现和从民间获得的古文经书。11. 今文经学家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尊(孔子)为经学之祖,注重阐述经文的(微言大义)。12. 古文经学家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
12、注重(名物训诂)。13. 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对汉代以来的经学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整理。5 / 3014.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15. 魏晋玄学及其思辨方法,如(得意忘象)、(得意忘言)等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6.北宋初年的(胡瑗)和(孙复),都强调儒家纲常与天道的一致性,讲“经世济人”,两人实开理学先河。17. 张载称他治学的目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13、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8. 北宋理学四大家: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19.(朱熹)集理学大成。20. 四学:濂(周敦颐之学),洛(二程之学),关(张载之学),闽(朱熹之学)21. 王阳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22. 朴学:清代的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象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23. 乾嘉学派: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24.(顾炎武)是清代儒林第一人,他的两部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25. 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是第
14、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26. 后人把王夫之的作品集结为(船山遗书),总结和发展了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达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高峰。27. 四存之学: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所以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28.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而晚清的朴学则重视(今文经),其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6 / 30第七章 宗教信仰1. 中国人对(天地)、(祖先)、(君师)的崇拜最为突出。 2. 中国古代的祭祀以天地的仪式以(封禅)最为重要。 3.
15、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 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 ,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封禅的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4. 史书记载第一个封禅的皇帝是(秦始皇);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是(宋真宗)。 5. 历史上首次将祭祀后土列为大典的是(汉文帝)。 6. 往泰山封禅,到汾阴祭后土,祭祀天地的仪式还有(庙祭)和(郊祭)。 7.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8. 五镇:东镇沂山、西镇吴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中镇霍山。 9. 四渎:东渎大淮(淮河)、南渎大江(长江)、 西渎大河(黄河),
16、北渎大济(济水) 10. 四海:东海、南海、西海(青海湖)、北海。 11. 从(秦始皇)时候开始,宗庙成为帝王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后世称为(太庙)。 12. 庙号:即帝王死后在太庙受祭时享有的称号。如:明太祖、明成祖、清世祖、清圣祖 13. 帝王祭祀祖先用(太庙),官员百姓祭祀祖先用(宗祠)。 14. 现存最大的一座宗祠是山西省闻喜县礼元镇的(裴氏祠)。 15. 北京阜成门现存的(历代帝王庙),是国内仅存的一座帝王庙。 16.(师)是哪些可以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17.(汉高祖刘邦)亲祭孔子是封建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文帝)追封孔子(褒成宣尼公),这是孔子受封的
17、开始; (东汉光武帝刘秀)明确把孔子作为一个教育家来尊崇; 到(唐贞观四年),开始全国性的祭孔。 18.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六世纪到五世纪在(古印度)境内创立的,在我国又叫(释教),管和尚叫(释子)。 19. 迦叶摩腾、竺法兰翻译的( 四十二章经),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佛经。 20. 佛教在(两汉)之间传入中国。 21.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表现: (1) 佛经翻译的规模明显扩大; (2) 弘传活动进一步兴盛,出现了比较大的佛教活动中心,如洛阳、长安、建康、庐山等地; (3) 大量营建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 (4) 西行求法活动成风。 22.(鸠摩罗什)翻译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
18、金刚经及妙法莲花经对中国佛学理论的 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 23. 中国最早到西域去求法取经的僧人是三国时的(朱士行),他也是中国第一个西行求7 / 30法的人。 2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突出发展的原因: (1)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都遭受了无穷的苦难,于是都想在痛苦中寻求一种寄托和安宁,佛教所主张的自我解脱和超度求生等教义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2) 这一时期,社会上流行玄学,热衷清淡; (3) 统治阶级的提倡和利用 25. 隋唐时期佛教的特点: (1) 佛学大盛。唐代的佛经翻译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超越前代而达到最高成就; (2) 寺产丰肥; (3) 宗派林立。 26. 佛教宗派:三论
19、宗、三阶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27.(禅宗)是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 28. 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种的仪式和神持,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地区)、(蒙藏附近的国家)等地。 29.(葛举派)又称(白教),是藏传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转世制度的。 30.(萨迦派)为西藏政教合一的宗派。 31.(格鲁派)用活佛转世制度解决法位传承问题。 32.(达赖)和(班禅)是黄教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称号。 33.(无常)和(无我)是佛教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34. 小乘佛教:指初始的、传统的教派。 35.
20、 大乘佛教:指后起的变化了的教派。 36. 三武一宗:历史上的灭佛事件主要有四次,被称为“三武一宗” ,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 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 37.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3)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 (4)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 38.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39. 中国佛教属于(大乘佛教),尊崇(文殊、普贤、地藏、观世音)菩萨。 40. 佛教四大禅林:灵岩寺、国清寺、玉泉寺、栖霞寺。 41. 四大
21、石窟:云冈、敦煌、龙门、麦积山。 42.(乐山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43. 中国开凿最早的大佛是( 太原西山大佛)。 44. 大藏经:以佛教经典为主,也包括了印度、中国等佛教著述在内的大型丛书。 45. 石经山:位于北京市房山区云居寺,以石刻佛经闻名于世。 46.(佛指灵骨)指释迦牟尼的真身遗骨。 8 / 3047. 道教的渊源: (1) 原始宗教和巫术行为基础 (2) 春秋战国时代产生“方术”思想基础 (3) 阴阳五行学说理论基础 (4) 黄老学说名称来源 48. 道教的产生大体在(东汉中叶)。 49. 道教的基本特点: (1) 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
22、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 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 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 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50. 道教发展的原因: (1) 道教所依据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产生的; (2) 道教的传播手段与各阶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有关; (3) 入道成仙的口号有相当的诱惑力。 51. 丹鼎派:由方术发展而来,以炼丹取药、祈求长生成仙为其特点。 52. 符录派:由巫术发展而来,以鬼神崇拜、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特点
23、。 53.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道教的某些活动含有一定的科学精神,对某些科学技术,如:冶炼、化学等做出了贡献; (2) 道教的养身之道和引导之术,是现在体育健身活动的直接来源; (3) 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构想,激发了作家和艺术家的想象力,丰富了文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 (4) 在中国的民间习俗和传统节日中含有大量的道教内容。 54. 道教一般把(楼观台)作为最早的道观。 55. 道教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为四方保护神。 56.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57. 伊斯兰教的六大信仰: (1) 信安拉是唯一的神 (2) 信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3) 信天神 (4)
24、 信古兰经是安拉启示的经典 (5) 信一切都是由安拉决定的 (6) 信“死后复活”和“ 末日审判” 58. 五功: (1) 念功 (2) 拜功 9 / 30(3) 斋功(回历 9 月) (4) 课功(“课功”的“ 课”的意思:信徒要交纳课税。) (5) 朝功 (回历 12 月) 59. 伊斯兰教实行政教合一,一般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两派,中国的伊斯兰教 属于(前)者。 60.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大约在(唐)代。 61. 番坊: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商人逐渐增多,他们在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中起 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其中不少人就侨居在中国的京城和沿海城市。由于他们 信仰伊斯兰教,需要经常做礼拜,
25、就比较集中地住在一起,形成“番坊” 。 62.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它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成分,促成离回族的形成和各民族间的融合; (2) 随着阿拉伯人的东来和伊斯兰教的传入,阿拉伯文化也进入中国,其中最重要的如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 (3)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63. 伊斯兰教建筑以(清真寺)、(塔)和(穆斯林墓地)最为常见。 64. 四大清真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杭州凤凰寺。 65. 中国最大的清真寺是(新疆喀什市艾提尕清真寺)。 66. 基督教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公元( 7)世纪。10 / 30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1. 释菜:旧时学校,在建校或开
26、学之初,都要举行祭祀先圣之礼,“释菜”只供奉蔬菜,礼比较轻,2. 释奠:除蔬菜外,又供奉牲牢布帛,礼比较重。3.(重农)和(重教)是中国文化的两大传统特点。4. 最早把教育二字联系起来的是(孟子),(孟子“尽心篇)一文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5. 学校的发展:夏代:庠、序、学、校。西周:国学和乡学。汉代:官学和私学。隋炀帝:六学二馆。6.(劝学篇)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7. 束脩:学生与老师初次见面时必须奉敬礼物。8. 明清国子监:国子监最初只是管理教学的行政机关,后来在发展演变中与国子学合一,到明代已取代国子学,成为兼有行政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
27、的最高学府,但其职权已经大大缩小,不再是教育行政领导机关。9. 明清国子监的学生分类:(1) 在京会试落地的举人,由翰林院择优选送入监就读的叫“举监”;(2) 从各地方学校中选拨入监就读叫“贡监”;(3) 三品以上官员子弟靠父荫入监就读的叫“荫监”;(4) 因监生缺额由普通人家捐资而特许其子弟入监就读的叫“例监”;(5) 外国留学生在监就读,称为“夷生”。10. 我国书院教育的三大高潮:(1) 宋初:统治者看到民办书院为政府解决了文化教育问题,培养的人才也有助于维护统治,所以从政策和物资两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出现了宋初四大书院(2) 南宋:官学腐败,州县学校有名无实,而兴盛起来的理学又需要宣讲的
28、场所。这时,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相继恢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教学活动,并亲自讲课,各地纷纷效法,出现南宋四大书院;(3) 明代中叶以后:政治黑暗,科举腐败,一些儒学名士借书院宣传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发动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书院教育重又兴起。11. 宋初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另说: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12. 南宋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13. 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基本教材是(四书)和(五经)14. 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15. 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是由朱熹制
29、定的(白鹿洞学规)。16. 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最早始于(西周)。11 / 3017.(孔子)是理所当然的家庭教育的鼻祖。18.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的家庭教育学专著。19. 家训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20. 清代民间小学的办学形式(蒙馆、家塾、族学)。12 / 30第九章 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 、 (教育制度) 、 (官吏制度)构成中国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2. 中国科举制度的特点:(1) 它是教育进行和结束阶段选拔的人才的一个手段,因而也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自始至终与教育密不可分(2) 它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并不是一个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而是对儒
30、家经典的理解程度,或者说主要不是看重干才,而是看重文才。(3) 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教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黄的工具和奴仆。(4) 它所造成的社会结构是官贵民轻,从而形成一个官吏社会。3. 察举:就是由公卿、列候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由朝廷授予他们官职。4. 征辟:就是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5. 策问:被察举的人,朝廷有时也要进行考试,方法是由皇帝提出政治或经义方面的问题6.(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7. 九品中正制:将被选者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由朝廷任命的“中正官” 通过品评,然后按
31、等录用。8.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9. 常科:就是每年举行的考试。10. 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立科目,也叫“ 特科”,其内容也相当庞杂,是朝廷特选人才的一种办法。11. 生徒:参加常科考试的考生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中央及地方学校的学生,称为“ 生徒”12. 乡贡:不在学校的读书人,可以向所在的州、县官府报考,经州县考试合格后到京城参加考试,这些人称为“乡贡”。13. 三舍法:就是把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上舍生、内舍生、外舍生三个等级。14.(宋太祖)建立了殿试制度。15. 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院试、乡试、会试。16. 恩科:朝廷为了延揽人才,常在皇帝即位或其他国家大典时特别增加一次考试。17. 科举
32、制度的流弊:唐:(1) 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2)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与试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观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的人往往屡试不中。明清:(1) 明清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其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2) 明清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3) 即使是殿试,皇帝有时也胡乱取士,并不真正按确定的标准。13 / 30第十章 典籍藏书1、中国古代的典籍的构成主要有(简册) 、 (帛书)
33、 、 (纸写本) 、 (刻印本) ,还包括(石刻书籍) 。2. 简册:也称“简策” ,可说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它是用毛笔蘸墨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然后再一片片连接起来,成为一部书。3. 我国的纸写本书籍在(东汉)已经出现了。4. 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 ) 。5.(唐代的金刚经 )和(唐代的陀罗尼经咒 )是目前我们所知较早的印本书籍6. 中国古代书籍的代称是(坟典) 。7.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8. 五经: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9. 历代的读书和科举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为准。10. 十三经:周礼 、 礼记 仪礼 、 左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诗
34、经 尚书 周易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11.(明代)出现十三经的名称,是唐代所列的十二经加上(孟子 ) 。12. 编年体: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13. 纪传体: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14. 纪事本末体: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15. 实录:忠实记录帝王言行的史书。16. 我国最早的实录是南朝时出现的(梁皇帝实录 ) 。17. 制度史的首创者是唐代史学家(杜佑) 。18. 三通:通典 、 通志 、 文献通考 。19. 会要: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 (苏冕)首作会要。
35、21.(刘向)的(列女传 ) ,首开为中国妇女立传的先河。22. 类书:记录各个门类和某一门类的资料,经过编排供人查阅的工具书。23. 现存最早的类书是(虞世南)的(北堂书钞 ) 。24. 唐代第一部类书是(欧阳询)的(艺文类聚 ) 。25.( 太平御览 )和(册府元龟 )是宋代的两大类书。26. 明代最大的类书是(永乐大典 ) 。27. 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 ,是现存最大、体例最善、用途最广的一部类书。28. 文字学: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体例是先列篆文,然后解释意义,最后按照“六书”的方法来分析字形的结构,由此而建立了中国的“文字学 ”。29. 我国现存最早的韵书是(陈彭年、邱雍)编写的(
36、广韵 ) 。30. 尔雅是一部(训诂性质的)辞书,共(19)篇。31. 训诂:“训”是以比较通俗的话来解释词义;“诂”以今天的话来解释古语或以通行的话来解释方言。32.( 尚书 )著作里面的(禹贡 )一文,是我国地方志的雏形。14 / 3033. 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是东晋(常琚)的(华阳国志 ) 。34.( 大元一统志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国一统志,为明清两代编修大一统制提供了范例和模式。35. 方志学的代表人物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学诚) ,他的史学著作有(文史通义 ) 。36. 方志的两大流派:(1) 历史学派:以章学诚为代表,主张方志是“一方之全史” , “志属信使”
37、(2) 地理派:以戴震、洪亮吉为代表,主张方志主要记述地理状况。37. 地方志的作用:(1) 是社会制度之隐微不见于正史者,往往于方之中得其梗概;(2) 是前代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氏;(3) 是遗文佚事散在某部者,赖方志然后能以地为纲有所统摄;(4) 方志多详物产税额物价等类事实,可以窥见经济状态之变迁;(5) 方志多详建置兴废,可以窥见文化升降之迹;(6) 方志多详族姓之分和、门第之隆衰,往往可与其它史实互证。38. 汉代的三个藏书阁: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39. 周代的史官兼掌(记事)和(收藏国家文献) 。40.( 老子)是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41. 二酉
38、山洞在(今湖南省沅陵县) 。42. 清代陆心源的(皕宋楼)向公众开放。43. 清代铁琴铜剑楼的(瞿镛)和(海源阁)的杨以增都是大藏书家,有“ 南瞿北杨”之称44汉桓帝设(秘书监)一职,专管收藏艺文图书。45战国时期名辨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有书五车。46 ( 天一阁 )是现存最早的藏书楼。47清代官藏藏书阁(1)内廷四阁:文津阁、文渊阁、文源阁、文溯阁(2)宫外三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48版本最初的含义是与(抄本) 、 (写本)相对而言的。49版本学:版本最初就是指用雕版印刷的书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典籍不断增加,不同时间、地点、纸张、字体印刷的同一种书大量出现,于是
39、版本的含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内容包括了书籍抄印的时代源流、纸墨刀法、装帧形式以及书籍的优劣等。50 善本三义:(1) 一要“足本” ,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2) 二要“精本” 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3) 三要“旧本” 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51 善本三性:(1) 因年代久远而具有的“历史文物性”;(2) 内容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性”;15 / 30(3) 印刷考究,装帧精美的“艺术代表性”。52 ( 刘向 )的(别录 )是我国最早的目录学专著。53 (刘歆)的七略中的七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分类法,他们父子二人是我国(图书分类)和(目录学)的奠基人和开山祖,也是我国最早的古籍校勘专
40、家。54经史子集:经:包括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包括了所有的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55 目录分 (史志目录) 、 (官修目录) 、 (私家目录) 。16 / 30第十一章 科技成就1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 )被视为“旁门左道”(2 )具有强烈的实用性(3 )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2二十八星宿:古代的天文家在观测天象时,选取黄道带及赤道带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观测的标志,其中每个星宿由若干颗星组合。二十八星宿又以东、北、西、南方位分为四组,每组七宿
41、,分别与四方保护神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相配。古人认为二十八宿属于恒星,它们的方位是永恒不变的,因而可以用来作为观测行星的坐标。3七曜: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知识中的重要概念。4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的历法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这是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制定的,它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5 圭表:圭:是地面上南北方向平放的尺子;表:是直立于地面的杆子或柱子。圭、表两者垂直,日光照表,投影于圭,是中国古代观测日、月变化的方法6天干地支:天干(10 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
42、2 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把它们按照一定次序结合,组成 60 个单位用的纪年。其组合时,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开始,至癸亥结束,称作“六十甲子 ”,分别代表六十年。之后再予以重复,如此周而复始,用以纪年。此外,也可以用于纪日。7 ( 管子“地员篇 )可以看作我国最早的土壤分类学著作。8 吕氏春秋中的(上农 、 任地 、 辨土 、 审时 )阐述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不违农时” 的生产规律。9 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 所著,系统总结了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经验,阐述了古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农学思想,根据北方农业生产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精耕细作、
43、保墒施肥的方法,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农学著作之一。10 农政全书:明代科学家徐光启所著,是一本集大成的著作,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农业百科全书。内容涉及农业耕作、土地开垦、水利建设、食品制造、果树技艺等众多方面,系统集中的叙述了屯垦、水利工程和备荒为一大特色,是对宋代以来农桑经验和种植建设的全面总结。11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计算的圆周率的数值,比欧洲先进了(一千)年。12 刘徽 在九章算术中第一次提出了(极限思想) ,并且运用 (割圆术)计算出了圆周率的数值。13北宋贾宪的黄帝九章算法细草提出的“ 贾宪三角”可以求出任意高次方程的数解值,这比欧洲早了(四百年)年。14数学家(秦九韶)由于在(数
44、学九章 )中提出“ 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而被美17 / 30国科学史家称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5流行最广且影响巨大的是明代程大位所著的(直指算法通宗 ) 。16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诊断)和(治疗)的整体观念。17 四诊:望、闻、问、切。18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19 ( 皇帝内经 )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20 “病入膏肓 ”和“讳疾忌医” 两个成语都出自(扁鹊)治病的故事。21 (仓公)在中国医学史上首创病历。22 ( 扁鹊、仓公)两人一直是中国药王庙里供奉的鼻祖。23 伤寒杂病论:汉代名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总结和
45、创制的二百余种处方,贯彻了“理、法、方、药”一致的原则,治疗效果显著,至今仍为人们所应用。24 ( 华佗 )首创中医病历, 三国演义中为关羽刮骨疗伤的故事写的就是他。25晋代(王叔和)编写的(脉经 )一书详细描述了脉象所反映的各种病状。26隋代(巢元方)等人编写的(诸病源候论 )专门描述病情、分析病理,对诸多病症确定了病名。27唐政府编写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28金元四大家(派别名称以及代表人物):(1)泻火派,代表人物:刘河间(2)补土派,代表人物:李东恒(3)攻邪派,代表人物:张子河(4)养阴派,代表人物:朱丹溪。29针灸: 用针、灸的两种方法刺激特定的
46、穴位,以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消除病因的目的。30针灸依据的理论是(经络学说) 。31 ( 黄甫谧 )的(针灸甲乙经 )是世界上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32 明代三大针灸巨著:针灸大成 、 针灸大全 、 针灸聚英 。33 ( 尚书“洛诰 )记载西周初年在建造洛阳城时绘有洛邑一带的地图。34 ( 管子“地图篇 )已经将山川、道路、城郭的位置与大小列入了地图绘制必备的内容。35晋代制图学家(裴秀)确定“以一寸为百里” ,把十进位应用于制图方面,中国人比阿拉伯人和欧洲人早了(一千年) 。36 徐霞客游记对(西南地区)的石灰岩面貌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描写。37 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38蔡
47、侯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并且大大提高了纸的质量,史称“蔡侯纸”。39 管子 “地数篇中记载了我国人民发现的天然磁石吸铁的性质和指示南北的性状。40司南:人们利用天然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 司南”其形状象一把小勺子,底部圆形,置于平滑的刻有二十四向的地盘上,勺柄就会自动转向南方,但因地盘与司南底18 / 30部产生的摩擦,所以测方向难以准确。41罗盘:人们将指南针于二十四方位盘结合起来,制成罗盘。42 ( 梦溪笔谈 )一书记载了指南针并不完全指南这一事实。43最迟在(唐代) ,火药已经被发现和利用。44中国最早的印刷术开始于古代的(印章)和(石刻
48、) 文字。45 ( 唐代 金刚经 )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印刷品。46 ( 宋代 )出现了很多以盈利为目的的私营书坊。47胶泥活字(宋庆历年间毕昇)木活字(元代农学家王祯)铜活字(明代)铅活字(16 世纪)19 / 30第十二章 传统建筑1在浙江省余姚市河母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隼卯结构),半穴居是最早的房屋建筑。2中国古代建筑的六大分期:(1)成型期:原始社会后期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宫殿已成为高台建筑,大型建筑各自封闭而独立,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建筑制度,用以规范各种建筑的规模、方位和等级。(2)成熟期:秦汉三国时期特点: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台榭楼阁建筑精巧,砖石结构的建筑也迅速发展起来(3)吸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点: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建筑大量出现,中国原有建筑形式吸收佛教建筑艺术,形成丰富多彩的寺、塔、石窟等佛教建筑。(4)高峰期:隋唐两代特点:城市和宫殿的规模空前宏大,布局和造型都有很高水平。(5)转变期:宋元两代特点:城市的建筑规模缩小,大型建筑也缺少隋唐时的那种恢宏气势,但是显示出某些变化。同时,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大城市里封闭性街坊建筑格局被打破,活跃的城市商业建筑纷纷出现。(6)渐进期:明清两代特点:宫式大型建筑完全程式化、定型化,发展呈迟缓状态,可见体现在建筑形式中的封建意识已经沉淀为一种心理定势。但在同时,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