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部分 绪论:跨文化交际与跨文化交际学第一章 跨文化交际 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之所以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 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 L.S.Harms 认为,在世界范围内的交际经历了五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使用;印刷技 术的发明;近百年交通工具的进步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交际。近二十年来的交际是以跨文化为特征的。 2、 对跨文化交际的不同理解:有的人认为每个人在文化上都是独特的,所以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交际都是跨文化交际。 有的人认为, 不同国籍人们
2、之间的文化差异与不同职业的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程度上的差异。有的人认为,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该把重点放在亚文化系统的语篇系统方面。有的人认为,作大范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比对于改进跨文化交际益处不大,应该把眼光放在 更具体的文化差异上。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应该也包括地区、职业、年龄、性别等方面的 文化差异的探讨。文化通常不是指个人的行为, 而是指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作者认为作跨国、 跨种族、 跨民族研究不仅应该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包括的内容,而且应该是放在首位2的。至于地区、阶级、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层次的差异也应该给予关注。至于个人之间的差异的研 究只是在我们把
3、他们当做群体的代表时才有意义。 在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时, 我们的眼 光首先应集中在它的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上,其次才注意它的亚文化和地区文化的特点。 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亚文化 -地区文化-小群体文化 (不同年龄、 职业、 性别群体的文化) 3、第二章 跨文化交际学 跨文化交际学在美国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关系密切)1.首先在美国兴起。美国有来自各个国家的移民,有各自的文化系统和风俗习惯,逐渐在美 国社会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格局;美国与各国交往频繁。 2.Edwar Hall 无声的语言 跨文化交际学的奠基之作。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4、们在使用时 间、空间表达意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对时间、空间、交际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 3.1970 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 在这一年, 国际传播学会承认跨文化交际学是传播学的一 个分支,成立了跨文化交际学分会。1972 年,第一届跨文化交际学国际会议,日本东京。 4.70 年代,影响最大的书籍 Samovar 一个民族的传统;宗教思想; 价值观念;社会组织形式 ;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社会发展阶段。 第 4 章 交际 1、 交际与传播 这两词来源于同一英语 communication 表示的是同一个概念,不同学科背景的人采用不同术语。有语言学背景的学者大多使用“交际” ,从事传播学教学
5、和研究的学者都采用“传播” 。960 年代台湾和港澳开始传播学研究,70 年代我国才开始传播学的研究,60 年代台湾徐佳士第一步传播学理论著作大众传播学理论 ,1987 年 7 月郑北渭译文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众传播 ,1982 年 11 月中国社会科学新闻研究所召开第一届传播学学术讨论会说明传播学在我国初步确立。2、 传播的定义 传播与人类的历史同样长。自从有了人类,就产生了传播,人类要生存就必须互相交流,就需要传播。传播是对于人的社会性的确定。张国良的定义:所谓传播,即人类(自身及互相之间)传受(传送和接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这一定义可作为讨论传播的出发点。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一方
6、发出信息,另一方接受信息,这一过程就是传播。 3、 传播的种类传播可分为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人类传播又可分为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非社会传播指内向传播(自我传播) ,社会传播包括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内向传播(intarpersonal communication)只一个人自己脑子里在自我交流活动或是自言自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两个人或以上的信息传受过程。如交谈,书信,小组讨论,大会演讲,街谈巷论,相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际并不一定顺利无阻,10交际双方文化背景有差异或差异很大,人际传播的过程必是克服种种障碍的过程组织传播(organiza
7、tional communication)在学校, 公司,工厂,机关,军队,党派,群众团体等内部的传播,不都是自上而下的,可具有不同模式,纵式或横式,要注意因文化差异造成的传播不通的局面。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如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因特网信息(沙莲香指出该注意人 机之间的信息传送,张咏华指出由于传播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的某些特征发生变化,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界限开始模糊)4、 传播的模式 早期影响最大的 Harold Lasswell 哈罗德拉斯韦尔5W 模式 :who 谁 ,say w
8、hat 说什么,in what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对谁,with what effets 取得什么效果传者 讯息 媒介 受者 效果 特点:优 简明扼要明确指出主要环节缺 忽略社会环境、反馈 1949 Claude Shannon 克劳德香农内涵意义(附加在概念15意义上,因各种条件而异是最不稳定的,旧的内涵可能消失,新的可能产生,分析时要注意有褒贬之分);风格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搭配意义; 主题意义。 4、 语用规则与文化 只掌握语言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的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讲话规则)才能正确地交流思想,否则难免会造成各种误会,甚
9、至使交际发生障碍,无法进行下去。与语言规则相比,语用规则的掌握要困难得多。语用规则没有一个完整总结且人们使用时并不自觉(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称谓体系,同一文化中称谓形式也不断变化且有地区差别。 )5、 交际风格与文化 在人们连贯地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法、说理方式、思维模式无不表现特定文化的某些特点,这里笼统地归纳为交际风格。 1.人们认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习惯的,与自己的习惯性违背的东西常被认为是不合理,不合逻辑的。实际上,逻辑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的固定不变的东西,逻辑概念本身 有着很深的文化烙印。 (亚里士多德逻辑和非亚里士多德逻辑)西方逻辑学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现
10、代,四个时期。162.Karl Pribram 卡尔普里布兰 将世界上的思维模式、说理方法归纳为四类:一类借助于某些普遍接受的概念说理(法国,地中海国家,罗曼语系国家) ;第二类强调归纳和验证,而对抽象概念抱怀疑态度(英美澳新及加拿大操英语者) ;第三类属直感式说理方法,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协调,常引证权威(德语,斯拉夫语国家) ;最后一类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说理方法,基于事物本身包括对立面这一基本事实。 (唯物主义是各国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E.g.美国人的思维模式比作“桥式” ,直接明白地传达给对方;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比作“垫脚石式” ,采取迂回、隐含的方法。美国“低语境”一切都靠语言讲清&日
11、本“高语境”许多意思都包括在语境之中,不需每一点都明白无误讲出来) 美教授 Condon 把日本人的交际风格特点归为四点:1) 日本人对于讲话的态度与美国人不同,美国人强调敢于讲话,出现沉默局面马上填补,认为沉默是紧张、尴尬、羞怯或怀有敌意。 2) 美国人常常帮助对方把一句话讲完,为表示自己一直在认真听;日本人视作盛气凌人不耐烦3) 美国人喜欢开门见山、直来直往,把转弯子讲话看做是思路不清或缺乏诚意,日本人直截了当可能被认为是对对方的感情缺乏考虑。 4) 对于美国人来说,讲话几乎是唯一的交际手段。而日本17人表情、姿态、服饰都可表意传情。 Robert Norton/金敬子结论美国学生倾向于在
12、文章的前一部分提出主题思想从一般到具体用演绎法(deductive mothod),而韩国学生倾向于再文章的结尾提出主题,从具体到一般用归纳法(inductive method)。西方人“摸不透”中国人不是弄不清某个句子意思而是不习惯我们的交际风格。赵元任认为汉语常用“主题 述题” (topic comment)结构,在一个句子中主体部分列举人,事物或观念述题部分予以评价。主题和主语,述题和谓语不是相同概念,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述题是未知信息,主句在后,从句在前。英语中更习惯“主语 谓语”结构。其实,说理方法的不同表明了价值观念的差异,美国人(演绎法)认为先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
13、而中国人(归纳法)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把材料一点点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中国人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愿意与他人形成对抗。由此可见,交际风格与深层文化密切相关。 学者通常把“归纳法” (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 (一般 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但斯考伦 Scollon 夫妇认为无论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真正的分歧在于对礼貌的不同看法,演绎法适用于18讲话人认为提出的看法是理所当然或认为自己有权提出这一看法,需要的只是作一些说明;归纳法适用于讲话人认为它提出的看法有可能遭到对方的反对,因此先摆出各种情况,后提出看法。 (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
14、愿自己认定有权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用各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小结:1.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又深受文化的影响 2.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可以决定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却还未能在目前证实 3.语言的诸因素中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词汇且两种语言间词语的内涵方面差异最大,语用规则和语篇结构方面差异也很多,这些差异大多和民族文化传统相关。第 6 章 非语言交际 1、 非语言交际的界定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含眼神,手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
15、之间距离,讲话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 本世纪 20 年代Kretschmer 克雷奇默体态与个性标志着体态语研究正式开端Samovar&Porter 定义:非语言交际包括在交际的环境中人19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着重指出:1)非语言交际发生在交际过程中,包括从事交际的双方且并非每个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 2)非语言交际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3)不论是哪一类非语言交际,必须包括潜在的信息。Malandor&Bker马兰多&贝克 界定非语言交际为:个人发出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一样强调意义的产生。 体态语是非语言交际的
16、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距、体触等)非语言交际还包括副语言亦称为伴随语言(音质、音幅、音量、语速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 、对时间与空间的利用。 2、 非语言交际的特点与作用 Malandro&Baker 马兰多&贝克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在五个方面存在区别:第一,语言交际遵循语法规则,有严谨的结构;非语言交际却没有正式的规则和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往往需要综合分析周围的情况才能确定。 第二,语言交际使用特定的符号;非语言交际却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 第三,语言交际在讲话的时候进行,在停止讲话的时候中断,时断时停,是非连续性的;非语言交际是连续不断的
17、。、第四,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生而知之;非语言交20际的手段一部分是人类的本能,有些手段是后天习得的。第五,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看,在从事语言交际时大脑的左半球在进行工作,负责处理语言刺激,作信息分析和推理;非语言交际由大脑右半球处理。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不同的作用,大致上起补充、否定、重复、调节、替代或强调的作用。一般来说,在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冲突时,人们倾向于相信后者。3、 眼神、手势、身势、面部表情及服饰 1. 眼神:女性比男性更多地注视对方;眼神还对话轮转换起调节的作用。 2. 手势:同一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却可以表示并不相同的意义;在同一民
18、族中由于地区习俗的不同,同一手势也会有不同意义;有些手势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也有跨越文化的手势。 3. 身势:总的来说,南欧、中东、拉丁美洲地区的人们讲话时动作较多,动作幅度也很大;北欧、英美人动作较少,幅度也较小;中国、日本、朝鲜人也属于动作较少、幅度较小。 Eg:从上课坐姿看出中国强调集体、纪律、合作,美国强调个人、自由、发展自我,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 姿势与地位的高低有一定的联系,地位高者比地位低者姿态更随便。姿势与性别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214. 面部表情:存在民族种族区别,但同一民族中也有差异尤其是男女的差异。5. 服饰:三项功能 舒适、保护遮盖与文化展示但它作为文化标志的作用愈来愈
19、大。在现代社会中,衣着象征身份地位,或表明职业且对一般人有种说服作用;场合与服装的要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4、触摸:Heslin 分为五类 功能、社交、友爱、情爱、情欲,对触摸的对象,范围,场合,形式不同文化有不同规定。文化根据有些民族身体接触的多或少可划分为“接触性文化” (气候暖和的国家)与“低接触文化” (气候寒冷的国家) 。 5、 时间观念:不同的民族对于时间又不同的概念和态度;即使在同一民族同一国家,由于社会阶层的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人们对于时间仍抱有迥然不同的看法。 人类学家 Hall 分两类 单时制的人们(北美、北欧、西欧、中国)把时间看作是一条直线,可以切割成一段一段,强调时间
20、表和事先安排;多时制的人们(拉丁美洲、中东)习惯于同时处理几件事情,强调人们的参与和任务的完成,而不强调一切都按照时间表。不同文化背景对一项活动的筹划,开始,延续,结束也都有不同观念。提前计划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不同文化中“准时”的感念理解也不同,即使同一文化里由于活动内容的不同理解也22有所变化6、 对空间的使用:不同文化群体对空间使用具有不同的看法,包括 1.领域性 2.个人空间和体距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个人空间是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或距离,是无形的;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年龄、关系远近和文化背景;Hall 将个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6
21、-18 英尺) 、个人距离、 (近者 1.5-2.5 远者 2.5-4) 、社会距离(近者 4-7 远者 7-12)、公众距离(12-25, 公众领袖 30 英尺) 。中国人的体距比西方人的体距要小。 3.对于拥挤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空间的需求不同,对拥挤的态度也各异 Eg:英语国家对于从拥挤的人群中传过去有所顾忌,中国人安于拥挤的情况。4. 位置安排:宴请活动中,最重要的客人安排在主人的右边,次重要的安排在主人的左边。如果女主人在场,次重要的客人安排在她的右边。 小结: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我们缺乏敏感,冲容易忽视非语言交际这一重要方面。第 7 章 社会交往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
22、,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有的已经无法弄清。人们在实行这些习俗时病不追究为什么要这样做那样做,而23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但是,这并不是说社会习俗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 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国贯穿着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面子观念等,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习俗中却贯穿着个体观念、独立精神。 一、见面语 汉语和英语在见面语方面有许多差异: 1) 英语中祝愿性质的见面语比较多。 2) 英语中重型的见面语如 HI,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 3) 汉语中有一些见面语是英语于中少见的,比如直接用称呼
23、代替问候:王老师! 4) 汉语中见面打招呼的另一个通常方式是就对方在做的事发问。二、告别 在不同的文化中告别的方式和节奏不同,英美人先表示几次,然后才站起来,正是的告别比较短暂。 中国人告别过程是前面短后面长,走到门口还要继续再聊一会儿。 3、 恭维与谦逊 中西习俗不同之处在于,中国把谦虚与人们的道德联系起来, 放在一个极重要的位置。中国人如此看重谦虚与比较强的群体观念有关。我们再表示谦虚时不仅可以说自己,也 可以说自己的家里人。西方不看重一个人的群众关系,并不把谦虚作为重要的道德标准,谦词也很少,不会为家人谦虚与强调个体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不能越俎代庖,只是把恭维作一个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 2
24、44、 送礼 “礼尚往来” 是我国文化习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西在这方面的区别说明了中国人的群体观念、等级观念和面子观念比西方国家强。中国人之所以看重送礼是因为人们希望通过送礼加深与亲戚朋友的关系,扩大自己的关系网。在我国传统中受礼时往往需要一再推辞,送礼人一再坚持,不在客人面前打开礼物观看。西方国家一般不推辞,且当面打开,说些赞美的话。 5、 宴请招待 无论东西方,宴请规格与被宴请客人的身份有关只是对于什么是丰盛的宴会有不同理解第 8 章 人际关系 ( 中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许多方面都有直接影响。 ) 在不同的文化中人际关系差异甚大,受文化的制约。一般来说,在个体主义文化
25、中,个人的独立性比较强,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相对松弛一些,显得不那么紧密,而在群体主义的文化中,个人的独立性相对少一些,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显得密切。一、家庭的地位与作用 1) 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每代只有一对夫妇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母,单独居住。25中国数代同堂,不过现代化过程中核心家庭呈上升趋势,父母常替孩子做决定。 2)在我国文化传统中,家庭占极为重要的地位比个人和团体重要。在西方,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是次要的。中国个人利益与愿望次要的首先要考虑家庭的利益且个人与家庭合二为一。 3)中国宗族观念很重,在
26、老华侨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宗族组织负责调节内部关系,保护组织内部成员。 4)中国家庭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区分兄弟极为重要,儒家“五 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家长制严格的等级制度 5)在美国,家庭中夫妻关系是首要的,横的关系是主要的。在中国,新娘首先是做儿媳才是做妻子,纵的关系是主要的,横的关系是次要的。 6)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舆论有着强大的压力。在西方,儿女与父母是平等的关系。 2、 家庭化的社会关系 1.美国人,朋友之间不愿意承担过多的义务。中国,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是扩大了的家庭带有家庭的特点,朋友关系更接近亲属,借用亲属称呼作称呼语。
27、2.同乡的概念是我国文化的一大特点, “同乡会馆” 。 跨国公司用人的一个原则是职工应该来自不同国度,有助于公司发展。 3、 单位 一个家庭式的组织 26在我国有单位全包的做法,与我们过去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有关,也与我们的群体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实际上也是按照家庭的模式处理社会上的问题。 在西方,没有类似我国单位这样的机构或部门,除工作的地方给付工资或薪水其他的事情被认为是个人的事,需个人处理与工作部门毫无关系。 4、 关系网 家庭关系的再扩大 1.西方国家运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只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只是在某些事情上才做的事。 在东方国家运用关系网是须臾不可离的,关系网包括各种人,从亲属到同事从
28、交往很深的朋友到关系一般的熟人,做任何事几乎都离不开关系。 2.与关系网有密切关系的是人情,中国人心中一般都有一本人情帐。人情帐可以放很久而不必还,但并不会因此而忘掉 五、圈内与圈外 正是由于中国人重视家庭以及扩大了的家庭关系,在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地把与自己接触的人分为“外人”和“自己人” 。 中国人以家庭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社会关系导致两个结果: 一是由于家庭的重要性和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中国人难以与陌生人发展个人关系;二是中国人对于自己人和外人采取不同的道德标准,对自己人是一个标准,对其他人是另一个标准。 (对圈内圈外划分十分清楚,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与家庭观念,家族观念,
29、家庭化的社会关系有密切关联) 276、 跨文化交际中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人际关系中的两个特点: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关系和等级差别,这对于跨文化交际产生重大的影响。 1.来华从事经贸谈判的西方人注意到,中方往往先试图建立友好的关系,贸易谈判相对容易取得成功。而西方人一般是就事论事。 2.在处理朋友关系方面,我国重视老朋友的关系,对朋友的期望值很高,无所不谈。美国等国家一生要迁移多次,很难有长久的友谊朋友圈常变动,一般不愿意朋友关系过深带有许多责任和义务且将朋友关系与社会或工作义务分开。总结:人际关系受文化的制约,在中国家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家庭在人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往往扩大至
30、其他的人际关系中,对于圈内外有严格化分。第 9 章 经营管理 1、 经营管理与文化密切相关 经营管理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而管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化的经营管理随着大工业的产生发展并行,没有一种管理经验能四海皆准。Vincent Guy&John Mattock文森特吉&约翰马托克 国际工商管理描述了文化和交28易,文化背景,公司特点,个性人格,谈判技巧,谈判时机,谈判方式由下到上是倒金字塔型。 (文化背景是最根本的因素决定了其他方面)Eg:路英浩开放前沿的文化震荡中,文化冲突产生在几个不同的层次,有的属于显形文化(语言、非语言交际习俗)
31、 ,有的属于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方面,有的是认知模式,有的是制度性文化。 2、 不同的经营管理理论模式 西方的经营管理模式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郭纪金 企业文化西方经营管理理论分四个阶段(理论发展)A.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9C 末 20C.20 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 优:将管理科学化 缺: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20C.2050 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 工作环境的物质条件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C后期行为科学学派 侧重于自我实现,提出一套激励理论 D X-Y 理论 1957 麦格雷戈 “人员管理工作的新理论”依据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E.超 Y 理论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基
32、本观点是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时代,任何组织和任何个人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管理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异。3、 文化对于经营管理商贸谈判的诸多影响 29文化对于经营管理和商贸谈判的各个方面都有直接的影响,1.劳动态度:干活效率不同。日本早到晚退,中国迟到早退。2.时间态度:日本拖延战术,德国安排严格,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法开始慢,逐步速度加快。3.权力与决策:日本,家长式的经营体制,师傅带徒弟式,注意贯彻公司精神。美,谈判代表握实权,日本中国集体协商,请示上级。4.和为贵:中,日避免正面冲突,模棱两可。美,诚恳的对抗。5.法律的意义:美, 严谨详细的法律文件有律师在场, ;中日韩认为合同不是最终的
33、谈判结果、 客观情况随时发生。6.关系网4 对于跨国经营的挑战跨国公司对于外派雇员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培训,才能处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经营管理现代化企业的问题第四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第 10 章 价值观 一什么是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个部分,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30行动,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核心。价值观是决定人们所持看法和所采取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文化一样是一种抽象和概括用肉眼无法看见但可通过观察人的言行举止发现。价值观有时和信念混淆,实际上价值观是主,信念和态度是从。 价值观决定了人们会有什么样的信念和态度,信念和态度是价值观的表现。二.价值观与交际的关系:首先,价值观决定人们如何进行交际
34、(语言、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从另一个角度看,交际反映人们的价值观。 e.g中国人,语言交际委婉含蓄,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谦逊。美国,更突出身体的,经济上的倾向。 中国自然的力量,群体倾向,感情成分,道德、伦理的正确与否。 三价值观的特点: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 它是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 价值观形成以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不会轻易改变 ,真正地了解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极为困难价值观虽然相对稳定,但却不是完全不能改变的,在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价值观往往也会随之变化,代与代之间的观念差异可反映年轻一代在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四学者们对于价值观的研究 人类价值观中有一些共同的方面,Kluckhohn&Strodtbeck如:人的本性,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时间焦点,人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