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宝藏系列国家宝藏制作人兼总导演于蕾这样说:“国家宝藏从头到尾没有喊口号,看里面的国宝,听国宝的故事,你会为自己是中国人,为自己的民族走过这样的历史, 创造过这样的文明而骄傲。”国家宝藏讲活了中国故事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火了。这档耗时两年研发制作的诚意之作,号召九大最具分量的国家级博物馆(院),每家甄选出 3 件镇馆之宝亮相。每件国宝都有一个 “保护人” ,为了跟国宝匹配,还 找了重量级明星演员,由他 们表演出国宝的前世故事。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但近代以来,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 理解、解读和弘扬,一直走在摸索的路上,甚至走过弯路。中国近代以降,西方文明西风压过东风。中国坚定走现代
2、化道路,这才有了中华民族今日的重新崛起。但在前进的道路上,绝不能以现代文化甚至是西方文化消解中华优秀文化。优秀中华文化是民族血脉,是中国伫立世界文明潮头数千年的精神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为什么中国的发展蹄疾步稳后劲十足?有专家认为,因为中国有“文明型国家” 的内驱动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家园建设动力,凝聚更多共识形成更大合力,特别是在未来接班人心中植入传统文化基因,已然是再重大不过的文化议题。今年兴起的“文化综艺热”,给出了很好的示范。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成为全民热议的“文化现象”,深受各个年龄层群体喜爱,更说
3、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一直潜藏在人们的心中,需要的是一个释放出口,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出来,唤醒那份情愫,让年轻人看得懂,让认知情感升华转化为国家民族情感,进而在中华历史长河中找到自己的坐标。而收视率口碑双丰收的国家宝藏,则为讲好中国故事立下了高标。国宝文物是民族瑰宝,因需要特殊保护所以与民众能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并不多,而它们又恰恰是最能证明“中华文明的独一无二”,最能让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西方精英艳羡不已。还有什么比“让国宝能说话”“说得让大家喜爱 ”更为重要?国家宝藏在创新中国故事的讲述方法上显然走在了新时代的前列。在这里“老古董” 成了网红,不再是之前静静地躺在那里,也不再是孤芳自赏;
4、博物馆综艺的呈现形式,让博物馆走进大众,让人品味其沧桑浮沉;张国立、梁家辉等明星作为国宝故事讲述人,得体而不喧宾夺主,情感投入充沛,为更好的展现国宝故事尽心尽力。更难得的是,每一个国宝故事的背后,都有一群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他们创造国宝、守护国宝,甚至牺牲小我为国家民族守护文脉和家园,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可宝贵最可依靠的精神力量吗?想更好地展现中华文明,想让年轻人感同身受,想让国际人士真心接受,关键还在建立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上。十九大报告也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宝藏讲活了中国故事,动员凝聚了民族精神力量,这样的良
5、心匠心之作,还请多来一些。人民日报评国家宝藏:一眼千年,与文化长谈【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让明星担纲“国宝守护人”,以小剧场形式讲述文物的前世今生,有着向国宝鞠躬、向匠人礼敬的谦卑姿态,有着贯通古今、求索国魂的虔敬气场。近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古今交响、凝魂聚气,引发社会关注。不久前的故宫“特展”,曾经万人争睹宋代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即便是幸运的观众,也往往需要排队五个小时,才能看上匆匆五分钟。而电视片将你看不到的故事细细还原,一下子让国宝“活”了起来、“近”了起来。浩荡图卷背后,隐藏着十八岁画家王希孟的拿云才华和
6、生命迷踪,缥缈着“不会为君、什么都会”的宋徽宗对江山永固的一厢情愿,游移着媚上嫉贤、蠹食国运的佞臣蔡京才高品低的闪烁眼神我们不但从山重水复的缝隙张望到先人背影,更目睹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朱砂、石青、石黄等目迷五色、“千年不腐”的秘诀,还可见证中央美院的冯海涛经年累月、耐住寂寞,一重重上色复制十分之一的千里江山图还有那面勒于战国、乱世流离而治世重光的乍原石鼓,重温司马光父子以生命研求石鼓文字、历史源流之“真”,还原“五代故宫人”的梁氏家族参与抗战文物南迁、与国宝生死相随,让人深信国之重器就是先人魂魄所依、煌煌汉字就是国人信仰所系;还有围绕清代“各种釉彩
7、大瓶”,乾隆的海纳百川心胸与“问不倒”的“海归”故宫志愿者,勾连起几许神奇的默契。随着一件件国宝的故事徐徐展开,观众纷纷留言:“不住泪目”“向文化传承者致敬”“为自己是中国人自信、骄傲”。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从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 到争睹国宝的“故宫跑”,观者的热情令人感动。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以现代的视角、用很“燃”的方式,致力于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成为
8、不少人的努力方向。比如湖南卫视出品的大型公益文化纪录片百心百匠,邀请李亚鹏、李泉、孙楠等明星探访民间匠人,通过深度体验,实录传统文化发展现状,很好地揭示“匠心”传承的价值与意义。不久前,“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让京沪观众惊艳。而这一策展源头是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档节目。现在,中国媒体人也在精心谋划打开历史、打开传统的独特方式,让沉默的国宝说话,给孤独的匠人点赞。事实上,唯有通过更多这样的努力,才能“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国家宝藏的国之重宝、百心百匠的民间遗珍,“一眼千年”,让人们与文化长谈,何尝不是我们这代人对文明的守候?我们的先人顽
9、强如石,坚韧如丝,绚烂如画,优雅如瓷,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就从我们眼前渐次“活”起来一石、一丝、一画、一瓷开始吧 铺陈的是传奇,激荡的是国魂。光明日报一评国家宝藏 一眼千年,国宝也疯狂随着九家著名博物馆的大门一一推开,27 件“国宝重器” 的传奇将一一揭晓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让国宝活起来”。“纪录式综艺”让“国宝”开口说话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
10、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并非易事。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不愁前来的观众,仅有这些够了吗?不够。一个博物馆事业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就看你用你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
11、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价值;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将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
12、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表示:“国家宝藏从全新切口切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最顶级的资源,加上我们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观后表示,国家宝藏真实、全面、立体的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文化遗产成为新热点“我们这个节目有多年轻?也就是上下 5000 年。”国家宝藏001
13、 号讲解员张国立开场的这句话打动了很多人。电视屏幕上,继“诗词热”和“朗读热”之后,蜂拥而至的文化综艺在文学细分领域的题材开发出现了严重的雷同趋势。“在文学等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我们要着眼未来,探索新的方向。”央视副总编辑朱彤承诺,央视将持续在原创文化节目上发力,从创作源头上秉持高品质与大格局,精益求精、精雕细磨,让央视文化节目品牌再创新高度。作为唯一的国家级专业综艺频道,央视综艺在打造“国家舞台”的战略目标下,也不断致力于文化节目创新的转型之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浩瀚如银河,璀璨如繁星,如此极大丰富的文化宝藏,为内容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电视工作者在幸福的同时,也感到了惶
14、恐如何在珍视与呵护中去继承和发扬?如今盛行的诗词歌赋和阅读赏析终究没有跳出“文学样态”,或许这正是国家宝藏立意的高远和深邃之处。然而,作为承载信息极大丰富的民族基因宝库,文物并非扁平的、冰冷的物件。他所涉及的学科门类堪称包罗万象。它们包含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不仅可以让我们触摸到那些或神采飞扬、或荡气回肠、或屈辱苦难的记忆,而且可以让今人回溯过去、找到认识自我的坐标;不仅蕴含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有领先世界的成就。这是一个厚重而广博的领域,也就注定了节目的格局更加宏大,视野也更为开阔。从“诗词文化”到“国宝重器”,央视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以创新思维把握时代脉搏,融入观众喜闻乐见
15、的内容,使综艺节目不仅在宣传阵地上取得绝对影响力。央视副总编辑朱彤表示,国家宝藏正是央视肩负国家媒体责任的又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尝试。从“诗词”“朗读”到“历史文物”,央视深入挖掘传统文化领域,探索文化节目新蓝海,是其面对市场新局面的前瞻性战略布局,也再一次夯实了央视综艺所提出的“综艺稳生态”概念。从历史中寻找文化自信在专家们看来,同一件文物,用不同的方式来讲,传播的效果差异很大。身处互联网时代,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作为电视产品,历史文化类栏目不能是阳春白雪的学术派,而应放下身段。国家宝藏力求通过电视呈现的手段让“国宝”“文物”活起来,通过具有艺术观赏性的设计来为观众展出“国宝”,并
16、对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史进行充分解读。让观众懂得如何欣赏文物之美的同时,也了解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正如主题曲所唱,“一眼千年,沉默也胜万语千言,只有你有幸能描述这光阴似箭”。让那些珍藏于博物馆的宝贝走到聚光灯下,走进最大众化的“客厅文化”,国家级博物馆与国家级电视台联手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也是让优质资源与文化担当相得益彰。正如央视综艺频道节目部主任吕逸涛表示,“每一件文物都记载了中华文明、文化的基因,通过央视这种国家舞台和大众传媒的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热爱我们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化,从而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文化。”据悉,九家博物馆馆长将组成“国宝守护联盟”
17、,亲笔签名的 99 套 9 张签名纪念门票套装将送给幸运的热心观众。这组套票堪称“绝版”,早已全部启用电子门票的南京博物院专程为国家宝藏重制纸质门票;新馆刚刚开放的湖南省博物馆为国家宝藏提前印制了新馆门票,节目以满满的诚意为观众准备了这份特别的礼物。“签名套票”只是一个符号和代表,旨在希望更多人士走进博物馆。除此之外,伴随国家宝藏的正式启动,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主题互动将在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在体验和交互的润物无声中建立情感的链接和时代的共鸣,让博物馆融入寻常百姓的生活日常,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去发现、去呵护、去激活传统文明的生机与活力。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副司长罗静说:“国家宝藏节目立意
18、高、形式新,国家文物局将给予大力的支持,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电视国家队和博物馆国家队的合作,能够为全社会提供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贡献。”观照当下,才是让文物活起来的真正意义所在。节目总制片人、总导演于蕾说:“希望观众能够感知文物背后的人文精神、与自己的血脉相连,从而树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自信。”文物走出库房,走上舞台,为的是让大众从中汲取深厚的文化滋养,激发深层的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满怀底气和力量迈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光明日报二评国家宝藏:让国宝活起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讲话中指出:“要
19、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承故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只有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文化节目一直是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的责任坚守,并在今年精心打造、连续推出了以朗读者和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标杆综艺。2017 年岁末,当文学细分题材被集体消费的时候,央视再度升级视野和格局,隆重推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为央视文化系列品牌再添
20、新力,观之令人振奋。相较央视之前的文化节目,国家宝藏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节目选取的表现对象是文物,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语言,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用时尚现代的方式激活深沉古老的历史,致力于“让国宝活起来”。从制作来看,国家宝藏秉持了高规格和高品格,央视和故宫两大文化体强强联手,八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鼎力加盟,共计九家博物馆、遴选 27 件国宝重器交与万众共赏,高峰并峙,精彩可期。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完全不同于过去的鉴宝节目,国家宝藏向文博领域发起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探索 这里没有任意判断的“鉴定
21、” ,没有随意而出的价码,文物回归到最为浓缩和纯粹的文化载体,观众获得的是蕴含在内里的文化密码,附着在其上的文化符号。可以看出,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努力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这一追求,从第一期节目即可窥豹一斑。首期展现了来自故宫博物院的三件文物,每一件都有一段“前世传奇” 与一个“今生故事”,还有跟它一起血脉相依的守护人。这一切,都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这些文物历经风雨而来,每一个都是饱满的生命、岁月的传奇。“前世传奇”通过舞台戏剧的方式完成的微型历史剧表演,演绎一段基于大量史料合理猜想的故事,让观众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感受中,触摸一件件国宝的历
22、史温度。无论是千里江山图与宋徽宗、各种彩釉大瓶与乾隆,还是石鼓与司马池父子,节目都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娓娓讲述,生动可感,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今生故事” 部分,节目多角度选取和国宝产生当下命运关联的现代人物,讲述一个个关于“守护” 的故事 历时四年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青绿 之色千年不败”之谜的中央美 术学院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画颜料技艺传承人、近十位常年在故宫做志愿者的义务讲解员,以及五代人都在守护故宫的一个家庭透过这些朴实无华的人和事,观众或震撼、或敬仰、或怜惜、或骄傲原来, 这 些国宝背后有着如此非凡的身世、不朽的光芒,更有如此多的人带着满腔的赤诚与热爱,和它们血脉相依。他们用心
23、血乃至生命守护的,正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这种“前世传奇”和“今生故事” 对应对接的表达方式,正是创作者在传承中的手法创新。讲清一件国宝级的文物,且还要将专业性、知识性、通俗性、艺术性有机结合,要将文物价值与当代态度融为一体,这对创作来说实为难事。国家宝藏采取了一种新颖别致的叙事结构来完成表达诉求。每期节目由出自一家博物馆的三件文物构成,每一件文物都有一组国宝守护人,对每一件文物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其中,明星嘉宾演绎国宝的“前世传奇” ,而后由他们引出“今生故事”的讲述者,大家共同讲述文物的过去和现在,引出话题,激发思考。此外,张国立担任 001 号讲解员,负责串联 整个的讲解任务。九大
24、博物馆馆长坐镇,适时点评、补强文物信息,将一件文物穿越历史的故事讲得可感可亲、有理有据。那些平日里在博物馆玻璃柜里安放着的静物,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却充满活力,成了有生命、有温度、有故事、有性格的存在,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让国宝活起来”。通过对一件件国家宝藏的生动叙述,让观众读到一段历史,认识一件文物背后包含的政治的、文化的、艺术的内涵,这一追求在国家宝藏得以实现,必将有力促进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对文物知识的兴趣。目前,我国各级博物馆已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参观量逐年增加,这是一种文化复兴的新气象。在这一过程中,如何让博物馆里的文物真正活起来,使普通公众不仅可见,更可感、可知,就成为一项重要
25、的课题。此次,国家宝藏秉持高度的使命和担当,进行了极具价值的诚意破题。文物不是尘封的古董,国家宝藏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眼万年中日日流淌、从未褪色的文化自信。这档雅俗共赏、庄合相交的文化节目,是续接历史、让昨天与今天生动对话的过程,是把历史辉煌与当代文明融合的过程,是让国宝级文物从冰冷的橱窗里“走” 出来,让人感知其澎湃生命力的过程。这样的节目,也是让博物馆里的宝藏真正生发其独特价值,引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骄傲自豪的过程。如此格局开阔、气势磅礴的节目,值得我们继续期待。光明日报三评 呼应时代 回归价值 文化类节目广受热捧赢得口碑今年以来,一系列文化类节目的升温,与娱乐节目的“退烧” 形成鲜明对比
26、。面对消费迭代快速的综艺市场,文化类节目以“慢”的姿态逆生长起来 中国诗词大会领跑春节档,最高收视率破 1;见字如面以台带网,单期网播量近千万; 朗读者升温迅速,话题带动有力;家风中华把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带到了我们的面前;国家宝藏讲述 27 件国宝的前世今生,让馆藏国宝活起来。“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当下,人们依然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何天平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中国的文化基因密码,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深度。因此,文化类节目的火爆并不令人意外,是时代必然,也是价值回归。传承传统文化是使命也是责任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许多优秀的核心思想
27、和理念,比如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等,也包含着丰富而复杂的上古神话、经典古籍、文学作品。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如涓涓细流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歌颂,我们要以节目引领广大观众,在全社会形成文化升温而不是娱乐过热,这是电视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高长力说。近年来,以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正是凭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接地气”传播,真正与观众形成了共鸣,填补了观众在这个阶段的节目观看需求。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不少电视台都在做有益尝试。正在央视播出的国家宝藏,将“高冷”的文物鲜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让人们通
28、过电视节目感受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领悟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传统文化。明年将在央视播出的文化类节目谢谢了,我的家,将以家风为展示主体,以家族人物为承载对象,旨在通过家风文化价值的发现,对民俗文化寻根,重塑家庭观念。近年来,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在形式和题材上百花齐放。“这些节目不仅用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还要让他们持续观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感染并鼓舞人心,指引前行的方向。”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说,“ 我们通过谈话把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建构起来。嘉宾在舞台上还原成诚恳的朗读者面貌,在我要读而不是我会读的主动表达中,完成以文学之名叩 问生命的使命。 ”观众需要文化类节
29、目浸润心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文化类节目同质化严重的现象一直为业界所诟病。益智问答类节目幸运 52开心辞典火爆荧屏后,一批形式大同小异的作品蜂拥而至;当百家讲坛红极一时,类似模式的讲座类节目又纷纷抢滩市场相同类型题材节目的扎堆播出,不仅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也让创作陷入思维窄巷。令人欣喜的是,这一问题近两年得到了明显改善。文化类节目在题材样式的拓展、文化内涵的挖掘、制作理念的创新等方面均实现突破。其实,观众需要文化节目浸润心灵。不少网友都表示,虽然博物馆没少去,不过每次去都是走马观花,并没看懂什么。珍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看上去与自己平日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但近期引发热议的节目国家宝藏,将国
30、宝变得触手可及,真正让观众感受到了每一座博物馆中的民族文化基因,每一件历史文物中永不断线的生命轨迹。这档节目另辟蹊径,将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通过表演戏剧故事的形式,以一种更生动、更直接、更为观众所接受的方式传播出来。在首期节目播出后,故宫文物各色釉彩大瓶,就因其所体现的乾隆“农家乐审美”在网上火了一把。通过故宫志愿者张甡的生动解说,网友又了解到这件国宝瓷器背后的景德镇匠人工艺和大清盛世。“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隐藏在其背后的是我们祖先无与伦比的生活智慧,是流淌在我们血脉里的民族文化基因。”北京交通大学学生李政说。除国家宝藏外,见字如面也是热议度比较高的文化类节目。在见字如面2第五期 节目“热血
31、”篇中,赵立新以其极具感染力的舞台表现把林觉民与妻书的悲怆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网友评论:“赵立新的声音充满了情感,偶尔哽咽停顿直击人心。” 此外,见字如面 2 对于信件进行现代化解读,通过通俗易懂却精准考究的现代话翻译,更能让年轻受众生动感知信件背后历史人物的精神高度,深刻体会那些值得传承的思想价值。在“有意义”与“有意思” 中寻求平衡今年 7 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 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中提出,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倡导鼓励播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创节目。“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创意,努
32、力做到有意思有意义,这不只是对广电管理部门指挥棒的被动响应、机械落实,更是各大卫视电视节目主动突破、持续创新的必然选择。”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副研究员邓文卿对记者说。文化类节目如何做到既“有意思”又“有意义”,无疑是在内容方面推陈出新。谈及创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不创新,没有一家博物馆的大门能够开得下去。”因此,央视打造的国家宝藏联合故宫和八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院的行业突破,以近乎难以抉择的筛选条件 每家博物馆只能选出一件宝藏入主特展,用创新的节目形式抓住观众的心。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说:“在制作中国成语大会的时候,我们强化了娱乐性的设计,释放了主持人活跃现场的能力,趣味编组了多样化
33、的题目,鼓励选手与主持人互动,调动了嘉宾的状态,后期更是强调保留现场真实的欢乐气氛,并通过花字强化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把内在的文化担当转化为更轻松的外在形式,让大家在快乐中获取营养。”用轻松的外在形式承 载深沉的内在担当,是这类节目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魏鹏举认为:“未来文化类综艺发展会更加注重寓教于乐,教育价值是核心目标,娱乐性为重要手段。因为当今观众的注意力和精力十分有限,观众渴望轻松愉快的节目,并会被这样的节目吸引。”如今,多档节目合力再掀荧屏“文化热”。这些节目在表达方面更“综艺化”,从节目形式到邀请嘉宾都增加了综艺元素。但值得留
34、意的是,节目的“综艺化” 并不意味着娱乐化,节目的“有意思”和“有意义”并不矛盾。节目内容上还应该继续保持严谨的态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只不过通过年轻的表达方式,让节目有趣生动,从而用亲近的方式抓住观众的心。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是对观众当下文化需求的洞悉,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价值的回归。让文化在人心中发芽文 |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院长)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 9 家博物 馆(院)联手制作的国家宝藏节目,获得广泛好评。每期节目展示一家博物馆的 3 件重磅文物,讲述它们的“前世传奇”“今生故事”,崭 新的尝试,彰显出连接古今、观照当下的人文情怀与文化自信。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博
35、物馆和文物是严肃、沉重的,综艺节目是娱乐、有趣的。二者如何共处?一个共同的价值承载,就是文化。作为一种“纪录式综艺” ,国家宝藏把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两种形式融合运用,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纪录”是文物真实性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文物之所以吸引人的魅力所在。“综艺”是在人与文物之间搭建起来的心灵桥梁。节目首次融合了综艺、纪录片、戏剧多种艺术形式,讲述“ 大国重器” 的前世今生,让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让文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活起来。事实上,文物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有人对文物不感兴趣,有可能是没有找到自身与文物的连接点,而讲好故事可以让观众自发地挖掘到这个连接点。人
36、们通过故宫博物院三件国宝所蕴含的一系列故事,可以知道青绿山水画创作工序之繁复及颜料提取之不易,“瓷母”烧制成功之极小几率,可以感受到乾隆皇帝“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的气魄,志愿者分享文化、服务他人的赤诚无私,以及“故宫世家”质朴的家国情怀和新老故宫人的代代传承。这些知识的获得感、情绪共鸣让人们观照自我,找到自身与文物的连接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文化资源在更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现实生活作贡献,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有本书叫我不在家,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虽然中国当下掀起“博物馆热潮”,但是参观 博物馆还没能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节目中授予影视明星、文物传承
37、保护者、志愿者等各界人士以“国宝守护者”称号,并宣读守护人誓言,其意义就在于赋予和增强人们守护国宝、传承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影视明星的带动作用和电视的传播力量对电视机、电脑前的大众产生积极影响,吸引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探寻历史、享受艺术、放松生活、愉悦心情。让文物活起来,需要让文化走进人们生活。文物真正让人动容的核心,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故宫博物院收藏有 186 万余件文物, 选哪三件参与节目?应该是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的结合体,更能传递出有益于当下的文化内涵。最终,我们选择了千里江山图卷、各种釉彩大瓶和石鼓,这三件文物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华夏文明的宏大叙事
38、。三件国宝站在五千年优秀文化的坚实基础上,分别从文化、艺术与物质的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所铸大国梦想的历程,因为它们的存在我们才愈发坚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将继续创造和延续伟大的中华文明。对文物和文化的热情,业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这激励文物博物馆从业者继续思考和探索“让文物活起来”的方式方法。收藏是静止的、沉睡的,让文物活起来,需要我们继续系统梳理文物资源,探索更多如同国家宝藏节目般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式,在内容上深度挖掘文物之间的关系、文物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在形式上推陈出新,灵活运用当代人熟悉、喜爱的传播方式,从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
39、化自信。人民日报三评传统文化:在文化原乡筑牢文化自信01 文化建设要多些“历史耐心”于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春节期间,全国上千个城市禁放限放烟花爆竹。“前村后村燎火明,东家西家爆竹声”的景象或将成为历史,而共坐守岁观春晚、指尖飞舞抢红包、阖家驱车寻胜景,已成为新春新风景甚至新传统。无需拉开太长的历史视野,我们就能感受到习俗、传统的悄然改变。所谓传统,既有传承,也有创制,恰如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唐诗宋词,传统的河流行经不同的时空,往往会形成一脉相承却又独具特色的经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华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千年生生不息
40、,传统文化可谓“别具一格”;而面向未来,更需要让传统文化在新的土层中“别开生面”。为明天沉淀下这个时代的文化精华,正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谈及文艺工作时曾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这也未尝不是对整个文化发展的期许。时代脚步匆匆,“资源”“成本”“收益”“价位”成为砝码,既带来市场标价的激励,也带来趋利若鹜的忧思。一个例子是,阅读量成为不少新媒体的“唯一标准”,于是内容则胡编乱造以夺眼球、标题则“触目惊心”以博点击,更有故作惊人之语而不顾“三观”、不忌“三俗”者。不管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还是粗暴的“功利主义”
41、,浮躁的背后,都是对传统的轻慢、对文化的辜负,这影响到人们的精神底色,也影响到时代的文化样貌。这两天,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冠军武亦姝惊艳大众,不仅是因为 2000 多首诗词的记忆量,更是因为她身上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有网友评价,她满足了人们对“古典才女”的所有想象。公众对这样一种古典气质的激赏,也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中那种沉静、厚重的向往。有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对关系,就是“道与器”“静与动”的关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者指向的都是撇掉浮面的泡沫、守住精神的根基、看到现象的本质。“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让多少
42、人沉下来,培厚了心性修养;“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又让多少人静下来,涵养了文化品性。这样的“文化根性”,正可化解浮躁,塑造我们时代的文化气质。今天的文化建设,需要多一些“历史耐心”。让今天的文化成为明天的传统,这是必须的胸襟和气度。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面对网络世界的洪流,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如果没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文化定力,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怎么能沉淀出新的经典,让后人如我们今天吟咏唐宋名篇一样,沉醉于我们的创造?如果不能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又如何打开我们的精神世界,涵养
43、出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魂有定所、行有依归的核心价值?丢掉了深刻的思考、放弃了社会的责任、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即便收获盆满钵满,也终究是一阵风就能吹走。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文化与时代的“对位”。正在进行的春运,近 30 亿人次的世界最大规模短期人口迁徙,换个角度看,也是安土重迁文化传统在新时代的写照。而当中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有了“网民”这个新身份,网络世界、数字时代又会为文化景观和心灵图景涂抹怎样的色彩?当代中国,历史变化如此深刻,社会进步如此巨大,精神世界如此活跃,正是文化建设无尽的矿藏、不竭的动力。“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自我作古”的勇气,“但开风气”的眼界,都是为了在传承不绝的文化谱
44、系中,定位这个时代的所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公元前 800 年至公元前 200 年,是人类文明取得重大突破的“轴心时代”。上个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法国巴黎大学都提出“新轴心时代”概念,认为在 21 世纪,世界文化可能会有一个大的转变。贞下起元,利有攸往。今日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体系的崛起;中华民族之复兴,是一种文化传统的复兴。而这,正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自信所在。02 用历史滋养“新的时间”于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新春伊始,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第二季热播,能记诵 2000 多首诗词的女高中生惊艳大众,很多人在微信中玩起了“定制专属诗”传统诗词,以这样的形式让人们感受诗心、让时代浸润古意。公
45、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渴慕,由此可见一斑。“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传承发展,才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勉励党员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的用典,正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戚戚于“故园何处”的浓浓乡愁,痛心于文物被拆的历史记忆,痴迷于古典名著的精神追求涌动在
46、现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是文化的“还乡”与“寻根”。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井喷”,需求增加也凸显“供给侧”的不足。当前,对于开掘传统文化,还存在“三化”的问题。一是“功利化”,忽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公益性、教育性,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招牌赚钱牟利;二是“庸俗化”,恶搞戏说历史事实,大肆解构历史名人,任意颠覆文化常识,扭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简单化”,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复制。那些既无历史又无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镇,那些唯利是图、喊出天价的私塾、读经班,一拥而上争抢名人出生地,荧屏充斥胡编乱造历史剧,都是这“三化”的现实表现。凡此种种,非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反而让文化失
47、色、让传统蒙尘。应该说,传统文化植根于历史语境,原样照搬到现代社会,很可能水土不服。更何况,传统从来就不是一个僵死的概念,正如历史学家所说的,我们总是在“发明传统”。从 15世纪到 19 世纪,西方文化的创新,也正是通过古今对话来变革政治理念、调整经济政策、重新平衡政治秩序,由文化复兴迎来全面复兴。放眼中国,学者费正清曾指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具有“改革的能力”,能“通过重新树立其理想”,使这个古老国家生存下来。追寻传统并非一味复古,而是需要对传统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把传统文化的枝丫嫁接到现代中国的植株,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激活“价值基因”。经济快速发展创造
48、了物质财富的奇迹,却也伴随着心理失衡、价值失序、行为失范等问题,而矫正价值航向、涵养价值共识,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市场需要注入“以义为利”的道德血液;面对庸俗的拜金主义,社会需要标注“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建设山明水秀的美丽中国,政府需要树立“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面对一些人精神苦闷、价值虚无的“现代病”“西方病”,当今中国道德的重建、价值的重塑、心灵的重整,都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思想理念的润泽与滋养。让传统文化进入时代血脉,需要舒展“生活场景”。传统文化既不该仅仅置于展厅,更不该胡乱堆放库房,前者只适于观赏赞叹,后者更无异于明珠投暗,而是应该真正成为融汇于
49、日用伦常中的“活的文化”。流动时代,亲亲为大,“常回家看看”承欢父母膝下;陌生人社会,与人为善,给保洁大姐、快递小哥一个笑脸;网络世界,慎独慎隐,让虚拟空间更清朗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理应如此“水乳交融”。我们不可能回到穿汉服、着唐装的时代,摆几本线装书、放几个假古董只是附庸风雅,更遑论风水堪舆、求签问卦之类。让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转化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才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哲学家认为,内在的文化、意识,将我们与过去相连接,并因而拥有一种“产生新时间”的能力。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需要回溯所从来处,开掘精神的河床、寻找心灵的原乡,最终向着更加开阔的天地奔涌而去。03 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于传统中筑牢文化自信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