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夹山 “禅文化”之山来 源:常德日报 作 者:贺欣初 夹山地处洞庭平原与武陵山脉结合部的澧水之滨,距石门县城 10 公里,因“两山相夹,一道中通”而得名。作为武陵山的余脉,夹山有着誉满中外的灵踪圣迹。中国禅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唐咸通十一年(公元 870 年),高僧善会受船子德诚的衣钵,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以致历代禅林又称夹山为“碧岩”。善会驻锡夹山 10 余年,一时“学者交凑”,仅嗣法弟子就达 44 人,其中有机缘语录传世者33 人。唐代洛浦元安禅师、石门献蕴禅师、台州瑞岩
2、师彦禅师、杭州佛日禅师、黄山月轮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一批高僧大德都是夹山善会的法嗣。夹山遂成为唐代著名的禅宗道场,与朗州(常德)德山、长沙沩山“相鼎峙焉”。北宋政和初年,圆悟克勤禅师辞去成都昭觉寺教席之职,出三峡南游。当时,丞相张无尽寓居荆南,以禅学造诣精深而自居。克勤闻之,停船拜谒。两人商讨华严经旨要,克勤之论时而玄远空灵,时而平实贴近。张无尽赞之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邀留克勤住持夹山灵泉禅院。克勤住持夹山,潜心著述。其传世之作碧岩录被誉为“禅门第一书”。后来,枢密邓子常奏请高宗皇帝赵构赐克勤以紫服,诏克勤住金陵蒋山、天宁万寿等寺。高宗皇帝又召见克勤,褒宠甚渥,赐号“圆悟”
3、。后来,碧岩录一书被当时在杭州留学的日本僧人带回日本。该书流传到日本后,开启了日本禅宗先驱者荣西、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的心智,对禅宗文化在日本的普及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日茶禅文化的源头在唐代,僧人饮茶已成风气,但真正从坐禅饮茶中体味到茶禅一味、茶禅相通境界,道出茶禅真谛的,还是夹山善会和尚。五灯会元记载,夹山和尚(善会)喝完一碗茶,又自斟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然问道:“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祖堂集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夹山和尚自号“佛日”。师父问他:“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师令大众地次,佛日倾茶与师。师伸手接茶次,佛日问:“酽茶三两碗,意在头边。速道,速道
4、。”师云:“瓶有盂中意,篮中几个盂?”对曰:“瓶有倾茶意,篮中无一盂。”师曰:“手把夜明珠,终不知天晓。”罗秀才问:“请和尚破题!”师曰:“龙无龙躯,不得犯于本形。”秀才云:“龙无龙躯者何?”师云:“不得道着老僧。”秀才曰:“不得犯于本形者何?”师云:“不得道着境地。”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师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夹山境地”的真正含义是夹山和尚从饮茶中所领悟到的禅机、禅理或禅意、禅境一种清寂明净、纯洁秀美的情趣,一方自由自在的身性的天地,一座无拘无束的心灵的家园,一种因茶悟禅、因禅悟心、茶心禅心、心心相印的涅槃境界。宋代,圆悟克勤住持夹山,他潜心研习茶与禅的关系,以禅
5、宗的观念和思辨来品味茶的奥妙,终于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并挥毫写下了“茶禅一味”四字真言。南宋末年,日本茶道的鼻祖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 1191 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15 世纪中叶,日本高僧村田珠光入寺学禅,师从大名鼎鼎的千利休和尚。然而,珠光参禅念经常打瞌睡,医生建议他“吃茶去”,结果立竿见影。珠光于是着手创制茶道规矩。一日,茶道法式即将完成,千利休问珠光:“吃茶应以何种心情?”珠光回答说:“根据荣西禅师吃茶养生记,为健康而吃茶。”然后,他接过修行僧递来的一杯茶,敬献给师父。千利休当头棒喝
6、,把茶杯打落在地,再次逼问:“刚才我问你以何种心情吃茶,你若不说心情,只是无心而吃,该又如何?”此时,珠光心情已经平静,轻声回答:“柳绿花红。”一休知道珠光已由茶开悟,遂将圆悟禅师的墨宝“茶禅一味”以及碧岩录作为“印可”传承给他。珠光“柳绿花红”的“吃茶心情”与“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何其相似乃尔。日本茶道自夹山的茶禅演变而来,至千利休而将茶道达到最高境界。从此,“茶禅一味”成为日本“茶道之魂”。1992 年 3 月,日本里千家茶道专家多田侑史先生率团 30 多人来到夹山,他深情地掬起一捧碧岩泉水,一饮而尽,慨然叹曰:“今生可以瞑目矣!”多田先生又兴致勃勃地用汉字写下“
7、鸟衔花落碧岩前,猿抱子隐翠嶂后”,并说:“这两句诗多美,多富诗意呵!在日本茶文化界,几乎无人不知它的出处和内涵,这就是石门夹山寺的开山祖留下的千古绝句。我们日本茶人,在茶道活动场所,都有这样一幅挂轴,主人客人在这种诗的意境下安静下来进行深刻的情感交流。”李自成的“禅隐”之地明末清初,闯王李自成兵败,“禅隐”夹山,吟出了“英雄一代赴飘萍,大块空留百战身。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时来作恶天还怕,运去看经佛不灵。事业尽随流水去,禅房梦醒夹山青”的悲凉诗章。在夹山,李自成“夹着尾巴”做皇帝 30 余年,最后圆寂于斯。最早提出李自成“禅隐”之说的,是明太史严首升。严首升,字平子,明朝澧州华容县人
8、。授明太史之职,专负修史之任。清顺治元年(1644),南明弘光朝内阁首辅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起用阮大诚,与晚明东林党人为敌,不抚政抗清,排斥抗清英雄史可法等人。严首升深感前途黯然,弃官回到华容,衲衣髡顶,皈依佛教,成“在家僧”。顺治十一年,清军进驻华容,严首升赴与石门交界的容美土司处(今湖北鹤峰)避难。严首升赞同大顺军联明抗清。在容美土司避乱时的一些著述中,对大顺将领王光兴、王昌、王有进、郝永忠、刘体纯等都冠以荆侯、襄侯、宁国侯、临国公、安国侯、皖国公等。康熙二十一年,严首升病逝。临终前写有夹山纪,以“隐喻”的手法,高度肯定闯王李自成的“禅隐”君山桓氏广称大道,云“天下神人五,隐沦居
9、一”。是时,佛未入东土,不知“禅隐”也。独某师安住石门郡,人迹稀阔,建场其中。而予友旧为华令者,一日掷版出家,归依兹山。予年近八旬,躬耕岩端,称在家僧,可四十年矣。三者皆有隐意。适某不远五百里,一盂一笠来濑园,属予为纪。予色然如入欢喜地,曰:“此同心之言也。”爰盥手燃炷而纪之曰古石门郡,今为县,薄近溪洞,有夹山,古所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盖最胜也。传灯、指月诸录及高僧传所载,善会祖师说法于此。唐咸通十一年,奉旨捐州邑赋建道场,铜钟象鼓,为吾楚大观,师塔至今存。迨宋神宗朝,丞相张无尽奏请圆悟禅师住持,著碧岩集。元世祖特使敕修,爰有“三朝御修”之敕,勒石题额。明三百年,钟鼓不替。丁
10、乱灰烬,赖兹兴复。众六十人,甘苦与共,皆令力耕自食。释氏云:苦行莫如力田,则僧家南州高士乎!且未得为得,永断精进,诸经所戒,以为邪妄,辟如乱贼,才上尊号,旋破灭也。学稼学圃,吾门所小,而禹稷躬稼,正复可大。尼山氏亦有隐致焉。师之督众,峰壑自怡,则古所谓隐者也,乃所谓神人也类似的记载和说法,在明清时代石门及周边地区的地方史志澧州志林、石门县志、永定乡土志中都有记载,并有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出土的大量文物以为印证。李自成“禅隐”夹山,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形势使然。说是“形势所逼”,这一点不容赘述。说是“形势使然”,那是因为,夹山位于澧水之滨,地处武陵山脉与洞庭平原的结合部,进可攻,退可守,战略位置十分理
11、想。更重要的在于,当时的石门县实行土司制度。在土司统治下,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造成分裂割据状态。当时的石门添坪千户所土司,地处石门山区,作为湘鄂边陲土家族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要塞,盛极一时,所辖地域 3400 多平方公里。添平所土官千户为世袭,从明洪武元年设立到清雍正十三年,共计 366 年,其内部的土地、人民、职官、财帛均由土司独断掌管,军政与民政合一。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弊书中这样评价添平千户所:“添平所土司放纵,据石门半境而不服徭役。”可见,明清近400 年间,石门添平千户所管辖的地区基本上处于一种自治、自给、自足的自我管理状态
12、。与石门西北乡的添平所土司相对应,夹山所在地的石门南乡,则为夏氏土司的世袭领地,管辖着今石门县蒙泉镇、夹山镇和临澧县的广大地区,治所一直在今蒙泉镇夏家巷。明洪武二年,夏氏土司夏克武降明,建安福千户所,封土官正千户。洪武三年,夏克武之子夏德忠任安福土官千户所,依旧管辖石门南乡及临澧大部。洪武二十二年,夏德忠反明失败,安福千户所改为流官所,调汉官守御,所部迁入桑植,属永定卫,后改属九溪卫(治所在今慈利县)。明朝末年,永定卫(今张家界)、九溪卫一带天灾不断,而苛政猛增。据九溪卫志记载,明崇祯元年(1628),永定卫、九溪卫田赋由明初每亩折银 5 钱增至 1两零 8 分 6 厘 8 毫。土民不堪忍受,
13、多迁徙逃亡。崇祯二年春,桑植雹灾,雹大如拳,厚尺许,禾苗损毁。崇祯四年七月,境内多处地震。永定地震异常,声吼如雷,城内房屋崩倒,乡村地裂沙涌,压死多人。慈利地震月余,人皆不敢屋居,露宿野外。崇祯十三年夏,湘西北土司区境内大水,竹花盛开,积雪成冰,经月始解,鸟兽冻死,颗粒无收,十室九空,尸枕荒野。崇祯十六年(1643)一月,李自成标将“老回回”马守应破澧州,占领永定卫,九月撤离。清顺治十三年(公元 1656 年),李自成侄儿李过率起义军攻陷九溪卫城。总之,有明一代,特别是明末清初,夹山作为添坪土司与安福土司管辖的边沿地带,不仅两地土司疏于管辖,明朝政府也是鞭长莫及,成了名副其实的两地土司和明朝政府的统治“真空”。到了明末清初,又成了李自成的实际占领之地。李自成起义失败,“禅隐”夹山,以图东山再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由此看来,古老的夹山,演绎了碧岩禅宗、茶禅祖庭、闯王禅隐的千古传奇,它集中国古老的禅宗文化、茶禅文化、禅隐文化于一身,说它是“一座禅文化之山”,恰如其分、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