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法与中国古典文化书法是中国人最奇妙的艺术,书法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也存在着渊源关系我国的书法讲究感情,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中国的书法艺术和国画在工具、理念、审美观念等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而许多优秀的国画大师往往也注重书法的训练。此外,书法艺术和中国的养生之道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皇帝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但是我国的四百多位皇帝的平均年龄却只有39岁,只有梁武帝、宋高宗、武则天和乾隆皇帝逝世时年龄超过80岁,他们四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书法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书法艺术和健身、养心、怡情的关系。传统书法繁衍至今,书法的审美可谓确是与国运气象相携相仿。书法的审美源自传统文化,而对于传
2、统文化,总体来说,由重个人的心性修养,演绎到审美上,重形神意境,但就如传统文化的精意一样,处世先立人,立人而后济世,这就是易中所谓的“ 安身立命”,能立即为修道有成,而能济世必然经历如中庸言“修道之谓教” 而后有“率性之谓道”,融于济世的儒家正道而又能率性,正可 谓由工到极处至不工,便能左右逢源,返朴归真,做人的道理与书法的修养审美同出一辙,实际上,自盛唐的大气后,民族文化,尤其在个体心性的感悟上已达巅峰,此后,数百年 间, 传统文化即便有所延伸,但其大意都未超越盛唐欣荣,虽曾有元清的疆域广大,强极一时,但主流士人文化终难与国运相融,质远胜于文;宋则偏安一隅,气象侠隘;明则文质无兴,盛唐气象难
3、再,晃 论 超越。而 书画的意境审 美作为士人体道养性的主要途径,黑白展现的写意情趣,亦是唐时最盛。历代的书法,由先秦时的古拙浑朴,到魏晋, 兴人物品藻,而大王“ 峨冠缓带,宽绰雍容”的晋人风度,其 书轻灵飘逸,狂放流姿之美,正和时人追慕老庄玄虚的审美取向,其风遗泽后世,惟有颜真卿一人,不复姿媚阴柔之美,取意于大唐气象,其真楷大度严谨,雄浑厚重,尽显胜唐磅礴,重骨雄姿贴和壮美的时代风格,谓为“ 全美”,时人曾云“ 颜鲁公之 祭侄文稿,前有王 兰亭序 ,先人谓之第一行书,未敢专美,故列其下为 天下第二行书” ,此后,历宋元明清,只赵孟复堪称翘楚,得颜鲁公余意者,华世奎而已. 魏晋世风厌于儒家名教
4、,其书法风格不在囿于先秦的古拙浑朴,篆法雄工,而求变源自老庄,但其时人多半是自身解脱,任性而为,多有冶容,服食,好色纵欲, 贪财 斗富” 的行迹,往往不 顾他人感受,甚至以残害他人取乐,我们今天许多人崇慕魏晋风流,但如果注意一下,就知道对后世的风气影响最大的,还是嵇康的萧肃风貌,高风亮节,而嵇康和阮籍虽说言行骇世,却是一干名士中,前述的劣迹最少甚至是史载未有的。而书法审美的变化,是以当时“ 传乘的文化风气”为基础的,工后而得不工。魏晋玄风对书画意境审美的影响,可说更多的是源自庄子的生活取向,也是那个时代气象的折射,“ 隐逸逃避”来自其人对“庄子”的断章取义 ,与之相 对的便是唐时的雄大磅礴,颜
5、鲁公的凛然正气,其书法的雄浑厚重正合于儒家,正道济世的大观念,如果以王羲之与颜真卿相较,正反映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取向,也就有了其各自的书法风格,我尝觉得,无论是做人, 还是书法上的成就,书圣一称,颜鲁公是更当之无愧的。可以这样说,中华文化既重的是个人修养,修身养性,而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途径,本身就可说是一种练气的方法. 我很愿意把中国历代书法家称作设计大师。因为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方式方法和作品表现力丝毫不逊色,甚至于超过现代的设计大师们。书法是一个很专门的艺术,所有的表现力都体现在线条上。书法作品的每一笔都是一个设计的过程:粗细转折的变化,墨色深浅的变化,墨迹润涩的变化,线条和线条之间的连接呼应,都让简单的线条变化丰富多彩富于感情意味。这方面甚至现代设计艺术都鲜有人达到这个高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当学好鉴赏书法,陶冶情操。0947910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