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论水文化与田园城市建设唇齿相依郫县水务局水,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元素,是万物之源,作为孕育生命之母,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息息相关。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的进化以及对自然的认知,已由物质的层面升华到一种精神的境界。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纵观中国文化典藉,但凡有史记载的文字,对水的描写、吟哦、歌咏,都蕴涵着丰富的“ 水文化” 的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 、“精卫 填海”、 “大禹治水 ”的故事,民 间口传文学所述,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一种神话的感知,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 ”的内蕴。及至 诗经时代,其写爱
2、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 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 葭 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仁者乐山,智者 乐 水” 。面对山水形胜 ,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水作为人的对象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我们的祖先历来注重田园山水,无论是宅坻、园林、还是- 2 -精神层面的追求的最高境界,莫不以以田园山水为准。而近代仅以发展经济为指导思想,而忽略了环境和人文,这是最初城市发展的通病。从何时起,在国人的概念里,城市是人高度群居物质发达的所在,与自
3、然无关,关乎自然的是被城市排斥在外的乡村,因此城市忽略了环境。其实城市和田园同为一脉,没有田园的城市是苍白灰暗的。发达国家的城市,他们用田园之路连接了城市与自然,因此他们的城市都瑰丽而现代,乡村都清洁而天然。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 1898 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 创新地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设计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实质上是城和乡的结合体,称之为“田园城市” 。现在,我们的物质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城市病层出不穷,人们回头才发现,原来城市是
4、属于田园,它必须回归,这才是城市长久生存的所在,城市不应该是灰色的,它是生命的群集,本身具有生命的建筑集合。水正是生命的形态和体现,文明都是从河流发生的,而最能体现水的城市恰恰忽略了水。当今提出的 “田园城市、全域成都”理念,“人在园中”、 “城在园中 ”、“园在城中” ,把城市和农村两者的 优点都高度地- 3 -融合在一起,让广大城乡群众既将享受高品质城市生活,又将同时享受惬意的山水田园风光。而最关键的是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河流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环境载体,关系到城市生存,制约着城市发展,是影响城市风格和美化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旅游娱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
5、等各项生态功能,在城市生态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意义。不同的河流决定了各种不同的文明模式,并主宰着不同模式的文明的命运。在中国长江的上游,岷江滋润的成都平原,则诞生了与黄河文明齐名的以三星堆、金沙遗址等璀璨文化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为世人所瞩目。成都是世界上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能够繁衍并孕育出延续至今的中国西部明珠千古蜀都成都,主要依赖于岷江这条生命的河流。自 2300 年前李冰父子修筑举世文明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逐步形成覆盖成都平原的纺捶状水网, 使座落在成都平原中央的成都市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 而今由于岷江上游生态破坏严重,雪线上升,导致岷江上游来
6、水量逐年减少。再加上都江堰灌区无限度的扩大,成为建设田园城市的桎梏。水文化自古以来就和城市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况今建设的田园城市,无水、缺水不成田园城市,我们要具备水文- 4 -化对建设田园城市的唇亡齿寒般的忧患意识。水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阳光、大气、土壤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支持系统。河流则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财富,是决定水环境的根本要素。马可波罗曾经说过“成都使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威尼斯” ,成都水资源必须重新置配,必须坚持维持城市河流基本流量,增加成都河流的生态环境用水。要想彻底治理整改成都市河流的现状,关键在于治河理念。一点要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着眼整体,狠抓源头(污染源),加大投
7、入,强化管理是方向,控制污染是根本,管网化截污、集中治污是关键,雨污分流是配套,冲污和中水利用是缓解。要正确摆正不同功效位置,切不可舍本顾末。当前治水理念并非统一,必然影响治理决策。最为代表的认识是“以冲代治” ,“只冲不控”、 “只冲不治 ”等观点,污染源未有效扼制,该治不治,更难治理。当然,节约水资源亦是保护成都市水环境的重要环节。城市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城市现代化对城市文明的要求不仅仅是意味着高楼大厦、立交桥、高架路、地铁,而是要求城市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存成都城市的记忆、保护成都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发展的脉络的需要,保护成都河流的生态环境,还子孙后代一个生机盎然、生生不息的田园型城市。- 5 -让我们展望,在不久的将来,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田园城市图景,将重现“ 濯锦江边木有桤,小园封植伫华滋”,到那 时,古人当改诗为“ 喜闻锦江能锦濯,海棠花下杜鹃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