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doc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5036799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解读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产业将成新增长点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

2、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文/赵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指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以及到 2020 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

3、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重要任务,强调了加强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可以预期,通过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和各项任务,将进一步兴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对夺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文化改革发展成就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良好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精神活动的成果和精髓,是人类最悠久最优秀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中国古代哲学就有“人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最早的具有环境保护、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的文化哲学。在人类历史发展到要应对地球变暖、保护生态环境的今天,更显中国

4、古代哲学的智慧。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作用,发挥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推动了我党历史和中国革命和建设各个历史阶段,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对文化重要地位、作用的认识不断提高,十七大报告对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改革作出重大决策和全面部署,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设“传承创新推动

5、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单独为篇,提出了“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目标,对“十二五”时期中国文化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的原则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通过政府主导,引导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日趋多样化,多元投入机制正在形成,促进文化事业投入大幅增长。“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

6、大幅度增加,全国文化事业费累计超过 1200 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 19.3%。其中,国家对城市和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5 年间增幅分别达到 110.6%和 226.1%,均已实现“翻一番”。2010 年,全国文化事业费为323.06 亿元,与 2005 年的 133.82 亿元相比,增幅达 141.4%。通过增加投入,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随着各级财政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不断增加,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

7、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为有效的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加大投入的同时,针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存在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问题,文化事业费投入进一步向西部地区、向基层倾斜,如 2010 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费达到 85.78 亿元,占全国的 26.6%,比 2007 年提高了 5.1 个百分点。有些地区把重点文化设施、公益性文化服务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年文化建设投入增幅不低于地方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

8、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力保证。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使文化产业渐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资源,使我国文化产业孕育着产生巨大财富的机遇,文化产业吸引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从过去基本上是以国有资金为主逐步转向多元投资机制的形成:一是政府资金以文化产业的投资基金、奖励性资金、扶持资金、专项资金等各种形式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如北京市每年有 5 个亿的专项资金用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和发展。二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扶持贷款力度加大。三是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四是各类投资基金投资于文化产业,包括有数十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多种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对文化产业的企业投资总规模上

9、千亿元。五是国家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把文化产业列为支柱性产业,激发了民间资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资热情,如企业出资投拍电视连续剧、电影通过创新型的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等,文化产业吸引了各类产业如房地产、能源、矿山、服务业等领域企业的投资,大批民营资本纷纷参与挖掘文化产业的投资机会,更多的民营资本涉足文化产业领域的投资。对文化产业多元投融资机制的形成,使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融资呈加速发展趋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积极推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任务如期完成,全国出版发行、电影电视剧制作等领域基本完成全行业转制,22 个省区市实现省内广电传输网络整合。通过

1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原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成为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集团,面向市场经济,面向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着力点,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广电集团、电影集团、新闻出版集团等大型的国资集团,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企业使国有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原有的条块分割、地域分割,走向了全国性经营;并通过资产重组,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市场。这些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是中国文化产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肩负着繁荣国内文化市场的消费,促进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以及代表着国家面向世界,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核心力量。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降低促进了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目前,出版物发行、电视剧制

11、作、文艺演出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文化企业。民营演艺业快速发展,全国已有民营文艺院团 7000 多家,远远超过 2000 多家国有院团的总量。文化与科技、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快速成长,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不断上升,2010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 1.1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 25.8%,占 GDP 的比重达到 2.75%。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我国文化“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我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央电视台建成欧洲、美洲、亚太、中东、非洲、拉美、俄罗斯 7 大中心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已建成 64 个境外整频率

12、电台。对外合作交流的文化活动日益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时期,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 560.9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 100%;文化服务出口总额为 11.8 亿美元,比“十五”时期增长 255.6%。文化产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进行国际交流合作,这些为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长期高于世界经济增速,经济规模不断增大,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欧洲债务危机恶化,美国失业问题继续

13、拖延看不到好转的迹象,我国前三个季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力量。但是,无论从国际形势看,还是从国内发展看,相对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文化繁荣程度不够,整体文化实力与我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从国际形势和国际竞争看。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经济衰退持续发展,欧债危机和美国失业继续发酵,世界经济再度陷入困境。在美国,1200 万失业人口,失业、丧失收入、还不起贷款以致丧失自己的住房,成千上万户住房止赎,使社会矛盾激化,由美国开始的“占领华尔街”不仅在美国数百城市“开花”,还扩展到全球数十个国家的上千个城市。这反映了 99%的民众对现行西方金融

14、、财产、收入分配乃至社会制度的不满。因此,正如会议公报中所指出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当前世界文化和舆论格局中,西方文化仍处于主导和统治地位,这与西方经济长期在世界经济中占主体和统治地位是相适应的。以美国为例,“好莱坞”影片占据了世界三分之二的电影市场总票房,美国年对外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 3 万小时。“好莱坞”输出的影片不仅已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向全世界输出了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很重视通过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输出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美国等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文化不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

15、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文化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 GDP 的三分之一,美国的电影业、英国和意大利的创意产业、日本的动漫业、韩国的游戏业产值都超过了各自国家钢铁业的产值。由于文化产业是绿色产业、环保产业,文化产业在 GDP 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对经济结构的调整、对资源节约、节能环保都具有积极意义。文化产业对 GDP 的贡献越大,经济结构就越趋向合理平衡。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文化产业产值发展很快,规模也相当可观。如近几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远超同期 GDP 增幅,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逐步

16、提高。据测算,2010 年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近 1000 亿元。同年北京的 GDP 中,12.6%是由文化创意产业所构成,这使北京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但从整体看,我国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相适应。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使人类交流交往日益普遍化,从而带来的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交锋日益增加。全球化进程加快,使国际文化交流碰撞更加直接,竞争日趋激烈。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面对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同时也面对思想文化的严峻挑战。由于世界仍是西方文化处于主流地位的大环境,我国虽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但在文化领域仍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甚为必要,具有紧迫

17、性。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要想成为经济强国,必须要有繁荣的文化,要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要有能够走出去的文化企业和产品。我们需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传播中华文化,通过传播中华文化,使我们的文化赢得尊重、加强沟通,增进理解与合作,使外界全面、准确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面貌,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创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下,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艰巨。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只有繁荣我们的文化,才能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在

18、经济实力日益雄厚的基础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切实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当代中华儿女都负有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责任。要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不断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实力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国内发展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在物质需求得到更多满足的基础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广泛、更深化、更多种多样。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越来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某些束缚和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政策性的因素尚未得到解决。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

19、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由于文化建设的不足影响理想信念、思想道德、诚信建设,见利忘义、诚信缺失、好逸恶劳、炫富傍富、贪污腐败、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道德沦丧、不知廉耻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封建迷信、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近年来,一些匪夷所思的恶性案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市场经济公平交易的原则,扰乱市场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还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和恶劣影响,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群众健康,增加社会纠纷,激化社会矛盾等。因此,迫切要求通过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更进一步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

20、全面发展,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不仅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促进文化繁荣,并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

21、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解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和任务六中全会提出了到 2020 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

22、实现这个目标,会议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要求完成以下重要任务: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文化自觉性,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贯穿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同时,要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个方面。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创作生产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大量优秀文化作品的涌现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作品的创作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群众、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

24、需求的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要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要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培养和造就文化人才队

25、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人才对于文化的发展尤其具有重要作用。如文化创意产业属现代高新科技,是数字化支撑下的文化新业态和新的传播方式。文化创意产业要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因此,创意产业是具有很可观的创造财富、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对人才的依赖,从一个侧面说明,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大批文化技术人才。因此,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

26、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为实现 2020 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作者为中央政策研究室秘书长)书写“中国史诗”新篇章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

27、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韩冰2011 年的北京,让权威受访专家感觉到类似 1942 年延安的气息。在其看来,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聚集文化议题,其意义堪比当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将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文化发展将进入新阶段。此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议题,也是继 1996 年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之后,中央决策层再一次集中探讨文化课题。通观 10 月 18 日发布的全会公报,在多位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研究者看来,其

28、最大亮点是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文化立于时代潮头回顾新时期历届中央全会,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其主题多次涉及经济、政治建设的会议,也包括社会建设内容。文化方面涉及核心内容即精神文明、道德作风专题的也曾有两三次,但把文化作为生产力来做专题系统研究讨论的,这次六中全会是第一次,意义非凡。2002 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作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2007 年,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此次六中全会公报提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

29、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对本刊记者说,此次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使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目标更加清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既符合和谐社会、和谐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同时也顺应了改革开放新阶段公民日益追求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热切期盼。经过 30 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第二位,“世界一流发展规模的经济,客观上要求创造世界一流的文化。”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张希贤说,世界经济发展中心,有两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一是经济发展,另

30、一是火车头,是“牵引机”,“牵引”世界经济发展,二是发生“牵引”影响的是文化。中国迎接世界经济发展中心转移,就遇到了一个文化强国的问题。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徐清泉也表示,经济文化全球化冲击、高新科技日新月异、文化软实力竞争加剧的严酷现实,已经容不得中国在文化发展建设方面固步自封、稍有迟疑。在张希贤看来,21 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只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推进经济社会建设的同时,着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人民就一定能够在 21 世纪的人类文明殿堂中,书写出最壮丽最辉煌的“中国史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未雨绸缪。文化强国战略目标徐清泉表示,本次全会亮点纷

31、呈,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科学命题;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发展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再次突出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命题。在齐勇锋看来,“文化强国”至少应包括如下标准: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充分激活,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繁荣,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作品和精品节目。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大幅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在 GDP 中占 8%10%,形成一批世界级、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文化传媒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引领潮流,在世界舆论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文化艺术人才辈出,拥有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理的

32、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和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流派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化发展创新的生动活泼局面。文化贸易特别是版权贸易从净进口转变为净出口。从根本上扭转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逆差严重的尴尬局面,实现从国际文化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文化软实力大幅度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各项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前述标准衡量,目前现实尚不容乐观。联合国发布的2010 创意经济报告中指出,中国创意经济产品出口在近些年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但在创意经济服务业出口方面没能排进全球前十。“中国已经是文化资源大国和文化产业大国,但

33、还不是文化强国。”齐勇锋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对本刊记者说,中国建设文化强国具有多项优势,一是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适合文化发展的经济环境比较成熟,经济转型过程中对文化的需求比较大;二是文化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好;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摸索出了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改革发展经验,也可以应用于文化领域。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分析,中国的文化资源丰富,但资源不是生产力,转化成文化产品需要经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和创新,使之能为全世界广泛接受。“一个文化强国应该具有吸引全世界按其文化理念自觉遵循的吸引力,为世界树立楷模,在文化的关键领域作出贡献。”

34、“中国文化产品的创新能力还不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尚在构建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刚刚起步,我们还应构建起一个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够被全世界接受的核心价值体系。这都是建设文化强国面临的挑战。”张晓明说。文化探索前期经验受访专家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发展道路上取得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成果,这为本次全会开启的新局奠定了基础。齐勇锋表示,十六大提出文化既有社会属性,又有商品属性,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分开,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依据。经营性文化产业进入市场,公共文化加大投入,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这样的探索非常有价值,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是一个突破。”十

35、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齐勇锋说,据此,在文化领域推动管办分离,在影视制作,发行、院线、演出、新媒体、娱乐业等行业开放准入门槛,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文化社会化发展的生动活泼局面。近年探索经验还包括,在文化管理方面,适应文化融合化发展的要求,逐渐打破了条条管理、资源分割的局面,很多地方把文化局、出版局、广电局甚至体育局、旅游局合署办公,组成一个大文化部门,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的问题。在文化投融资方面,过去文化主要靠政府投资,现在要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鼓励有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做大做强。文化企

36、业开始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初步改变了过去文化建设严重落后于经济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欠账过多的问题。从 2004 年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长率达 15%以上,高于 GDP 年均增长 57 个百分点。2009 年,尽管遭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文化产业逆势增长,文化产业全年产业增加值达到 8400 亿元左右,比 2008 年增长 10%。新闻出版产业总产值增长 20%左右,电影业主流院线的票房收入同比增幅达 42.96%。2010 年,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目前,中国已有 20 多个省、区、市提出建设“文

37、化大省”、“文化强省”的目标。2010 年,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 5%,有的甚至达到 7%。走向文化自觉与自信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此次全会对于中国文化事业乃至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强大力量,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更加重视文化的推动力量。张希贤说,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型,从传统中华民族到现代中华民族的转型,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最少需要 200 年。前 100 年,是 1840 年至 1949年,后 100 年是 1949 年

38、至 21 世纪中叶。“面对两百年的文化建设任务,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表现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金元浦说,历史上,西方大国往往通过军事和经济上的征服取得大国地位。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要通过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让文化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以中国式的文化发展塑造中国特色文化大国形象。六中全会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金元浦说,100 多年来,中国一直向西方学习,文化自信不足,这是国家落后、被动挨打造成的。今天,中国人要找到自信,以更豁达、开明、宽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面对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要深入发

39、掘和研究中国自己的文化,在深刻了解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觉,站在更高的角度对世界文化作出贡献。“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乃至文化强国、文化自强的科学命题的提出,对于我们从根本上纠正民族虚无主义和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重树民族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意义。”徐清泉强调,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大力推进文化发展建设、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客观上与激发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和树立文化自信具有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自觉、自信尽管可以激发培育,但更需要依托于实现了文化强国目标的文化自强。”10 月 16 日,日本朝日新闻题为中国目标直指“文化强国”的报道说,中国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

40、,旨在通过提升软实力增强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张希贤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铸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遵循综合国力和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一点是综合国力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二点是民生建设的国际文化影响力,第三点是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第四点是制度文明的国际影响力和穿透力。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在张晓明看来,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中外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新高潮长期以来的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十七届六中全

41、会将会带来思想文化建设新高潮,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文/杨金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不能纯粹靠文化的自发发展,尤其是在现代社会,需要有识之士的推动,特别是需要先进政党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召开中央全会,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重大问题,标志着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对文化战略的制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文化复兴是整个中华民族复兴的最根本标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会议不仅吹响了文化复兴的号角,同时也吹响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最根本标志文化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42、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只有经济的发展而没有文化的发展,是不全面的。只有精神文化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繁荣昌盛。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系统。既要有经济发展,又要有政治发展,也要有文化发展,三者不可分离。同时它们又不是完全同步的,一个国家可以拥有高速发展的经济,却未必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水平。马克思曾经讲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它的文化可能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推动文化的发展,使人民群众既有物质生活的保障,又有精神生活的享受。同时,文化的发展也能够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经济政治的发展。当然,经

43、济繁荣很重要,军事实力增强也很重要,制度建设也很重要,但是中华民族能不能复兴,最根本的标志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是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生活方式、社会科学、大众文化等等。中华文化复兴,与古代的文化复兴以及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全球化时代,实现中华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需要以全球为参照系。也就是说,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等等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见,在如今时代实现中华民

44、族的复兴,任务更加艰巨,形势更加复杂,道路更加崎岖,需要大家认真研究,特别需要先进政党提出先进理论来推动这一伟大事业。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领导下,经过 90 年的努力,中国文化从传统形态逐步转变为现代形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建党之初,也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就特别注重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引入和建设。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的引入,才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曾经提出新民主主义文化,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毛泽东提出,新中国的建立,

45、不仅将迎来一个经济建设的高潮,而且将迎来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所以,在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人民在大力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推动文化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使得马克思主义文化在中国大地上蔚然成风,不断成长起来。改革开放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出“四有”新人、“三个面向”,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思想。上世纪 90 年代,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了和谐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思想。如今又专门召开中央全会聚集文化建设,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本质、规律、形式、

46、内容等认识越来越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要发展,必须有一套自己的战略和策略。六中全会比较完整地对此进行了论述,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方向。文化建设的目标是推进科学发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我们的人民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家园。会议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以实现这一套战略,要求脚踏实地地推进我们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等。推动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曾经几度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逐渐落伍。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处于一种封闭保守的、被动引进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

47、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文化正在发生一个质的变化,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表面的学习走向深层的学习,从引进文化到输出文化,一句话,就是慢慢地从弱势走向强势,从世界文化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心。这种质变,将触动并深刻改变我们传统的文化理念和思维模式。我们过去一直在争论“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综合创新等等,这表明,中国人对待外来文化的思想在不断升华,但也要看到,这些争论背后大都隐含着一种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以西方文化为背景,总是绕不开西方文化,要么是学习西方文化的表面现象,要么就是彻底摈弃西方文化,要么就是将西方文化全盘拿来。这些年在讨论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

48、这种弱势文化心理,或防御心理。有的表面上很强势,比如说批判资产阶级文化的时候,表面上好像很强势,甚至还有火药味,实际上骨子里是一种防御心理,是一种弱势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弱势心理、文化封闭心理需要不断克服。十七届六中全会将会带来思想文化建设新高潮,这必将带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特别是我们的知识分子进一步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自信,更全面地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经验,更全面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更主动地参与文化全球化。新形势下的新使命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使命。就国内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建设都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但是,

49、我们的思想文化建设在国际上影响还很小。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政治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发展模式的研究还不够,还没有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研究中国,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此外,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国外来讲,也非常有必要来深入研究文化问题、推进文化建设。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在世界上一直占主导地位,对中国的影响很深,虽然带来了一些发展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很多灾难,特别是近 170 年来,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等快速发展,世界人民对我们寄予厚望,我们也需要研究总结自己的经验,使我们的思想文化“走出去”,以推动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在看到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这就需要制定科学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去引导文化的发展,消除国内外的一些杂音、噪音,这样才能保证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