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对比艺术对比,是为了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把两种互相对立、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对比最能显示事物的差异,最能突出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对比方法用到文学艺术中,形成对比的技巧。一、古典文学中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对比手法,最早在古代神话中。女娲抟土作人,因“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抟土作的人后来成为有钱有势的统治者,引绳于泥中溅出的人成为被统治者。在诗经中对比手法就用得比较成熟。伐檀中那些整天都在劳动却无衣无食的劳动人民与坐享别人劳动成果的剥削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人民对被压迫的愤怒,对剥削的仇恨,
2、向他们提出了正义的责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先秦作品中,对比手法就用得更多了。如论语中“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突出了君子的美德。 庄子 秋水中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开初的“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到后来的“望洋向若而叹” 的对比,揭示了河伯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列子 汤问中,愚公的决心与河曲智叟的讥笑也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愚公的胸有成竹和坚定不移的信心,同时对河曲智叟形成一种强烈的讽刺。其它如从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扁鹊见蔡桓公、公输、离骚等等作品中都有运用。先秦以后,不管是散文、诗歌,还是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就更为普遍,而且艺术效
3、果也更高。细柳营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整,忠于职守的“真将军 ”特点,但课文对周西夫的正面描写不多而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来,课文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 ,由此引出多处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到前两处军营时长驱直入,而在细柳营却是两次不得入。直至天子正式派使臣持节下召书,“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对比之中突现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令人对这支军队的统帅油然而生敬意。第二处对比是:天子在霸上和棘门军中策马驱车“直驰入” ,而在细柳营“壁门士吏倡从属车骑曰: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4、。这里可看出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即使天子也不得不遵从。这更让人加深了一层敬意。再一处对比是:天子到霸上和棘门军营时,“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以讨好文帝;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日: 介胃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课文最后借文帝之口将霸上与棘门军和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突出周亚夫“真将军 ”的风范。又如杜甫的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朽和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唤起人们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刻骨仇恨。清代袁枚的马嵬驿也是对比手法运用极好的一个范例。“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
5、生殿上多。” 这里,作者把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长恨歌与安史之乱中老百姓家破人亡的石壕吏对比,长生殿与石壕村的对比,帝王妃子的悲欢离合与百姓平民的生死决别对比。鲜明突出地表现了百姓贫民的痛苦和帝王妃子的怨恨的差别,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极度同情的思想感情。小说方面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与李进,鲁达与郑屠的对比,充分表现了鲁达性格豪爽,仗义疏财,同情弱者的特点和侠义精神。一个作恶多端,一个嫉恶如仇,通过对比,行侠仗义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又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生活窘迫,无米下锅,中举后生活富足,衣食无忧,中举前,胡屠户又训又骂,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中举前邻人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奚落嘲讽,
6、中举后提鸡拿蛋又拿酒。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强烈地、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揭示了科举制度扭曲人的心灵,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二、古典文学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方法对比手法,用来写事,一是前后情节的对比,如木兰诗,诗歌开头写木兰纺织、叹息表现她的勤劳和善良,中间写木兰从军和征战的情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表现了木兰的机智、勇敢。最后写她还乡,又回到以前的打扮,又成为一个普通女性,家中是一个孝顺,勤劳的普通女性,战场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一个汇聚中华民族美德的女英雄形象就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又如伤仲永,方仲永出生五年,“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
7、可观者” ,而十二三岁时,“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 “泯然众人矣”。这种前后强烈的反差揭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二是两件事的对比,如捕蛇者说中,写“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而“ 吾以捕蛇独存 ”。读者自然明白蒋氏三代宁冒死捕蛇也不愿受苛政之害的原因,从而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极端罪恶。对比手法用来写人,一是人物间的对比,如卖油翁。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 ,而卖油翁“睨之”“但微颔之” ,一个自傲,一个鄙视,写得活灵活现。这种方法能使人物间形成强烈的反差,突出作者要表现的内容,因此作
8、品中用得很多,如醉翁亭记、送东阳马生序、朝天子咏喇叭、观刈麦等。二是人物不同时期的情况对比,如孙权劝学。吕蒙虽骁勇善战,但少谋略,缺文墨,只是一介武夫。经过孙权的劝学,最后“非复吴下阿蒙 ”。又如 劳山道士 中,王生学到隐身术后,回家向妻子表演法术,结果头上撞了个大包,揭示了不持之以恒,不愿吃苦就学不到真本领、真学问的道理。三、古典文学中对比手法对后世的影响鲁迅作品中多用此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前者充满了乐趣,后者乏味,通过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的强烈批判。故乡中,“ 我” 想象中的故乡同现实中的故乡形成对比,闰土当年的“小英雄 ”同如今的“木偶人”形成对比,当年的“ 豆腐西施 ”同如今的 “圆规”形成对比,这些对比,不但突出了人物生活、命运的变化,也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像和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其他名家的作品中,如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雷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等等,对比手法也运用得非常成功,在写人的文章中,大多用得有此法。对比艺术在现代不仅用在文学作品创作中,还用在影视创作甚至用在装潢、服装设计等诸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