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北唢呐文化.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5036272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北唢呐文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北唢呐文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北唢呐文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北唢呐文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北唢呐文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学号:20070901050108班级:071 本兰州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陕北唢呐文化之我见学 院 名 称:音乐学院专 业 名 称:音乐学 (教师教育)学 生 姓 名:贾文科指 导 教 师:杨万春 副教授二一一年六月BACHELORS DEGREE THESISOF LANZHOU CITY UNIVERSITYI see the Northern Cultural suonaCollege :College of MusicSubject :Musicology (Teacher education)Name :Jia WenkeDirected by:Yang Wanchun Associ

2、ate Professor June 2011郑 重 声 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于兰州城市学院。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音乐是艺术,也是语言,唢呐用音乐的语言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营造了其它乐器不能代替的音乐与事、物默契结合的形象化氛围,它鲜明的体现和深化了民间风情。使这些根深蒂固的民间风俗习惯一代代充满活力的延续下去。陕北唢呐的与众

3、不同为陕北特色文化的形成添加了一笔浓重的色彩。关键词:唢呐;陕北唢呐;风格特征ABSTRACTMusic is art and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music suona human thoughts and feelings, not a substitute for other instruments to create the music and events and things with the visualization of understanding atmosphere, it reflects and deepens the distinct

4、ive folk customs. Deep-rooted customs and habits of these bags vibrant civil society continue. Northern suona suona distinctive and make music for the Northern Shaanxi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a strong color added.Key words: Suona; Northern suona; style characteristics目 录1.唢呐简介 1

5、1.1 唢呐的起源11.2 唢呐的发展32陕北唢呐介绍3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3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43.1 榆林地区43.1.1 绥德唢呐43.2.1 子长唢呐53.2 延安地区73.2.1 子长唢呐74.陕北唢呐与陕北民俗8结语8参考文献9致谢101.唢呐简介1.1 唢呐的起源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手笛” ,大唢呐又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 ,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空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唢呐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源于波斯。日本学者林谦三在东亚乐考中说:“中国的唢呐,出

6、自波斯,阿拉伯的打合簧(复簧)乐器苏尔奈。 ”他认为,唢呐这个名字的发音,显示了它是个外来乐器。其语言出自波斯语。另一位日本学者岸边成雄在他的伊斯兰音乐一书中,也认为唢呐是波斯语的音译。林谦三和岸边成雄的观点,对中国学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去学者大多采用这种观念。第二种说法是说源于我国新疆,出于周箐葆 1984 年所著的唢呐考一文。他根据开凿于公元 3 世纪 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第 38 窟壁画中所说的唢呐图像。认为唢呐最早产生于我国新疆,之后由突厥族传至阿拉伯国家和印度,又向西传至北非和欧洲。为了证明他说自己的观点,周箐葆引用了阿拉伯史书中的记载,公元 6 世纪,阿拉伯人常用它(指唢呐)和其他乐

7、器搭配在一起演奏,7 世纪在军中占显著地位。8 世纪后唢呐地位一落千丈,原因是伊斯兰教不提倡,并认为唢呐这个词是突厥语,不是波斯语。因此,周箐葆断言,阿拉伯使用唢呐的历史上限只到公元 6 世纪。就是说,流行于中国新疆的唢呐先于阿拉伯地区两个多世纪。这种说法出现后,一些学者在著述中开始认为唢呐源于我国,而不是外来品。第三种说法是说唢呐源于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出于贾衍法 1996 年所撰写的乐声如潮的唢呐之乡一文。他认为唢呐在东汉时期已在中原地区流行,只不过那时不叫唢呐,而叫“大笛” 。到了明代才开始采用波斯语的音译。他的论据是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画像石。他说该时刻刻有一副完整的鼓吹乐队,左边二人手执

8、排箫演奏,右边二人分别奏笙和笛,而中间一人所奏的乐器下部呈喇叭口状,正是唢呐。若此说法成立,唢呐在内地流行又比前面的说法提早的两个多世纪左右了。为验证以上三种观点的可靠性,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刘勇在撰写博士论文中国唢呐音乐研究过程中作了认真调查,刘勇访问了龟兹艺术研究的作者霍旭初先生,霍旭初认为克孜尔石窟壁画中唢呐 图像的喇叭口与管身颜色有异疑为后人所加。事实证明霍旭初的判断是正确的。1906 年和 1913 年,德国柏林民族学博物馆曾两度派人考察并研究克孜尔石窟,对窟中一些壁画拍了照片。1998 年 10 月,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馆长玛丽安娜雅尔狄茨女士及其助手访问克孜尔石窟时,带来了她们的前辈

9、们于本世纪初拍摄的照片,其中一幅正是第 38窟被认为是唢呐的照片。照片显示,当时该乐器没有喇叭口。说明喇叭口实为后人所加。至此,克孜尔唢呐的真伪已无需争辩。关于嘉祥县武氏祠的汉画像石,刘勇曾亲往作过调查,从呈现的图像看,很难认定乐队中间那人吹的就是唢呐。山东音协副主席温增源先生经多次仔细观察,也认为那件乐器并非唢呐,而对武氏祠石刻研究多年的朱锡禄先生,在其专著嘉祥汉画像石中收录了该石刻拓片,但文字解释这件乐器是埙。因而第三种论点也就难以成立了。三种唢呐起源中的后两种被否定了。而日本学者林谦三等人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虑,说明中国唢呐来源于国外的说法不无道理。因为一种语言中的物品名称容易在其他语种中

10、以相近的语音保存下来。中央民族大学语言学家胡振华肯定地说,唢呐这个词是来自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这种产生于实际的结论,应该是可靠的。而且中国唢呐的几种名称:唢呐、素呐、苏尔奈依等都与波斯语的语音相同。语音上的密切联系正可作为二者之间传播关系的明证。因此,中国唢呐源于中亚的论点,在未发现新的论据之前,应当是符合实际的。1.2 唢呐的发展唢呐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乐器,它虽然最早来源于波斯,但自从明代开始就已广泛流传于我国的民间,古籍中记载: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运用于军乐之中。关于唢呐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

11、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民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它的音色明亮,粗犷豪放,是一件表现力很强,深受大众喜爱的乐器。2.陕北唢呐介绍唢呐,这种有着铜喇叭、细长音筒、扁扁口哨的古老乐器,在金、元之际从

12、波斯、阿拉伯传入华夏大地。经过七八百年的“汉化“改造,已经完全和中国人特别是陕北人的生活溶化在一起。唢响乐曲那豪放的格调、高亢的旋律,正和陕北高原的质朴、陕北人的粗扩一脉相承。因此,它似乎本来就是陕北土生土长的东西。陕北老乡习惯上把唢呐艺人称之为“吹手”或“吹鼓手” 。2.1 陕北唢呐的发展与传承在过去,陕北人都听信一种传说:唢呐是汉唐宫廷被贬的可怜人流落到民间而传下来的。因此,在过去唢呐吹手的地位极其低下,唢呐吹手的成分也不好,要不是一些残疾人,要不是一些“半堂”的人,而吹唢呐也就成了穷苦潦倒的人的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行当。后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精心培育和呵护下,唢呐手的地

13、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渐渐地被人们接受。经过了风雨的洗礼的陕北唢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过去的几个人改为今天的几十人、几百人的大乐队,单曲团队联合演奏把独奏、合奏、联奏融为了一体。唢呐音乐传承了数百年了,为人民喜闻乐见。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却被列为“四旧”而遭禁止。在“文革”期间婚丧大事严禁吹手,数年内难听此乐,令当时的人们寂寞索然。 “文革”一过,陕北唢呐马上复兴。整理研究曲牌的人有之,师传徒继承的有之,新人辈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切喜庆场合莫不用唢呐。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在黄土高原上再次绽放,格外娇艳。陕北出色的唢呐吹手凭借精湛的演出,不管在哪里演出,一曲曲耳熟能详的乐曲总能让广大观

14、众享受一次难忘且丰富的文化大餐。他们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走出国门走进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夺得了百花奖。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唢呐成为了陕北民间的一大品牌,一张响亮的名片,一张名副其实的地域标签。3.陕北唢呐的流派简介3.1 榆林地区3.1.1 绥德唢呐绥德是大明王朝的九大军事边陲之一,为了万里疆域的和平与安宁,皇家派重兵把守绥德。军队打了胜仗,唢呐奏响凯旋曲,迎接、庆贺光荣归来的将士们。后来唢呐文化由军队跑到人民中间,在黄土高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绥德唢呐文化也就此形成了。绥德唢呐文化在民歌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唢呐乐曲十分丰富,优美。 下江南 , 刮地风等民歌成了绥德唢呐的传统

15、曲目。绥德唢呐文化的另一特色戏剧曲牌:凡凡六 、 摆场中有碗碗腔的曲牌;海上风 嗑瓜子是从晋剧中借来的;千声佛是佛道教音乐在唢呐文化中的活用谱例 1.凡凡六谱例 2.下江南谱例 3.千声佛绥德唢呐有热烈粗犷的;有细腻清新的;有喜庆吉祥的;有哀婉低沉的;有活泼俏皮的;还有甜蜜浪漫的绥德唢呐文化养育了一大批人才,冯光临、马生祥、李长春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绝活,技压群雄。冯光临一支喇叭可吹奏秦腔、晋剧、陕北碗碗腔、陕北道情保卫黄河是他的代表作。马生祥团结了著名的李长春、王恩、晋文化、常文州等唢呐演奏家,成了弘扬绥德唢呐文化的领军人物。李长春不仅唢呐吹的好,而且改革了绥德唢呐传统的

16、制造工艺,改革后的大唢呐好看、好听,声音传的远,为绥德唢呐文化立了大功。刘子德的唢呐体现了绥德汉的那种威武、豪迈、粗犷的英雄气概,深受当地群众的钦佩和欢迎,被称为唢呐音乐的“活字典” ,为绥德唢呐音乐留下了一百多首宝贵的乐曲。当你踏上绥德这块土地,无论是百花盛开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硕果累累的秋天,瑞雪纷飞的冬天,都会听到阵阵雄浑有力、高亢洪亮、委婉悠扬、圆润酣畅的唢呐声回荡在山山洼洼,沟沟岔岔。3.1.2 米脂唢呐唢呐在米脂传沿数百年,形成独具风格的米脂唢呐音乐。米脂县唢呐曲牌相当丰富,有来源于历史故事的三通鼓 ;有以物命名的急毛猴 ;也有以事得名的奠酒辞 ;多数曲名与曲调本身有关,也

17、有的毫无牵系。不少曲牌先有调后得名,如大开门 、 观花 、 切字四合四 ;还有些是直接沿用传统戏剧曲牌的,如柳青娘 、 杀姬 、 摆场等。谱例 4.三通鼓谱例 5.柳青娘粉红莲是一首哀乐曲,曾为了纪念红军英雄刘子丹而演奏,它沾了英雄的光,也就迅速的在黄土高原上流传开来。电影上甘岭中,曾用粉红莲来悼念牺牲了的英雄,再后来,这首曲子就成了国家的正式哀乐。谱例 6.粉红莲谱例 7. 粉红莲印斗乡常石畔村有八代相传的常氏“唢呐世家” ,闻名遐迩。据传,清末一次学台大人过境时,该村常聚财、常义财兄弟俩吹奏唢呐在路上迎接,从四十里铺一口气吹至米脂城。学台对其技艺大为赞赏,当即封为“官吹” ,允许米脂吹手入

18、考场。从那以后,米脂唢呐名气更大了。米脂是陕北文化积淀的富集区,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中华大地几乎妇幼皆知的民谣,深刻揭示了米脂婆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地位,米脂婆姨也成为米脂特定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亮点。这里有着中国窑洞建筑的最高成就。这里有着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样板。米脂文化源远流长。闯王故里雄风在,继往开来谱新章。米脂人民不但能创造昔日文化县的辉煌,也一定能托起米脂地区明日的希望。3.2 延安地区3.2.1 子长唢呐子长唢呐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征。它以五人一组,系吹打结合吹奏班子,活跃在民间。这些民间乐队人虽少

19、,但乐器声音宏亮,吹起来红火热闹,曲调委婉动听,群众十分喜欢。过红白事、搞庆祝活动、闹秧歌都有吹手助兴。子长人爱闹红火,自然就少了世俗,不把吹鼓手视为下等。这样,吹鼓手的家族也就世世代代繁衍了下来。子长唢呐杆长碗大,音色明亮,低音浑厚,高音挺拔,粗犷悍实,热烈奔放,舒展挺拔,音量大,透气力强,渗透着雄健的阳刚之气。欢快时如火如茶;悲凉时如诉如泣。将黄土高原特有的风土人情一览无余地倾诉于唢呐声中。子长唢呐的代表作品有:龙凤呈祥 、 鸳鸯牡丹 、 兰花花 、 走西口等。谱例 8.龙凤呈祥谱例 9.兰花花谱例 10.走西口子长唢呐曲牌多为七声性雅乐调式,雅乐徵调式居多。由于#4 的出现,使许多本来为

20、 4 或者#4 的其它调式也向雅乐调式靠近。传统的唢呐曲牌与民歌、戏曲、宗教音乐有着直接的关系,虽常见的节拍多为 4/4、2/4 拍,但在反复演奏时,强弱交错频繁,时而拉长,缩短;时而加多,减少,变化多端,衔接自然。子长唢呐曲牌若以速度分,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种。慢板包括慢板和原板(也叫抢板) ,均为 2/4 拍,原板比慢板稍快。中板与快板均为 4/4 拍,吹奏时快板比中板再快些,中板包括流水板、跺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熬头牌子。吹奏基本遵循慢起、中续、快结尾的板式连接规律。每种板式连接都要有过渡音乐,俗称“过鼓” ,获“叫板” 、 “换板” ,同板式换曲牌也要加“过鼓” 。堪称陕北一绝的子长

21、唢呐,它作为一个品牌,逐渐为全国人民所熟悉,吹遍了陕北的山山水水,吹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彰显了民间文艺的风采。4.陕北唢呐与陕北民俗提起陕北文化,人们不会忘记陕北的音乐文化,悠扬动听的信天游,生动欢快的二人台; 委婉细腻的道情曲,如泣如诉的说书调。最使人难忘的是那嘹亮高亢的唢呐声, 时时刻刻环绕脑际,激荡心灵,那唢呐吹奏的场景,是一幅色彩浓重的风情画。陕北唢呐音乐是陕北人表达和抒发喜怒哀乐的“音乐方言” 。每个陕北人一生最少要与唢呐打三次交道:当你呱呱坠地满月之时,唢呐声声迎来新生命;当你胸戴红花或盖头蒙面之时,唢呐声声喜庆“小登科”或作新娘;当你寿终正寝之时,唢呐声声悲送亡灵入土而安。这三次

22、交道, 唢呐奏出了人生道路的“迎、庆、送”三部曲。陕北人与唢呐休戚相关,唢呐在陕北人生活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民间风俗是渗透在民族血液中不可消除的传统。 它的体现是多方面的, 形成民族自身的风格和特色。 “陕北文化”这个概念的形成,说白了, 就是这块地方传统习俗与俗不同的风格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在这种表现中,陕北唢呐算是佼佼者。陕北唢呐历史悠久,一路高歌,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不寻常的足迹,它不仅吹奏出了优美的音符与旋律,表达了陕北人内心的情感,而且奏出了陕北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激情。总之,陕北唢呐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根深蒂固。它响彻了山川大地,吹进了千家万户, “要传统,也要改革出新”

23、,让我们奋力探讨求索一条陕北唢呐发展的新路子,使这一古老的乐种,为我们民族的文化发展,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新的贡献!【参考文献】1. 陈家齐著.唢呐演奏基础M. 国际文化出版社, 2000 年 8 月.2. 张宁著.中国唢呐演奏与教学M.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5 年 3 月.3. 高华编著.唢呐演奏基础教程民族器乐学与练丛书M.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2 年 10 月.4. 陈建宪著.中国民俗文化大观M.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年 1 月.5. 刘勇著.中国唢呐艺术研究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年 1 月.6. 胡海泉, 曹建国著.唢呐演奏艺术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4、2001 年 1 月.7. 肖学俊编著.中国传统器乐与乐种卷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6 年 7月.致 谢经过四年本科阶段的学习,籍论文完成之际,我特向指导和帮助我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关心和支持我的家人表示诚挚的谢意。首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杨万春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设计方案到反复修改,直至完成论文的整个过程,都得到了杨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杨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独特的学术思想、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热情待人的品质,使我满怀敬意。感谢音乐学院所有的领导和老师,在撰写论文和研究指导中得到了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在学习中给予我的关心和鼓励。感谢我的家人,这么多年来,正是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才使我顺利的完成学业;正是你们的关心和默默奉献,给我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使我在学习的道路上乐观向上、勇往直前。感谢论文评审的各位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规范标准 > 文化创意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