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编辑:奚金花 学生编辑:龚莉 费凡世界数学大师 华罗庚名言警句: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功绩描述: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变数复分析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也是我国进入世界著名数学家行列的最杰出代表。他一生为我们留下了二百篇学术论文,十部专著,其中八部为国外翻译出版,有些已列入本世纪数学经典著作之列。他还写了十余部科普作品。他的名字已进入美国华盛顿斯密司宋尼博物馆,也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 88 个当今数学伟人之一。世人评说:很多著名数学家对他的赞扬:“由于他工作范围之广,使他堪称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 (劳埃尔熊飞尔德) ;“他是绝对第
2、一流的数学家,他是作出特别贡献的人” (李普曼贝尔斯) ;“受他直接影响的人出许比受历史上任何数学家直接影响的人都多,他有一个普及数学的方法” (罗兰德革来翰)生平扫描:华罗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 年 11 月 12 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 6 月 12 日卒于日本东京。1924 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 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 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 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 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 年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
3、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曾任一至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曾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荣誉博士 学 位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突出成就。40 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
4、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 200 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种。生平记事:1931 年 经 熊 庆 来 教 授 的 推 荐 , 华 罗 庚 进 入 清 华 大 学 数 学 系 , 当 一 名 管 理 员并 旁 听 进 修 。1935 年 被 清 华 大 学 破 格 提 升 为 教 员 。1936 年 赴 英 国 剑 桥 大 学 访 问 、 学 习 。1938 年 回 国 后
5、 任 西 南 联 合 大 学 教 授 。1946 年 秋 天 , 应 美 国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魏 尔 教 授 邀 请 访 问 美 国 。 冬 天 , 华 罗 庚在 美 国 治 好 了 他 的 腿 疾 。 在 美 国 的 四 年 , 华 罗 庚 先 后 担 任 过 普 林 斯 顿 大 学讲 师 , 伊 利 诺 大 学 教 授 等 。 这 期 间 , 他 研 究 的 范 围 扩 大 到 多 复 变 函 数 , 自守 函 数 和 矩 阵 几 何 。1950 年 , 带 领 全 家 回 国 。 在 香 港 , 他 给 留 美 的 中 国 学 生 写 了 一 封 公 开信 , 动 员 大 家 回
6、 国 参 加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 表 达 了 他 深 切 的 爱 国 之 情 。 回 国 后任 清 华 大 学 教 授 , 受 到 了 全 校 师 生 的 热 烈 欢 迎 。1952 年 任 中 国 科 学 院 数 学 研 究 所 所 长 , 其 间 还 担 任 过 中 国 科 学 院 数 理 化 学部 学 部 委 员 , 副 主 任 ,中 国 科 学 院 副 院 长 等 职 。1953 年 随 中 国 科 学 院 访 苏 代 表 团 访 苏 考 察 三 个 月 。 1953 年 堆 垒 素 数论 中 文 版 出 版 。1953-1956 年 华 罗 庚 亲 自 领 导 组 织 了 “
7、数 论 导 引 ”和 “哥 德 巴 赫 猜 想 ”两 个 讨 论 班 , 带 出 了 一 批 优 秀 的 学 生 。 这 些 学 生 在 各 自 的 工 作 中 为 发 展 我国 的 数 学 事 业 作 出 了 贡 献 。1957 年 论 著 多 复 变 函 数 论 典 型 域 上 的 调 和 分 析 获 国 家 一 等 奖 。 调 陈景 润 来 中 科 院 数 学 研 究 所 任 研 究 实 习 员 。 数 论 导 引 出 版 。1958 年 兼 任 新 成 立 的 中 国 科 学 技 术 大 学 副 校 长 、 数 学 系 主 任 。1959 年 指 数 和 的 估 计 及 其 在 数 论
8、 中 的 应 用 一 书 在 东 德 出 版 , 1963年 被 译 成 中 文 。 1962 年 著 从 单 位 圆 谈 起 , 并 到 一 些 大 学 讲 学 , 带 领 一 批 人 开 展 偏 微分 方 程 组 的 研 究 工 作 , 并 取 得 了 很 好 的 结 果 。1963 年 典 型 群 出 版 , 开 始 在 中 国 科 技 大 学 用 系 统 的 SEMINAR 指 导大 量 的 研 究 生 , 培 养 了 一 批 又 一 批 的 优 秀 人 才 。1964 年 写 出 统 筹 方 法 平 话 和 统 筹 方 法 平 话 及 其 补 充 。 1967 年 著 有 优 选 法
9、 和 优 选 法 平 话 。 与 王 元 教 授 合 作 开 展 了 近 代数 论 方 法 在 近 似 分 析 上 的 应 用 的 研 究 , 所 取 得 的 结 果 被 称 为 “华 -王 方法 ”。1977 年 被 任 命 为 中 国 科 学 院 副 院 长 。1979 年 , 中 国 科 学 院 将 数 学 所 分 成 了 三 个 所 , 数 学 研 究 所 、 应 用 数 学 研 究所 与 系 统 科 学 研 究 所 。 华 罗 庚 任 前 两 个 所 的 所 长 。1979 年 访 问 了 英 国 。 这 次 访 问 历 时 8 个 月 , 以 伯 明 翰 大 学 为 基 地 。 在
10、英 国 各 地 讲 学 。1979 年 加 入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 同 年 访 问 法 国 , 南 锡 大 学 授 予 他 荣 誉 博 士 学 位 。1980 年 访 问 美 国 。 1981 年 当 选 中 国 科 学 院 第 四 次 学 部 大 会 主 席 团 委 员 。1982 年 , 香 港 中 文 大 学 授 予 华 罗 庚 名 誉 理 学 博 士 。 1983 年 , 华 罗 庚 当 选 为 第 三 世 界 科 学 院 院 士 。 1984 年 , 华 罗 庚 接 受 了 美 国 伊 利 诺 大 学 的 名 誉 理 学 博 士 。 1985 年 , 华 罗 庚 被 选 为
11、全 国 政 协 委 员 。1985 年 6 月 12 日 , 他 在 日 本 东 京 作 学 术 报 告 时 , 因 心 脏 病 突 发 不 幸 逝 世 ,享 年 74 岁 。病愈自勉华罗庚呼伦贝尔骏马,珠穆朗玛雄鹰,驰骋草原志千里,翱翔太空意凌云,一心为人民。壮士临阵决死,哪管些许伤痕,向千年老魔作战,为百代新风斗争,慷慨掷此身。华罗庚的名字为科技爱好者所熟悉,他写的课外读物曾是中学生们打开数学殿堂的神奇钥匙,他自学成才的故事则鼓舞了无数有志青年勇攀科学高峰。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这位“人民的数学家” ,为他钟爱的数学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与汗水。生平童
12、年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罗呆子” ;只有初中毕业文凭,凭自学最终走上清华大学讲坛抗战期间,在昆明郊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写出经典名著堆垒素数论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足迹遍及 27 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华罗庚,1910 年 11 月 12 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 。他进入金坛县立初中后,其数学才能被老师王维克发现,并尽心尽力予以培养。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 故一生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此后,他开始顽强自学,每天达 10 个小时以
13、上。他用 5 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1928 年,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得以挽回性命,却落下左腿残疾。20 岁时,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 。 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高度赞赏了他的才华,并让他去清华当助理员,管管图书馆和收发文件等。从 1931 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三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1936 年夏,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进修,两年中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引起国际数学界赞赏。1938 年,华罗庚访英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在昆明郊
14、外一间牛棚似的小阁楼里,他艰难地写出名著堆垒素数论 。1946 年 3 月,他应邀访问苏联,回国后不顾反动当局的限制,在昆明为青年作“访苏三月记”的报告。1946 年 9 月,华罗庚应纽约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 1948 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不久,妻子带着三个儿子来到美国与其团聚。1949 年,华罗庚毅然放弃优裕生活携全家返回祖国。1950 年 3 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50 年代,他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空气下著述颇丰,还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 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 年,他
15、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从 1960 年起,华罗庚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及 27 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1978 年 3 月,他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并于翌年入党。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建设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 1984 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 年6 月 12 日,他在日本东京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享年 74 岁。背景一名美国教授评论:“华罗庚若留在美国,本可对数学做出更多贡献。 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
16、十分重要,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被广大群众誉为“人民的数学家”从“五四”运动开始,古老的华夏大地就响起了要求科学、民主的呼声。 但在反动统治下,政治的黑暗使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无用武之地,他们不得不远涉重洋到国外去寻求发展。华罗庚经过顽强自学终于成为数学名家时,也由于同样原因心怀惆怅地到了海外。华罗庚在美国当教授时,年薪高达两万美元(按当时购买力相当于现在币值的 5 倍) ,有小洋楼和汽车。但他常说:“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他 一直希望“回国和苦兄弟们在一起,把祖国建设好” 。当华罗庚闻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便毅然回
17、到国内从头开始。1980 年,美国记者裴弗曼写的华罗庚访问记 ,记述了华老的回忆:“我留在美国是很舒服的。事实上,无论对我的工作,对我的妻子和孩子,留在美国都很重要。我应该回国还是留下呢?最后,我选择了前者。中国是我的祖国,那里是我的家乡。我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中国的革命是为了劳苦大众的。我应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作些紧要的事。 ”一名美国教授后来评论他:“华罗庚若能留在美国,本来可以对数学做出更多的贡献。但他回国对中国数学也是十分重要的。很难想象,如果他不回国,中国数学会怎么样。 ”更难能可贵的是,华罗庚受毛泽东的实践论启发,坚持到群众中去,第一次使数学从书本走向生产实践,在应用数学的推广方面取
18、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从事推广普及数学工作中,一点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他总是先深入到工农兵群众中去,跟他们交朋友,向他们学习。然后选择适于生产应用的数学方法,用群众能懂的语言,讲给群众听,并为他们写出了统筹学平话 、优选法平话等深受群众欢迎的小册子。群众不再称他“华教授”了,而是亲切地叫他“老华” 。群众从内心喜欢他,把他看作自己人,给了他最宝贵的桂冠“人民的数学家” 。故事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他戏称这是“圆与切线的运动” 。他的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华罗庚是一位自学成才
19、的数学巨匠,对数学的痴迷和顽强毅力令人赞叹。 他失学回家后,一边帮助父亲照顾小店一边自学,常常达到如痴如醉的程度 而忘记接待顾客。他经常闹笑话,不是气走了顾客,就是算错了账、多找钱。他父亲气极了,就把华罗庚演算的草稿纸撕掉扔到街上。有一次,父亲一气之下要烧掉数学书,华罗庚心如刀绞,竟休克昏倒在地。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 。 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华罗庚一生硕果累累,是中
20、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 20 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 (左图:华罗庚和陈景润)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 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为了人民的需要,从 50 年代起,他就亲自参加并鼓励学生研究应用数学。刚回国不久,他就提出“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虽然他聪明过人,但他从不夸
21、耀自己的天分,而是把比聪明重要得多的“勤奋”和“积累”看做是两把成功的钥匙,并反复地告诉青年人。50 年代中期,他又提出“要有速度,还要有加速度” 。所谓速度就是出成果,所谓加速度就是成果的质量要不断提高。这是针对当时数学所已经出了一批成果,而鼓励大家千万不要自满,要继续攀登高峰。华罗庚还是我国中学生数学竞赛的首创者,从 1956 年到 1978 年间,他亲自担任竞赛委员会主任,还写了大量中学生课外数学读物和学习方法书,为培养优秀数学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而且才华横溢,诗文俱佳东京大学原定 45 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
22、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华罗庚才华横溢,除数学外,诗文俱佳,演说才思敏捷且幽默风趣。他读唐诗“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发现有常识性错误,并随口成诗指出:“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这四句诗不但显示出华罗庚精于推理的特点,其诗文功底也可见一斑。1985 年 6 月 12 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他先中文, 改用英语演讲。日本学者被他精彩的演说深深吸引,原定 45 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满头大汗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
23、华罗庚一生在数学上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个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及高维数值积分等很多领域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主要在于他有一颗赤诚的爱国报国之心和坚忍不拔的创新精神。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毅然放弃美国终身教授的优厚待遇,迎接祖国的黎明;他才能够顶住非议和打击,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学生感言高二(6)班 龚莉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位慈祥的老人,用一双智慧的眼眸注视着世界的东方中国,注视着这片热土上数学研究的发展。曾经,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这方土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数学的里程碑,他就是被誉为“世界名列前茅的数学
24、家之一”的华罗庚。人们称赞他是数学的奇才,他却告诉人们“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家庭的贫困让他早早地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他却并没有因此就放弃了对所热爱的数学的追求,硬是凭借着自学走上了清华的讲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的舞台。人们感言:数学研究的道路如此崎岖,为何华罗庚能一路攀向数学的高峰?!他告诉人们“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的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具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 。解析数论、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变数复分析他在数学的海洋中尽情得遨游,一步步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创造着辉煌!可就在他的事业顶峰时期,面对着国
25、外的高薪厚禄,汽车洋房,他却以一颗淡泊的心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到养他育他的祖国,或许有人会认为他傻,但他却说“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名族,我们应当回去” 。是啊,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在这片他所熟悉的地方,方似如鱼得水 。怀揣着满腔的热情,他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实验和推广,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华式定律的认可是他的成功,更是中国的骄傲!在他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对中国数学的矢志不渝,看到了对中华数学复兴事业的世纪沧桑。在中国数学的洪荒之时,他是一位抱定 “战士死在沙场幸甚”的开拓者,从一个初中毕业生到平民数学家,华
26、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对他的钦佩之情,敬佩他的执着,敬佩他的无私作为 21 世纪的新新人类,在感叹他一生的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学习华老的人格品质,虽然他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华历史的扉页中,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高二(5)班 费凡生命的柔软时光原来,有一个世界,离我们的世界如此遥远,却又如此贴切。城依水存,水随城至。金坛,是水筑的城镇。入墙绕护的是水,穿街过巷的是水,金坛唱着湿漉漉的诗,带着纯朴,清澈的绝美,从那江南平原蜿蜒流过我们尘封已久的心,也流出一朵带着睿智的白莲华罗庚。于是,在江南朦胧的烟雨中似乎可以看到,一名青年独倚高楼,凭栏远眺,四野烟斜
27、雾横,八方细雨潺潺。似在用手中的书卷指引他未来的方向,而今我们也站在这里,站在这个空荡荡的地方,欣赏那智慧的火花,谛听轻柔娇嫩的絮语。当然从中也夹杂着“一事能狂便少年”的耀眼宣言,有似: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这声音是从年轻而有又才华横溢的心脏迸发而出。但岁月的洗礼教会他:娇美的昙花总在漫漫长夜独自盛开,却又瞬间凋零,唯有旷世的才华将在飘零江湖的小舟上谱写绚烂智慧让美惊心动魄。他愿意在没有光怪陆离的繁华之景,没有五彩的霓虹,没有来往的人群,只用怀有远大理想的心去品味这波澜不惊的简单日子。因为还有梦和理想,从此他便只为那儿时便设下的梦想怦然心动,只会因开拓的脚步激情满怀。红尘中太多的俗事正如金刚经所云:皆为梦幻泡影,抑或像徐志摩那句轻轻的感叹: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明白人生的短暂,便用那著名一世的“华王方法”去留下生命的痕迹,纵使曾经在痛苦中徘徊, 也要挣扎出绚丽动人的光彩。当那白莲浅尝一口寂寞之时,他的生命沉淀出深沉的意义;再品一口寂寞,生命沉淀出的结晶,他也有些微醉了,醉在这数学的王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