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9月3日,中国举行的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吸引了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外媒认为,盛大的阅兵式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展现了中国的自信以及追求和平的决心。,图1 :建国初期 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热情的手,图2:20世纪70年代 尼克松和周总理的握手-“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图3: 2000年9月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握手 -多边之手,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学习目标,1识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方针、理清并记忆不同时期(建国初期、七十年代、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及主要的外交成就;2、能分析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之间的关系,继而理解不同
2、时期外交政策不同的原因。3、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能领略新中国外交家们的智慧、认识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增强民族自豪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1、困境抉择定方向,知识框架,2、打破坚冰获转机,3、与时俱进谋新篇,建国初期的外交,70年代的外交,新时期的外交,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材料二: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所以,凡是没有承认我们的国家,我们一概不承认它们的大
3、使馆、领事馆和外交官的地位。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旧中国实行什么样的外交?,新中国将实行什么样的外交?,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困境抉择定方向,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中国从此彻底告别了半殖民地时代的屈辱外交;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新外
4、交。,方针,含义,意义,政策,建国初期的三大外交政策,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困境抉择定方向,时代特色:,“一边倒”,,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材料一:二战后世界形势图,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推行的对华不承认政策和在台湾问题上的敌对姿态,是其从全球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出发,对新中国的极端孤立与排斥,这种孤立与排斥导致美中多年的并且冷战局面,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国政策的灵活性,并最终导致了中苏结盟。” 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政策 材料三:建国伊始,新中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国民党军队残留同当地反动势力相勾结,对我进行捣乱破坏,妄图卷土重来,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
5、。在经济上,国民党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全面崩溃的烂摊子。,原因:,国际:美苏两极对峙格局逐渐形成美苏对新中国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国内:建国之初急需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角色转换:假如你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官,有记者问你我们当时的外交政策既倡导一边倒又坚持独立自主,这是否矛盾?你该怎么回答?,1、不矛盾。中国“一边倒”,与苏联结成同盟,在同盟中,中苏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依附关系。实际上也遵守独立自主原则,都捍卫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2、一边倒有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封锁,维护了和平和主权,有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建设。,1949年(10个) 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朝鲜
6、波兰 蒙古国 东德 阿尔巴尼亚,1950年(9个) 越南 印度 印尼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列支敦士 芬兰,1951年(1个) 巴基斯坦,1952年(0个),1953年(0个),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简表 (19491953年),问题:1952年和1953年期间, 为什么“请不到客人”来?,我们需要和平,我们需要朋友。 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提出:,内容,核心,前提保证,目标,史料一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
7、代内容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史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想一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一边倒”政策相比有无突破?你觉得表现在哪里?,一边倒鲜明地体现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外交政策,具有革命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而且具有创新性、平等性、包容性、开放性,是对“一边倒”政策的突破和发展.,外交政策的成熟,图为 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为外国友人签字留
8、念。,1954年,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时代特色:,初期的“一边倒”,50- 60年代的“一大片”,二. 70年代打破坚冰获转机,1.恢复合法席位(1971年10月) 2.中美关系正常(1972年2月) 3.中日邦交正常(1972年9月),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张照片被命名为“乔冠华的笑”,1)为何要说是“恢复”?,2)以前为什么没有“恢复”?,3)为什么能够“恢复”?,4)“恢复”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乔冠华)“美国操纵联合国搞强权政治,围堵中国围了20年,到这个时候彻底失败了。中国的地位获得极大的提高,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影响也更大,分量更重了,国
9、际形势从这个时候开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交往了呵!”,风采展示: A组: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你将如何考虑与中国的关系? 为什么? B组:假如你是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你又将怎样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呢?为什么?,“我感到很荣幸,终于来到了你们伟大的国家。”,“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尼克松回忆录,美国:,孤立中国的外交政策失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改善美苏争霸中劣势地位,中国:,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和平解决台湾的问题,原因:中美双方利益的共同要求,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
10、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结束了中美之间的长期对立, 从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理解:,试探之旅- “乒乓外交”(1971年4月),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7月),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1972年2月),2.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程,从建国到70年代中美苏三国关系的转变,时代特色:,初期的“一边倒”,60年代的 “
11、一大片”,70年代的 “一条线”,3. 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72.9,田中角荣访华, 签订中日联合声明,中美、中日建交的历史意义,意义:西方各国掀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数量,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谈到: “建国以来,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 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1988年12月,邓小平提出:“世界上现在有两件事要同时做,一个是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一个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三. 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谋新篇,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政策调整:,开展多
12、边外交,加强国际合作,奉行不结盟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三. 改革开放以来与时俱进谋新篇,时代特色:,初期的“一边倒”,60年代的 “一大片”,70年代的 “一条线”,80年代以来全方位外交,A,B,C,D,E,图片反映了新时期的什么成就?,经济上:进行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F,政治上:改善发展同大国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我也是外交家,从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中,我们能得出哪些认识?请举例说明.,弱国无外交 民族独立是外交的前提。 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外交关系一定时期内受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影响。 正确的外交策略和外交家的机智是外交的关键 合则两
13、利,敌则两伤 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困境抉择定方向打破坚冰获转机与时俱进谋新篇,小结,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性与灵活性和谐统一,2015年9月3暨抗日战争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告:中国与世界各国 相互尊重, 平等相处, 和平发展, 共同繁荣。 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课堂启示录,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维护国格,独立自强理智爱国,面向未来求同存异,以和为贵,谢谢指导!,抓关键,回答词,定时空,抓关键,抓题眼,答题关键,关键信息,图1 :建国初期 毛泽东与斯大林的握手-热情的手,图2:20世纪70年代 尼克松和周总理的握手-“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图3: 2000年9月 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握手 -多边之手,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联系今天中国在联合国和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的地位和作用,谈谈你对中国外交的认识。,1919年巴黎和会,我们需要和平,我们需要朋友。 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