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22058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 北方的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依次向南迁徙,是民族大融合时期。 江南相对稳定,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材料一 该图反映北魏政治生活的哪一特点? A.军事征伐 它创造怎样的辉煌?,B.娱乐休闲 C.社会风俗,统一黄河流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鲜卑族拓跋部起源
2、于大兴安岭北段,汉魏以来,鲜卑拓拔部逐渐南迁,过着游牧生活。公元315年鲜卑拓拔部建立代国,后为前秦苻坚所灭。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后,与汉族的经济与文化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2.阶级矛盾、社会矛盾尖锐,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材料四: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民族
3、间的混战造成白骨蔽野、村丘邑墟的惨景。诸胡同汉人一样,为此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1.北魏统一北方(439年)前提 2.民族融合趋势的出现 3.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推动 4.北魏社会矛盾尖锐,引发统治危机,5.改革的目的,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改变落后状态
4、,促进社会发展。,可能性,小结,“千古第一后”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周思源北魏冯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北魏文成帝皇后文明皇后冯太后,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后,由祖母冯太后主持开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后。,课外拓展,孝文帝精通诸子百家、儒家经典,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 促使他后来推行汉化政策改革;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有利于民族融合。,思考:以上材料说明孝文帝在哪些方
5、面的造诣?有何影响?,课外拓展,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北魏政府掌握了大量无主土地和荒地。,3)前提:,2)目的:,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政权,后期:孝文帝主持 ,迁都洛阳、实行汉制、移风易俗,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概念:什么是均田制? 它是中国古代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从北魏孝文帝485年颁行,经过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到唐德宗780年被废止,前后约300年。,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1)背景:,1.均田制,4)内容:,二、北魏孝文
6、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根据均田制的内容,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能否进行买卖?,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官田),考点回顾,5)影响:,对北魏政权: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限制土地兼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巩固了政权,促进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对农民:调动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定居农耕。 对经济发展:促进经济恢复和发展,尤其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 对后世: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
7、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2.三长制,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1)前提:,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3)影响:,“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2)内容:,宗主督护制的弊端,3.整顿吏治,2)内容:,3)影响:,吏治混乱、
8、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的重要性。,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贪污.,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1)原因:,4)评价:,积极:孝文帝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北魏政权。 局限:虽颁行了俸禄制度,但没能有效地防止官吏贪污腐败。因为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与之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高薪养廉监督机制),俸
9、禄制能否达到防止贪污的目的?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防止贪污的目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还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配合,使制度、执行与监督三者相互结合才可能有效地防止官吏的贪污受贿。,合作探究,4.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1)原因:,2)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是?,减小改革阻力,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变落后状态。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材料反映了孝文帝迁都的方法?,借南征之名,行迁都之实,3)迁都意义,迁都摆脱了旧贵族的束缚,为进一步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有利于革除旧俗推行汉
10、化政策。,4.迁都洛阳-推动改革的深化,加强了洛阳的城市建设,使洛阳“宫阙壮丽,列树成行”。洛阳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最大的商业中心,国际性商业城市。,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5.革除旧俗,移风易俗,仿效汉族的典章和礼乐制度,重新修订官制,增加汉族官员的比重,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穿汉服 说汉话 改汉姓 与汉族通婚 改籍贯,1)内容:,2)影响:,积极:促进了鲜卑族和汉族的民族融合,加速了鲜卑政权的封建化进程,为结束南北分裂奠定了基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局限:全盘汉化,没有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使得鲜卑拓跋部逐渐融入其他民族而消亡了。,小结,解决方案 采用汉制,
11、迁都洛阳,整顿吏治,汉化民族融合,实行三长制,均田制一举两得,改革的实质,政权的封建化 经济的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从魏晋墓葬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感悟历史,改革影响,生产方式农耕化,知识梳理,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自身统治。,艺术鉴定,鲜卑人乐俑,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服饰上有什么不同?以上图片这说明了什么
12、?,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生活方式汉族化,孝文帝出行图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北魏商业、手工业和文化发展的再现,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已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上述材料和图片说明了什么?,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1、经济: 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空前的繁荣。 2、政治: 加速了北魏等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3、民族融合: 促进民族的融合进程,为中国多民族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为隋唐时期国
13、家重新统一,封建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 生活方式汉族化,小结,有人认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中国之不国也”,“国史之羞也”。还有人认为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统治中原会造成社会的落后。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谈谈你对这些观点有何看法? 材料一 在历史上,一度因改革而强盛的北魏王朝,在孝文帝死后仅30余年便迅速地分崩离析,走向灭亡了,这事实本身就很自然会引起历史学者对孝文帝改革(尤其是他的汉化措施)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形成不同的看法。 材料二 “国势之衰,实始于此。一传而宣武,再传而孝明,而鼎祚移矣”。 清赵翼 材料三 孝文帝改革的思想和内容是恢复礼乐,
14、是“迂腐的儒化”。学来的主要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鲜卑人的长处勇武质朴,孝文帝推行的不加扬弃的全盘汉化使得鲜卑拓跋贵族迅速腐化,这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统治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亡。,【各抒己见】,其一:改革学到了汉人的繁琐腐朽,而丢掉了勇武质朴。,【各抒己见】,其二: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通过建立制度、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方式农耕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活方式汉族化;这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三
15、: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总结: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民族的“衰亡”论道。,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其改革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任何一场改革都应立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课堂小结】,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请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谈谈你对这一历史观点的看法。,评论观点,【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