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0 讲,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考情呈现,外交成就T29,6分,外交成就 T16,2分,国防建设T28,9分,海峡两岸 的交往 T26,2分 国防建设T15,2分,外交成就T15,2分,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海峡两岸 的交往 T33,10分,国防建设T29,10分,民族团结 T24,2分 外交成就 T34,6分,(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1.2016,河北1969年1月20日,尼克松在总统就职演说中再次暗示他有意改变对华政策。根据毛泽东的意见,人民日报于1月28日破例全文刊登了尼克松的这篇演说。这表明中美关系大门打开的原因
2、是( ) A.友好国家的帮助 B.民间交往的推动 C.两国领导人的努力 D.改革开放的实施,C,在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善两国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所以在尼克松发表演说后,毛泽东立即响应,这体现了两国领导人的智慧。故选C。,(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2.2009,河北1959年9月21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通过关于废除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决议,决定把农奴主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分配给农奴。这一决议的实施( ) A.使广大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 B.标志着祖
3、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表明西藏农业合作化运动完成 D.为“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奠定了基础,A,将土地分给农奴,归其私人所有,使广大农奴成为土地的主人。故选A。,(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3.2011,河北探究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致力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1)材料反映出党和政府对台方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请结合所学的中外现代史相关知识,概述党和政府在1979年提出对台方针的背景。,(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1)由和平解放到和平统一。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提高了国际地位;中美关系正常
4、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第(1)问答“变化”的题型应遵循从“什么”变到“什么”的思路。依据本题所给材料很容易得出答案。第(2)问要紧扣“中外现代史相关知识”“1979年”两个限定条件作答。可从政治、经济、外交、民族愿望等方面分析。,(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4.2016,河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3年1月7日,毛泽东在高级步兵学校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训词中指出:“为了保卫祖国免受帝国主义的侵略,依
5、靠我们过去和较为落后的国内敌人作战的装备和战术是不够的了,我们必须掌握最新的装备和随之而来的最新的战术。我们必须向苏联的军事科学学习,以便迅速把我军提高到足以在现代化的战争中取胜的水平”材料二 2015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即以前的第二炮兵部队)、战略支援部队成立大会上的训词中指出:“成立陆军领导机构、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是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着眼实现中国梦,(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强军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战略举措,必将成为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载入人民军队史册。”同时,他还阐
6、述了战略支援部队的重要作用:“战略支援部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新型作战力量,是我军新质作战能力的重要增长点。”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人民军队建设主要是针对哪一不利国际因素而进行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此次军队改革增添了什么新型作战力量。概括此次军队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2016-2008年),真题演练,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1)美国的敌视。(意思相近即可) (2)战略支援部队。建设现代化的军队。(意思相近即可) (3)人民军队的现代化建设(或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意思相近即可),返回,1.民族区域自治的背景 (1)中国
7、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 (3)我国在民族分布上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4)近代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中建立起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一 民族团结,3.民族自治区的设置目前,全国共设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
8、)、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西藏自治区(1965年)。4.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有利于少数民族当家做主、行使管理本民族事务的权利,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一 民族团结,(1)树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意识,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2)坚决打击民族分离主义,坚决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一 民族团
9、结,命题点:如何维护民族团结?,考点二 祖国统一,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1.“一国两制”,(1)提出:“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2)内涵:一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港、澳、台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制: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并存,共同发展。高度自治: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地区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和平谈判:以和平谈判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考点二 祖国统一,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1.“一
10、国两制”,(3)意义:“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它的提出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正确道路,不仅有利于祖国内地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不仅对解决港、澳、台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解决国际上类似问题和重大国际争端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线索。,考点二 祖国统一,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2.港澳回归,(1)香港问题相关史实香港被割占: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 B、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C、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新界给英国,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香港问题解决:A、1984年,中英正式签
11、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B、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考点二 祖国统一,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2.港澳回归,(2)澳门问题相关史实澳门被割占: A、1553年,葡萄牙人以避难为由在澳门登陆,取得居住权; B、1887年,葡萄牙与清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占领澳门。澳门问题解决: A、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B、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考点二 祖国统一,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
12、,考点突破,2.港澳回归,(3)港澳回归历史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考点二 祖国统一,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命题点:我国政府为什么能顺利收回香港和澳门?,(1)根本原因: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2)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应用。 (3)人心所向:包括港、澳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渴望祖国统一。 (4)港、澳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领土。,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1.近代以来的台海关系,(1)1885年,中法战争之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
13、。 (2)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日本开始了在台湾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 (3)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败逃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再次分离。,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台政策,(1)新中国成立初期: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3)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4)“九二共识”: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
14、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2.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对台政策,(5)“汪辜会谈”:1993年,在新加坡举行的“汪辜会谈”,把“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6)“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成为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3.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1)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
15、,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 (2)二十多年来,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三 海峡两岸的交往,命题点:两岸交往的现实意义。,有利于祖国大陆和台湾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有利于双方互相加深了解,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考点四 国防建设,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1.中国海军,(1)海军的建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1949年组建),1950年海军司令部正式成立。三大舰队:北海、东海、南海舰队。 (2)海军的发展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
16、。197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考点四 国防建设,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2.中国空军,(1)空军的建立 1949年空军司令部正式建立。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建立之初,就经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考验。涌现了蒋道平等战斗英雄。 (2)空军的发展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走上了飞机国产化道路。 后来,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考点四 国防建设,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3.导弹部队,(1)建立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17、。 (2)发展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在预定地点试爆成功,实现了导弹和核弹头的结合。我国导弹部队在十几年中不断发展壮大,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还有其他多种型号的导弹,具有较强的战斗力。,(1)背景: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的外交活动。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 (2)提出: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这一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
18、基本原则。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的外交走向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现在已经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时间、地点:1955年;印尼万隆市。 (2)性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3)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4)方针: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第一部
19、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2.万隆会议,知识补充:1.“求同存异”的内涵:“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2.万隆精神:万隆会议所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1)背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美国角度:欧共体国家复苏,日本崛起,而美国却经济衰退并陷入越战泥潭不能自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需要打开新的外交局面,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2)过程:
20、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开启“乒乓外交”;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会谈;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3.中美建交,知识补充: 二战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五大阶段: (1)二战期间:中美均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员,是盟友。 (2)内战期间:美国实施“扶蒋反共”政策。 (3)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包围的政策,中美关系全面对抗。 (4)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并于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1、 (5)新时期:面向21世纪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4.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会议: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中日建交: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时间、地点:2001年;上海。 (3)主题:新
22、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4)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举行的一次规模较大、规格较高的多边外交活动。为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6.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1)新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 (2)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第一部分,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考点突破,考点五 外交成就,命题点:新中国外交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返回,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照片可以记载历史的瞬间。下图照片记录的共和国外
23、交史上的重大事件是( ) A.英国首相访华 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加入WTO组织,高分技巧:图表类之纪实照片型题,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答题技巧】历史照片,如文物、遗址图等都是纪实照片,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历史活动所造成的结果。 (1)答题时,要先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最大程度获取有效信息。 (2)其次,要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高分技巧:图表类之纪实照片型题,梳理教材 夯实基础,【本题点拨】通过观察图片可知,图片反映的是毛泽东会见尼克松的情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查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这一知识点。综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会见尼克松这一情景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由此开始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故B项正确;而中美正式建交是在尼克松访华后好几年,所以C项错误。,返回,高分技巧:图表类之纪实照片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