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区肉牛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调研报告肉牛产业是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之一,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近年来,我区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省牛产业大县建设和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建设为契机,优化配置人才、资金、技术、管理、服务等资源,加快科技创新成 果 和 关 键 技 术 的 研 究 与 推 广 ,着力解决肉牛生产中的技术、生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效地促进了肉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一、肉牛产业发展概况XX 区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全省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试点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建基地,扩规模、夯基础,强产业,形成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加
2、工+销售”的现代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2014 年末,全区肉牛饲养量达 55 万头,出栏 14 万头,奶牛存栏 2.2 万头,养牛业产值达 9.1 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 15 亿元的 60.2%。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 219 个,其中 3000 头以上肉牛养殖场 5 个,千头以上奶牛养殖场 25 个,带动全区发展肉牛养殖大户 3522 户,肉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 68.4%。肉牛良种改良率达 98%。全面建设以奶肉牛为主的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建成 XX、XX、XX3 个肉牛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 20 万头。建成 XX、XX 等 18 个肉牛交易为主的活畜交易市场,培育贩运大户
3、1268 人,年牛交易量 8 万头以上。认证无公害肉牛产地 13 个,无公害肉牛产品 2 个。注册“祁沅春”鲜牛肉、“龙美滋”牛肉干、“发忠牛肉“等肉制品品牌商标 3 个。建成部级标准化奶肉牛示范场 3 个,省级 3 个,市级 18 个。培育专业合作社 289 个,会员 5265 人,带动农户 1.2 万户。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情况1.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畜牧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连续6 年公开招考基层科技服务人员 XX 人,全系统技术人员 203 人,其中高级职称 12 人,中级 41 人,初级 112 人;研究生学历 3人,大学本科 102 人,大学专科 89 人,中专学历 9 人。2.
4、研发平台。一是国家财政部、农业部批准设立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XX 综合试验站,依托单位单位是 XX 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体系为技术研发和交流平台,依靠雄厚的专家技术力量,在不断夯实自我的同时,积极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和培训,自 2008 年设立试验站以来,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兵海教授多次来“张掖综合试验站”检查指导工作。先后有 60 多人次的体系专家、教授在XX 范围内为肉牛养殖户进行免费的肉牛生产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研发,让全市 5000 余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受益,有力的带动和提高了张掖地区农民发展肉牛生产的积极性和经济效益。完成了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十
5、一五”期间的各项试验、示范任务,先后开展了日粮蛋白质水平对不同体重阶段后备母牛消化代谢的影响”、日粮微量元素水平对后备母牛消化代谢的影响”等 13 项试验。“十二五”期间,与体系 9 位岗位专家进行了任务对接,承担了体系“十二五”任务中 23 项重点任务和前瞻性任务的试验与示范。二是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设立“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全日制(草业、养殖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吸引专家、研究生在我区开展肉牛、草业方面的技术研究。三是建设甘州区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区,着力建设饲草料供应技术体系、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品质育肥技术体系、疫病防控技术体系、有机
6、肥生产技术体系、无害化处理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8 大技术全产业链配套体系。力争通过 3-5 年的发展,XX 区现代畜牧产业园区将成为布局合理、生产要素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产业集中度较高、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畜牧业基地,成为全省草原畜牧业发展的样板园区、先进技术转化应用的展示园区、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园区、新型农牧民培训的基地。3.科技合作。近年来,依托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平台,积极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省畜牧技术推广总站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协作关系,分别签订了技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每
7、年有 5 名以上专家教授来我区开展肉牛方面的技术交流与培训。4.科技创新项目。一是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张掖综合实验站,国家财政部每年给予 50 万元经费补助,用于肉牛新品中培育、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二是张掖市万禾草畜产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争取国家科技部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张掖肉牛良种选育与标准化养殖关键技术研究集成及示范”,争取国家资金 350 万元,项目期限 2015 年-2017 年,计划制定安格斯公牛杂交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 1 项,筛选母牛分阶段TMR(全混合日粮)配方 1 套,制定犊牛培育技术规范 1 项,筛选犊牛补饲日粮配方 1 套,建立张掖肉牛新类群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方案
8、1 套,发表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 23 篇,申报专利3 项。目前正在实施当中。三是 XX 区肉牛新品种引进、杂交改良繁育技术示范与推广建设项目,争取国家资金 500 万元,计划在 XX 草畜科技有限公司、沅博农牧业开发公司、丰盛草畜有限公司和玺峰肉牛养殖公司各建立 2500 头规模的基础母牛核心群,辐射示范区的大满、小满、党寨、甘浚、沙井等乡镇选择10 头以上母牛养殖户 1000 户为示范户,建立 2 万头基础母牛核心群。改造养殖环境,引进安格斯引进安格斯、弗莱维赫肉牛冻精,集中推广超数排卵、B 超妊娠诊断、人工授精等繁育技术,开展杂交改良试验示范,后裔测定等新种群生长速度及肉用性能测定,改良
9、本地乳肉兼用型西杂牛,使其转化为专门化高档肉牛,形成具有张掖地方特色的肉牛种群,加快当地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正在实施当中。三、经验做法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科技创新工作是我局的重点工作,开展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是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提高成果推广应用效果的重大举措。我局十分重视此项工作,明确了 1 名局领导分管此项工作,把各项推广应用工作内容层层分解落实,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年度考核。2.积极争取,加强投入。利用各方面重视科技创新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支持。先后创新科技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引进项目 5 个,资金国家资金 133
10、7.5 万元,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科技力量投入,实现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3.政策引导,形成氛围。把成果应用推广工作放到与各项重点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规划和布置落实,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目标任务,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转变观念,重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在全局形成重视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氛围。4.强化措施,注重实效。全面实施科技兴牧,加大畜牧科技投入,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整合科技资源,加大现代畜牧业科技研发、推广和应用力度,鼓励企业承担各类科技项目,构建“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十二五”期间,应立足现有的科技优势和基础,围绕畜禽新品种繁育、健康养殖、防疫、畜产品质量安全、粪便综
11、合利用和饲草饲料等,大力培养和引进畜牧科技领军人才,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推广畜禽品种改良、秸秆青贮氨化、畜禽圈舍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增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技术推广示范能力和科技服务能力。培训基层畜牧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1540 人次,养殖场技术和管理人员 2 万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撑能力。四、主要问题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突出,创新动力不足。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政府及企业部门对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够。3.在与创新相关的
12、市场上,信息流动不够活跃。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应积极提出对于科技研发有何需求。大学与科研院所寻求合作的积极性比较高,但许多企业在这方面意识不强。4.科技创新人才缺乏。企业创新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严重缺乏。5.科技创新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由各大科研院所、高校机构担任,企业与高校缺乏链条式的联系,无法实现科技创新成果迅速向生产力的转化。五、推动畜牧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打算1.围绕大科技理念抓宣传。要在营造畜牧科技氛围、强化畜牧科技理念、提高学科学用科学水平上下功夫。在科技宣传上:一是继续实行科技下乡、特派员入企入村、送科技知识入户作为工作的着眼点,一以贯之。二是通过科技服务入
13、园进社区,入乡进场,在全区营造浓厚的科技氛围。三是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科技政策、措施宣传报道先进畜牧科技动态,传递科技信息等。2.围绕主导产业抓项目。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把项目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进行落实,紧紧围绕肉牛产业,找准切入点,狠抓项目建设。按照现代循环畜牧产业园建设的要求,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着力抓好畜牧新品种、新技术示范,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基地打造成现代循环科技示范园。二是抓好科技项目的申报、科技人才的引进及专利引进利用,使企业主增强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3.围绕主导产业抓培训。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聘请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企业培训科技人才。二是整合教学培训资源,引进市外专家,举办现场各类培训班,面向农村,培养大批肉牛养殖技术能人。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重点抓好示范基地的技术培训,以点带面抓好技术推广应用。4.围绕创新意识抓服务。侧重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积极搭建科技交流的平台,传递科技信息,筑起政企及企业间沟通的桥梁。二是继续加大引智力度。协助相关企业,引进外地专家及大学暑期实习生为企业攻克重点难点问题,以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三是积极主动协助企业搞好项目的可研分析,有针对性搞好项目编写申报工作,力争在畜牧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以及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立项上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