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考前知识总结,-2-,一、运动及分布规律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3-,-4-,-5-,2.昼夜长短状况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 (1)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该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极地地区出现极昼;另一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相反。如图所示。,-6-,(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另一半球(南半球或北半球)相反。如图所示。,-7-,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
2、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具体如图所示。,-8-,(2)季节变化规律:来增去减,即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本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如图所示。,-9-,4.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规律 (1)日影朝向、长短与太阳位置的关系。 太阳在天空的方向与日影朝向相反。如太阳在西北天空,则日影朝向东南。 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一天中正午时日影最短。 (2)正午日影朝向及长短变化。 正午日影朝向取决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太阳直射点以北地区,日影向北;太阳直射点以南地区,日影向南。 正午日影长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增。 太阳直射点处,日影与物体本身重合。,-10-,(3)日
3、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正东,日落正西。日出时日影朝向西,日落时日影朝向东。 北半球夏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北,日落西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北半球冬半年,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冬至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方向逐渐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南;从夏至日至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日影朝向逐渐偏北。,-11-,5.地球运动中的对称规律,(1)纬度对称:同一天,纬度数相同的南北两条纬线上昼夜长短完全相反。 如:夏至这一天,北
4、极圈上昼长24小时,南极圈上夜长24小时;北回归线上昼长13小时24分、夜长10小时36分,南回归线上夜长13小时24分、昼长10小时36分。 (2)日期对称:若同一地点两日期相距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尺度相同,则两日期为二分二至日的对称日期。 (3)正午太阳高度的对称:以太阳直射的纬线为对称轴,在南北对称分布的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12-,6.高空风和近地面风形成的基本规律,-13-,7.三圈环流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三圈环流的形成主要是受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14-,-15-,8.季风环流形成的基本规律,-16-,-17-,对比东亚季风
5、和南亚季风的特征、成因,-18-,9.副热带高气压带与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热带高气压带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西北侧,是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锋面雨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同进退。,-19-,(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春末(5月):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一带); 夏初(6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西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78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9月: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异常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带
6、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引起“北涝南旱”或“南涝北旱”。,-20-,10.常见天气系统的移动与天气变化的规律 (1)锋面系统。 冷锋和暖锋系统。,-21-,-22-,准静止锋。,-23-,(2)气旋与反气旋。,-24-,11.世界洋流分布规律,-25-,-26-,12.地壳运动的基本规律 地质构造是指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变形和变位,最基本的形式是褶皱和断层,它们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证据”。,-27-,-28-,13.外力作用下形成不同地貌的基本规律 地表上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它们互为条件、密切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态。,-29-,-30-,-31
7、-,14.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32-,15.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基本规律,-33-,-34-,-35-,-36-,-37-,-38-,16.全球自然带的分异规律,-39-,二、基本原理 1.大气保温作用原理,-40-,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1)图中的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2)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相反,近地面气温低,气流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3)若近地面低压,则高空高压;若近地面高压,则高空低压。 (4)若等压面凸向高空,则该区域比四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相反,若等压面凸向近地面,则该区域比四周同一水平面气压低。,-
8、41-,3.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在水循环的四个基本环节(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输送)中,人类活动主要对径流输送施加影响,进而改变下垫面特点,如修水库调节径流量的季节分配,跨流域调水调节径流量的空间分布。,-42-,4.地质作用的基本原理 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在二者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地球的基本面貌。,-43-,5.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地形等。,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一: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44-,三、基本技
9、能 (一)计算技能 1.比例尺的计算 (1)计算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2)计算题的类型。 已知公式中的任意两项求第三项,直接应用公式计算。 已知同一经线上两点间的纬度差和图上距离求比例尺。先通过经线上纬度差算出实地距离,然后量出图上距离,最后应用公式计算。,-45-,2.时间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某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两地的经度差(度)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两地时区差1小时;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的时区的东面,取“+”;位于西面,取“-”)。 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若求出的时间大于24
10、,则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一天;若求出的时间为负值,则加上24小时,日期减一天(日期加减要注意大月、小月、平月及闰年等因素)。若有航程时间,在已算好的时间上再加上航行(飞行)时间。,-46-,(3)昼夜长短与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已知昼弧和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或夜长)=昼弧经度数(或夜弧经度数)/15。 已知日出和日落时间(时刻),求昼长和夜长: 昼长=日落时刻-日出时刻=(12时-日出时刻)2=(日落时刻-12时)2。 夜长=(24时-日落时刻)2=日出时刻2。 已知昼长的一半(即半昼长,也就是上午或下午时段)或者夜长的一半(即半夜长,也就是上半夜或下半夜的时段),求昼长或
11、夜长: 昼长=半昼长2=24小时-半夜长2。 夜长=半夜长2=24小时-半昼长2。,-47-,(4)不同日期在地球上所占的比例。 解答有关某一日期范围占全球比例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地球上实际新的一天的起点(0时)所在的经线及其经度,然后再计算自该经线向东至日界线(180经线)的范围占全球的份额(此为新的一天在全球所占比例)。以上计算的是地方时,在实际解题中,还要考虑区时的问题。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太阳直射点纬度和所求地点纬度间的纬度差。,-48-,4.等高线图中的“三度”计算 (1)有关高度的计算。 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
12、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相):H相=H甲-H乙。 估算陡崖的相对高度。 一般情况下,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同一点不会有两个海拔。但在陡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假设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有n条,等高距为d,则陡崖的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n-1)dH(n+1)d。 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范围为:H大HH大+d。其中H大指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点的高度。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范围为:H小-dHH小。其中H小是指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点的高度。,-49-,(2)有关坡度的计算。 坡度的正切值=高差/水平距离=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高差/图上距离比例尺。 注意:公式中的高差往往由等高距决定。
13、由此可见,坡度大小与高差(等高距)、比例尺(或与高差和比例尺的乘积)呈正相关,与图上距离(往往由等高线的疏密或图幅大小决定)呈负相关。 (3)有关两地间气温差的计算。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 /100米)可以计算这两地间的气温差异:T差=0.6H相。,-50-,(二)区域定位技能 1.空间定位常用的五种主要方法 (1)利用经纬网定位。 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如北美大陆中部经度约为100W;我国中部经度约为100E,南回归线穿过
14、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介于10S40S和120E150E之间。 (2)通过地理事物的轮廓、形状定位。 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如亚平宁半岛像个长筒高跟靴,伊拉克国家像芭蕉扇,湖南省的形状像人头,湖北省则像顶帽子,黄河像个“几”字形,长江中下游的形状则像个字母“W”。要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51-,(3)根据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定位。 借助熟悉的点,根据相对位置定位。 如要判断P(45N,125E)在哪儿,可以联想到与其距离较近的北京(40N,116E),可知该点在北京东北,由此可以确定P点在我国东北地区。 利用熟悉的地理
15、事物,根据相对位置定位。这是最常用的定位方法之一,就是以熟悉的河流、湖泊、海峡、海湾、内海、山脉、铁路、城市等为参照点,来确定未知点的位置。 (4)利用特殊景观定位。 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如自然景观中日本的富士山和樱花、南极洲的企鹅等;人文景观中法国巴黎的凯旋门,广州的五羊雕塑,北京的万里长城,洛阳的龙门石窟,云南西双版纳的竹楼、泼水节等。,-52-,(5)典型区域特征定位。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如根据降水和气温情况大致可以
16、判断是低纬还是高纬,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大陆东岸还是大陆西岸。 2.空间定位中的五种辅助定位方法 (1)依据海陆位置定位。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海陆位置,有些位于大陆东部,有些位于大陆西部,有些深居大陆内部,有些被海洋所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53-,(2)依据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来定位。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如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河流径流量的分布规律,地貌特征的分布规律,农作物的分布规律,人口的分布特征等等。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如气候类型数据图、地貌示意图、河流径流量图、人口结构图、地球
17、日照图及文字说明等,就不难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3)利用地理原理来定位。 有些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是受地理原理支配的,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就可以间接推导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如根据某个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就可推测该地位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54-,(4)利用题目中文字提示信息辅助定位。 有些题目在题干中或问题中提示了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范围和提高定位速度很有帮助;有的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 (5)综合定位法。 给某一区域定位,有时采用一种方法是不够的,解题时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协同作战”,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55-,四、人文发展 (一
18、)人口 1.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56-,-57-,2.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使两类国家面临着不同的人口问题。,-58-,3.人口迁移的因素和影响,-59-,-60-,(二)城市 1.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对比,-61-,-62-,2.城市功能分区的经济因素 (1)地理位置(距市中心的远近):与市中心的距离不同,土地租金不同,经济活动各不相同。,-63-,-64-,(2)交通状况:交通通达性越好,土地价格或地租越高;通达性越差,土地价格或地租越低。,-65-,3.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6-,4.城市化、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67-,(三)农业 1
19、.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互联系的各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它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科技因素。不同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68-,-69-,-70-,-71-,-72-,2.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73-,-74-,-75-,-76-,-77-,(四)工业 1.主要区位因素,-78-,-79-,2.环境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人类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后,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工业区位因素。不同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不同,污染类型也不同,其区位选择的要求也不同,如下表所示。,-80-,-
20、81-,五、区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重要的两条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线 黄土高原的南界;1月0 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水田与旱地的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界线。 2.大兴安岭 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内蒙古高原与东北平原的界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82-,(二)中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83-,-84-,-85-,(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
21、环境的影响 1.部门: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因素:拥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 政策因素: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善投资环境,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投资。 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如汽车生产)。 其他因素:地价、环境、贸易壁垒等。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对迁出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改善环境;就业机会减少,失业人数增多。对迁入区:加快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环境污染加重。,-86-,(四)区域生态问题,-87-,-88-,(五)河流流域的治理 1.河流的水能开发条件评价,-89-,2.流域综合治理方法的应用长江流域,-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