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沂市“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征求意见稿)临沂市国土资源局二一年十一月三十日二一一年五月二十日目 录一、 “十一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回顾 .1(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概况 1(二)土地和矿产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 3(三)存在问题 7二、 “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9(一)指导思想 9(二)主要目标 .10三、 “十二五”主要资源供需评价分析 13(一)建设用地 .13(二)主要矿产资源 .15四、 “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17(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 17(二)科学开发矿产资源,保障安全供应 20五、 “十二五”重大工程安排 22六、保障
2、措施 .241临沂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一、“十一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回顾“十一五” 时 期是我市工 业化、城镇化、市 场化、信息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改变的关键时期。五年来,全市土地资源供求矛盾和压力空前紧张,矿产资源消费量逐年攀升,在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 两难” 挑战中,国土 资源工作基本实现从单纯的资源管理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的转变,初步构建了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基本概况“十一五” 期 间,我市的国土 资源初步达到了合理开 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目标。
3、耕地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得到了全面落实;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顺利编制完成,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了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布局,为经济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摸清了全市各类土地现状,建立了土地调查数据库,实现了调查成果信息化管理;初步实现土地利用信息互联共享,获取和管理国土资源信息能力明显提高;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2点,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顺利完成全市 13 个省级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率先启动兰山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国土执法力度不断加强,市辖区违法用地案件总数、面积和占用耕地面积分别比“十一五” 之初下降了 794、922和9
4、14,无证勘查开采矿产案件发生率下降 5526;全市国土资源系统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十一五” 期 间,全市土地开 发整理复垦 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共投入各类资金 5.3 亿元,开发、复垦、整理土地面积48.7 万亩,整治规模 487 万亩,新增耕地 8.06 万亩,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土地市场逐步完善,经营性用地全部走招拍挂的路子;土地资产经营步入良性循环,政府收益不断有新突破, “十一五 ”期间土地出 让收入 44861 亿元,实现政府收益 18759 亿元;总计报批建设用地 1675 万亩,保证了全市各类发展用地需求。地籍管理方面,国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登记分别为 32
5、821 宗和 44892 宗,抵押登记 5571 宗、金额 392 亿元。到“ 十一五” 末,全市已探明 矿种 84 种(含 亚种)。开采 37种,其中探明储量的有 35 种,累计探明各种矿产资源总量约787.34 亿吨。新增矿产资源储量 30 亿吨,其中铁 503 亿吨、钛铁 567 亿吨、白云岩 3 亿吨,估计矿产资源收益 61 亿元。2008 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二个“中国地热 城” 。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全境的 C 级 GPS 和三等水准控制网。3(二)土地和矿产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1、坚持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十一五”期间正确处理了经济发展和保护耕地的关系,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
6、保了耕地面积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了市、县、乡三级耕地数据库。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政策措施,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在全市主要交通沿线、成片基本农田保护区周围等区域设立了各类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 4298 个。耕地保护质量监测点 187 个,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实现了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动态监测。 “十一五 ”期间我市的基本 农田保持在 744683公顷,市国土资源局被表彰为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耕地总量连年实现动态平衡,实有耕地面积超过省政府给下达的耕地保有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2、实施用途管制,强化对
7、建设用地的宏观调控。 “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大,为防止盲目圈地、占地,促进土地的合理、高效利用,一方面,我们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龙头,以实施用途管制为手段,科学编制了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从规划用途、用地规模、用地定额、投资强度等方面不断加强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使供地规模和供地结构日趋合理;另4一方面,建立并不断完善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系统,开展了临沂市城区基准地价更新、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制定了市辖三区征地区片综合地价与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及时对土地供应市场进行报告和分析,保障各项建设对用地的需求。3、
8、实施“三大工程 ”,全力为经济社会建 设提供用地保障。“十一五” 期 间,面对 土地管理政策越来越 严、用地形势异常严峻的实际,为缓解建设用地压力,我们立足盘活存量土地,走内涵挖潜、集约用地的路子,一是大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2006 年,我市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全国第一批增减挂钩试点市,目前全市实施挂钩项目区达到 119 个,总规模面积 36569.8 亩,涉及 14 个县区 684 个村庄,规模全省第一。二是积极实施旧村整合改造和合村并点工程,在搞好全市旧村存量土地调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旧村改造和村庄合并,对旧村改造和村庄合并腾出的土地,重新确定用地性质,安排新上项目。至 2009
9、 年底,全市完成村居改造 499 个,建成居民还建楼 374 栋,处理利用闲置宅基地 70479 宗。乡镇和村居数目有原来的乡镇和村居数目由原来的 252 个和 9580 个减少到 181个和 7251 个。三是全力实施存量土地盘活、闲置土地处置工程。按照“退二 进三” 政策,鼓励 污染大、效益差的工 业企业搬迁改造,腾出的土地用于发展第三产业,优化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开展了土地出让合同专项和房地产用地专项整治行动,清理闲5置土地 36 宗,房地产用地 715 宗,面积 28800 亩,调查房地产开发企业 288 家。 “三大工程”的实施,为在新形势下保障建设用地供给探索出一条新路子。4、土地市
10、场建设逐步走向制度化。 “十一五” 期间,我们坚持资源和资产管理并重,以实现政府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和服务企业为中心,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有序的土地市场为目标,不断规范、完善国有土地储备机制,全面推行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积极探索土地储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成了临沂市土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土地出让程序更加严谨、规范,土地市场化配置水平不断提高,政府土地资产收益不断取得新突破。2006 年,全市政府土地收益仅为 26.1亿元,2007 年为 29.8 亿元,2008 年达到 29.03 亿元,2009 年政府收益猛增至 39.92 亿元,2010 年实现政府收益 5683 亿元
11、,首次突破 50 亿元关口。5、矿产开发监管模式不断完善。建立了矿业权数字化管理系统。开展了矿产资源卫星遥感监控,研发了矿产开发远程监控系统。全市共实地核查采矿权 509 个,引入控制点 980 个,埋设露天界桩 2251 个,形成了全市矿产资源与矿业权分布图和控制点网图。深入推进资源整合,大中型矿山所占比例由2005 年的 5.86%提高到 2009 年的 20.98%;预计 2010 年底,全市矿山数量保留 570 个。着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积极鼓励矿山企业发展矿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矿6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严格采矿权设置总量调控和审查审批,严格采矿登记审查审批,严格实
12、行窗口办文制度、现场联合踏勘制度、会审制度、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制度、有效期届满标注和提前通知制度等,有效提高了采矿权审查审批质量和时效。6、矿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竞争机制初步建立。 “十一五” 期 间, 实施采矿权 集体审查、审批、 审核集体会审制度和采矿权登记审查现场查看制度,开展了矿业权实地核查工作,建成全市采矿权网上招拍挂交易系统,努力推进矿产资源资产经营水平,矿产资源市场化的配置不断提高。到 2010 年底,全市保有矿山数量 548 个,较 2005 年压减 5172,大中型矿山所占比例由 2005 年的 586提高到 247,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水平大大提高,实现矿产资源出让
13、价款 123 亿元。7、地质勘查市场投资活跃,矿产勘查成效显著。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近 1 亿元,设立探矿权 52 处,市场勘查项目 265 处。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 22 处,新增查明矿石资源储量 30 亿吨,其中新增铁、白云岩等资源储量 93 亿吨,苍山兰陵特大型铁矿远景资源量 16 亿吨,矿石资源储量增长创历年来新高。开展了矿权灭失地及成矿远景区调查工作;围绕“金属镁” 产业进行了全市白云岩矿调查,启动了沂蒙山地区航空物探工作,完成了除蒙山及其周围的禁飞区外的全市一比五万航空磁法及放射性测量。成功申报中国地热城称号。将归来庄金矿和杨庄铁7矿命名为“国家级绿 色矿山” 。 开展了全市探矿权整合工
14、作,在 2008 年探矿权项目的基础上压减百分之二十。完成了全市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和压覆矿产资源情况调查工作。(三)存在问题纵观我市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经历了一个由逐步开拓探索再逐步规范的过程,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和矛盾。1、土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的任务艰巨。 “十一五” 期间,全市耕地保有量持续减少,根据二次调查数据,到 2010 年初,全市耕地总量 844127.66 公顷,基本农田面积 745733 公顷。耕地保有量比“十一五 ”规划确定的目标 数减少了 13925.34 公顷(858053 公顷),基本农田减少了 1050 公顷。少数基层干部群众对保护
15、耕地、依法管地和依法用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用地需求持续刚性增长,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压力非常大。2、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规划调整频繁。这几年,全市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平均每年提高 2 个百分点,城镇规模迅速扩大,造成城市规划调整频繁,出现了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在空间布局上的矛盾,需要通过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仅 2008 年,全市共计召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论证会六次,涉及调整土地总面积 641 公顷,其中耕地面积8379 公顷。3、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大、布局散,超标严重。多数村庄存在低效、闲置利用宅基地等问题,
16、 “满天星” 、“空心村 ”、“摊大饼”现象突出。部分村庄沿公路扩展,见缝插针,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整体档次不高。工业园区利用低效,产出强度不高。城镇建设用地中仍有不少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土地。这些闲置地、空闲地分布零碎,布局分散,很难规模利用。4、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基础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工作基础性地质工作缺乏创新,技术手段单一。矿产开发集约化程度偏低,布局不够合理。资源利用率较低,仍存在浪费资源的现象。部分矿山企业,包括个别大型矿山采选水平、回采率虽相对较好,但综合利用率仍较低。矿山地质环境形势严峻,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矿业秩
17、序维护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矿政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矿产开发监督管理工作的需要。9二、“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 时期,是我市 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经济转型的攻坚时期。这一时期,国土资源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大。如何处理好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高国土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将是国土资源“十二五” 规 划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
18、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本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大临沂、新临沂”建 设,以服 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核心,坚持统筹保障与保护、服务与监管、改革与维权,着力实施“双保” 工程、 “双基”工程和节约优先策略,着力加强工作布局、管理创新和制度设计,切实增强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10(二)主要目标“十二五” 期 间,全市国土 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目 标是:1、实施用途管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障粮食安全。确保到
19、“十二五 ”期末,全市耕地面 积不低于 842500 公顷,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 744683 公顷。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管理,从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十二五” 期间,农用地转用于建设用地不超过 11026 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超过 10250 公顷。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探索经济手段实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新机制。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层层落实耕地保护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和考核体系。2、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和有效供
20、给能力。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建设用地总量不超过 13800 公顷。实施建设用地差别化管理,优先保障国家水利、能源、交通等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积极搞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整治挖潜,盘活存量土地,逐步改变城乡建设用地低效利用状况。引导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和城镇集中,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行村庄整理。113、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复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十二五 ”期间 ,全市土地整理、复 垦和开发补充耕地13800 公顷。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统筹规划、聚合资金、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促进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 “十二五” 期 间,重
21、点是加大旧村改造及各类 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力度,推进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加大对基本农田整理力度,改善耕作条件,提高耕地质量。4、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持重要矿产资源不断增长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基本平衡。广泛吸收外来资金,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性勘查活动。加大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力度,特别是加强沂沭断裂带多金属找矿研究。开展优势矿种金刚石新一轮找矿工作,力争在金矿、金刚石找矿方面有所新的突破。推广矿山开采远程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成果,建立开采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储量定量动态管理。5、加强矿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要求的矿产资源管理体制,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保护矿产资源和治理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矿业可持续发展。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总目标,实现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矿产勘查分制运行、良性互动,并与区域性经济发展能力基本相适应。保护性开发优势矿产资源,按开发利用总量调控约12束性指标和预期指标及矿业权设置目标,建立和完善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政策措施,使我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达到健康发展。到“十一五” 末,全市地勘投入不低于 4 亿元,新增储量不低于 20 亿吨,矿产资源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6、进一步加强矿山环境的综合整治。努力提高矿山综合利用
23、的能力,矿产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总回收率提高 5,采矿回采率达到 87% ,选矿回收率达到 90%;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率达到 60%以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施程度达到 100%,矿山环境恢复达到 90%以上,矿山地质灾害治理达到 90%以上。建立健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落实地质灾害防止责任,加大防灾知识宣传普及力度,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规划期基本消除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易弃难,重采轻护等破坏性开采现象,建立优势矿产资源有序、集约开采利用的新格局。7、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基本建立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应用体系。建成市、县(区)、乡(镇
24、)、三级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内容涵盖土地、矿产、地质环境等领域的国土资源基础数据库。建立以临沂市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为核心的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政务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一体的临沂市国土资源门户网站。13三、“十二五”主要资源供需评价分析(一)建设用地“十二五” 期 间,我市正 处于工业化、城 镇化加快推进时期。经预测,到 2015 年,全市户籍人口 1070 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00 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 55%以上,全市将新增建设用地1694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10250 公顷。1、城镇用地规模预测。据预测,到 2015 年,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 250 万人(2010 年 156
25、 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 220 平方公里(2010 年 154 平方公里),新增建设用地 66 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增加 13.2 平方公里。城市用地 扩大规模占用耕地按 70%计算, “十二五”期 间中心城市发展需占用耕地 4620 公顷。县城用地预测。根据市域城镇体系发展规划,到 2015 年,9 个县城建成区人口按 170 万人、人均用地按 124 平方米推算,到 2015 年,城市用地规模达到 210.8 平方公里,新增用地 45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加 9 平方公里。占用耕地按 60%推算,需占用耕地 2680 公顷。 建制镇用地预测。根据预测,到“十二五” 期末,建制
26、镇人口将达到 180 万。按人均 130 平方米推算,到 2015 年,建制镇用地规模将达到 234 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增长 5 平方公里, “十一五” 期间 新增用地 2500 公顷。由于城 镇用地扩大规模,主要14为村镇建设用地转换而来,占用耕地按 40%年折算,需占用耕地 1000 公顷。综上预测, “十二五”期间,城镇建设用地共需增加耕地8300 公顷。2、交通用地预测。根据我市的交通用地发展规划预测, “十二五” 期间 ,我市计 划实施枣临铁路、东 平铁路、朐沂铁路及胶新铁路电气化改造等工程,并建设长深高速、枣临岚高速、新枣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同时还有临沂北铁路物流园、沂水铁路物流园
27、等工程。预计“十二五” 期间,各 项交通建设共需占地1600 公顷,占用耕地按 70%推算,需占耕地 1120 公顷。3、水利建设用地预测。 “十二五” 期间,农 田水利用地以沂沭河改造工程、沂河水处理场二期等工程为主,预计需增加用地 30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230 公顷。4、独立工矿用地预测。根据我市经济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用地政策,工业项目一般要上工业园区,除特殊必须独立选址的外。据预测, “十二五 ”期间,独立工矿用地需新增用地 24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200 公顷。5、旅游用地预测。 “十二五 ”期间,我市的旅游 业将有很大发展。一部分旅游景点将扩建,一部分与之配套的服务设施也将增
28、加,据预测, “十二五 ”期间,将新增用地 1200 公顷,其中占用耕地 400 公顷。“十二五” 期 间,国家 对土地的供应将越来越 严格,据分析,15这段时期,国家对我市的土地供应计划大约在 1-1.5 万亩/年,除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工程外,我市大部分用地指标只能通过城乡建设用地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综合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整理等置换而来。目前,全市农村居民点人均近 200 平方米,人均用地面积大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在农村,空心村现象大量存在,村内空闲地大量闲置。随着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引导,通过增减挂钩加大旧村改造的投入将腾退出大量建设用地。据测算,全市到 2015 年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29、可置换指标 25000 公顷。因此,从我市土地保障程度看,尽管目前存在诸多困难,但是只要政策到位,资金到位,还是能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的。(二)主要矿产资源1、能源矿产煤是我市的主要能源矿产,全市煤田总面积 380 多平方公里,矿产地 33 处,近年大面积开采,资源消耗较快。2008 年底,全市煤炭保有储量仅有 5352 万吨,居全省第十位,属缺煤地区。预计到“十二五 ”期末,全市 总消耗煤可达 8000 万吨,每年需从外地调进煤炭 800 万吨左右。我市地热资源品质优良,水温在29-80之间,2009 年底,我市已开发 利用的地热资源量为1049.37 万立方米,探明资源总量 1.2
30、71017 焦耳。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大中国地热城建设,充分利用地热这一清洁无16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建筑业。2、金属矿产(1)我市是鲁南地区最大黄金产地,黄金产量居全省第四位,按“十二五 ”期末黄金 产量 3478 千克推算, 总体来看我市黄金储量能满足“十二五 ”期间矿山生产需求量。(2)铁是我市另一主要金属矿产,2008 年底,全市铁矿石保有量 7.88 亿吨,居山东省第二位。目前,主要以出售矿石原料为主,基本满足需求,其它金属矿产储量严重不足。3、非金属矿产(1)石膏。我市石膏资源储量丰富,现有探明基础储量19973.2 万吨,保有资源储量 18784.35 万吨,设计生产
31、能力 391万吨,产量 333 万吨。预计 2010 年我市石膏总需求量为 80 万吨左右,以此为基数,按 3%年均递增率计算,2015 年石膏需求量 120 万吨左右,相当于当年产量的 36%左右。我市石膏资源丰富、产量大,完全能满足需求。(2)水泥用灰岩。水泥工业是我市建材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而水泥生产的最主要原料就是水泥用灰岩,已探明储量 1亿吨以上。2015 年水泥产量规划为 1100 万吨以内,按每吨水泥消耗 2 吨灰岩计算, 预计水泥用灰岩需求量分别为 2200 万吨。我市水泥灰岩储量丰富、前景好、开采方便、能满足水泥工业“ 十二五” 期间的生 产需求。(3)石英砂岩。我市虽然有丰
32、富的石英砂岩资源,已探明储17量为 14016.6 万吨,保有储量 1.3 亿吨,预计 2010 年底产量1000 万吨以上,足以满足我市生产需求和市场消费需要。(4)金刚石。查明矿产资源储量 1018.4 万克拉,在建矿山设计年采矿石 120 万吨,年生产金刚石 20-25 万克拉。预测“十二五” 期间 年开采矿 石 800 万吨,年产 金刚石 165 万克拉,能够满足需求。(5)河砂资源在我市比较丰富,但须对总量进行控制。硫、磷、钾盐等原料的矿产十分缺乏,完全依赖外部资源的供应。4、水汽矿产地下水资源总量 22.52 亿吨,居山东首位,可采资源量15.55 亿吨,居全省第三位。已鉴定的天然
33、矿泉水共 21 处,至2009 年底开发利用的只有 8 处。目前矿泉水供应集中在桶装水市场,作为生活饮用水进入家庭,矿泉水销路及开发前景较好。四、“十二五”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一)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要加 强保护和合理利用 农用地,科学调控建设用地,更加注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社会改革建 设的要求,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关系,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181、以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中心,增强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十二五”期间,我市的基本农 田面积不少于 7
34、44683公倾,耕地不低于 842500 公顷。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新机制。第一,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强化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探索建立耕地保护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和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二,要建立土地供需双向调节机制。强化需求侧管理,减少低效利用资源的需求,禁止浪费资源和不合理利用资源的需求。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在农用地转用审批中,严格审查补充耕地方案和资金落实情况,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 ”规定。第三,要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土地综合整治,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障补充耕地任务实现。 “十二
35、五” 期 间,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 13800 公顷。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要强化质量管理,健全评价、考核、监督机制。要在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补充耕地质量考核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2、实施节约优先战略,保障经济发展用地需求。 “十二五” 期间,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推进时期,各类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坚持节约优先战略,实现节约集约用地,是保障发展用地需求的根本途径。要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总规模,实行供需双向调节和差别化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19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鼓励利用存量土地。严格
36、执行国家产业政策, 禁止供地目录和限制供地目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对不符合供地政策,达不到供地定额标准的一律不供地。搞好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积极引导建设项目不占或少占耕地。加强建设用地批后监管,严格执行临沂市国有建设用地批后监管暂行办法,设立建设用地现场公示牌,执行开工、竣工申报制度和建成项目核验制度。探索用经济手段处理闲置地、低效地。 3、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切实贯彻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配置进行科学安排,合理确定城镇用地规模,合理控制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各项事业和行政办公用地
37、规模,严控大型商业设施和高档商品房用地。要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改变分散布局工业区的模式,对园区建设,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高效益产出,鼓励跨乡、镇、区集中建立工业区,引导工业项目向工业集中区集中。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合理调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空间布局,重点开展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鼓励迁村并点,建造多层公寓式农民住宅,积极引导农村居民住宅逐步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注意维护好农民土地权利,调整土地收益分配关系。204、推进土地市场化配置,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内在机制。要在“ 十一五 ”期间土地市 场化配置的基 础上,进一步完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市场调节、
38、制度设计和宏观管理。切实增强资源的综合效益观念,促进资源利用向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转变。要全面发挥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收益和资本增值功能,实现由审批、发证、收费的传统管理模式向资源实物形态、要素形态与价值形态相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扩大资源的有偿使用范围。推进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推广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的网上交易制度,打造公开、透明、高效的土地交易市场,强化对协议出让土地的监管,推进工业用地招标、挂牌和拍卖方式供应,鼓励工业用地实行租凭制度。(二)科学开发矿产资源,保障安全供应坚持开源和节流并举,
39、保护与开发并重,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调整和优化矿业结构,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1、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一是加快矿业权有形交易市场建设。二是不断完善地质勘查等专项规划,加大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力度。三是建立科技管矿新机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完善矿业权网上交易系统;进一步推广矿山21开采远程监控系统,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储量利用调查成果,建立开采矿山资源储量动态管理系统,实现资源储量定量动态管理。四是推动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制定全市绿色矿山建设意见,发挥山东黄金归来庄金矿及山东兴盛杨庄铁矿两个国家级绿色矿山品牌的引领作用,开展全市绿色矿山建设。2、强化资源开发调
40、控,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一是精心规划布局,优化矿业结构。以矿山企业制度创新为动力,重新构筑矿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发展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矿山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企业结构,用规范的股份制取代不规范的合伙制。二是深入推进资源整合,转变发展模式。依靠技术先进、资金雄厚、市场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进入,打造产业集群,收缩资源开发战线,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开发。三是拉长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培植形成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和企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转化率和附加值,形成最合理的资源配置和产业链结构。3、推进矿权市场建设,深化矿权制度改革。继续坚持政府高度垄断矿权一级市场,积
41、极规范采矿权出让机制,全面推行网上出让;加强矿产储备,完善储备机制;规范采矿权二级市场,积极搭建矿权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探索建立矿权转让预登记制度,及时发布拟转让矿业权、交易结果、矿产品供求等信息,搞活二级流转市场,防止暗箱操作造成非法转让行为的发生。4、完善监管长效机制,维护矿业秩序稳定。着眼于矿业秩22序的长治久安,规范和强化县、乡镇政府在矿业秩序维护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一是加大基层动态巡查监管力度,及时掌控矿产开发秩序动向。建立采矿权人依法办矿诚信体系,对矿山企业实行星级管理。二是推广应用矿业秩序科技监管手段,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卫星遥感、矿产开发远程监控等科技手段,提高矿业秩序监控的密度和广度
42、,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三是有重点的开展对非法采矿打击行动,严防反弹回潮。五、“十二五”重大工程安排“十二五” 期 间,要着力 组织实施好以下重大工程:1、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实施六大工程区片:沂河谷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祊河谷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北部山区台地基本农田综合整理工程、沭东丘陵坡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郯南平原基本农田整理工程、苍北山区坡地基本农田整理工程。每个工程区片内每年安排 23 个整理项目。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工程。实施六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区项目:兰山区李官镇整镇集中推进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苍山县兰陵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河东区汤头办事处城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土地综合
43、整治项目、莒南县大店镇重点旅游区环境改善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临港经济开发区坪上镇城镇中心社区聚集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费县汪沟镇和兰山区半程镇重点交通沿线环境改善型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六个23示范区建设总体目标是:从 2010 年到 2012 年,整治总规模30.9 万亩,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23.64 万亩,新增耕地 2.47万亩,提高粮食产能 0.36亿斤。3、后备土地开发工程。根据土地利用适宜性,在保护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后备资源。重点安排沂水北部、沂南西部、蒙阴西北部、平邑西部、费县北部、苍山西北部、莒南东部、郯城东南部、临沭东北部九个开发工程片区。4、沿河生态敏感区保护治理
44、工程。维护我市河流水系生态环境,投资实施沿河生态敏感区保护工程。在沂、沭河等主要河流沿线大力植树造林,建设生态林网;加强河道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提高自净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完善水质监测系统。5、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工程。围绕强化资源监管,提供优质服务目标,加强审批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行政审批网络化运行。针对土地、矿产、测绘等业务管理主体,优化业务流程,建设涵盖市、县、乡三级政务管理内容的综合政务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公文流转、人事、党建、财务等综合事务管理信息系统。6、矿山土地生态恢复治理工程。重点治理项目有:京沪高速公路蒙阴段破损山体治理;平邑石膏矿区生
45、态环境综合治理;苍山石膏和铁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蒙阴-沂水灰岩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平邑灰岩区、花岗岩采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费县24灰岩区综合治理;马陵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7、重点矿种、重点矿区、整装勘查区的勘查工程。加强沂沭断裂带多金属找矿研究,开展优势矿种金刚石新一轮找矿工作,力争在金矿、金刚石找矿方面有所新的突破,继续开展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重点是苍峄铁矿区、兰陵铁矿区、归来庄金矿区、铜井金矿区。加大沂沭断裂带、蒙山断裂、孙祖断裂、甘霖断裂地区的地热勘查工作。8、三大矿山资源开发。主要是苍山兰陵铁矿开发,沂水钛铁矿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和沂水白云岩矿开发。这些新发现矿山资源顺利开发利用,将大
46、大缓解我市矿产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六、保障措施1、转变思想,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当前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仍有不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仍然亟待转变。要加快建立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思想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严格实施规划,促进国土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当前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6-2015)已通过验收,这为全市国土资源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必须进一步树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25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威性,并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强化规划的实施
47、管理。以规划为龙头,切实提高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3、严格依法行政,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严格执行国土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查处违法乱批乱占耕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的行为,加强土地监管,严格执法程序,积极探索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的新机制,推行动态巡查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保持高压态势,全面保障“十二五 ”期间耕地和矿产资源保护目标。4、加强制度建设,保障重大工程顺利实施。针对“十二五”期间重大工程,制定实施管理办法,严格实施项目公告制度、招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目标责任制度等,规范管理行为。设立重大工程实施管理机构,或由工程所在地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具体负责每项规划重大工程的实施。5、培养管理科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优化国土资源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努力提高国土资源人员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造就一支能适应现代国土资源管理形势的专业队伍。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各类复合型人才,努力打造一批有创新能力的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