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 95 學年自然生態學習網東北角海岸地質景觀探索企劃書壹、探索活動規劃 主題名稱: 東北角山海之戀-東北角海岸地質景觀探索活動執行單位: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活動指導教授: 許民陽教授活動說明:一、 活動理念得天獨厚的台灣,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生態資源,但號稱海洋立國的國民,幾十年以來卻因為種種政治、軍事的因素,對海洋產生一種暨熟悉卻又陌生的情愫。台灣本島海岸線長一千一百三十七公里,按基本的岩岸、沙岸性質區分,可大致分為:北部、東部為火成岩、沈積岩與變質岩組成的岩岸。南部海岸為珊瑚礁構成的礁岸,西部海岸坡度平緩,各大河川攜帶漂沙入海,堆積造成平直的沙岸。若再就其特殊的地形
2、景觀區分,東北角海岸堪稱其中精華,東北角海岸擁有豐富的地質景觀,包括綿延的山嶺、海崖,岩石經過千萬年海濤和強勁的東北季風不斷侵蝕、磨蝕、風化、搬運等作用,形成了如蘑菇般的蕈狀石、豆腐似的豆腐岩、蜂巢式的蜂窩岩等,各種渾然天成的奇形怪石與海蝕地形等,無一不是欣賞地質之美的最佳去處。東北角,一處聽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好山好水,真的值得大家去細細體驗,本計畫帶領學生走訪海濱山巔,認識與欣賞東北角海岸地質地景與自然生態之美,體驗這撼動人心的山海風光!利用這個不可多得的戶外教學場域,引導學生以探究體驗的學習方式建構本身的知識,使學習成為有意義的活動歷程。學童在親自的探索活動中,了解地球環境的變化和人類生態環
3、境之間的互動關係,進而認識自己生長的寶島的地形景觀特色,關心這片土地的發展、愛護自然環境。 二、活動內容(一)學生探索活動:1.海濱牽罟體驗與鼻頭角地質公園之旅:(1) 教學場域: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海濱、台北縣瑞芳鎮鼻頭角地質公園。(2) 預計人數:學生、家長共 90 人。(3) 實施時間:96 年 6 月 14 日(星期四)(4) 學習特色:東北角擁有豐富的地形景觀資源,每一處岬角、灣澳,都是天然的地質教室,且東北角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漁民作業捕魚的漁場,本活動將帶領兒童實際體驗先民傳統環保的牽罟捕魚方法,並拜訪鼻頭角地質公園,認識東北角豐富的自然景觀,體會人文與自然共存之美。2.海濱牽罟體驗與
4、草嶺古道巡禮: (1) 教學場域:宜蘭縣頭城鎮烏石港海濱、草嶺古道。(2) 預計人數:學生、家長共 90 人。(3) 實施時間:96 年 7 月 1 日(星期日)(4) 學習特色:東北角擁有豐富的地形景觀資源,因為地形阻隔,昔日往來宜蘭與台北之間得靠先民翻山越嶺,這條小徑如今成為熱門的登山步道草嶺古道。此外,東北角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漁民作業捕魚的魚場,本活動將帶領兒童實際體驗先民傳統環保的牽罟捕魚方法,並來一趟草嶺古道健行,尋訪古人的腳步,認識東北角豐富的自然景觀,體會人文與自然共存之美。(二)教師專業成長活動:東北角山海巡禮(1) 教學場域:番仔澳地質步道解說與東北角海上巡禮。(2) 預計人數
5、:80 人。(本市國小教師 40 人與本校愛心志工 40 人)(3) 實施日期:96 年 10 月 20 日( 星期六)學習特色:邀請地質教育學者,帶領研習學員進行東北角海岸地質、地形景觀實查,以搭乘遊艇與步道健行等不同方式,體驗東北角海岸之美,認識東北角海岸地質、地形資源,增進本市國小教師與學校愛心志工對於東北角海岸地景資源的了解與教學應用。三、活動時間96 年 1 月至 97 年 4 月止共 16 個月。四、活動地點1. 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2. 臺北縣瑞芳鎮,東北角海岸:包括金瓜石、草嶺古道、鼻頭角、龍洞、烏石港等地。五、參加對象臺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家長臺北市國小教師
6、六、相關學習領域之能力指標社會學習領域:1-3-1 了解不同生活環境差異之處,並能尊重及欣賞期間的不同特色。1-3-2 了解各地風俗民情的形成背景、傳統的節令、禮俗的意義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1-3-3 了解人們對地方與環境的認識與感受有所不同的原因。1-3-4 利用地圖、數據、座標和其他資訊,來描述事象及其空間組織。1-3-9 分析自然環境對生活空間設計和環境類型的影響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1-3-1-1 能依規劃的實驗步驟來執行操作1-3-1-3 辨別本量與改變量之不同1-3-3-1 實驗時確認相關的變因,作操控運作1-3-3-3 由系列相關活動,綜合說出活動的主要特徵1-3-4-1 能
7、由各不同來源的資料,整理出一個整體性的看法1-3-4-4 由實驗的結果,獲得研判的論點1-3-5-1 將資料用合適的圖表來表達1-3-5-2 用適當的方式表述資料1-3-5-3 清楚的傳述科學探究的過程與結果1-3-5-3 願意與同儕相互溝通,共享活動的樂趣2-3-1-1 提出問題、研商處理問題的策略,學習控制變因、觀察事象的變化並推測可能的因果關係。學習整理資料、設計表格、圖表來表示資料。學習由變量與應變量之間對應的關係,提出假設或做出合理的解釋。2-3-2-2 察覺照光、溫度、溼度、土壤影響植物的生活,不同棲息地適應下來的植物各不相同。2-3-4-4 知道生活環境中的大氣、大地與水,及它們
8、間的交互作用。4-3-2-2 認識農業時代的科技。7-3-0-2 把學習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應用於生活中。環境教育:1-3-1 藉由觀察與體驗自然,以創作文章、美勞、音樂、戲劇等表演型式表現自然環境之美與對環境的關懷。5-3-2 具有參與地區性和國際性環境議題調查、研究與解決問題的經驗。資訊教育:5-3-1 能找到合適的網站資源、圖書館資源,會檔案傳輸。5-3-2 能利用光碟、DVD 等資源搜尋需要的資料。七、活動過程記錄、活動成果心得及經驗分享的方式與工具1. 攝影機記錄各項動態活動。 2. 照相機拍攝各種活動及觀察照片。 3. 運用錄音機,記錄小組討論以及心得發表之過程。4. 運用筆記本記錄
9、觀察心得。 5. 將觀察所得紀錄或繪圖在素描本上。 6. 撰寫生態作文。 7. 戲劇表演。 八、活動內容所需素材(資料、照片、影片) 1. 有關岩石地質地形之相關書籍、影片及圖片、圖鑑。2. 製作繪本相關材料:如粉彩紙、各式著色用具、裝訂工具等。 3. 數位攝影機、數位照相機。 4. 相關視聽設備。九、所需背景知識 1. 東北角海岸的相關地理環境 2. 認識金瓜石採金的人文史蹟與自然環境十、相關網站連結1.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http:/www.moeacgs.gov.tw2. 北一女中地球科學學習網站 http:/earth.fg.tp.edu.tw十一、參考書目1. 岩石入門 陳文山著 遠流出版社2. 臺灣的岩石吳文雄、楊燦堯、劉聰桂著遠足文化出版社3. 臺灣特殊地理景觀 王鑫 著 藝術家出版社4. 看!岩石在說話 王鑫文 攝影張老師文化 5. 臺灣的地形景觀 王鑫著 渡假出版社 6. 岩石與礦物圖鑑 克里斯佩倫特著 貓頭鷹出版社7. 臺灣的金礦 余炳盛 方建能著 遠足文化出版社 8. 臺灣的海岸 李素芳著 遠足文化出版社9. 臺灣的化石 鍾廣吉著 遠足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