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 词句的理解与品析例文见 P67 专题二一张安稳的睡床下面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深深的同情,结合句中加点字部分说说这种情感是怎样表达出来的。一觉醒来,现实照进梦想,他们看到的只有远去的冒着滚滚浓烟的列车。_【答案】 用“冒着浓烟的列 车”比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列车“远去”而劳动者还在原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普通劳动者虽然付出了艰辛劳动却未能分享到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依然处境艰难,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普通劳动者的同情。【点拨】 此题其实是对句子 进行赏析。 难点在于体会加点部分中“列车”的深层含义,难度较大。思考时一定要将加点部分与作者的情感 “同情 ”紧密结合在一起。, 解题技巧)
2、一、词语含义的品析:1首先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2分析语言环境。在分析语言环境时,先分析词语所在句子的意义和结构,再寻找和词语相关的语言信息,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从修辞义、隐含义、临时义、情感义、网络义等多方面去分析。(1)指代类题: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再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必须从上文由近及远地去找。(2)理解类题:对词语的理解主要是理解词语的含义。所谓“词语的含义” ,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含义。(3)判断类题:首先要有明确
3、的观点,回答“能”或是“不能”(一般情况下答“不能” ,特别是原文时) 。结合句子分析词语的作用或比较两个词的差别。3最后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词语表达效果”答题模板:1 “”在文中的意思是,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 “”在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方法/ 贬词褒用 /化动( 静)为静(动),用在这里突出了的特点/表现了人物 的内心世界(品格、精神)/表达了作者的感情。3不可以(一般都是不可以)。加点词语是的意思,用在文中表现出 特点/
4、 表达了情感, “”是意思,用“”表现不出特点/表达不出情感。二、句子含义的理解与品析:1分析关键句子:关键句子包括:记叙中的议论句、抒情句及位置特殊的句子。总体思路:可按“结构内容效果”的思路考虑分析,效果较好。第一步,分析结构方面的作用。A. 开头的句子: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等。B中间的句子: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C结尾的句子:起到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等的作用。第二步,分析内容方面的作用。要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第三步,要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
5、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及表达效果。“句子的作用”答题模板:1这句话(段文字)起到开篇点题/ 照应题目/总领全文/ 渲染气氛/埋下伏笔/ 设置悬念/承上启下/呼应前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照应开头的作用。2不能。段与段前后照应,若删去(调换) 就破坏了这种照应关系。 /本文是按逻辑顺序( 递进、转折、因果、由现象到本质) 来写的,若删去 (调换),就不符合逻辑顺序了。2赏析优美句子:应从形式(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 )、内容(思想内涵、感情、哲理等)、效果等三个方面赏析。(1)运用修辞手法句子的赏析答题三步:A.判断采用什么修辞手法; B.写出该修辞手法的一般作用;C.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含义。
6、(表现了什么/表达了某种感情/ 突出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比喻: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_比作_,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拟人: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_写活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_对比: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_与_进行对比,突出了_反语: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显得幽默风趣,讽刺了_排比: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显得气势磅礴,抒发_强烈的感情(或使_观点更鲜明)。对偶: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写出了_引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经据典,写出了_,增加了文章的诗意和感染力,突出人物_的形象,使之更
7、有说服力。反复: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强调了_,突出表达了_的感情。反问: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加强了_的语气,意思是说_,表达了_的感情。(2)句式工整句的赏析:这个句子句式很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写出了_。(3)叠词句的赏析:这个句子中的词是叠词,读起来有韵律美 ,写出了_。(4)环境描写句子的赏析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从_(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 写出了景物_的特点, 渲染_气氛,烘托人物的_情感(预示人物的_ 命运,表现人物_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揭示文章主题)。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_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
8、间的关系)。渲染 _环境气氛,衬托人物 _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三、文章语言的品味:品味文章的语言,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词语的锤炼: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叠音词、拟声词,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2修辞的运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顶真、互文、反语。3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上述三个角度在切入具体题目时,一般先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考虑,其次是表达方式等。, 名题强化)一、(2014聊城)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道 行于先生是小镇上的
9、名人。于先生一 辈 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 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 里乡亲。于先生的 驴 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 镇长,是个贪得无 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 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 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
10、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 这样,就是那些 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就这样 一个能人 ,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 绝 技。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人们 也劝皮挑儿 ,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
11、:“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人们 也劝于先生 ,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说这话 没过 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四村八乡的人都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 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瞽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 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 纵出来的。 观
12、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那你现在就不怕了?”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 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1皮挑儿是一个怎样的人?是一个德行高,道行高的人。
13、2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衬托出皮挑儿德行更高,道行更高。点拨:首先要弄清楚小说的主人公是皮挑儿而不是于先生,于先生只是陪衬人物。3你认为于先生“就这样一个能人” ,为什么“愣是一生不收徒”?保住自己的名声,保住自己的饭碗;缺乏皮挑儿那种“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的责任意识。点拨:本题其实要求分析于先生的人物形象,可从皮挑儿演皮影时的几句语言描写中分析。4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 ,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他给于先生挑担,身份低微,大家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故称之为“皮挑儿” ;后来大家发现他德行好道行又高,心生敬意,故改称“皮先生” 。点拨:从其前后的表现和人们对他的态度变化上作答。5赏
14、析第段的画线句。一系列动词妙用与排比手法的运用,使于先生皮影中的动物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正面描写表现了于先生技艺的高超。点拨:可从句子的形式、内容、效果(作用) 三个方面作答。6你认为皮挑儿需经过哪些努力才能学得皮影绝技?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勤学苦练。点拨:这是一个拓展性题,需要考生将皮挑儿的行为和考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思考,对考生的生活实践也有一定的指导性作用。二、(2014抚州)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怒从黄河来蒋建伟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 ,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
15、,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 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 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芦苇荡 的美 ,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当所有的寒冷 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风, 往风的漩 涡中心刮,越刮越毒。我 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 ,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 达,客舱可乘坐 50 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
16、观景台。我 们兴奋 地爬上去,看黄河入海。滩涂之上 , 野生的芦苇荡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 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 好家伙,一下子就是 15 万公顷。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芦花的母性,这个时 候也显现了出来: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船颠 簸摇晃得 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
17、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 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 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 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 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是一场徒劳。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哪里有蓝呢?不, 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
18、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船开始 “哒哒哒 ”着调头、回返 ,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 ,只得无功而返。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三四五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 贼亮,他拎了一部 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 秒钟
19、,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其实 ,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他更不知道 ,正是因了黄河的 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这一刻 ,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 伟大的民族。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20、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 挡?答案只有一个:“怒从黄河来!”1通读全文,并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怒”?芦花之怒,黄河之怒。2阅读第自然段,简要概括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看到芦花怒放、黄河怒吼的壮烈 场面。3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1)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 ,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 词语锤炼)示例:通过“裹挟” “奔腾” “冲向” “发泄” “挣扎”等动词,生动具体地表现黄河水的野性力量,抒发了作者对黄
21、河水的赞美之情。(2)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 ,那么纯,那么亲!( 修辞手法)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芦花怒放之美,抒发了作者对芦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点拨:第(1)题:这句话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是“裹挟” “奔腾 ”“冲向”等动词,要答出这些词语对描写对象和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第(2)题:首先判断运用的修辞手法 ,然后指明该手法的一般作用,再结合句子分析含义,重在突出表达的情感。4第自然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有什么作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相结合,突出风之大,为下文写没能看到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做铺垫。点拨:首先指出景物描写的方
22、法,第二问不仅要答出“风”的特点,还要联系上下文指出此处的描写在上下文中的作用。5联系课文黄河颂 ,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附录: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围绕“不惧生死、不屈不挠、顽强抗争、团结奋进”等关键词作答,分析到其中一点即可。点拨:将文章的主旨和黄河颂一诗的内涵结合起来体会黄河的象征意义和内在精神。三、(2014台州)阅读文章,回答问题。钓 虾鲁彦 每年一到夏天,河水渐渐浅了,清了,从岸上可以透彻地看到近处的河底。早晨的太阳从东边射过来,石洞口的虾便开始活泼地爬行。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
23、也清晰地看得见。这时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我也开始忙碌了。从柴堆里 选 了一根最直的小竹竿,砍去了旁枝和丫杈,在煤油灯上把弯曲的竹节炙直了,拴上一截线。从屋角里找出鸡毛来,扯去了管旁的细毛,把鸡毛管剪成几分长的五截,穿在线上,加上小小的锡块,用铜丝捻成小钩,钓竿就成功了。然后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掘出许 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又要忙啦!钓来了给谁吃呀!”母亲每次总是这样的说。但我早已笑嘻嘻地跑出了大门。把钩子沉在岸边的水里,让虾儿们自己来上钩,是很慢的,我不爱这样。我爱伏在岸上,把钓竿放下,不看浮子,单提着线,对着一个一个的石洞口,上下左右地牵动那
24、串着蚯蚓的钩子。这样,洞内洞外的 虾儿立刻就被引来了。它 颇聪 明,并不立刻就把串着蚯蚓的钩子往嘴里送,它只是先用大钳拨动着,作一次试验。倘若这时浮子在水面,就现出微微的抖动,把线提起来,它便立刻放松了。但我只把 线微微地 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但 这时它也还并不往嘴里送 ,似在作第二次试验,把钩子一推一拉地动着。我便把线 搓动着,一紧一松地牵扯, 使钩尖正对着它的嘴巴。看 见它仿佛吞进去了,但也还不能立刻提起线来,有时还须把线轻轻地牵到它的反面,让钩子扎住它的嘴角,然后用力一提,它才嘶嘶嘶地弹着水,到了岸上。把钩子从虾嘴里拿出来,把虾儿养在小水桶里,取了一条
25、新鲜的小蚯蚓,放在左手心上,轻轻地用右手拍了两下,拍死了,便把旧的去掉,换上新的,放下水里,第二只虾子又很快地上钩了“你这孩子真会钓,这许多!”大人们望了一望我的小水桶,都这样称赞说。到了中午,我的小水桶里已经装满了。“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她给我在饭锅里蒸了五六只,但我照例地只勉强吃了一半,有时甚至咬了半只就停筷了。到了第二天早晨,水桶里的虾儿呆的呆了,白的白了,很少能够养得活。母亲只好把它们煮熟了,送给隔壁的人家吃。“你只是给人家钓,还要我赔柴赔盐赔油葱!”她老是这样地埋怨我, “算了吧,大热天,坐在房子里不好吗?你看你面孔,你头颈,全晒黑啦!”但我又早已拿着钓竿、蚯蚓,
26、 提着小水桶,悄悄地走到河 边去了。夏天一到,没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空水桶出去,满水桶回来。直至秋天来到,天气转凉了,河水大了,虾儿们躲进石洞里,不大出来,我也就把钓竿藏了起来。但这时母亲却恶 狠狠地把我的钓竿折成了两三段 ,当柴烧了。“还留到明年吗?一年比一年大啦,明年还要钓虾吗?明年再钓虾不给你读书啦,把你送给渔翁,一生捕鱼过活!”待下一年的夏天到时,我的新钓竿又做成了:比上年的长,比上年的直,比上年的美丽,钓来的虾也比上年的多。母亲 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 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选自散文钓鱼,题目有改 动,文章有删改)【注释】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著名 乡土小说 家、翻
27、译家。1读完全文,请你简要写出“我”一到夏天就去河边钓虾的原因有哪些。孩子好玩的天性;可以享受跟虾斗智的乐趣;钓到的虾多,可以得到大人们的称赞;钓到的虾多(母亲拿“我 ”的虾和邻居分享) ,让“我 ”有成就感;在河边和其他的小伙伴们一起钓虾的自在和快乐。点拨: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小孩的天性作答。2文章第二段中连续使用了一系列动词,请你说说这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写出“我”做钓竿动作的娴熟;写出“我”想出去钓虾的迫切心情;写出“我”对自己动手做钓竿的喜爱和自豪;写出农村孩子的能干。点拨:从内容和人物情感两方面分析。3比较鲁彦钓虾与下面四篇课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
28、字母序号)A 安塞腰鼓(刘成章) B 端午的鸭蛋(汪曾祺)C 海燕(高尔基) D 那树(王鼎钧)(1)与钓虾 语言特色最接近的 课文 B(2)钓虾 与你所 选课文的共同 语言特色朴素(朴实、质朴、散淡),自然(清新) ,细腻,平淡而有味(3)抄录 钓虾 中能体现其语 言特色的一个句子示例:伏在岸上往下望,连一根一根的虾须也清晰地看得见。在水缸旁阴湿的泥地 ,掘出许多黑色的小蚯蚓,用竹管或破碗装了,拿着一只小水桶,就到墙外的河岸上去。但我只把线微微地牵动,引起它舍不得的欲望,它反用大钳钩紧了,扯到嘴边去。 “看你怎样吃得了!”母亲又欢喜又埋怨地说。母亲老是说着照样的话,老是把虾儿煮熟了送给人家吃。点拨:安塞腰鼓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和许多短语来增强气势,表现了安塞腰鼓的气势磅礴。高尔基的海燕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阳刚美”的感受。 那树诗化的语言,简练,生动。4你喜欢文中的母亲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示例:我喜欢母亲,因为:从母亲劝“我”别出去钓虾,心疼“我” “晒黑” ,可以看出她的慈爱;从母亲老是埋怨甚至折断钓竿,却始终放任“我”出去钓虾,可以看出她的宽容;从母亲老是把煮熟了的虾送给人家吃,可以看出她的大方及跟邻里的和睦相处。点拨:先作判断,再从文章内容中找依据,用事实作理由。, 完成考点跟踪突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