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卷第 1 页,总 12 页第 4 节 群落的演替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群落结构和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水平结构只与地形变化有关B群落演替都能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C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外部环境条件决定的D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直接相关【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诸多因素有关,自然群落演替使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人类因素使群落可能变得简单,如围湖造田等群落演替是由群落内部变化决定的,A、B、C 错误;植物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乔木适宜强光照,灌木、草本需要光照依次减弱,分层现象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D 正确。考点:群落结构和演替2下列
2、关于种群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裸岩上发生的演替比在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历程短B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降低C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和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D人类活动会使演替偏离其自然方向【答案】D【解析】裸岩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前者经历的时间长,A 错误;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生物多样性增加,B 错误;冰川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初生演替,C 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得群落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正确。【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
3、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3某植被严重破坏的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试卷第 2 页,总 12 页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三个植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群落的次生演替过程B物种由盛到衰主要受环境中土壤条件的影响C图中 bc 阶段,物种 比物种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在各个阶段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答案】B【解析】植 被 严 重 破 坏 的 陡 坡 上 原 来 有 的 土 壤 基 本 保 留 , 甚 至 还 保 留 有 植 物 的 种子 和 其
4、 他 繁 殖 体 , 属 于 次 生 演 替 , A 正 确 ; 灌 木 逐 渐 成 为 优 势 种 群 , 灌 木 与草 本 植 物 相 比 比 较 高 大 , 在 与 草 本 植 物 争 夺 阳 光 的 过 程 中 占 优 势 , 因 此 物 种 由盛 到 衰 主 要 受 环 境 中 光 照 条 件 的 影 响 , B 错 误 ; 分 析 题 图 可 知 , 植 物 由 于不 能 适 应 弱 光 环 境 逐 渐 消 失 , 物 种 较 能 耐 受 弱 光 条 件 而 使 种 群 密 度 维 持 在 相对 较 低 的 水 平 , C 正 确 ; 在 各 个 阶 段 群 落 中 都 存 在 明
5、 显 的 分 层 现 象 , 即 垂 直 结构 , D 正 确 。【考点定位】群 落 的 演 替 ; 群 落 的 结 构 特 征4群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快B 人类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演替的方向C 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生物多样性降低D 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答案】D【解析】初生演替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次生演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一般来说,初生演替速度缓慢,要比次生演替经历更长的时间,A 项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6、进行,B 项错误;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C 项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D 项正确。试卷第 3 页,总 12 页5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B 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C 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D 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答案】C【解析】生物遗传特性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A 错误。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 错误。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 正确。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进化为另一些群落,D 错误。6以下关于群落演替
7、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C 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 人类活动常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答案】C【解析】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越小,则群落演替越慢,A 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可能增加或降低,B 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要历经竞争平衡阶段,C 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 正确。7某地区农田弃耕一年
8、后杂草丛生,现已演替至灌木阶段。假设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且无人为无扰,将来有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灌木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种类B 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变化C 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恢复力稳定性降低D 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至灌木阶段,食物链往疰会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演替过程中的取代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淘汰,因此灌木阶段可以找到生活在草本植物阶段的植物种类,A 错误;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都发生变化,B 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加,抵抗力稳定性增强,而恢复力稳定性降低,C 正确;草本植物阶段演替至灌木阶段,生物的种
9、类和数量都会发生变化,因此食物链往往也会发生变化,D 正确。试卷第 4 页,总 12 页8下列不属于次生演替的例子是( )A火山爆发后发生的演替B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C农田荒芜D围湖造田【答案】A【解析】次生演替是指具备土壤条件,甚至还有繁殖体,所以火灾后的草原、退耕的农田、围湖造田都属于次生演替,B、C、D 正确。火山爆发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 错误。【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群落演替中两种类型的不同点类型项目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在原有植被
10、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森林砍伐地、弃耕农田上的演替9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 间的推移一个群落与另一个群落共存的过程B在废弃的农田上先发生初生演替,再进行次生演替C在废弃的农田上只能进行次生演替D从裸岩上演替出森林后,群落中就找不到地衣、苔藓了【答案】C【解析】群落演替是指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A 项错误;在废弃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 项错误,C 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所以从
11、裸岩上演替出森林后,群落中仍能找到地衣、苔藓,D试卷第 5 页,总 12 页项错误。【考点定位】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方法(1)从起点上判断起点为从没有过植被或原有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是初生演替。起点为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的环境是次生演替。(2)从时间和速度上判断经历的时间长,速度缓慢的是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短,速度较快的是次生演替。1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B如果时间允许,弃耕农田总能形成树林C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答案】B【解析】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
12、速度,A 正确;弃耕农田不一定演替成森林,B 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 正确;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D 正确。【考点定位】群落演替11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还林。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下面列举的情况中,哪项不可能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A营养级的数目增加B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C群落的结构复杂化D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重大问题就是环境问题,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多,营养级的数目会增加,营养
13、结构会越来越复杂,故 A、C 正确;演替过程中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同化的太阳能也会增加,故 B 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非生物有机质将增加而不是减少,故试卷第 6 页,总 12 页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群落的演替,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不会出现的现象是A 群落中生物种类的增多 B 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增多C 草本植物被高大乔木取代 D 灌木被草本植物取代【答案】D【解析】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增加,A 正确;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个体的数量增加,B 正确;由于高大乔木高于草本植物,能更多的利用到阳光,故草本植物被高
14、大乔木优势取代,C 正确;草本被灌木植物取代,D 错误。13某林场由于管理不慎而发生火灾后,下列情况中将会发生的是A 初生演替 B 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不变C 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减少 D 土壤中无机盐含量持续增多【答案】C【解析】火灾后的森林属于次生演替,A 错误;由于火灾的高温、有机质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大部分动物的种群密度会较火灾前降低,B 错误;由于发生火灾,使得有机物氧化分解,则土壤中的有机物减少、无机盐增加,C 正确、D 错误。14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不同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是相同的C群落经过演替会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D群落
15、演替导致生物种类的不断改变【答案】B【解析】不同生物群落的起点不同,因而演替的过程也不尽相同。15下列关于群落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C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 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C【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A 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B 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试卷第 7 页,总 12 页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C 错误;洪泽
16、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 正确。16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错误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一般不同B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高于草本阶段,A 正确;灌木阶段比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B 正确;灌木阶段物种丰富度高,比草本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C 错误;草本阶段逐渐发展到灌木阶段,其中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D 正确。考点:群落的演替【名师点睛】群落演替的过程可
17、人为划分为三个阶段:(1)侵入定居阶段(先锋群落阶段) 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入侵的同种或异种物种创造有利条件。 (2)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竞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3)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调进化,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总的来说,是从简单到复杂,由脆弱到稳定,碳积累与消耗最终趋于平衡。17 17 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A 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B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
18、发生变化C 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D 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群落演替的结果不一定能形成森林,故 A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故 B 错误。大鱼吃小鱼是种内斗争,故 C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越来越多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试卷第 8 页,总 12 页二、非选择题18在自然界里,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地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但人类的许多活动,却对
19、群落的自然演替产生负面的影响。仔细阅读以下事例,回答问题。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 1965 年为 25.7,1974 年为 18.7,1981 年仅为 8.35,并且因遮盖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裸实等珍贵药用的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面积在 1967 年为 4 万多公顷,30 年后己有一半被挖尽,另外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物种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于 20 世纪 80 年代侵入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乏天敌而迅速蔓延开来。据 1990 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 13 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事例
20、四:据国家林业局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已经成为受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 1/4 以上的国土荒漠化,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 亿元。(1)从以上事例中可以说明人类的哪些活动可能导致现有群落的破坏而引起群落的演替?(2)你认为在草原地区,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演替出发,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3 )以上事例说明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 进行。(4 )下列哪项是以上群落演替的趋势( )A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B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C有些物种可能灭绝 D生物种类越来越少(5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下列哪项不是群落演替的特点( )A有规律 B可预测 C有一定方向
21、D永远进行,无终止(6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 “保护天然林”和“ 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答案】(1)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掠夺式开发利用、引入外来物种、过度放牧、围湖造地等。(2 )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如果载畜量过大,试卷第 9 页,总 12 页就会造成牧草的过度消耗,引起群落的演替优质牧草逐渐减少,甚至消耗殆尽,杂草就会取而代之。因此,应该采取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有害的群落演替趋势。 (3 )速度 方向 (4)D (5)D (6)D【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里
22、,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而且是有一定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这种规律,就能根据现有情况来预测群落的未来,从而正确的掌握群落的动向,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的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考点:群落演替的特点和意义点评:本题信息较多,但主要围绕群落演替的意义设置问题。学生应注意表达能力的培养。19海滨盐土是耐盐植物筛选、引种和土壤改良研究的特点区域,海滨盐土生态系统中土壤盐分高,是一个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回答下列问题:(1 )海滨盐土生态系统是一个较脆弱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物种一般较为单一,其原因是_,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海滨盐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填:强/弱
23、) 。(2 )海滨盐土生态系统的演替可概括为两类,一类发生在海滩原生裸地上,另一类发生在开垦区次生盐碱地上,前者的演替类型为_,两种演替在演替_(填:前期/后期)群落的类型更为相似。群落演替的实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_的过程。(3 )研究发现耐盐植株能吸收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答案】 只有耐盐植株才能在海滨盐土中生存 弱 初生演替 后期 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 间接【解析】【分析】据题文描述可知,本题考查学生对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1) 海滨盐土生态系统中土壤盐分高,只有耐盐植株才能在海滨盐土中生存,因此该
24、生态系统的物种一般较为单一,是一个较脆弱的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海滨盐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小,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试卷第 10 页,总 12 页(2) 发生在海滩原生裸地上的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上发生的,属初生演替;发生在开垦区次生盐碱地上的演替,是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这两种演替,在演替后期群落的类型更为相似。群落演替的实质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3) 耐盐植株能吸收土壤盐分,提高土壤肥力,这是生物具有的生态功能的体现,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点睛
25、】识记并理解群落演替的内涵及其类型、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及其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种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0 (共 10 分)某山区于 25 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该地区 25 年间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经过演替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1 )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 填“ 增加”、 “减少”或“ 不变”),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提高。(2 )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该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3 )调查人员在该地区发现了有药用价值的五味子,可食用的榛蘑、榆黄
26、蘑,以及矮鹿、狼等多种生物。若要调查五味子的种群密度,应该采用_ 法进行调查。(4 )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供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外,还能够提供给_和流入_。【答案】(1)次生演替(1 分) 增加(1 分) 抵抗力(1 分)(2)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 分) (3)样方(1 分)(4)分解者(2 分)下一营养级(或初级消费者) (2 分)【解析】试题分析:(1)火灾后的草原因为有土壤条件甚至有繁殖体,其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整个演替过程中随着营养结构的复杂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增加的,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是提高的。(2) “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实质是加速了生态
27、系统中物质循环。(3)五味子属于植物,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4)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除了自身细胞呼吸消耗还能够流向下一营养级,还可以流向分试卷第 11 页,总 12 页解者。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21图甲为 3 种动物种群的存活曲线,图乙为 2 种动物种群的存活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1 )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_ 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_。(2 )图甲中,不同类型的存活曲线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表现,是长期_的结果。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
28、析,B 型存活曲线可描述为_ 。(3 )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图乙给出的 2 个种群,最符合集群分布的是 _,符合集群分布的某鸟类种群,当种群数量_(填“ 大于”、 “小于” )临界值时,往往会出现种群的灭绝。(4 )某群落演替成顶级群落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在一个_的水平,此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5 )某草原生态系统经人们几十年的过度放牧等活动,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从演替的角度分析,说明人类活动会影响 。【答案】(1) (生物)进化 迁入率与迁出率(2)自然选择(其他合理答案亦给分) ;种群在各年龄段的死亡(存活)率基本
29、相同 (3);小于 (4)相对稳定 (5)演替的速度与方向【解析】试题分析:(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出率。(2)图甲中,不同类型的存活曲线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一种表现,是长期自然选择试卷第 12 页,总 12 页的结果。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B 型存活曲线呈对角线,可描述为种群在各年龄段的死亡(存活)率基本相同。(3)图乙中的曲线,在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因此最符合集群分布。符合集群分布的某鸟类种群,当种群数量小于临界值时,往往会出现种群的灭绝。(4)某群落演替成顶级群落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此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大。 (5)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即人类活动会影响演替的速度与方向。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